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关于职场的新闻里,“猝死”是一个并不少见又足以令人心惊胆战的关键词。作为职场打工人,现在一旦身体尤其是心脏有什么不舒服,我们也会格外担忧猝死的风险。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年轻人猝死的比例正不断上升。
这一次,北京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赵迎做客看理想节目《每个人的疾病课》,她将与主讲人王兴(上海三甲医院胸外科医生)一起聊聊跟心血管疾病有关的那些事。
猝死究竟是什么?关于猝死,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又可以怎么预防呢?请看今天的分享。
讲述|王兴x赵迎
来源|《每个人的疾病课》
01.
什么是猝死?
王兴:我们经常能在新闻里看到又发生猝死事件了,简直让我们这些“996社畜”感觉自己心跳也要骤停了。一旦劳动或者熬夜久了之后,我们也都会担心自己会不会发生猝死。所以现在年轻人的猝死率有没有提高呢?
赵迎:应该说,猝死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了。 
先给大家说一下定义,什么叫“猝死”。
就是指一个看上去很健康的人,或者我们叫非预期死亡(预期死亡就是指患有血液病,肿瘤晚期等可能导致生命危急的症状)的人在内因,或者没有外因的作用下,发生了突然或意外的非暴力性死亡,称之为“猝死”。其实“猝死”的限定词是非常多的。
实际上“突然”从时间节点上也很难确定,到底是一小时,还是一天算是突然?所以实际上在教科书里,包括世卫组织在定义“突然”这个词的时候,也是以时间来判断的,在前面说的这些前提下,6小时之内的死亡都叫“猝死”。
教科书会根据时间把它分得更详细,有一种叫“瞬间死亡”(instant death),是从发病开始数秒到数分钟之内的死亡。第二种是发病一个小时之内的死亡,叫“非常突然死亡”或“暴死”(very sudden death)。还有是在发病24小时之内的死亡,叫“突然死亡”。
所以可以看到,实际上“猝死”留给人们抢救的机会,尤其是时间是非常非常少的。
80%以上的猝死都是心源性的;剩下20%可能由呼吸源性的脑血管疾病或者是主动脉夹层引发,还有一种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
王兴:80%的猝死都是心源性的,我解释一下,这是区别于一些其他非心脏原因的猝死。比如像神经元性猝死,或是脑梗、脑出血后影响了呼吸中枢导致的猝死。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意外,像呕吐物阻塞食管造成的呼吸源性的猝死,但心源性猝死还是占主要比例的。
赵迎:对,80%以上的猝死是心源性的。在心源性猝死中又占了80%以上的,绝大部分都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还有很少见的心源性猝死可能是先天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的。
在猝死的抢救环节上,不管是院内、院外都很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80%的猝死发生在院外,所以目前整体上死亡率还是很高。
王兴:在医院环境里要判断心梗,可能需要心电图,心肌酶、查体等方法。但我们自己要怎么预先判断自己是不是心梗了呢?
赵迎:主要是疼痛加重、濒死感两个点。
要自己判断是不是心梗这件事并不是特别容易,只能从症状上来推断。就是在我们左胸附近,大概是巴掌大小这么一个范围,出现了一种压榨性的闷痛,越来越剧烈,不能够缓解,同时伴有大汗。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伴有牙疼,或者下臂心梗,也有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而且这些症状会不断加重。
更确切的一句话,是感觉自己出现了一种“濒死感”。有这样感觉的时候,一定要尽早叫120,如果你身边有一些急救的药,比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等,不妨也可以先尝试自己含服一下,看看能不能缓解。
但我建议如果疼痛越来越厉害,伴随有濒死感,还是应该尽早来就医。确诊心梗,一个是得出现典型的生理症状,比如典型的心电图表现,还有心脏酶血指标的改变,而后两者是一定得在医疗机构才能检查的。
王兴:对,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看过、学过了,就可以掌握急救知识,靠自己就能扛过心梗。虽然也许很多(不舒服的)情况都只是心绞痛,但如果这些症状长期不缓解的话,还是要考虑去医院检查,当情况危急时就叫120而不建议自己开车。 
02. 
