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国的内循环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世界老大在面临世界老二的追赶时,往往会通过战争等手段来扼杀后者的崛起,修昔底德陷阱也是当今研究中美关系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历史上英国曾多次面临过修昔底德陷阱的问题。19世纪初,作为世界老大的英国,先是通过7次反法联盟打败了世界老二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19世纪中叶,英国又通过克里米亚战争打垮了欧陆第一的俄国,使俄国沙皇自杀谢罪。20世纪上半叶,面对德国的追赶,英国打了两次世界大战才把德国打垮,但代价是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可以说作为世界老大的英国,对于后发国家的崛起往往会采取武力扼杀的手段,英国在攀登/捍卫世界老大的过程中,通过战争手段连续打败了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俄国、德国等列强。
但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已然崛起成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西欧总和,但面对美国的崛起,英国却并未痛下杀手。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英美同种同文,事实上英国作为利益至上的国家,连自己人都能痛下杀手(内战),又怎么会怜悯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呢。早在美国还很弱小的时候,英美就多次爆发武装冲突,英国甚至烧了美国的白宫。
事实上美国得以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根源在于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走上了“内循环”经济的道路。早在美国刚建国的时期,开国总统华盛顿就提出了“孤立主义”的原则,即:不卷入欧洲列强的战争事务,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孤立主义”又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孤立主义”不仅要做到军事上的“孤立”,还要做到经济和外贸上的“孤立”。他反对英国提倡的自由贸易主义,主张通过高关税来保护内部市场。他认为一国的财富的根基在于制造业,应该对内减税,并鼓励创新,以此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相比之下,欧洲列强选择了“外循环”经济,各国都将外贸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手段,靠海外市场来支撑本国的工业生产。在“外循环”背景下,欧洲列强大肆抢占殖民地,以此来获取更廉价的原材料、更充足的劳动力和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占据了中东、、南非、印度、澳洲、加拿大等地;法国占据了西非、印度支那等地;德国崛起得比较晚,所以只占据了非洲的几个小国和太平洋的几个小岛。
20世纪初各国殖民地分布:
整个19世纪,欧洲列强大肆抢占殖民地,最大的两个殖民国家——英国和法国,将殖民地的资源源源不断输入本国,加工成产成品,再源源不断地卖给各殖民地。在“外循环”背景下,英法对自由贸易和低关税政策极为赞成,因为自由贸易能够降低进口成本,提高出口收入。到了19世纪晚期,整个世界的殖民地几乎都被瓜分完毕,那么问题来了,有些国家(比如英法),占据了大部分殖民地,也就拥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有些国家(比如德日),只占据了很少的殖民地,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但却面临卖不掉的困境。
由于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本国市场狭小,为了避免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欧洲列强只能去争夺更多的外部市场,但殖民地终归是有限的,因此欧洲各大国的矛盾逐渐激化。先是英国和法国为了争夺埃及差点大打出手,然后是英国和俄国为了争夺阿富汗弄得头破血流,再然后是俄国和日本为了争夺中国东北三省不惜兵戎相见(日俄战争)。但争夺最激烈的,当属英国和德国,德国作为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头号强国,拥有最庞大的工业产值,但德国的财富却集中于容克地主阶级和新兴资本家手中,民众较为贫困,缺乏购买力,内部市场狭小。因此德国只能将触手伸到海外,去抢夺殖民地,寻找“阳光下的地盘”。
“外循环”经济的德国,与世界老大英国产生了激烈矛盾,德国试图修建“巴格达铁路”,以此来抢占中东的资源和市场,这就触及到英国的利益;德国甚至试图建造“公海舰队”,以此来保障海外商业利益,这对于英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英国的经济命脉系于海外,海洋安全对英国至关重要。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剧烈,英国从亲德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反德的外交政策,最终使两国走上战争道路。
