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也快过年了。


以往的春节,常爸都会给大家推荐几部优质纪录片,让孩子们在放松娱乐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今天这篇也是一样,但略有不同的是,我今天想推荐的是一部电视剧,一部公认的,近几年来最好的国产剧之一——《山海情》。


豆瓣评分9.4,74%的人毫不吝啬打出5星。


估计很多人都已经看过了,我觉得这部剧也非常适合带孩子看,让现在物质生活优渥的孩子们,了解一下他们不曾见过的“苦”和“穷”,而为了走出“苦”和“穷”,当地的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也能给孩子非常正能量的激励。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宁夏闽宁村,讲述了这里从荒漠戈壁到塞上江南的变迁史。


号称“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山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这里没有水,没有植被,不能种植庄稼。这里漫天黄沙,当地居民吃过的饭和吃过的沙子一样多。


九几年时候,这里贫穷到让人无法想象。而这部剧,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当地生活的“难”和“穷”,很多人都说这根本就是一部纪实片。


我们习以为常的衣食,他们得拿命去“够


先说吃。


因为干旱,这里的土地最适合种的只有土豆,其他的农作物比如玉米、小麦,都算是稀罕物。


又因为穷,买不起别的吃的,所以这里的人顿顿吃土豆,每天的菜谱是烤土豆、蒸土豆、土豆煮马铃薯。


十几岁的孩子,宁愿冒着被抓回来挨鞭子的风险也要跑出大山,就是因为吃够了洋芋(土豆)


但是能跑出去吗?跑不出去,方圆几百公里地,全是荒漠和大山。


再说喝水。


这个地方之所以穷,就是因为缺水。


故事里的涌泉村村民,很多人的名字里都带一个“水”字:水花、水旺、喊水。以水起名,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也足以见得当地水有多缺、多珍贵。


山区的水牲口都不喝,只能在水槽上撒上麸子和糠,骗牲口吃粮的时候喝几口。


为了种点玉米,他们要到机井排队花钱买水,然后拉到地里浇水,这些水村民自己舍不得喝,得让庄稼先活着。


再说穿衣。


一家三兄弟,合穿一条裤子,谁有事出门就给谁穿。


村委会开会的这些村民,各个穿的都是脏兮兮的破衣烂衫,孩子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衣衫褴褛”。


因为穷,当地的女孩因为一头驴、两笼鸡、两只羊就嫁了人,而这些嫁妆,足以让娘家成为村里的“有钱人”。


其实这并非电视剧编剧的无脑演绎,这些都真真实实发生在90年代的宁夏西海固。

国家为了让村民摆脱贫困,动员他们搬迁到离水更近的地方,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摆脱顿顿吃土豆的生活,才有条件种玉米、种小麦,能吃饱饭。


但刚搬过去时,那里还是一片戈壁滩,村民们需要一寸一寸地用筛子筛沙土,还要走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买土,再运回来改良土地。每隔一阵子还会遭遇沙尘暴,嘴里、耳朵里、鼻孔里,全是沙子。


去开荒的人,没有房住,只能住地窝子。


就是挖个地洞,找些木头搭成门和梁,夜里风沙大,一觉醒来,身子一半都在土里。


再后来,终于能种上地了,农民们每天勤勤恳恳,像“供奉先人一样”地伺候地里的庄稼。

因为没有自己的水站,他们还要花钱买水灌溉庄稼,当时的农民本来就没什么钱,仅有的那些积蓄,还得东拼西凑拿出来交给水站。


经历过这些,这才能换来一年的收成。


弹幕不断地有人说:农民真的太辛苦了,我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


常爸觉得这部剧最动人的地方是,它非常细节地、能让人感同身受地去刻画,那些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衣食住行,对于这些山沟沟里的人来说,到底有多“难”。


考学,比登天还难


说完了生活的苦,再说说“教育的苦”


村里的女孩子水花(热依扎饰),读书的天分非常高,很聪明、也好学,但是她父亲为了把她嫁出去换一口水窖,让她辍了学。


剧中的男一号,带领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村官马得福(黄轩饰),从小也生长在这里,也是因为穷,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于是父亲靠抓阄,让马得福念了中专,让弟弟辍了学。


而后来生活变好了,村民们靠打工、种菇挣了钱、改善了生活,时间跨越到千禧年(2000年),村子里的孩子,依旧没法受到好的教育,连读完初中都是个难事。


为什么?