急性心梗为何发生?
赵迎:最近我治疗的两个病人,几乎刷新了我记忆库中猝死发病年龄的纪录。 
这两个案例都很典型:
  • 案例1:吸烟+熬夜+超重
  • 案例2:超重+高糖饮食+基础疾病
首先是一位31岁的从事IT工作的小伙。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意识到是心脏出了问题。
这位小伙体重偏重,有一次他因为加班在公司熬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发生了症状,当时他的领导和同事反应特别迅速,叫了120,很快在他发病大概两个小时左右就给送到医院了。
送到医院的时候,他的心电图已经表现出非常典型的心梗图形,但因为他送来得比较早,心肌酶指数并没有开始上升。
可是他疼得特别邪乎,神智完全清醒但不能跟人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位小伙的脸色已经不是惨白了,可以用死灰来形容,消毒时我们发现他完全没有肌力,就是他的胳膊自己抬不起来。但好在他的心率和血压还能够维持得住。
不管怎么说,我们就快速上手术台做了造影,结果发现是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开口有一个血栓。然后我们就用一种叫做抽吸导管的装置(一般用来把那些新鲜血栓抽出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结果怎么都抽不动。
我们就把管子拽出来从尾部倒着推,推出了一长条红色的血栓,血栓大到把有一个大斜面的抽吸导管都给堵死了。我们再继续抽,就抽出了一团白色的脂质样的东西,很像油脂的质地,它居然已经把配套吸管的滤网整个糊上了。
我们管这个前降支部位出现的堵塞叫“寡妇病变”,它常见于男性,所处的血管位置就相当于大树主干一样,很容易瞬间堵死后导致人猝死。
后来给他都疏通了,血压、血流恢复了以后,小伙能开始跟我们对话了。后来他总结说,自己当时过度疼痛,几乎感觉到了一种“濒死感”,类似于疼痛性休克的状态了,幸亏公司领导和同事反应得很迅速。
王兴:我感觉,相比男性来说,一般女性心梗和脑梗的发病时间比较晚?
赵迎:确实,女性猝死率没有男性猝死率那么高,是因为女性天生有一层保护伞,就是雌激素。
大部分女性的冠心病发病年龄都在60岁之后,也就是绝经以后。我们的血管内皮上都有一层雌激素受体,当雌激素跟受体结合以后,就天然对血动脉内皮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所在女性在没有绝经(也就是雌激素分泌水平还较高)的时候,就算身体有血脂高或血压高的状况,但整体的发病率还是较低。
案例2的这位女性,她的工作状态也是需要经常加班熬夜。当时她来医院就医的那天早上,其实我心里想,40多岁的女性应该问题不太大,可能就是比较常见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先评估她有没有急诊的指征,发现她糖尿病四年,目前患有糖尿病酮症,然后筛查发现她的心电图(出现了典型表现),心肌酶指数也高了,那肯定是发生了心梗。
我们尽快给她做了造影,结果发现她确实是有一支血管闭塞了。但是她的病变应该不算特别危急,只是出现症状了,在慢性病基础上出现血管闭塞了,所以她没有出现上面说的小伙那样危急的状态,只是比平时更难受而已。
我后来仔细分析了一下她的危险因素是什么,首先她的体重确实偏胖,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她却几乎完全没有管理这两种慢性病,也几乎从不吃药,还经常喜欢吃巧克力且不控制饮食。
所以女性拥有的不易得冠心病的保护膜,没能抵得过过高的血糖和没有控制的血压,也就是说,这两个危险因素完全把她的雌激素优势给抵消掉了。
结合上面的案例,或许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容易招致心梗的共性,比如体重超重、熬夜,我们就可以着手来控制和预防这些危险因素
王兴:从这两个病例来看,好像他们都可以先做一些事情。第一,尽量不让心梗发生,第二,就算发生的时候,发生风险的上限也许能不要这么严重。比如控制体重、不要抽烟,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就该吃药吃药,同时控制饮食。也许在工作压力下控制熬夜比较困难,但控制其他要素我们还是基本能做到的。
03. 
