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小明
本号原创
每次听到有人谈国内学术生态糟糕是因为过度行政化、不是由学术共同体来评价时,我都好奇,分项目的、当杂志主编的、当院长校长的不都是学者吗?
情况恰恰可能是,有真正的官员在上面情形还好点,真没人管、学术圈彻底自治那就真完蛋了,彻底封建农奴化、门阀分赃化。
我想我们在谈高校行政化的时候是不是陷入了这样一种逻辑,类似于中国古代官员虽然本身都是文人,但一般只有退休或落魄的官员、没考上科举的预备官员才会展现出文人的一面,我们好像会很自然地认为,学者就是那些没有行政职务的学者,有了行政职务就算官员了。
这个误区显然存在,且平平无奇,说出来后谁都没法否认。大部分人想的行政化都是官员、外行插手进来管,但其实这个成分很低(少数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学科除外)。
澄清这个误区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通常所说的“学术行政化vs学术共同体自治”其实是虚假的,在最朴素的意义上,中国的学术界恰恰挺自治的,干得这么糟糕先别怪别人,坏的都是知识分子自己。
有一种说法是,分项目的,当杂志主编的,做院长校长的,可能还真没几个学者。很多只是“学者”,坏就坏在没有让真正的学者上去。这么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在谈这个问题时意思不大,因为如果他们不算学者,那中国也没几个学者了,学术圈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学术共同体自治。整套逻辑类似于“xx菜一定是好吃的;现实中你从来没吃到过好的,是因为你吃的不正宗;敢问正宗的在哪?想半天想出几个陈寅恪之类的名字。” 
好,在澄清这个误区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再进行休整后保留这套“行政化vs学术共同体自治”体制这套话语呢?也许可以。
这里的关键点是,不能从管理人员的背景身份来谈,只能讲具体的管理方法,一套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虽然管事的人主要是学者),一套是学术共同体自治。
但问题是,学术共同体怎么自治呢?学校还是要给老师发不同级别的工资、评不同级别的职称吧?那就要体制吧?有体制就难免行政化。任何行业,人多了就需要体制进行管理,就需要行政化。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讨厌当下,就很容易美化一种拍脑袋想出来的替代方案,觉得用上了就一切都解决了。很多时候,其实不一定是体制有问题,就是人本身不行。体制的问题当然也有,很多可以细细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