但美国却成功的避开了这一问题。南北战争之后,主张贸易保护的北方州打败了主张自由贸易的南方州,美国抛弃了自由贸易原则,将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外贸转变为内需。美国没有学习欧洲国家大肆抢占殖民地(仅抢了菲律宾和古巴),而是更注重经济的内部循环。欧洲列强的外循环经济,更类似于将印度的棉花运到欧洲,加工成纺织品后再高价卖给中国;或者干脆直接在印度设厂,在印度生产制造后直接销往中国。但美国的内循环经济,更多是美国生产——美国消费。美国利用本土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实现了自我驱动型增长,各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分工,美国的五大湖地区煤炭丰富,因此致力于发展重工业;南方州土地肥沃,因此致力于发展农业和纺织业;东北部海岸交通航运便利,因此成为商贸和金融中心;西部地区则兴起了采矿业,这给加州和德州带去了充足劳动力。在“内循环”经济下,美国实现了自给自足,铁路大量修建,乡村也融入到美国大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洋铁路,这条铁路使美国西部和东部融通起来,成为商贸大动脉。但美国能实现“内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美国在崛起的时期实现了“藏富于民”,区别于德国和日本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美国经济更多靠市场驱动,政府比较穷但人民比较富裕,老百姓有了钱,也就有了充足的购买力,这就使美国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市场。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虽然拥有4亿人口,但人们普遍贫困,购买力弱,因此市场规模有限,这就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就这样,美国靠着“内循环”经济,在没有大量抢占殖民地的情况下实现崛起。而同样是新兴国家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由于本国市场狭小,对外部市场过于依赖,采用了“外循环”经济,这就意味着德日意必须去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以获取资源和市场。而这就使其与老牌强国英法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最终引发战争。
可以说,美国之所以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是依靠“内循环”经济实现崛起,由于是“内循环”经济,美国无需去跟英法争夺殖民地,也无需去维持过于强大的海军。而德国和日本,由于是“外循环”经济,对外部市场极为依赖,这意味着必须跟老牌殖民国家英法争夺殖民地,这使其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最终引发了一战和二战。
而美国能实现“内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工业人口、庞大的内部市场,丰富的资源使美国不必大量进口原材料,这可以节约宝贵的外汇,而很多后发国家(比如二战后的韩国)之所以选择出口驱动型经济是为了出口换汇来进口稀缺资源。充足的工业人口,使美国能够实现社会大分工,发展出门类完整的工业体系。如果人口太少,是没有办法保证全产业链都齐全的。而庞大的内部市场是“内循环”经济能否实现的关键,如果没有庞大的内部市场,那产品将卖不出去,工厂就会倒闭。而庞大的内部市场需要的富裕的人民,正是因为美国拥有藏富于民的传统,美国老百姓才得以产生最强大的购买力,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市场。一个国民普遍贫困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内循环的。
第二章 “内循环”是避免中美走向修昔底德陷阱唯一解
有观点认为中美关系之所以恶化是因为特朗普上台,并将2018年贸易战作为中美关系恶化起点。实则不然,早在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就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低谷。但中美关系恶化的起点,应该是“一带一路”政策。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政策,2015年,“一带一路”政策进入落实阶段。如果该政策得到完全落实,那意味着欧亚大陆将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中国将成为欧亚这个超级大市场的主导者。但很明显,美国一直将欧亚大陆视为其势力范围,特别是中东地区,二战后美国不惜多次在中东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控制中东的资源。如今“一带一路”试图将中东囊括进来,这无异于虎嘴里抢肉。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表面上看是自由贸易,但实际上和19世纪一样,是披着自由贸易外衣的殖民经济。