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鬼门关走一遭是什么体验?
曾有人从濒死边缘被救回,却忆起自己灵魂出窍,坐在医生肩膀上看到自己被抢救的场景...
也有人说自己与过世的父亲相逢,得到了谅解,想留下来陪老父亲,却被他赶回人间...
这些看似是灵异事件的濒死体验,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人对生的眷恋,还有未解开的心结。
其实,相比突发的意外,死而复生的“奇迹”,在死亡路上跋涉的病人,有着更漫长难过的记忆...
壹丨冠玮
冠玮年轻时,是个很帅的小伙子。
原本70几公斤的他,开完刀只剩下50公斤,后来瘦得只剩皮包骨。
但癌症的折磨,并没有让他放弃喝可乐,吃零食,抽烟...

这辈子大部分时间,冠玮都随心所欲地活着。
读书那会儿,他经常翘课,只为了跑出去吃一碗香喷喷的鱼酥羹。
志愿者笑着问他:那如果以后你儿子也翘课去吃鱼酥羹,你会同意吗?
他躺在床上,点了点头...
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冠玮并不后悔。
那时的他青春恣肆,到处疯玩,让妈妈担心地不得了,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有多宝贵...
现在,当医生宣告他的生命只剩下一个月的时候,他才突然发现,自己能支配的时间所剩无几...
他才41岁,还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儿子正在上小学。
他很爱他们,但他来不及看他们长大了...
贰丨瑶华
瑶华和丈夫相遇的时候,她19岁,他20岁。
一开始,她没有那么爱他,是他一直死皮赖脸地缠着,后来才慢慢走到了一起...
结婚几十年,磕磕碰碰,夫妻俩携手一起走过...
现在,瑶华得了肺癌,医生也无计可施,她希望回到家进行安宁疗护。
每次有灵性关怀志愿者来家里陪伴瑶华的时候,丈夫总是很关心,忙前忙后...
但瑶华的妈妈却透露:瑶华第一次生病回家,在家里饿肚子好几个钟头都没人理...
老人家一直对这事耿耿于怀,她心疼自己的女儿,“当初还没嫁过来,被追得那么死,现在生病了,无人照看...”
有时听到女婿说漂亮的场面话,老人家就忍不住怼他:你嘴巴讲得很好听,你要对她好一点!
原本外人以为的宠妻狂魔,原来还藏着另一面...
参与灵性关怀的志愿者这时才想起来,有时候瑶华要做什么决定,都要回头看看丈夫的意思。
一直以来,她都无法放开来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许丈夫,才是最大的阻碍...
叁丨育姗
育姗,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小孩,成绩优秀,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直到高中,她考上台北,才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她做不到样样都拿前三名...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她开始跟不上,无法继续维持妈妈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小孩...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和妈妈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找个离家近的工作,常年奔波在外。
直到生病后,她回到台湾治疗,才开始学着正视尴尬的母女关系...
回想起过去,育珊还是觉得很疲惫:永远甩不掉的压力,很累,真的很累...
即使快到生命终点,母女俩有时见面还是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吵起来。
这辈子,育姗最放不下的就是四岁的女儿朵朵,整个治疗过程,她和朵朵都没见过面。
某天,一直坚强扛着的育珊,突然害怕地哭了起来,她担心自己熬不过今晚,见不到女儿最后一面...
她不停地乞求上苍,“我只想要再一下下就好,再一下下就好...”
纪录片《回眸》由热衷拍摄生死议题的台湾导演陈志汉执导,历时两年拍摄而成,豆瓣暂未开分。
该片通过冠玮、瑶华、育姗三位末期病人的故事,记录他们走向死亡的历程,向我们呈现灵性关怀的重要性。
对于我来说,这部片更像是一堂受益匪浅的死亡课。
这堂课学校不教,父母不教,社会不教,就跟性教育一样,是我们长久以来避讳不谈的话题。
在这部片里,死亡被具象化,被无限放大,人的恐惧、焦虑、无奈、孤独...也随之浮现。
看着摇晃的输液管、干瘪的手臂、胸前的平安符、艰难微弱的呼吸,空旷安静的医院走廊...
这些再正常不过的事物,此刻却有着令人不安的感受。
冠玮表面上看着大大咧咧,面对生死似乎早已看开,但当儿子趴在他胸前,背着镜头掉眼泪时,他双手抚摸着儿子,脸上充满了不舍...
他算不上一个好儿子,但在生命末期,他想尽力做一个“好爸爸”。
瑶华对丈夫心存芥蒂,既爱又恨,有很多说不出口的话,压抑在心里很多年,在她倚赖的人身上,有着她无法释怀的部分...
育姗从小争强好胜,她无法停下“努力”的惯性,即使长大挣脱了母亲的束缚,她也依旧没有逃离“完美”的圈套。
她说自己没什么好遗憾的,因为她一直都很努力,“我敢说自己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中有做到90分。”
失控的身体,不断袭来的病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死亡的到来,每一秒的流逝,都意味着她见到女儿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一直以来,她相信她自己,只依靠自己,但现在因为死亡的到来,以前靠的那个自己失控了,整个人可以说空掉了...”
离死亡只有一线之隔的人,都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割舍的爱人...
