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家里小孩看电视,一部打篮球的日本动画片,不是《灌篮高手》。几个牛逼克拉斯的高中生把一场校际比赛愣是打出了NBA总决赛的架势,詹姆斯看了都要流泪。
然后,打着打着,有人眼睛里就开始滋滋儿往外冒“电火花”,状似漏电。漏电球员的操作相比之前更加有如神助,秀得满场乱飞,解说亢奋道:
“他‘进zone’了!这场比赛没有人再能击败他!”
“漏电球员”
往后看我才知道,动画里的“zone”,指的是超出平常能力范围的一种表现。只要进了zone,人物的画风就会突变,更高更快更强,更专注更不知疲倦,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打了十斤鸡血的效果。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小孩撇撇嘴把动画关了:“真能吹,打篮球都整出超能力了,还进zone,就差说进化了……”
我好笑地问他:“如果我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这种像‘超能力’一样的本领,你信吗?”
小孩瞪着我:“你信?
仿佛是在说,我一个孩子都不会被这种设定唬到了,你一个大人竟然还信?
我笑而不语。
其实,在心理学上,人类还真拥有这种玄之又玄的“领域”“境界”。
不妨回忆一下,你家孩子有过下面这种情况吗?
看课外书时,明明已经看了好几个小时,但仍是我自不动如山,喊吃饭,像没听到一样。就连每天必看的7点档动画片开始了,也一头扎在里面不想出来,废寝忘食。
以上的看书,也可以替换为搭积木、打球、拼图、做手工、玩泥巴......
比如像下面新闻中的这个6岁女孩,大家都惊讶于她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厉害的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每天完成作业后就开始研究发型”,瞧瞧,怕是我们成年人都很难有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吧。
你家孩子有过这种全神贯注的时刻吗?

“如果我孩子学习有这么用功就好了,看语文数学从来没见看得这么起劲儿过。”也许你会冒出这种想法。
但这种被心理学家称作“心流”的状态,恰恰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而且,如果正确利用,它也是让孩子热爱学习的钥匙,说直白点,就是你所期待的“自鸡娃”。
心流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的是一种将个人完全专注在某种活动上时所体会的状态,也被称作“流畅体验”。
心流与专注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或许我们可以说,心流是一种更高级的专注状态。
当处于心流状态时,孩子往往对所做之事拥有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会到无比的愉悦和乐趣,似乎永远也不会感到疲惫,甚至连原本的沮丧也一扫而空,几个小时过去了,却感觉像只过了几分钟。
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当前事物夺走了,所以这个时候,旁人喊孩子做什么事,就很有可能出现所谓的“这小孩怎么跟聋了似的”的情况。
处在心流时的孩子,不仅能体会到高质量的快乐,而且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现如今,我们周遭充斥着许多干扰,抖音、快手等各种短视频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孩子们也被其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影响学习的问题,回忆一下,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划动手指,刷新一个又一个视频,双眼干涩、满身疲惫,当那短暂几秒的“哈哈哈哈”过后,手机屏幕变暗,你所感受到的,是幸福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各种app利用大脑中分泌的一种物质,多巴胺,在欺骗我们
常常有人以为,多巴胺=快乐,但其实这只是多巴胺的小把戏,它的存在,只会让我们感觉快乐会到来,却不能真正给我们幸福。
2001年,克努森通过实验证实,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使人们感受到期待,但不能感觉到获得奖励时的快乐。
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释放出多巴胺。多巴胺会告诉大脑其它的部分它们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得到奖励。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我们发现了如何才能得到快乐,而且愿意为了获得这种感觉付出努力。
多巴胺就像骡子眼前悬挂的胡萝卜,不停挑逗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撒开蹄子拼命往前跑,却永远也吃不到哪怕一口的胡萝卜,于是那胡萝卜也就愈发显得可口。
而现如今,各种网络媒体就在利用我们的多巴胺,不停地许诺我们的大脑会获得快乐,好让我们一直沉迷其中。这种被低质量媒体绑架的快乐,可以说是“有毒的快乐”。
相反,心流所带来的快乐,不仅存在于当下,心流活动过后,也常常会体会到深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引导其学会如何增加心流频率,无疑是很重要的。甚至于,心流还对孩子的健康有正面影响。
陈欣.心流体验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5):150-155.
哪怕不谈未来,只着眼于孩子当下的学业成绩,心流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能正确利用心流,孩子完全可以在学习文化课时也获得快乐,乃至“学习上瘾”。
想象一下,别家父母还在焦头烂额地催促孩子学习时,你家孩子已经痴迷于学习,主动地想学,甚至求你给自己报辅导班……
那还用得着愁孩子的学习吗?偷着乐都来不及呢!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获得心流呢?
想要体验心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挑战与技能的平衡。
这是什么意思呢?
设想一下,如果把你安排在饮料工厂流水线上,你的工作就是负责一遍又一遍把一张橙色的标签贴到传送带送过来的瓶子上,很简单,对吧?相信你不会抱怨“这也太难了”,但是,你会乐于做这件事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这个场景中,你的拥有的技能远远高于“贴标签挑战”,因而,你更多会感受到厌烦而不是快乐。
那如果难度足够大,就能体会到心流了吗?
当然不是。
同样地,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上司让你负责一个极其困难的项目,你被要求这个月必须做到10个亿的饮料销售额,如果做不到,你就会被辞退。但你不是来体验生活的富二代,家里孩子老人还在等着吃饭,房贷也快到期了,手里的银行卡余额已经见底,信用卡逾期欠款倒是有许多......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乐于接受这个挑战吗?