年轻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王兴: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者说放宽一点年限,对30-50岁的人来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赵迎:我觉得应该从动脉粥样硬化这个角度来谈。
二战时美国对战死士兵做过尸体解剖,在躯体的动脉解剖剖面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动脉粥样硬化块。这些士兵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为什么这么年轻的人也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血管,从一出生开始都会朝着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可能在二十几岁时开始有所显现,但真正发病会到年龄更大的五、六十岁,因为动脉粥样化的发展过程还是比较长的。
30-50岁是需要非常注意的年纪了,当然相对来说,女性有一层天然的保护膜会好一些。男性尤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男性发病不限年龄,在内科学教科书的“冠心病”这一章节里所列举的危险因素,“男性”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现代人的慢性病都比较多,高血压发病率也高,还有糖尿病,再加上生活条件好,难免会大吃大喝,高脂血症也很常见,很多人又合并有长期大量吸烟,这些都是危险因素。
所以我建议,尤其是30岁以上的男性需要高度重视,把各个危险因素、每个环节都把控住,也许熬夜控制不了,其他因素按现在的条件其实都可以把控。
当然我也强烈建议,30岁以上的女性也要衡量危险因素,尽管有雌激素在起到好的作用,那就让它发挥作用的时间变得更长。
王兴有点像龟兔赛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实是一个一直都在发生的过程,心肌梗死是一个事件。每个人都从十几岁开始慢慢往那边跑,但是从过程到事件真正发生,有些人可能跑了几十年、甚至跑了一百年都没有跑到那个时间点,但有些人30年就已经跑到了。
赵迎:你说的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就是“龟兔赛跑”,心肌梗死这个事件有可能到100岁都不见得发生,这一方面得益于有没有优良的基因。第二就得益于,是不是在早期把该管理的都管理了。
其实有很多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们虽然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可是做完血管检查发现他们的条件都特别好,其实还是跟身体管理有很大关系的。从概率上来说,管理和不管理身体的结果真的完全不一样。
另外,还要及时处理因疾病带来的焦虑情绪
现在焦虑状态和抑郁症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我们对心脏问题的认识也都非常警惕,也许身体有些不舒服,就会先想到是心脏的毛病。但实际上我们的心脏状况受神经支配也比较厉害,比如如果你听到楼上装修的电钻声响很烦,是不是也会有些心慌和心悸?
所以再正常的人,在紧张、恐惧、受惊吓的情况下,心脏有些不舒服也是正常的。其实来我们心脏内科看病的患者,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合并有焦虑状态和抑郁症,都会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态,尤其是一些年轻时就放过心脏支架的人,可能会害怕自己的支架会不会掉,自己是不是又出问题了。
其实这些焦虑状态也会影响到心脏的状况,早期筛查和及时就医这两点很关键,但到医院做过检查以后,其实尽可以放心,一些心脏不舒服的症状也许是与其他因素有关。
04.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必要性
王兴:我们现在最迫切的诉求,除了自己怎么防止猝死或者冠心病以外,我们应该做什么来帮助父母预防这些疾病呢?
