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录音,搭配图文阅读更合适
我是小跑步过来填坑的,上次分享的数学启蒙游戏第一辑(戳蓝字重温),谈到了数数和空间这两个概念和启蒙方法。
除此之外,学龄前必须掌握的五大数学能力还有等式、规律和测量。今天就着这几个概念,继续跟大家聊一聊相应的生活小游戏。
当然,提供这些游戏,更希望的是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到处都是启蒙的机会。
日常多引导孩子去观察、体会和参与,也能让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与我有关”,并种下热爱的种子。
01
等式
一提到“等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要教计算了。其实并不是的,学龄前的“等式”启蒙,就是能够明白等式背后的意义。

学龄前需要达成的里程碑
3岁后,能理解多与少的数量变化,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4到5岁,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的关系,比如5比4多1,2和3合一起是5
5到6岁,借助实际情境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有这些作为基础了,才是接下来的10以内加减法

在家启蒙怎么玩
1.“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在进行加减法启蒙前,孩子需要具备能够识别数量变化的能力。
比如,冰箱里的冰激凌,我们吃掉了几盒,比原来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我们去超市又采购了一些放冰箱里,比刚才是变多了还是少了?
生活中多积累这样的感知,就是让孩子在真实体验中,不断强化理解“往集合里添加物体就是增加数量,拿走物体就是减少数量”的概念。
像这样的互动,不需要等到孩子会数数再开始,也不用刻意去教,日常到处都是机会,随时都可以进行,像聊天一样引导孩子去观察就可以了。
当孩子对数量变化的感知比较熟练了,就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孩子去比较,多了或少了几个。
比如,我有5颗糖,你有3颗糖,谁的更多?多了几颗呢?然后让孩子把自己有的和妈妈的,一一匹配后,再点数。这就是帮助孩子学会比较的第一步。
2.积累“具象”的加减体验
学会了比较,第二步就是引入加减的早期启蒙。
如果你一开始去问孩子“2加3等于几?”他们很难能答得上来,但如果你指着盘子里的水果问,我给你2个苹果,再给你3个,你最后会有几个苹果,孩子很快就能答出“5”
这是因为,学龄前孩子对抽象数字的理解是困难的。要帮孩子加减启蒙,必须要从具体入手。只有具象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自然地提炼出抽象的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具象的机会,比如分饼干的时候,超市采购的时候,启蒙游戏也是同样的思路:
1)装点小瓢虫
在纸上画上几个小瓢虫,准备一些毛绒球,妈妈和孩子各取一个数字,决定瓢虫甲壳两边的圆点数量是几个。然后让孩子数出相同数量的圆点摆在瓢虫甲壳上。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点。
数完后,我们可以帮孩子总结一下“2个点加上3个点,一共有5个,2+3=5”,这个过程就是在给孩子示范加减的概念,不需要重复讲解,只要自然地操作、自言自语就好。
当孩子能够写数字,我们也可以把2+3=5的等式写在下方,帮助孩子明白“+、-、=”这些运算符号的含义。
这个游戏的进阶玩法,就是做数的分解 。
让孩子选取一个数字,数出相应数量的绒球,拆分摆放在瓢虫的两侧甲壳上,看看有几种组合方式。我们可以先这样示范:“这回我的瓢虫身上要长6个点。”边说边数出需要摆放的绒球。“左边放3个,右边放3个,一共6个”,那么还有哪些组合方式呢?我们再来分一分。
6可以分成几和几?
这样的玩法,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熟悉数的拆分,理解数字的整体与部分。
2)疯狂猜猜猜
分享一个我和小D在等餐和坐车时,经常拿来打发无聊的“数学游戏”。不需要任何道具,也能让孩子非常积极地玩起来~我们称它为“疯狂猜猜猜”
比如我会说,小D,假如你是牧羊人,你的牧场有7只羊,有一天晚上,羊圈忘记关门了,大灰狼来了。你早上起来一看,只有3只羊了,糟糕,有几只羊被大灰狼吃掉了?
学龄前的孩子,会通过掰手指头算出到底有几只,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数手指,就是他们把数字具象化的过程。
当小D熟练了,我还会加一步,“有7只,跑走了4只,牧羊人又赶回来2只,现在有几只了呢?”从2个数的加减,又进入到了3个数的加减组合。
把数学游戏变成猜谜故事,有时候是放羊,有时候是去超市买冰淇淋,还可以和绘本结合下,比如帮屁屁侦探抓出偷吃红薯的小偷……
你看,这是不是跟小学的应用题很像?而且孩子玩起来并不会觉得枯燥~反复进行这样的问答,不仅能加深理解,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02
规律
规律,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序列按照一定规则不断重复出现,可以根据这样的逻辑预测接下来要出现的是什么。

学龄前需要达成的里程碑
3岁前可以用步骤的方法描述出日常活动,比如每天早上上学,“首先吃早饭,然后穿上外套,最后出门”
4岁前当被提供一些简单规律,比如“红绿-红绿”,孩子自己可以知道接下来也会出现“红绿”
4岁到5岁之间,会根据某个规律把事物分类,比如“大的、更大的、最大的”;或者根据颜色粗细等特征来分类