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这一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实际上,这部片并不温情,甚至有些残酷,它逼着你不得不面对一辈子都在逃避的问题: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将如何度过今天?
一位曾参与临终关怀的志愿者说:其实死亡那一刻并不令人恐惧,反而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如果非常孤单,充满了痛苦,这个才真的令人害怕。
就好像你孤零零地在黑夜里前行,你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出现,无论身前身后,只有一片漆黑,仿佛一个无法逃离的梦魇...
而灵性关怀,就是在黑夜里及时伸出的双手,给临终病人以支持,看见他们的存在。
灵性关怀,说白了和临终关怀很相似,都是为了控制患者的疾病症状,减少癌痛,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
“不少人都觉得,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就是放弃,没法治了,其实不是,我们不是帮人死,而是帮人活好最后一段路。”
片中提到:一个人即使是到临终的时候,其实都是一个非常密集的身心转换的过程;我们的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像那个冰山的表层,但是我们都是根据冰山底下的东西在活。
“临终时特别辛苦的是,一方面是身体震荡带来的痛苦;一方面这一辈子要结束了,冲击太大,那种潜藏在冰山底下的东西,这时候就重新溶解,所以这时候的心识状态是非常混乱的。”
而灵性关怀人员,是亲身走进死亡现场,帮助将死之人从一片混乱中起身,回顾过去,走向新生...
这其中少不了陪伴、倾听、安慰、疏导...这是看不见的“药”,同样可以止痛。
有志愿者说,作为一个陪伴者,你光是好好地听他说,好好地回应他,当一个人被理解的时候,他就会得到力量。我觉得我们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带给别人一点温度。
他们在陪伴中了解病人的过去,尝试帮助病人解开心结,教会他们学着接纳苦痛的到来...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病人重建与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害怕被抛弃...
但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拥抱和信任灵性关怀,因为每个人性格不同,遇到的阻碍也不同。
有些人相对来说没那么有安全感,无法放下压力倾诉,则很难被看到,被支持。
片中的瑶华,她在乎很多,全都变成心里的压力,把她重重裹住,无法表现真实的自我...
而负责灵性关怀的德嘉法师,只能在不断的回访中,慢慢建立起信任,用真诚的付出打开她封闭的内心。
瑶华每一次倾吐的不安,法师都努力开解,她知道,人在最无助的时候,都需要一个心安的角落...
法师向瑶华许诺:如果你在白天走,我刚好在台北一定会来看你,送你一程。
瑶华主动握住她的手,感动地说:谢谢你!
在这部片,你可以看到灵性关怀成员与病人互相成长,他们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有人说,关怀志工真的好难当,有时候心里会想可以不要做这么多吗?但是一旦投入进去,还是想多做一点,因为害怕有遗憾...
有人说,病人带给自己的反馈很感动,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他们是自己的老师,她被他们所感动,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
还有人发出感慨:人生真的没有什么大事,除了死亡以外。
2012年起,北京协和医院宁晓红医生开始实践安宁缓和医疗,她提到:我们几乎不提怎么面对死亡,而是说如果他不行了,我们怎么把他抢回来,如何做电击、按压、插管...唯独不讲真的死了该怎么办?
一位从事安宁疗护的医生曾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老头曾和他老伴约定:如果病重,我们不进ICU,不插管,不做无谓的抢救。
但当他病情加重,家人还是听了医生的建议,让他进了ICU,呆了整整20天,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
家人每次来,老头都强烈表示要出ICU,但主任医生说:再坚持下说不定有转机。
后来,老头终于出来了,但女儿看见她爸戴着呼吸机,用口型说了一句话...

她爸冲她妈说:我恨你。(因为老伴没有遵守约定,让他进了ICU)
这句话,只有女儿看见了,她当时心里特别难受,非常自责。
虽然最后老头转入安宁疗护,但家人还是心存遗憾。
当死亡来敲门,不止是病人,连带病人的家属,也一样会听到令人窒息的敲门声。
如何面对挚爱的离世,甚至是面对自己的死,都是每个人这辈子避不开的死亡必修课。
有位参与临终关怀的志愿者,曾遇到一位不想继续戴呼吸器的绝症患者,他的家人也决定尊重他的想法,但心里还是会不安,问他:这样真的好吗?
他写了八个字——车子已坏,司机还在。
坏的是一个躯壳而已,但他的灵魂不死。他还可以去找一部新的车来开。
死亡不是句点,不是终结,死亡只是失去了身体。
片中,育珊四岁的女儿朵朵,有着大人想象不到的智慧。
她眼中的极乐世界,是那样美丽,一座由各种各样的宝石构筑的宫殿...
她说:我妈妈死了,我很难过,但是我还是可以拥有快乐。
她安慰长辈:妈妈有身体,所以妈妈会死,爱没有身体,所以爱不会死...
从事灵性关怀的德嘉法师说: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中最大的困顿。所以当我面临最后那一刻,我也会希望...我旁边有人懂。
死亡让所有冰山之下的恐惧浮起,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接纳病痛,接纳过去,从死亡的恐惧中回到本心,关怀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才找到心安的力量,对此生完成一次真正的回眸。
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点亮
,临终关怀值得更多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