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每周我们都会和大家不定期见面。本期来电内容整理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圆桌答疑。
圆桌答疑:由心理咨询师雨林林老师答疑俱乐部家长育儿问题。
问题 1:
想要一件爸爸妈妈不同意给他买的东西,比如想要一个很花哨的铅笔盒,和他协商后采取用做到一些好习惯赢得星星的积分方式来换取,但他只能接受奖励加星星,不能接受惩罚扣星星。这种情况怎么处理?用什么语言或行动来引导呢?
雨林林:
孩子就喜欢加分儿,但是不能接受惩罚扣分儿,借着这个问题,我也想跟大家说一下,通过加分减分或者小红花或者星星什么的都是同一套方法,对很多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确有帮助,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用的比较少。
通常这套方法,你给他奖励好使,但是额外给予惩罚特别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所有的孩子对这一点都不太愿意接受。因此,在使用的时候需要谨慎一些。
我通常只在什么事情上面用这种方法呢,比如孩子真的需要完成一个任务,但他目前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或者他自己觉得这个阻力非常大,他自己心里比较抗拒,我可能会用一些外在的奖励去帮助他。
像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写字不太愿意写,那个时候我说,一天写十个字能够有一个积分,但是我并不会用惩罚,因为外来的惩罚会造成亲子冲突,还得再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
它究竟是不是对孩子养成好行为有帮助其实并不那么确定。如果家里面已经用了这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惩罚的规则是谁来定的,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吗?制定的过程,有沟通有协商有妥协吗?然后制定契约?得是这一套都完成,而并不是说父母单方面给了一个惩罚。
另外,要考虑这个惩罚是提前制定的,还是临时当场想的?比如犯了一个错,然后我们就说你犯了一个错,现在这个行为需要扣分,但是在你们提前制定的规则里面,并没有说这个错误是需要被扣分的,那孩子可能就不太愿意接受。
如果你们在讨论的时候,孩子就说我不接受任何惩罚,那你就要看看你们做的这件事情,比如买文具盒儿这个事情,的确可能和他当前犯的错误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说惩罚用在什么地方,惩罚怎么用?也尽量是他如果做了某件事情,他自己要去承担一个会自然发生的后果,而不是我们额外再给到他一个惩罚。
如果你去跟孩子讨论一下,我猜他可能会觉得,我想要买铅笔盒儿,自然愿意通过做一些好的事情,一些好习惯赢得积分来换取,但是我犯了一个错,比如今天作业没写好,就要扣一颗星,但是这个事情和买铅笔盒儿,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孩子就不太愿意接受。与其引导孩子接受这个规则,不如重新讨论一下你们的规则。
问题2:
孩子不接受扣分,且有时候加分没加到会沮丧的哭。我的问题是在学校里有制度是因为有同学做的不好全班会扣分,比如英语课有超过 6 次有人说中文全班就扣分,孩子就会捂着耳朵不听课,非常焦虑紧张,需要中教老师陪在旁边安慰,她焦虑的无法控制自己。
雨林林:
总体而言,我们在用这样一套加分减分的系统的时候,尤其是在家里使用的时候,一定得把前面的那个流程做足,那为什么孩子在学校里面会因为同学做的不好全班扣分而非常焦虑紧张,这个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
首先,我自己认为这种连坐的教育方法有待讨论,这个规则本身有点儿不那么人性,我们原本希望通过加分帮助孩子提升控制自己的能力,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就会被表扬,没控制好自己才会被惩罚。
但是,现在这种连坐制度带给孩子的焦虑是什么?是他处于一种失控的评价体系,因为他没有办法控制别人表现的好不好。所以,他没有办法去提升自己的表现,然后就可以加分儿,而是他白白的会因为别人表现不好导致自己也被扣分,他感觉到这个是不受自己控制的,超出了能力范围,这种时候就会激发人强烈的焦虑。
我们大人也一样,一旦你觉得事情是失控的,无法去解决一个困难,就会带给你更强烈的焦虑。如果你知道有一个困难,但是知道如何去解决,知道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功,那么其实还好。无论你怎么做,你都没有办法去掌控那个后果,后果与你自己无关,你就会很痛苦。
理解到这一点,那么孩子这种焦虑的感觉是需要被看见的,然后需要释放。这个也没有特别具体的办法,但是她这种焦虑的感觉,能够帮助她说出来,能够让她感觉到自己这样是正常的,她究竟在担心一些什么,帮她多说一说,也许就会有缓解。
另外,这种连坐的方法本身也会增加孩子对自己的压力感,因为她自己表现的好不好,也会影响到全班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其他人,所以有可能孩子也会存在一种觉得不太公平的感觉,就是我那么努力的表现好,结果你们表现不好,那我的表现都白费了。
他可能对这个事情有着很多自己的理解,我们去帮他往外掏一掏,多说一说,理解理解就会好很多。可能孩子本身也是一个比较要强的性格,让家庭的氛围能够对他各方面的要求松弛一些,帮助他减减压,包括我们平时这种日常的讨论,言谈之间都多一些没有关系,慢慢来,而不对他去进行太高的要求。因为每个孩子先天气质不一样,有的孩子天生就对自己要求很高,那我们就不要再给她加码,要多给她做放松减码的工作。
问题3:
儿子12岁,小学五年级,有个啃指甲的习惯,从小学一年级至今,非常影响学习专注度。反映出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减轻到去除这个习惯?
雨林林:
在心理咨询中,有大量的、类似的一些行为:啃指甲,抠手,钻鼻孔,拔头发等等。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临床心理学上,会把它们大概归结到一个焦虑的范畴,但每个孩子究竟为什么焦虑?是天生气质的原因?还是发生过一些怎样的重大的创伤?还是由于父母的家庭的养育,给他造成了焦虑?这个得具体分析,不太好统一回答。
对待这一类现象, 怎么去减轻呢?
很多时候,因为它不太好去做非常快速的调整,办法就是交给时间。有一些孩子长大了以后,慢慢的自己就好了。
我们主要做的不是去强制他戒掉,或者说你怎么就控制不住。因为这样一些干预,会让孩子更加的焦虑。不要去增加他的压力,其实孩子在小一点的时候是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来解决的。如果他啃手,就多给他提供一些用到手的活动。看到他有这个行为,我们就很自然地带着他画画儿,一起看书,来做个手工等等。
就整体的养育环境而言,这些孩子通常是属于相对紧张焦虑的。所以,我们的环境要宽松一些。无论是给他安排的学习、课外班、还是对他的期待,整个家庭的氛围,要适度地往宽松的方向去走
孩子跟孩子真的不一样,有些孩子非常的抗压,而有些孩子就不太能行,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养育不同的孩子。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焦虑的行为表现,我们就要看怎么去降低他所在环境的焦虑程度。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五天体验营来啦!
每日打卡即可获得丰富奖励
更有景芳老师家庭教育课程等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