19世纪欧洲列强通过低价进口殖民地原材料,加工后再高价转售给各殖民国。何曾几时英国人通过鸦片战争使中国走向“自由贸易”,然后大量向中国倾向产品,打垮了东南沿海的手工业;英国人也让印度人大量种植棉花,并压低采购价;可以说英国人的富裕是以中国人和印度人的贫困为代价的。而当今世界则是“新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要么出口资源品,要么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商品大多都是低附加值产品;发达国家则通过技术和品牌优势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甚至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新兴国家核心企业(比如三星),用资本的方式来赚钱。在自由贸易体系下,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提款机,无论是东南亚还是拉美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依靠出口低附加值产品来换汇。
但东亚国家则成为自由贸易下的赢家,原因在于东亚国家国民普遍勤奋,而且重视教育(提高了全要素增长率),热衷于储蓄(提高了存量资本增速),且崛起过程中往往享受了人口红利(提高了劳动力),因此东亚国家只要不自己折腾自己(比如朝鲜),均能创造经济奇迹,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享受较高的经济增速,最终成为发达国家。中国虽然相比日韩晚了几十年才开始经济腾飞,但当前也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准备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但毫无疑问,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比日韩大得多,由于在于日韩经济体量较小,仅需掌握几个高附加值产业就可以让国民过上好日子,但中国14亿人口,如果想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各个领域都搞到高精尖,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庞大的市场。典型的例子比如华为手机,过去华为手机之所以崛起那么快,一部分原因在于华为手机在海外卖得比较好,特别是欧洲市场华为占有率比较高,由于在海外赚到了足够的钱,华为手机才有更加充足的科研经费去改进技术,将产品做得更好。
这也是“一带一路”提出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抢占更多的海外市场,来使国货出海,通过赚外国人的钱致富。这是日韩走过的道路,当初日韩无论是汽车、轮船、半导体、手机均是靠海外市场才得以崛起。但毫无疑问,中国的体量太大,如果要依靠日韩的模式,意味着中国必须抢占一半的海外市场才能成为发达国家,这势必会与美国产生严重冲突。
欧亚大陆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如今中国想通过“一带一路”去抢占市场,甚至输出资本和意识形态(中国模式),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正如一战前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触怒了英国一样,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意味着要从美国虎嘴里抢肉,
巴格达铁路使20世纪初英德关系走向恶化:
“一带一路”使中美关系走向恶化:
伴随“一带一路”政策的是“亚投行”计划,该计划与当初的“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资本输出来为本国出口创造条件。亚投行负责贷款给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修铁路、公路,这些国家再大量向中国采购产品,这样钱又流了回来。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个一本万利的项目,如果得以实施那中国之前产能过剩的问题能得到很好解决。
2015年“一带一路”刚刚落地,同年年底“亚投行”刚刚正式成立,2016年中美就爆发“南海对峙”事件,这不能说是一个巧合。事实上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亚投行”,均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造成很大冲击。可以说哪怕2016年是希拉里上台,中美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特朗普上台,作为坚定的爱国者,特朗普有足够动机去牺牲美国资本家的利益来遏制中国崛起,之后无论是贸易战还是科技战,使中美关系走向冷战的边缘。
所以对于“内循环”经济,不应该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外循环”比“内循环”更赚钱,赚外国人的钱比赚自己人的钱更容易成为发达国家。“内循环”经济也应该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面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无奈。如果像过去那样继续走“外循环”的道路,意味着必须从美国嘴里抢肉,这会使中美走向全面对立。但如果走“内循环”的道路,虽然经济增速可能会慢一些,市场可能会小一些,但与美国的矛盾会少很多。美国是商业利益至上的国家,只要不触动其利益蛋糕,中美关系有缓和的余地。