赵迎:这其实也是我们心内科大夫特别想做的一件事,叫作一级预防。
如果冠心病已经发生了,能做的所有事情不管是吃药还是治疗其他慢性病,都叫作二级预防。但是如果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能把这种病症防治住,所做的事就叫一级预防。
比如美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在90年代初出现了拐点,就得益于非常强大的一级预防。他们其实有两点做得好,第一是控烟,第二是早期的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的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对血脂过高现象缓解有利)。
要把一级预防做好,就先说说动脉粥样硬化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针对每一个危险因素,我们都给它防控到了。
按近些年来的调查分析总结,死亡率排前三位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需要早发现早治疗,而绝大部分的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都是能防治住的,所以就需要良好的一级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是先发生的,如果它严重到一定程度,累积到了心脏冠状动脉,就叫做冠心病,所以我们应该着手做好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王兴:我理解的冠心病和冠脉粥样化,是因为血管内皮在比如炎症的影响下,慢慢地发生血小板聚集,然后出现斑块,当然核心是因为是脂质体的堆积等等。所以如果摄入太多油脂,大鱼大肉吃喝,或是患有高血压、高血糖,肯定也会造成影响。然后像吸烟可能出现炎症反应,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赵迎:王医生说的基本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首先第一点,我们要考量家族史。不过假如自己的爸爸妈妈在70、80岁得了冠心病,这还不能算(有家族病史)。家族史指的是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在比较年轻的时候,比如50岁左右就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也就是早发性的心肌梗死,这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因素。
第二,男性,不考虑年龄。
第三,长期大量吸烟。烟为什么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为烟里的尼古丁成分会直接损伤动脉内皮,让动脉内皮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这样血里的脂质成分就会透过内皮进入到内皮下堆积形成斑块,所以长期大量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你们呼吸科大夫包括胸科医生都一定会劝患者戒烟,因为吸烟也跟十几种肿瘤的发病有高度相关性,我们心内科大夫也会苦口婆心地跟患者讲,你戒烟吧,戒烟吧,不过只有得过心梗、有过濒死感的人,戒烟才会特别快。
王兴:对,我们科室里得过肺癌的人戒烟也可快了。
赵迎:有一个病人,我劝他戒烟,他是五十多岁就有心绞痛,之前刚刚做过结肠癌的手术,外科大夫跟他讲你要戒烟,吸烟跟结肠癌也有关系,他说我就不戒,多少人劝我都不戒。
我说那行,你抽吧,但是我们非常感谢你,因为你纳税了,为国贡献了,也给医院带来收入了,但有一点,你得病死了可没人给你追认为烈士。当时患者反应很生气,觉得自己抽烟有点亏。结果第二次他来随诊的时候,就真的戒烟了。
王兴:学会“赵老师戒烟法”了吧,就是抽烟是养我们的,你亏。
赵迎:还有一个危险因素是糖尿病。糖尿病现在越来越早发,也算是一种“富贵病”,其实大家可以理解,比如把一个食品放在糖水里浸泡,这时它的外表就会变得捏捏巴巴、皱不啦叽的,没有以前那么水灵了。
如果患有高血糖,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的细胞泡在了糖分偏高的血液里,那它的功能肯定也会变差了,也就是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的斑块。
另一个致病因素是高血压。高血压也是心内科发病人数比较多的一种慢性病。血压是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动对血管壁的一种侧压力,当血压变高的时候,它就发生剪切力,会对血管发生一些改变,像一把剪刀一样在剪着人的动脉内皮。
王兴:就像发洪水的时候,肯定对两岸的伤害很大。
赵迎: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量年轻人在查体时都会检查出高脂血症,就像你刚才说的,吃得多、喝得多,这都会慢慢转换成血液里的脂质成分,在内皮损伤的条件下,脂质成分透过去,慢慢地长出斑块。虽然不会像肺炎(的病程)那么快,一天两天就出现症状,但是过个五年就能够看出差别了。
还有一些代谢性问题,像高尿酸血症、身体超重。体重超重会让人的交感神经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那对血管也是有一定损伤的,因为血管始终处于一种高张力状态肯定是不好的。
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那我们就可以掰着手指头数数,自己到底占了哪几项。
王兴:我答错的应该就是这点,作为男性我忘了这个高危因素。
赵迎:也就是说,除了性别不可控和一级家族病史不可控,其他的几乎都是可控的。
所以说,如果在早期把该查的都筛查了,除了一些遗传性的、难以筛查的病变之外,其他我们注意防控危险因素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在三十几岁就已经出现一些心脏不适的症状了,可以先到医院做一些进一步检查,就目前的医学手段来说,诊断和治疗还是相对容易和明确的。
*本文有大量删减与重新整理,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至「看理想App-《每个人的疾病课》-38.心内科(上) | 赵迎×王兴:猝死、心率不齐...心血管疾病离我们有多远?」收听完整版。
🏥 👂

这里有更多与医院、
看病相关的问题和故事
欢迎扫码下方海报
收听完整音频
音频编辑:dy、小蝉
微信内容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配图:《紧急救命》《良医》《未生》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