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了会儿印度的宗教、种姓、经济等问题。他对我说:未来十年印度赶不上中国——应该还不止十年。 
1
起先,坐在右手边的大叔对我叽咕了些什么,带口音的英语配合着手势,等我弄明白他想要坐在另一排的太太跟我换座位,他已经笑说不用了。于是坐在我左边的小伙子开始跟他用某种印度语言叽咕起来。
“他们是要回老家给儿子办婚礼。带了六箱行李!” 小伙子勾着头,跟大叔讲几句便译几句给我听,“到北京机场他准备叫代步车,就说他太太病了走不动。”他对我眨眨眼。 
我们从纽瓦克国际机场起飞,小伙和大叔要经北京转机德里,再赴各自下一个目的地。“你参加过印度人的婚礼吗?他们在乡下要办上三天三夜。”大叔见我先对着小伙摇头,又扭头看看他,便憨厚地笑起来。 
据说他来自印度北方一个能喝、善战的部族。 
是拉杰普特人吗?看他包头蓄须,又像锡克人。锡克教徒似乎禁酒?谁知道呢。小伙子说的那个词儿我当时没记下,成了谜。 
后来我谷歌了一场场的印度婚礼,从奢到俭,都有一个关键词:女方负担全部婚嫁费用。 
大叔若是嫁女儿,该带上一打箱子上飞机了吧。 
我倒宁愿相信他是锡克教,这个近代宗教提倡友爱、平等,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也反对歧视妇女。 
锡克人嫁女儿,不像印度教的家庭那样负担重。他们不觉得女人是累赘,嫁出去是要别人去养这个累赘。也不觉得男人更尊贵可以东挑西拣,漫天要价。
印度首富千金Isha Ambani出嫁,全场bling bling。/网络图 
印度富商Mahesh Savani从穷人家认养3000干女儿,帮她们置嫁妆办婚礼。/网络图
2
关于印度的事从来都不能一概而论。我问小伙子信什么教,他想了想,说:“什么都信一点儿。” 
我也一样,如果非要说偏向哪种宗教,大概是佛教。我问他:“佛教诞生在印度,后来反而是在东亚繁盛起来。你觉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桑迪飓风肆虐纽约之后,我跟慈济会救灾的人聊起才知,有的师傅还曾返回印度传教。当时就想:古有唐玄奘西天取经,现在倒要回西天传教。佛教在印度为何衰败了呢?
“你知道,印度教认为种姓天定,贵族们历来支持它。而种姓制在农村现在依然有很大影响。”不知道小伙子是不是为了表示友善而说出我想听的答案,不过看起来他并没有恼火。 
印度教产生于公元前2000-1500年间,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讲起来,本就是北边入侵的雅利安人为了保持血统纯正而创立,把人由贵至贱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以及没等级的贱民。
印度历史上多次有强大的北方部族入侵,都被印度教融合到自身体系中去,比方说,公元前2-公元6世纪,外来人与土著融合形成的拉杰普特人,被印度教社会接纳为属于统治阶层的武士贵族刹帝利种姓。
约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强调众生平等的佛教,15世纪诞生、反对森严阶层壁垒的锡克教,反倒都是小宗教了。 
印度神庙。/网络图
3
我对印度最初的好奇始自小时候看的印度歌舞片,《大篷车》里披着纱丽的美艳女子令人过目难忘。亲戚家的香炉供台以及《西游记》,让我知道了佛教以及它的来源地。
到了美国后,在学校和印度同学有过点头之交,去吃过两三次印度馆子,真不算多。再就是听朋友聊起工作中接触的印度人。 
美国印度人在工作中抱团互助,因而比一团散沙的华人更容易升到高位,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我也听过印度人联合中国同事打压另一个印度人的故事。也好奇过在美国为何没有类似华人的唐人街一样比较大型的印裔聚居区。
去Google的话,肯定可以得到一堆答案并找到说服自己的那一个。而根据我对印度一知半解的了解,心中隐隐约约已有一个答案,便索性向左邻来求证了: 
“假如有一个北方印度人、和一个南方印度人站在像我这样的外国人面前,他们身上有哪些可以称之为印度人的共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呢?” 