举个例子,非洲大草原的雄狮经常会为了食物和配偶争得你死我活,现在美国相当于一只统治了草原多年的成年雄狮,中国相当于一只尚未成年、还在生长的幼年雄狮。如果中国搞“外循环”(争夺食物和配偶),就意味着必须面临成年雄狮的攻击和围堵,成年雄狮可能会利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将潜在竞争者扼杀在摇篮中。所以这种时候中国应该搞“内循环”,离开狮群独自去捕猎,等成年后长壮一点再去挑战美国的地位。
幼年雄狮为了避免成年雄狮痛下杀手,大多选择出去流浪,等成年后再回来争夺王位:

当然,发展“内循环”经济也有别的方面原因,比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等,本文更多是从国际关系视角进行补充。
但正如前面所说,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提高国内收入,一个人们贫困的国家是不可能搞得好“内循环”的。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并不是本国人口不够多,而是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平民普遍贫困,难以形成有效购买力,因此国内市场非常有限,难以消化过剩产能。而当今的中国,居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贫富差距也不容乐观,如果不有效提高国民收入,实现均富,是难以打造庞大的内部市场的,这种情况下搞“内循环”只会造成产能过剩问题。
二战前日本大部分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平民普遍贫困,无法发展“内循环”经济:
可以做一个典型的对比,中国北方重工业省市——山东、天津、东北等,这些区域工业产值不可谓不高,但民富却很一般,国企虽然创造了很高的产值但却并未转换为民富,因此这些区域大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GDP虚高,但消费却一般,这些省市如果搞内循环只会造成产能过剩问题。而南方的一些省市,比如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民企发达,藏富于民,因此在近十年中这些省市继续高歌猛进,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循环。因此近十年来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北方国企主导经济,国企产值虽高但并未有效转化为民富;南方民企主导经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创造了庞大的内需。如果经常去旅游,是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在消费热情方面的差距的。
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是发展“内循环”经济关键:

第三章 RCEP,中国版门罗主义
19世纪的美国虽然选择了“内循环”经济,但美国并未完全舍弃“外循环”。正如今天官方所说:“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内循环”经济并不是要舍弃“外循环”,事实上19世纪美国“外循环”经济的一大着力点就是拉美地区,为此美国提出过大名鼎鼎的“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表面意思是指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通过该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驱逐了欧洲列强在拉美地区的势力,使拉美国家实现“民族解放”,进而将拉美变成美国经济后院。在美国成立后的两百多年中,美国长期主导拉美经济和政治走向,从拉美身上获取大量利益(典型的比如巴拿马运河,美国过去通过该运河收取过路费)。事实上美国之所以能掌控拉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离拉美比欧洲各国近得多,控制成本较低。美国也将拉美视为美国核心势力范围,冷战期间美国不惜冒着核战争的风险也要阻止苏联向拉美的渗透。
如果说美国的后花园是拉美,中国的后花园就是东南亚。之前说过,“内循环”经济需要庞大的市场、足够的工业人口、丰富的资源,前两者中国不缺,但资源是中国短板。我国虽然煤炭、稀土等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却比较缺乏,很多都依赖进口。而东南亚拥有丰富的石油、橡胶、有色金属等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需要。从文化角度来说,东南亚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本地也有大量华侨,文化上与中国比较亲和。从地缘上来说,东南亚是我国国土安全线重要一环,是海防线关键。如果拿下东南亚,一方面我国可以冲破第一岛链,摆脱马六甲困境,在西太平洋与美国形成均势;另一方面,拿下东南亚后我国可以对印度形成三面包抄之势,未来一旦中印开战,我国不必在喜马拉雅山脉攀山越岭,只需从缅甸方向出击便可收复藏南。