因为家长被“穷怕了”,让孩子读书不如出去打工,读书显然是个“高投入低回报”的事。

 

很多孩子因为家里条件差,想给家里分担些压力,自己也主动想辍学去打工,这些孩子的命运根本由不得自己。


而再看看学校的条件。教室的孩子,高的高矮的矮,一看就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但他们都在上同一个年级。


一所学校算上校长也就三个老师,校长三番五次坐汽车,去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教育局申请经费,想给孩子们建个操场,但能从教育局批下来的,也就是一个地球仪。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纪录片——《出路》。


2008年,12岁的马百娟在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野鹊沟小学,读二年级。


学校是两间土房,一共5个孩子,两个老师,马百娟是里面年龄最大的一个孩子。


马百娟很爱读书,她的理想就是考大学、考北京的大学。每天天不亮爬起来,从井里打一碗冷水,把馍馍掰碎,泡着冷水当早饭吃。


吃完,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当年马百娟一家的开销,一年,不超过50块钱。


三年过去,摄制组再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15岁的马百娟已经辍学了,开始去小县城找地方打零工,又因为年龄太小找不到工作,她坐在桥头上,一个劲地只是摇头。


马百娟的父亲说,女娃娃总归是别人家的人,以后生了娃也找不到工作,书少念一点,够用就行了。


再后来,马百娟嫁给了自己的表哥,重复着她的上一代、上几代的命运。


虽然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马百娟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但马百娟的人生却从辍学以后,永远停摆。


长期处在贫穷和闭塞的环境里,即便是物质条件变好,陈旧的观念却很难转变。在那些贫困山区里,生孩子就是生劳动力,长到十几岁就能出去打工、改善家庭的生活,所以多生一个孩子,以后家里就能多一个劳动力。


所以很多人问:穷为什么还不好好念书?穷为什么还要多生那么多孩子?这部电视剧、这部纪录片,会告诉你答案。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得,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同你一样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


深以为是。


对他人生活多一些了解,也是拓宽眼界的方式


《出路》的导演何琼说,她觉得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另一群人的生活。


我出生在80年代,一个物质条件和当今比起来,仍然是匮乏的年代,我在看《山海情》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没想到都千禧年了,有些地方过得比我们80年代都困难,吃口饱饭、喝口干净的水都成问题。


而就在大概几个月前,微博和B站上有个话题非常火,叫“卫生巾贫困”, 2020年,中国还有大概4000万女性处于“卫生巾贫困”,十几块钱一包的卫生巾她们负担不起,只能买2毛钱一片的、大袋的散装卫生巾,而更穷的女性,只能用不穿的衣物来代替卫生巾。


除了同情的声音,网络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观点:随随便便打工都好几千,怎么可能用不起十几块钱一包的卫生巾?


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但富足的、物质充裕的生活,也会限制我们对于贫穷的想象。


《出路》纪录片里的另一个主人公,出生于北京中产家庭的袁晗寒,17岁从中央美院附中辍学,每天想着如何对抗大把无聊的时间,她说:“我只要不被饿死就行了,然而没有人会饿死。”


不同群体的人是无法彼此了解的,他们不能理解对方的生活,也没有见过。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他们在最基本的物质上,已经得到了非常多的满足,所以他们时常会产生“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给他们看看别人的生活,让他们了解在另一个世界里,有些人连吃饭喝水这样的小事都要拿命去挣的时候,他们或许能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有新的思考和认识。


拓宽眼界不仅仅是让孩子去看星河浩瀚、看名山大川,了解真实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另一个群体的生活,并由此生发出最基本的共情和悲悯,也是拓宽眼界的方式。

电视剧可在《爱奇艺》上进行会员付费观看,有“学习强国”APP的可以免费在APP上看这部剧;


纪录片《出路》之前在腾讯上可以免费看,现在找不到了,想看的朋友可以在公号后台对话框输入:出路,会自动弹出网盘链接。

1

END

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