答案自然是不会的。因为这个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你的技能,所以这个挑战会让你焦虑、恐惧。
想要让心流到来,挑战和技能的水平需要都在一个刚刚好的状态。心理学家不同水平的挑战与技能搭配做了一个总结图。
图源: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和乐趣[J].远程教育杂志,2006,(03):74-78.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心流而言,最好的状态,是高挑战与高技能的搭配。
而这,也是心流能让孩子成长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技能的提高,原有的“高挑战”将变成“中等难度”甚至“低等难度”,原有的能力-挑战平衡被打破。此时,过去能带给孩子心流的活动,可能已经会使孩子无聊甚至厌倦。
因此,为了继续获得心流,孩子就必须去挑战比原先难度更高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不断的锻炼,孩子的技能将一步一步地提高。
这就像是什么呢?举个例子,一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算出“3乘7等于21”而兴奋不已,但等这个孩子高三时,这种程度的算术题已经无法再给其带来任何喜悦之情,更遑论多大的成就感。
所以,你也可以说,所谓实现心流的重点,就是“踮脚摘苹果”
比方说,如果你家孩子喜欢跑步,ta可能已经能很轻松地在5分钟内跑完1000米。在这个时候,把目标提高到3分40秒显然难度过高,更有可能会激发孩子的抵触和畏难心理;但是,如果把目标设置到4分50秒,就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高度,孩子努力一下就能达到,技能与挑战达到了合适的平衡,自然更有可能体验到心流。
但是,如果三年过后,孩子能轻轻松松地跑进4分钟内了,这时再把目标设置在4分50秒显然就不合适了,这个时候,把挑战设为3分50秒,就会是一个比较合适高度的“苹果”了。
就像这样,在不断追求心流的过程中,孩子的舒适区被一点点温和地突破,自然也就得到了能力上的成长。
想要拥有心流,只要能达成“能力-挑战”的平衡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是。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做任何事都有可能产生心流,但落实到现实中来……显然,孩子的心流总是产生在一些特定的事情上。
想要产生心流,还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内在动机、明确的目标、及时得到结果反馈。
为什么常常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看闲书时全神贯注,一拿起课本就昏昏欲睡?这其中有个关键问题就是:内在动机。
在有内在动机时,孩子不需要“做完这个就可以看半个小时电视”“完成后奖励你一根棒棒糖”这种外部激励,会仅仅为了一件事本身的乐趣而做这件事。
虽然后天努力很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孩子,是拥有不同的天赋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让一个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去进行激烈的篮球比赛,这个孩子能从这场运动中获得心流的概率就极低,无论家长再怎么要求孩子专注努力打篮球,这个孩子在打篮球时感受到的心脏的痛苦是难以消失的,孩子自然很难爱上这项活动,内在动机也就无处可寻了。但是,这个孩子可能天生对声音敏感,有着绝对音感,一听见哪里放音乐就挪不动脚,那显然,培养其在音乐方面体验心流的能力,就是事半功倍的。
当然,对大多数的家庭而言,孩子的喜恶往往不会有这么极端而明显,我们就更需要细心观察,从孩子平时就比较喜欢做的事情入手培养心流,慢慢提高孩子进入心流的能力。反之,如果一上来你就想让一个一拿起英语书就嚎啕大哭的孩子,在学英语时立马进入心流,那显然,只能是自讨苦吃,而且极有挫败感。
再以画画这个场景为例,具体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必须是孩子自愿。自愿想要画画,我们可以引导,可以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但是,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做这件事!
为了维护孩子们的内在动机,我们最好最大程度地尊重其自主性,不仅要避免硬性地强迫,尽量不要为这个活动设置最后期限(比如“你可必须得在吃饭前画完。”)或干预孩子的绘画(比如“你在这个树后面再画条河。”),否则,孩子的内在动机会大打折扣,体验心流也就难于登天了。
🚩第二,要有明确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孩子了解,这件事做完后的成果,或是说,要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油画棒这种绘画工具,我们可以先向其展示一下,用油画棒可以画出怎样好看的画,也可以引导孩子想象一下:“你想用这些油画棒画一幅怎样的画呢?”“你想画昨天我们见到的小鸟吗?听起来很棒哎!那一定会是特别可爱的一幅画吧!”
🚩最后,让孩子及时得到结果反馈。这一点,在绘画这类活动中其实也很好做到,因为本身它们就会产出显而易见的成果——“绘画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帮孩子把其满意的作品装到画框里、挂到墙上,用类似这样的方式加强孩子的满足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活动是缺乏及时的结果反馈的,学数学对很多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既漫长又枯燥的活动。这种时候,我们家长就需要人为地加强正面结果反馈,比如说,在孩子做出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的时候,及时地夸赞,让孩子体会到学数学的成就感,逐步形成学数学的积极循环。
当然,这也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细节极为关注,又是后话了。
心流这一神奇的“超能力”,虽然正确应用的话,孩子也可以在学习时拥有,但如果我们一来就抱着控制孩子的想法“如果只会在写作业时这样,看闲书时不这样就好了”,相信我,这只会把孩子的心流推得远远的。
心流要求“自愿”,这一特点其实也在提醒我们一件事:真正能释放孩子最大潜力的,往往是尊重其自身特质和意愿的,孩子自发想做的事。
就像鱼儿更喜欢游水,苍鹰更热爱飞翔,让鱼儿去练习成为高空跳伞运动员,要苍鹰学习在蛙泳比赛中夺冠,不是绝对不可以,但也许太过暴殄天物,事倍功半,很难真正走向成功。
尊重孩子的本性,挖掘孩子的天赋所在,支持孩子的兴趣,也许才是我们家长最应该做的。
- END -
欢迎点击关注↓↓↓
 女子无才便留德 旅居德国的硬核妈妈无才姐创办。
无才姐,一位才华有限热情无限的宝藏妈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本文由无才姐团队原创,作者:耶非@无才编辑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