东南亚是中国后院,拿下后将获得海陆双重优势:

因此当下对于我国来说,东南亚是必争之地,与其去搞“一带一路”,在中东和非洲与欧美撕得头破血流,不如优先经营好东南亚。毕竟中东和非洲是欧美传统势力范围,且战火纷飞,投资很容易打水漂。东南亚却与中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从文化亲和力的角度来说经营好东南亚的可行性较高。
都说中国周围强敌环绕,东面是日本,北面是俄罗斯,西南面是印度。唯独南面确实宝地,东南亚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东南亚政治较为分裂,没有统一的强权,没办法一致对外。这种政治真空给了中国掌控东南亚的机会。
正如同德国对欧洲破碎带的掌控一样,所谓欧洲破碎带,主要指中欧和东南欧的诸多小国,比如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波兰等等,这些国家大多实力弱小,但经济禀赋较好,因此二战前纳粹德国和苏联围绕这一地带展开激烈争夺。二战后,德国通过欧盟再度掌握了欧洲破碎带,将这些小国绑架在自己经济战车之上,成为德国产品倾销地,并从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吸收人才。
德国借助欧盟实现了对欧洲破碎带(红圈)的掌控:

如果说欧盟是德国后花园、拉美是美国后花园,那东南亚就是中国后花园,东南亚是最理想的原材料产地,也是未来中国南海舰队最理想的驻扎地。未来十年中国应该将对外战略的重心放在东南亚(而不是中东、拉美、中亚或非洲),很明显,中东和拉美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中亚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非洲则是欧盟的势力范围,如果去这些区域开拓市场,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矛盾。东南亚虽然有美国的军事基地,但却并非美国核心利益,美国的核心势力范围是西欧、拉美、中东,在东南亚问题上,中美存在利益交换的空间。
东南亚并非美国核心利益,中美存在利益交换空间:
核心势力范围
美国
拉美、中东、西欧
俄罗斯
东欧、中亚、南高加索地区
欧盟
东欧、北非
中国
东南亚、东亚
印度
东南亚、印度洋沿岸
如果说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整合东南亚第一步,那么RCEP就是整合东南亚的第二步。本来之前一直在谈的是中日韩+东盟(10+3)自贸区,但受限于种种原因,进展一直缓慢。因此这次直接跳过了10+3自贸区的模式,直接打造RCEP,与10+3模式相比,RCEP标准更高、涉及的人口、土地、经济规模更大。但美中不足的在于RCEP将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国家纳入,而且未来还可能会纳入印度,这使其经济上的意义要大于政治上的意义。澳大利亚的国家战略一直反对东亚一体化,未来绝对不会心甘情愿接受中国整合;印度则一直试图与中国争夺东南亚的主导权,因此一旦印度加入也会削弱RCEP的政治意义。
如果要效仿欧盟那样成立亚盟,组建一个经济、政治、外交上的区域联盟,那是不能以RCEP为蓝本的,好比欧盟无论如何也不会接纳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加入,前者会削弱德法的主导权,后者会带来强烈的文化冲突。一个未来如果要建立一个政治意义的区域联盟,需要把印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剔除。
第四章 女真人对蒙古的减丁政策
800多年前,中国东北的女真人崛起。女真人推翻了辽国,并入侵中原,灭掉了北宋,建立了金国。此时的女真人如日中天,战无不胜,但女真的统治者,却普遍担忧一个问题:蒙古高原的蒙古人,是一支战斗潜力极强的民族,他们从小骑马射箭,拥有不逊色于女真的战斗技巧。而女真人在入主中原后逐渐被财富腐化,军队战斗力下降,一旦有一天蒙古人崛起,那个时候腐化的女真人要如何应对。
南宋时期时局图:
女真人不愧是从东北黑水林出来的,天性狡诈。针对蒙古潜在威胁,女真人想了三个办法。
1、在蒙古内部制造分化和仇恨,使蒙古陷入自我仇杀的状态
由于蒙古人分为好多个部落,于是女真人就在蒙古各部落间挑拨离间,当A部落强大时,就煽动其他部落去进攻它;当B部落强大时,又煽动其他部落进攻B部落。总之,只有蒙古出现一个强大的部落,女真人一定会想尽办法将其打垮。最常见的办法还是煽动各部落间仇恨,使同种同文的蒙古人陷入自相残杀中,女真人好渔翁得利。女真人也会扶持一些较为听话的蒙古部落,给与其通商的便利,甚至派军队保护该部落,使其做女真人在蒙古的代理人,当然一旦该部落有强大迹象,女真人也会毫不犹豫将其扼杀。
女真人煽动蒙古各部落仇恨,使其自相残杀,无法壮大:
2、减丁政策,削弱蒙古人战争潜力
为了防止蒙古人口增长太多,形成威胁。女真人有机会、有组织地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每年夏秋季,女真人的骑兵都会深入蒙古腹地,对蒙古男子进行批量屠杀,对蒙古女子则直接掠夺。(后来的清朝则以限制蒙古出生率的方式来实行减丁政策)。
3、定时收割蒙古财富
