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th

转载:菁kids北京(Jing-kids)
最近公众号里的榜样妈妈不少,有创业、出书、年年考证的魔法妈妈;也有学人类学、从事现代舞、做葡萄酒推广事业的斜杠妈妈;除此之外,鸡娃之前“自鸡”的父母也不占少数。这年代,父母们一个比一个拼,就像对待终将错过但迟早会补上的青春期一般,劲头儿十足。
当年的我们对人生一知半解,浑浑噩噩地把大好青春挥霍了去;现人到中年,生儿育女,不想再错过什么了。于是想干什么就大胆地行动起来,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的”疯狂”中年父母。
不过,这个“疯狂”的形容多少带点谦虚。这么多斜杠父母,在各自领域游刃有余,不做出一点成绩都不好意思接受这个名头。但是,“疯狂”未必就意味着一定要高大上
我曾读过一本书,叫做《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体验美国贫苦人民的工作感受和实际生活,隐藏真实身份,丢下信用卡,毅然加入他们的行列——租廉价房、一天做两份只能挣到最低时薪的工作。她先后当过餐厅的服务生、家政清洁工、超市整理员。最后她不得不承认:“为了写书而去切实的体验生活,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太疯狂了。”
也许是当初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因为我目前作为陪读妈妈初到国外人生地不熟,且生活太过平静,我总是按捺不住想要干点什么疯狂事,于是在没什么太多选择的情况下,脑袋一热,决定去体验一下国外的打工生活。一来排解无聊,找点“刺激”,二来也让孩子见识见识她妈不是一个安于享乐的人。
在国外,说到打(零)工,基本上指得都是那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体力工作,比如在餐馆、甜品店、奶茶店、超市的工作。收入往往也就是政府规定的最低时薪。很多陪孩子读书的妈妈和新移民都会选择打零工这种工作方式。一是时间灵活,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另一方面,在国外找份正儿八经的工作真的没那么容易。
就这样,我凭借在家做过几年面点的经历,混进了一家新开张的甜品店,想一(纯)探(属)究(好)竟(奇)
01
 打工也“内卷”
上班第一天,我结识了两位上早班的妈妈。
早晨,她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便去打工——给后厨帮厨、接订单、招呼客人、外卖打包、收拾桌子。下午两点半,下班直接去接孩子,中间没有吃饭的时间。
说实话,每天四个半小时保持站立的状态,手上还要不停地忙,非常耗费体力,尤其是对于以前不是从事体力工作的人来说,更是挑战。但是,这就是很多妈妈的工作日常。
即使这样,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工作机会。有一位年龄稍大一点、看着稍微淳朴一点的妈妈,在试工的第一天就惨遭淘汰,理由是不够利索
另外,既然是体力活,也免不了会以貌取人。年轻一些的妈妈相对更容易得到工作的机会,大学留学生就更容易了。而
像我这样年龄偏大的妈妈,要是没点过硬的本领或娴熟的工作技能,很容易遭嫌弃
02
接受“你是一个机器”的设定
在加拿大打工,店家看重的根本不是你以往的经验与经历。
在工作内容上,你做的工作越简单越好,越没技术含量越好。
比如我们这几个在甜品店打工的妈妈里,有一个从来没有在家做过甜品的妈妈,反而会很安心地去接受前台的工作。
像我这样总想着去后厨边打工边学点手艺的反而不招待见,被店家像防贼一样防着。
后来我渐渐明白,他们所谓的招厨师、招面点师傅也只是个幌子,就像过去外企里的工作一样,只有核心圈子里的人才可以接触到这些“保密食谱”。在你成为核心圈子的成员之前,就老老实实得当个勤杂工吧。所以,别太有追求,踏踏实实打你的工,挣一份时薪,别多想。
你要抛开过去多少年来建立起的思维模式,停止在工作中边工作边提问、并提出自己想法的冲动。毕竟,他们招聘的只是体力工作者。而我却总是忍不住想给他们提改进建议。
比如,负责操作蛋糕面糊的人不应该和负责摆盘的是同一个人。而在他们的流程里,这几道工序竟然是同一个人负责。这就导致刚刚点单、收银、拿个抹布擦桌子的人一转眼又要过去摆盘,你说她会有时间洗手吗?(这种“明眼人”一看就有问题的细节,我只能装傻。
而店里的培训者就像公司里不合格的mentor,只对学员提要求,纸上谈兵,却不给他们必要的实践时间。一旦你上手操作不够熟练,很快便会被嫌弃甚至辞退
是谁说,这种低时薪的工作很容易做好来着?
听我说了这么多,你大概率已经猜到我这个不合格的打工体验者应该不会存活太长时间。没错,在我体验到第10个小时的时候,我被辞退了。更确切地说,我在体验了两次以后,便开始自我反思。
03
在价值感与填满空虚之间
寻求平衡
当我习惯了以商业的眼光来审视一家小店的运营流程,我知道,自己注定成为不了一名合格的基层打工者
在国外打工非常考验人的自我价值感。哪个人在国内不是有个正经的职业,有着不错的工作经历,甚至已在自己的事业上小有成就。到了国外,很多事情都要清零。
在感受到只能挣到最低时薪的失落之后,是自己对个人价值的怀疑。我为什么要做一份收入这么低的工作?还这么辛苦!我需要这笔收入吗?可如果不工作,一个人是不是就更加没有价值感?那我这些年又该靠什么事情来打发无聊的日常呢?
空虚带来怀疑,怀疑带来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带来新一轮的自我怀疑。各种各样的自我拷问就开始了。
我这么疯狂地跑到异国他乡体验打工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
首先,孤单无聊是背后的始作俑者。自己当初的决定,无非是想借助打工的环境和外界多些接触,多些人聊聊天、沟通一下。其次,打工不是为了钱,因为那点最低时薪解决不了我的温饱问题;但也是为了钱,因为总觉得接下来这么多年,经济上只能靠家人,心里有点发虚过意不去。我猜很多妈妈应该有着和我一样的想法。
但如果想保住这份工作,勤奋、高出勤率是必须的。如果在国内,这是一份职业再自然不过的要求了。但当你面对的是一份最普通的打工工作时,人总会忍不住问自己,值吗?我放弃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就为了去挣一份最低时薪?但凡家里经济条件允许,谁不愿意无所事事一些呢?
甚至,当跟家人和朋友提及自己跑去打工的事时,我总喜欢“善意”地说我去做面点师傅,而不是说我去餐厅端盘子。因为我知道,前者听着好听,更有技术含量;后者会被鄙视,也会被爱我的人劝阻
当脑袋里过于纠结这些问题时,这工保证是打不下去的。最终,只有那些踏踏实实的、心无杂念,一心为了挣钱的妈妈们、打工者们能存活下来。而像我这样的“体验者”,自然而然地被淘汰掉了——即使店家不淘汰我,我也会很快跟他们说再见的。
前些天,我在一家心理学网站上做过的一个小测试。里面这样写道:尽管工作与财富的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多数人工作不开心的原因,并非取决于薪水收入,而是能否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成就感能激发一个人努力向上的动力,能让人在工作中寻找到乐趣。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多多培养一些休闲身份,开发不一样的自己,别只局限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与价值感
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明白,但具体操作起来,又是各种体会了。
 THE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关注本号
相关阅读:

一个陪读妈妈的出发与归来

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是什么?

北美留学生陪读妈妈:从后悔到崩溃到放手


转载: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所有国际学校,汇集各类好玩的社区活动,还有家务技能、亲子度假、国际教育动态等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关注我们,掌握第一手的国际教育资讯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