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全省玉米设计加工能力达到3100万吨,是2016年末的近两倍
理论上,玉米产业链的产品品类可达2000多种,深加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伟 王建 魏弘毅
在玉米产量大省黑龙江,过去玉米原粮大量外运,如今玉米加工主阵地北移,就地转化能力大幅提升。黑龙江从“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破题,拉长玉米产业链,从“原字号”到深加工,从头重尾轻到头尾并重转变。
这一转变的背后,展现出我国玉米产业版图正悄然生变。一粒粒金黄的玉米,串起黑龙江“黄金产业链”,让农民告别卖粮难。
玉米加工主阵地北移
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齐齐哈尔市玉米加工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于2017年2月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主要生产各类氨基酸及其衍生品,目前玉米深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齐齐哈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几年前,齐齐哈尔市仅有2户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在140万吨左右,玉米就地转化率不足30%。如今,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超过640万吨,玉米就地转化率超过80%。
齐齐哈尔市的变化是黑龙江省打造千亿级玉米加工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7年,黑龙江出台《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玉米主产区划分为建设玉米深加工项目比较适宜的7个片区,共覆盖53个县(市),产量占全省90%以上,玉米深加工迎来发展良机。
去年3月,黑龙江省青冈县政府与北京粮食集团线上签约,引进投资15亿元、年产5万吨的L乳酸项目,并于去年底投产。京粮龙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强表示,过去玉米原粮每吨运到山东,运输成本300多元。现在靠近原料产地加工,减少了运输成本、增加了农民卖粮渠道、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据了解,东北地区玉米外销一般通过铁路或公路,到辽宁港口下海,运往华北、华南等地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车务段营销分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树军说,过去黑龙江玉米原粮大量外运,运力紧张。这几年运力缓解,玉米深加工产品运输量大幅增加。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全省玉米设计加工能力达到3100万吨,是2016年末的近两倍,产能集中于绥化、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区,小玉米在黑龙江实现了大变身。
按图索骥靠“谱”招商
2016年,我国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机制。黑龙江凭借玉米产量高、价格低等优势,抓住改革契机,绘制产业链图谱,吸引了众多玉米深加工企业。
绥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连辉介绍,根据全球玉米深加工发展方向、产业链条、主导产品等,绥化市绘制了黑龙江第一张玉米产业链图谱,将玉米产业链划分为14条主链,主要产品从传统的淀粉、酒精升级到维生素、辅酶Q10、肌苷等50多个品种。
黑龙江省绥化市玉米产业链招商图谱 绥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绘制玉米产业链图谱,绥化市首先对照已在绥化落地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现状,编制绥化玉米产业链家谱,摸清现有产业链家底;其次将未实现加工破题的链条整理为招商图谱,精准锁定目标项目、目标企业,按图索骥,靠“谱”招商。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绥化市玉米深加工产能从前几年每年300多万吨增加到如今的1000万吨。目前,绥化全市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35户,企业户数和加工能力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
黑龙江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昊天公司)是以玉米淀粉、变性淀粉、麦芽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为主导产品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的规模,产品销往华北和华南,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昊天公司一路相隔,是黑龙江省2017年引进的投资70亿元的新和成玉米生物发酵项目。公司生产出的玉米淀粉乳浆通过管道运输,提供给新和成,成为下一级产品原料。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德胜说,产业上下游直接联系,原材料提供与加工生产实现了无缝对接。
通过“图谱式招商”方式,黑龙江从全球视野对玉米产业定位研判,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2016年以来,以星湖科技、新和成、京粮、象屿、阜丰为代表的一批玉米深加工企业纷纷落户黑龙江,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韧性全面增强,初步呈现出集群发展态势。
加快研发化解“卡脖子”风险
通过生物技术,小小一粒玉米的身价可以实现数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日前,一款低碳、绿色、高效的缬氨酸新产品,在黑龙江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研发成功,得到用户的认可。
公司研发总监曹国强说,研发中心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充分利用菌种及原材料特点,开发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实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污水发生量下降85%以上,能耗下降约1/4,大幅减轻了环保负担和资源消耗,同时产品综合利用率提升15%~20%
目前,深入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已成为众多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基本功,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有博士生13人,坚持“内联外合”的研发理念,积极开展老产品技术提升和新产品技术研发,突破了维生素A、维生素E、蛋氨酸等产品的“卡脖子”技术。赵德胜说,依靠科学技术,目前公司已经打造出一条完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
尽管近年来我国以黑龙江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取得长足发展,但严峻挑战也不容忽视。有关人士介绍,理论上,玉米产业链的产品品类可达2000多种,现在黑龙江各玉米深加工企业总计生产的产品有几十种,深加工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玉米深加工的关键技术是生物发酵。专家和业内人士称,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进行生物发酵的过程中,采取进口菌种,存在“卡脖子”风险。另外,在区域内产业链条上,各企业在工艺与菌种研发上交流合作有待提升
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郭成宇表示,我国生物发酵等基础研究起步较晚、积累不足。当下,国内工艺成熟的多是大众性产品,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大多处于实验室水平,与产业化还有距离
对此,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应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吸纳企业参与,建设一个公有共用的生物发酵科技研发平台,为玉米产业建设通用的基础科技智慧库、菌种库。同时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继续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
刊于《瞭望》2022年第32期
延伸阅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唐朵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