女真人也将蒙古视为财富来源,因此女真的贵族经常来蒙古索取纳贡,蒙古各部落需要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牲畜上交,同时还需要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匹,以致于蒙古几乎成了女真人的养马地和牧场。有时候收成不好的时候,女真的骑兵就会蜂拥而至打劫,将蒙古的财富和女子掠夺回内地。
在某种程度上,女真人对蒙古的政策,与今天美国对黄种人的政策异曲同工。
首先,美国在黄种人国家间煽动仇恨,挑动中日韩对立,并在南海制造各种争端。中日韩一衣带水,同种同文,按理来说应该像欧盟那样走向联合。但在美国的挑唆下,中日和日韩关系总是陷入历史旧怨中走不出来,中韩之间按说没有很大的历史仇恨,但两国民间也彼此厌恶。因此中日韩自贸区搞了二十年也没搞出来,每当刚有一点进展的时候就会爆发出类似钓鱼岛争端、独岛争端、萨德之类的事件。中国民间和韩国民间都认为对方很自大。
在南海,几十年前中国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度也得到东南亚很多国家的赞同。但在美国挑唆下,亲华的东南亚领导人纷纷下台,选上来的领导人很多比较反华,于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常为了南海的岛屿产生很大争端,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关系一度处于很紧张的状态。
因此大东亚地区也从未世界上军费开支比例最高的地区,由于历史仇恨和地缘争端,东亚各经济体军费占GDP比例明显偏高,欧盟除了德法之外,大多数国家仅维持规模很少的军队,但东亚各个经济体都尽可能把自己武装到牙齿。就连朝鲜都能在军事上吊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东南亚各国也大力扩张军备,向西方购买先进战机和战,这使这一地区获得了“东亚怪物房”的称号。

美国在东亚的外交政策永远只有一个:反对任何一个有可能整合东亚的国家。上个世纪,日本是东亚头号强国,因此也成为美国在东亚最大对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先是通过《华盛顿会议》孤立日本,并限制日本海军规模;之后又在二战中彻底打败日本,将日本变为自己军事基地,也粉碎了日本企图整合东亚和东南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图谋;80年代,当日本GDP有超越美国的势头时,美国又通过贸易战和《广场协议》打垮日本经济,使其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企图在东亚建立“亚盟”的主张也宣告破产。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国都采取扶持态度,以制衡日本和苏联。
20世纪美国将日本视为东亚最大对手,粉碎了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和亚盟的图谋:
到了21世纪,中国成为东亚头号强国,美国的战略目标也发生改变,日本不再是美国需要刻意打压的对象。美国不再对日本经常发动贸易、科技和金融制裁,而是将这些制裁丢给了中国。在中国周边,美国煽动钓鱼岛、南海诸岛的争端,制造萨德问题,使中国和周边黄种人国家关系一度很紧张。这与当初女真人对蒙古人的政策如出一辙,均是通过通过挑拨离间使对手陷入自相残杀,以达到削弱目的。
其次,美国也会不定期来收割大东亚地区的财富,无论是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人均有所斩获。另外,美国也对东亚的龙头企业进行控制,比如韩国的三星,很大一部分股权由美国人控制,其利润有很大一部分也要分配给美国人。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制造业和商贸零售企业的股权也被美国掌控。
历史上女真人用血腥手段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当代美国用相对柔和的手段对东亚实行减丁政策。
东亚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区:

无论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均是全球生育率排名最低的国家之一。如果照此生育率来看,50年后,韩国和日本的人口将少一半,中国的人口则会在本世纪末下降至7亿人,成为超级老龄化国家。
虽然说出生率往往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下降,但东亚国家的出生率明显低于收入更高的欧美,最明显的对比是中国和美国,当前中国出生率1.2%左右,美国却是1.8%左右,但中国人均收入仅为美国1/6。实际上美国是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实际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中国。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下降至7亿人,其中3成以上是老年人;美国人口则增长至4.5亿人,老龄化也低于中国。
那为什么东亚国家生育率普遍偏低呢?要知道东亚传统文化是“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根本原因在于中日韩的年轻人生活和教育成本实在太高,日韩虽然是发达国家,但这种代价却是以年轻人996和内卷换来的。日韩的人均GDP低于德法,但日韩的年工作时长却高出德法50%以上。东亚国家年轻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房价太高、教育成本太贵、加班太多、内卷太严重。正因如此东亚国家普通阶级的年轻人才那么不愿意生孩子,因为生孩子意味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这对年轻人是极大的负担。也正因如此,东亚国家普遍面临空前的老龄化压力。