谈兴已浓的小伙子刚打开前座背后的屏幕,翻出印度地图给我介绍了几个大城市,一边说起了自己:他出生在北方某城、90后、独生子,在美国定居,自己开一家软件公司,在纽约、孟买和班加罗尔设有办公室。
关于南北印度人的话题,其实是我顺着他的话头在问,他想了想,果然给出的答案不出所料: 
 “刚才我们也谈到了,体现在地域上,要我说,几乎就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个简单化的南北问题,当然并不足以反映印度社会如纱丽般光怪陆离的复杂性,但借助地缘所折射的宗教、种姓、族裔、语言等种种不同,也够一个外国人对这个国家建立粗浅的了解了。 
就比如说吧,在有约2000种语言的印度,像小伙和大叔能用同一种语言——印地语或旁遮普语?——沟通的,其实并不如想当然般容易。不小概率是,当一南一北两个印度人碰到一起,他们并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英殖民时期承担唯一官方语言地位的英语,自1965年已退居二线。很多印度人其实也并不会说英语。就算在美国生活,右手边大叔浓重的口音就让我这个对印式英语不算陌生的人感到为难。如今作为印度第一官方语言的印地语,在全国的通用性甚至不如英语。 
是不是想起《圣经》中巴别塔的寓言?/网络图
4
中国拥有56个少数民族,而印度竟拥有5大种族、100多个民族。来自北方的小伙和大叔显然是同样拥有雅利安人血统、肤色偏白和种姓较高的印度人。而从北印和南印随机抽取一人,很大概率是,他们属于不同种族、肤色、种姓,一辈子很难有交集的人。 
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争论:粽子吃甜还是咸、豆花吃甜还是咸,恐怕更多是意气之争。而一个高傲的北印度人很可能指着“布拉塔”(prata)煎饼说,这是南印度人才吃的,油多不健康。 
印度国内还有一个当前最大的争议点:对于“发展主义”思想的认同与否。谈起这个话题,小伙子颇为苦恼:“中央政府的政令推行不下去,到了地方上困难重重。” 
七年前的一部电影《上海》,反映了印度国内阻碍重重的改革之路:发展主义者期待大刀阔斧地发展经济,给印度带来一个“上海”一样的国际大都市,而反对派质疑中国模式的落地可行性,并指出开发引起拆迁和土地征用,侵犯原住民并拉大贫富差距。
不同于国家级类型片的印度歌舞片,《上海》这部凝结着印度人内部对于改革正反两方面情结的片子,对中国人反而是陌生的。 
来往于印度最接近上海的城市孟买、“印度版深圳”的班加罗尔,在台湾拿过一个项目基金,正开发一款以美猴王为原型的教育类App准备在大陆试水——这个小伙子作为印度国际人才中最典型的科技类精英,是发展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对于国内拖改革后腿的力量,他是不满意的。 
大概为了表达愤懑,他还强调:除了拥有共同的版图,很多印度人几乎毫无共同之处。
用他的话说:“大家各有各的打算,互相扯皮,拿什么跟中国比?” 

孟买。/维基百科
上海。/网络图
5
然而回顾飞机上的这一次聊天,我反而想说:从这个印度青年的身上,我看到了印度的希望。 
他谈到中国时候的熟悉和了解、他谦虚的态度,反衬出我对印度认知的不足,以及某种程度的傲慢。 
在他坦然开放的心态下,我几次不知不觉问出甚至有点冒犯的问题,而他都接纳。让我认识到:这个国家确实有具备自知之明和正在奋进的人们。 
就像我们总在抱怨:中国很了解美国,而美国不了解中国。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印之间——印度很了解中国,似乎中国还不够了解印度。 
这是一个相对弱势的国家向外学习的姿态,难道弱国有一天就不可能反超吗? 
不错,受到国内各类分化性问题的掣肘,导致各种动能不能集中发力,影响了印度的发展速度。即便从这位开明的年轻人身上,我也能感受到来自种姓制度遗存的某种骄矜。
但让我们再看看海外印度人在离开了矛盾重重的印度社会,解放出天赋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吧: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诺基亚CEO拉吉夫·苏里……硅谷的印度裔高管比比皆是。
海外印度人抛开南北之争、种姓之别、宗教差异、阶层壁垒和性别沟壑……尽管并无有形的聚居区,却总能互相帮扶向上。尽管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偶有内讧,但他们拧成一股绳所能释放的力量足以证明自己。
而如果把场景置换回印度国内,未来挣脱了各种矛盾性纠葛的印度又会是怎样? 
仍以种姓制来说,经过佛教、锡克教等后来于印度教的宗教洗礼,种姓意识终归是趋于淡化。自1947年印度脱离英殖民体系获得独立以后,更是从制度上得到废除,在法律上失去了地位。 
印度至今享有潜力巨大的人口红利,年轻低廉的劳动力使得未来制造业腾飞指日可期。另一方面,电子科技、制药、金融领域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源源不断。 
印度一边在为改革提速,一边力争公平和效率的平衡:2016年起,服务税、房地产修订案、废钞政策三箭齐发,刺破孟买等地的房地产泡沫,同时增加中低档房产供给。 
在美国为遏制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取代“亚太”概念而推出的“印太战略”中,无疑期待着印度在制衡中国的戏码中扮演更为关键的地区性角色。 
而对于我这个普通观众来说,印度的存在感近年来通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摔跤吧!爸爸》等电影输出,着实令我感到惊艳。保留了传统歌舞元素,却不再是类型化的歌舞片,视角更丰富,内容更深刻,又拥有美国大片般的号召力——至少在电影文化软实力方面,印度已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李安探索自己的文化新大陆,找到印度跨宗教题材,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世纪福克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扫码关注公众号
点阅本期主稿:
印度赴美留学人数猛超中国!中国或将不再是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Think Academy
学而思美国带你玩转数学
19年数学教育培训经验
最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
500万学生最爱的课堂
添加Think教导主任微信
来体验吧!!
公众号 | ANew新大淕
微 信 号 |  xinda-20
扫码
关注
我们
“在看”我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