文|赵晓璃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01
人到中年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两个字,孤独。
有段话是这样说的:
“所谓人到中年,就是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TA的人,却没有TA可以依靠的人。”

咨询者王勇(化名)谈到今天遭遇的职业困境,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从刚毕业那会儿工作到今天,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走上这一步......”王勇感慨道:“倒也不是没有先兆,最开始是削减年终奖,到后来是工资缩水,那几年也都人心惶惶,有的人就选择了离开,自谋生路去了......”
  • “也有人劝我走,但是一来我的年纪也大了,转眼41岁了;二来我当年学的这项技术,如今在很多公司都用不上了,现在整个行业在衰退,同行公司很多还不如我们;三来我对这个地方多少还有感情,我和老张老李这些人共事了十好几年了,大家相处的和一家人一样。怎么能说割舍就轻易割舍下呢?”
王勇说着,眼眶不禁湿润了。
翻开王勇的履历,让我感慨万千。
王勇和我是差不多一个年代的人,比我略微年长些,工科专业背景,毕业后的他去了一家当时规模还不错的制造企业,在那个地方从技术员做起,渐渐做到了工程师,慢慢成为了那家公司的技术骨干。
我自己当年就是从制造企业出来的,看到这样的履历,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02
我至今还记得,曾几何时,在厂子效益不错的时候,我们还有员工食堂,那里有几个穿着白大褂扯着大嗓门吆喝的烧菜师傅,每次都会给我们打上几样热腾腾的汤和菜,然后我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桌,边吃边聊:
  • 瞧啊,研发部的李师傅白头发好像又多了,最近他正忙着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和实验;
  • 外贸部的那个帅小伙有好几天没露身影了,听说是去国外出差了,也不知这次回来能不能拉来几个大订单;
  • 销售部的助理修完产假回来上班了,啧啧,她还是那么瘦,生完孩子身材丝毫不走样......
那样的日子现在想来也让人心头一热,只可惜,这样的好时光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看着眼前的咨询者王勇,我想起了之前公司里那位研发部的李师傅,在我离开厂子的头一天,我和他告别,只见李师傅深深叹了口气:“有门路的都走咯。”
我不解地问:“你这么厉害,为何不去找其他路子呢?”
李师傅笑着摇摇头:“算了,我还能蹦跶几年呢?你才30出头,永远不会明白40岁上下的中年人的困境......”
“你不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吗?到其他公司,还怕找不到位置吗?”我问。
  • “哪有这么简单?是整个行业不景气咯。我这门技术啊,现在到其他公司也没什么用了......家里的房贷车贷、孩子的辅导班、等等,一天也不能断。钱是什么?活到我这把年纪了,这才明白,钱就是人身体里的血啊,一刻也离不了......想想也没多少年就要退休了,只希望厂子能熬到我退休就好,这个愿望应该不算太高吧?”
......
我明白,眼前的王勇如果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断然不会向人开口求助的。
03
正如很多上了年纪的技术人员一样,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王勇所在的制造业也渐渐露出产能过剩的征兆——
  • 前些年市场行情不错,领导加大投资力度,又是扩充生产线又是拓建生产基地的,谁想到还没用多少年,市场需求逐年递减,企业就像一列沉重的绿皮火车,举步维艰,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就不得不考虑缩减支出了; 
  • 既然业务缩减,就不需要那么多技术人员了,况且像王勇这样在企业呆了十几年的老技术员,他们的收入算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既然老员工对公司有感情,那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们好言相劝,渐渐遣散了吧......
我心知肚明,王勇面临的职业困境用“断崖”来形容毫不夸张。
  • 一方面,由于之前的专业技术可迁移性差,意味着想要保持现有的收入回报水平跳到另一家,几乎是没有可能了;
  •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涌现以及大批90后的崛起,让王勇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再就业压力。
多年以来,那句“学一门越老越吃香的技术”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似乎渐渐不适用了。
从我经手的咨询案例情况来看,从事技术工作的职场人,如果能尽早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技能,形成“技能混合体”,则未来的职场竞争力会更强。
很多到了中年遭遇“职业断崖”的人群,问题就出在他们的技能过于单一,只适用于某个领域、某个行业,一旦出了这个领域,这个技能很难再有用武之地。
  •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的信号,意味着你在该领域该行业的技术日臻纯熟;
  • 与此同时,它还潜藏着鲜为人知的弊端和缺陷,即,过分依赖某个技能,无异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出现变动,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所以,对于很多技术人员而言,如何修炼其他技能,让自己身怀多样性能力和多样化专业,是我们必须提前考虑清楚的问题。
如果你不想出现中年职业断崖的困境,不妨从现在开始考虑一个问题:在现有技能的基础上,考虑可以结合哪些新的技能,不断开拓自己的能力疆土,成就更为独特、更多元化的自己?
04
在王勇这个案例中,我带他从以下三点进行了重点梳理:

1、客观盘点分析家庭的财务收支情况;
经了解,王勇的爱人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虽然收入不高,但公积金水平相比企业还是具有优势的。
  • 当时王勇是在事业巅峰期买的房子,当时一出手就是200多平米,实在不济,最糟糕的情况无非是“大房换小房”:孩子还有两年就要上初中了,不妨卖了这套大房子,去好一点的学区入手一套100平米左右的小房子,一家人也是够住的了;
  • 王勇之前有喝酒吸烟的嗜好,算下来一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把烟给戒了,酒量也有意识地控制下,不仅节省支出不说,还能对健康有利。
如此一盘算,王勇瞬间觉得经济压力小多了,焦躁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2、重新定义自身优势;
我带着王勇进行了系统的能力梳理和特质分析,让他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
对于从大企业出来的王勇而言,如果把目光盯在大公司,自然比年轻人来说失去了年龄的优势,加上精力、学习创新力也不如年轻人,自然会屡屡碰壁。
接下来,我带着王勇重新审视了自身,获得了全新的角度和发现:
  • 被大企业嫌弃的“年龄”,倘若放在一家创业公司里,那就是“阅历”;
  • 被大企业诟病的“创造力匮乏”,倘若放在创业公司里,那叫作“沉稳”;
  • 在大企业无法提升的管理能力,倘若换到创业公司里,带个团队还是妥妥的......
最关键在于,需要对创业公司进行预判,包括行业前景、领导人背景及风格、产品及服务特点,等等。

3、多输出多分享,为身边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40岁上下的中年人,是最具备综合实力的一群人。
不论是耐心还是毅力,以及洞察世事的能力,都是岁月打磨的结果,也是年轻人一时半会难以企及的。
  • 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在工作之外把自己这些年擅长的东西进行总结和分享,不论是否能赚钱,至少它能让你快乐,让你感受到工作之外的价值,让你切实体会到,除了老板和家人,你的存在还能给更多人带来益处。
持续地进行输出与分享,总有一天,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5
咨询后的王勇结合我的建议,积极调整心态并采取了行动,如今终于在一家创业公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之前不同的是,如今的他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了,还是一名管理者。
  • “晓璃老师,多亏你上次的咨询,让我及时转变了观念,才有了今天的变化......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可以把我的故事和体会写出来,给更多的人一些启发和帮助。”王勇和我们反馈道。
曾几何时,我们一直苦苦追寻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办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技之长”渐渐成为了很多人恪守的生存法则——人们都试图借助一技之长的力量,冲抵未来的风险与危机。

但我想说的是,职场从来没有定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一技之长”固然好,但我们也要警惕,这个“技术”是否在更新迭代、我们的能力是否也在拓展升级......如果固守着某个陈旧的技术故步自封,久而久之,则恐怕当年的“一技之长”也会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桎梏,反倒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行文至此,我想和你分享作者樛木说过的一句话——
“在时代变革巨大浪潮之下,我们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相对价值,在不稳定中追求稳定性,才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成长思维。”
与你共勉。

-关于作者-
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等。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赵晓璃,抖音@职场作家赵晓璃。
近期文章回顾(点击标题即可跳转至原文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