但发达国家很多家庭,都喜欢生好几个小孩,美国中产很多有2-3个小孩。中国的有钱人也喜欢生小孩,在不受政策制约的情况下富裕家庭普遍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因此低生育率不是社会或观念问题,而是阶级问题。
之所以东亚国家的年轻人会很可能,很大程度是东亚国家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导致的。欧美垄断了高附加值产品,东亚国家充当世界加工厂,非洲和拉美则沦为资源出口国,共同组成了全球外循环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加工厂的东亚只能依靠996来保持产品竞争力,否则欧美随时都能把订单转移到别处。
第五章 RCEP体系下的内循环是解决东亚内卷的出路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欧盟中的一些小国家,可以依靠出口农产品、发展旅游业就可以成为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国民不仅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且每天基本不用加班还可以经常放假。
欧洲很多小国可以靠农业和旅游业就成为高收入国家:

根本原因在于欧盟内部的“内循环”经济。欧盟是一个内需驱动型经济体,内部市场分工极为优化。比如德国主要发展制造业、法国发展奢侈品、瑞典发展电信产业、丹麦发展能源业、荷兰发展农产品和光刻机、希腊发展造船业和旅游业,欧盟内部各有分工,不会出现一拥而上发展芯片的情况。因此欧盟内部各国竞争压力小,不存在需要靠996来抢单的现象。
而东亚国家则不同,由于东亚国家大多依靠“外循环”经济,因此经常靠996来打价格战。比如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均大力发展电子产业,三星、台积电、中芯国际为了抢单而打价格战。日本和韩国围绕汽车和造船也是搞低价竞争,由于韩国内卷更厉害,因此近几十年来韩国在电子、汽车、造船等领域将日本打得节节败退。但这种内卷却毁了东亚的未来,因为内卷带来的高房价、阶级固化、低生育率等问题不利于东亚民族长远发展。
内卷和价格战虽然有利于消费者,但却不利于企业。典型的对比是国产彩电和国产手机,国产彩电曾经大打价格战,无论是长虹还是TCL利润都被压得很低,没有利润就没有研发经费去改进技术,最后只能继续靠压价来抢市场。但国产手机则避免了国产彩电的错误,打价格战没有那么狠,因此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O/V均能有钱赚,有了利润就有了经费去改进技术,这样就不用靠压价来销售,而是靠技术来扩大市场。这也是国产手机能崛起,可以和海外手机品牌一决高下的原因。
既然恶性竞争是东亚国家走向低生育率的原因,那也没有什么办法能使东亚国家走出内卷呢?答案是:除了中国以外,东亚国家均没有办法依靠自身走出内卷。以韩国为例,韩国不仅面积和人口较少(仅5000万人),资源也很少。韩国要想维持经济运转,每年必须大量进口原油、矿产、粮食等资源,每年进口金额就要几千亿美金。因此韩国必须去赚足够的外汇才能维持进口,怎么赚呢?积极参与全球“外循环”经济,充当欧美的加工厂。这就需要韩国人不惜血本地发展造船、汽车、电子、钢铁、家电等产业,只有这样韩国才能通过给欧美打工来赚外汇,来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就好比一个社畜,自己种不了粮食,所以只能通过给资本家打工来赚工资,然后拿了工资再去买粮。
而东南亚国家则是另一种景象,东南亚国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本身缺乏资金和技术,很多采矿公司和石油公司的股权掌握在欧美手中,每年东南亚国家都大量向海外出口资源,包括印尼的石油、越南的木材、泰国的大米、缅甸的矿产等,但这些产品要么价格被压低、利润有限,要么开采企业被欧美控股,出口的利润大头被欧美赚去。典型的比如印尼的石油矿井,很多都归欧洲的壳牌石油公司和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所属。
因此欧美在全球外循环的经济模式中充当中间商赚差价的角色,首先是以注资控股的方式控制了资源出口国的矿产,对于萨达姆时期伊拉克这样不听号令的资源出口国则坚决扼杀;然后给东亚国家丢一块加工厂的骨头让其争抢,使中日韩依靠价格战来抢欧美的订单。表面上看东亚国家对欧美拥有庞大的贸易顺差,但大多都是靠加工、半加工换来的,附加值低利润少。
中国虽然对欧美也有大量贸易顺差,但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相当一部分是加工贸易,甚至是来料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模式利润极其低,可能就是帮苹果公司组装个手机什么的。每年要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不说,还要面临欧美的指责(认为中国通过贸易顺差占了欧美便宜)。更讽刺的在于欧美经常在环保问题上指责中国,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替欧美生产商品,代替欧美来承担环境污染的后果。