在家启蒙怎么玩
数学启蒙中的找规律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在早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就是这三个能力:理解规律、预测规律、创造规律。玩法其实很简单,随手抓一把东西就可以。
1.给妈妈串个手链吧
一开始,我会在纸上画一组有规律的彩色点,最简单的就是ABAB规律。比如“红黄红黄红黄”,然后让小D按照我画的来串。
在孩子找珠子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她去发现,原来这些珠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红黄红黄,这样的结构反复出现,这就是规律”,一开始,只要孩子能认出这是规律就好了。
随后是复杂规律,比如AABAAB、ABAABA,类似这样的,同样也可以按照上面的进行。
等小D熟悉了规律之后,接着引导她去推算规律,比如我给了“红黄红黄”两组,请小D按照这个规律串一条完整的手链吧,或者我在画好的序列里故意空出其中几个不画,那么小D在串的过程中就要去思考,应该填补上哪个颜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孩子创造规律,“试试看,你能不能串出一串有规律的手链呢?如果用三种颜色呢?”等等。
当然,这个游戏只是给大家提供个思路,如果孩子对串珠不感兴趣,乐高、绒球、雪糕棒,也同样可以玩。
2.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总结规律,比如斑马线的条纹规律,当然也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比如睡前程序。
还有日期的规律,比如在我家周六是“分享日”,在日历上圈一圈,哪几天是周六呢,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孩子就会发现每周是以“7天”为周期的循环…
这就是对规律的跨界延展,当一个孩子可以自发地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这就说明他们真正掌握了,那么启蒙就水到渠成了。

03
测量
测量,是对事物的任一属性进行量化描述的过程,比如描述长度、重量、体积和数量等等。

学龄前需要达成的里程碑
3岁前了解并掌握“比较”的词汇,比如更多、更少、更大、更小
4岁前会正确使用这些比较词汇来测量比较物体
5岁前掌握一些初步测量的方法,比如用一根绳子测树有多高,可以知道哪个容器装的水更多

在家启蒙怎么玩

早期的测量,不需要使用测量工具,而是更多地为孩子具体、细致地描述不同事物的抽象属性:更多,更大,更重等等。
比如日常对话中:妈妈袜子比你的大;爸爸手臂比宝宝的长;金属的勺子比木头的重之类的,这样的方式,就是帮助孩子把眼前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建立联系,从而理解测量比较的意义。
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第二步就是帮助孩子学会测量了,一开始孩子都是以直接的比较(把物体挨在一起比较)来测量的,接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入自然物代替测量的方式,培养孩子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具体怎么在玩中学呢?简单举一个小游戏,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找到思路了:
给玩偶量身高
让孩子当一把小医生,给玩偶量身高,这里就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代替测量了,乐高积木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选择相同大小的颗粒,把它拼接起来,比一比,每个玩偶分别用了几块乐高呢?
这个方式的好处,就是把测量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你看,当我们在说一个物体有几厘米长的时候,孩子通常是无感的,但把它们换算成几个乐高,相信没有孩子会不明白吧。
那么同样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去测量身边其他物体的长度呢?
除此之外,我们家里还有哪些工具也可以用来测量呢?
用这样的方法,是不是还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轻重呢?
以上这些,都是可以用来拓展玩法的思路,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不仅能让孩子玩得开心,还能加深他们的理解,提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好启蒙方式,就是来源于生活,来自于游戏。只要稍稍留心,数学真的是随时随地都能玩起来。
这样的方式,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在愉快的玩耍中,数学的种子,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了。
大J叨叨叨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跟老公一起读任正非的“过冬论”,调整了3个家庭生活决策》,很多朋友留言说,特别及时,最近正好有点焦虑。
我也是个容易焦虑的体质,也正是了解自己,所以现在一察觉到自己开始焦虑了,我就会记录、思考、解决或者翻篇。有时候,性格无法立马改变,但我们可以有一点策略让自己过得舒服点。
分享个小D的小故事,我们家有大书架,也有个小的旋转书架。去年开始这个书架就交给小D自己整理,她定期会把最近在看的放在上面。
昨晚正好收到了尤斯伯恩的分级阅读,小D开心极了。这套书的一些原版书,是小D无法割舍的故事,当年我们回国硬是人肉回来的。
这次接力引进了,而且竟然全套引进,比我们当年读的全太多了。她一看到立马就整理起她的小书架了。
整理完后我问她,你现在怎么旋转书架只放一半啊,另外一面都不放满书了。没想到她的回答竟然是,旋转书架全部放满书太多了,我就容易焦虑,觉得自己读不完了。现在放一半,心情就轻松了。
哈哈哈哈,小D啊,我要封你为“反焦虑高手”。
第一排左边就是当时背回来的原版读物,右边是接力今年引进的。对了对了,还有搞笑的,我看到她把《学好拼音这一课》也放上了,就挤兑她,你都学过拼音了,干嘛还要看(她拼音学得一般)。
她竟然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学过也可以翻翻,复习一下的呀。谁说看过的书,就不能继续看啦~
哎呦呦,小不点长大了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