因此别看东亚国家每年都能对欧美产生很大的贸易顺差,但这种顺差代价很大,好比一个农民工固然也能对大老板享受贸易顺差(老板需支付农民工工资),但实际上农民工付出的劳动远高于收到的报酬。
虽然欧美通过“外循环”经济赚取高额利润,无论是出口高附加值产品还是资本输出。但实际上欧美却更依赖“内循环”经济,美国和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市场,内需对欧美经济的贡献高达80%以上。表面上看欧美每年都有大量贸易逆差,但实际上欧美更多是将低附加值的脏活和累活转移到东亚,把高附加值的产业留了下来。欧美更像坐办公室的白领,从事设计等技术活,收入不菲;东亚更像送外卖或者送快递的体力劳动者,虽然每年都可以从前者身上赚取收入,但干得活不仅粗糙,收入也一般。
韩国这样的小国无法实现“内循环”经济,因为其缺乏资源,缺乏市场,缺乏足够的工业人口以实现全行业分工。但中国这样的大国却可以做到。首先,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市场,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才诞生了能与美国媲美的互联网产业,正是靠着14亿人的规模效应淘宝和微信才能做大。其次,中国除了石油、橡胶等资源外,大部分资源都能自给自足,光山西和内蒙的煤炭就能提供足够的电力,这点是韩国乃至印度都比不了的。再次,中国拥有上亿的制造业工人,每年毕业的理工科毕业生远超欧美,足以发展出完整的工业供应链,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有能力自给自足。哪怕是芯片和发动机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也有国产替代方案,即便性能可能差一些。
而在未来,一旦RCEP形成一个真正的自由贸易区,那将有可能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三个“内循环”经济体。在内循环下,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是有可能避免恶性竞争的。在外循环下,为了争夺欧美的订单,东亚光芯片代工企业就有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等,其中台积电和三星经常打价格战、互挖对方员工。如果未来走向内循环,其实只需要一两家芯片代工企业即可。
再比如曾经中国的稀土产业,由于恶性竞争,价格被压成白菜,后来国家针对稀土行业进行整合,使稀土价格瞬间翻了几十倍。再比如中国的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曾经也是遍地高炉,国企、民企加足马力生产,价格一降再降,跌成白菜价。后来官方推行供给侧改革,对钢铁、煤炭等过剩产业进行整合,淘汰了很多过剩产能,不仅使这些传统行业利润明显增加,也改善了环保问题(2016年之后北京雾霾问题大幅缓解)。
因此要想解决大东亚地区的内卷,就得走“内循环”之路。抛弃给欧美当血汗工厂的念头,自己自足式发展。过去欧美相当于地主,东南亚富饶的资源则对应着地主家肥沃的耕地,东亚则是给地主打工的佃户。东亚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给地主打工(生产商品),一年到头只能换来极少的报酬(贸易顺差),最后还落得各种病痛(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在这种模式下,欧美占了很大的好处,因为欧美可以一边在沙滩上晒太阳一边向东亚收租。另一方面各佃户还必须为了在地主那抢种地机会而争得头破血流。
未来如果RCEP能落实,且整个大东亚地区形成“内循环”经济,那意味着佃户可以绕过地主直接与土地结合,佃户将直接在土地上生产劳作,自己自足,不用再去为了比拼谁更能吃苦耐劳。
如果东亚+东南亚能成立一个类似欧盟那样的区域共同体,那意味着一个23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场将出现。区域内的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合理分工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而不用再去靠打价格战来获得西方的青睐。中日韩不用把制造业的每个技能都点满,东亚的半导体产业甚至可以大规模整合兼并,然后联合抬价,像曾经的稀土那样从贱卖变为高价出口。东南亚的一些小国,面对23亿人口的市场,甚至可以像欧洲一些小国那样光靠旅游业和农产品就能成为发达国家。甚至也可以诞生类似欧元那样的区域货币,避免美元周期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总之,一个23亿人口的区域共同体,对内减税,对外加税,足以打造成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从国际政治或军事的角度来说,如果黄种人世界能联合起来,就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东亚联合舰队可能会出现,驻日和驻韩美军将被赶走,东亚各国不必再维持那么高的军费开支。历史上当蒙古人放下仇恨走向联合后,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权,一度远征欧洲,将白人打得节节败退。未来如果黄种人也能联合起来,那也必然能将白人势力彻底赶出西太平洋地区,重新开启亚洲的时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