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有很多时间,都在颓废地发呆。
不全是大环境的关系,我自己的身心健康在这一年也是状况不佳。工作状态也一度跌入低谷。整个人像是被吸入一个黑洞,轻飘飘地浮着,不能踏实地踩到底。
年底借着一顿酒劲儿狠狠哭了一场,感觉又活回来了。想想这一年乏善可陈,倒是时时刻刻都算有书籍陪伴。书籍是高尔基进步的阶梯,是我躺平的King Size大床,随手抓一页抱着,像安全毯,总算能拥有踏实的睡眠,第二天就还能支棱起来。
我一向不做“开书单”这种事儿,总觉得带点儿人生导师的味道,讨厌。书籍既然如床,想必很多人都“认床”,遇到人床不和,当然睡不舒服。不要轻易给人推荐席梦思,因为对方可能腰疼,只睡得惯棕垫。
所以只是从去年我睡过的“床”中挑选几张质量不错的,给各位过过眼;愿大家都能找到最舒服的床,拥有文字簇拥的安心时间。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鼠疫》
译林出版社
(法)阿尔贝·加缪 著
柳鸣九 刘方 丁世中 译
从前看加缪,囫囵吞枣,属于完成作业。等到2020年2月读这本,我时不时望望窗外盆地永远雾蒙蒙的天空,似乎自己就身在几十年前那个毫无特色的城市阿赫兰。一本小说,竟然看出了非虚构的感觉。
抛却读书时现实的种种,还是要归功加缪的笔法和讲故事的风格,充满了“荒诞哲学”特有的冷静。危机之下没有什么英雄主义,只有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只有逼仄的现实恐慌的城市。沉静的文字像重锤敲在心上。
关于这篇小说的历史背景,象征意义,众多解读已经非常透彻和深刻。不谈所有的象征、影射或映射,真正攫住我的是开篇不久那段“头几天的叙述的细节描写”。从4月16日的两只死老鼠,到4月17日的三只死老鼠,4月18日的十只,几百只,发展到后面几天的几千只……你能看到最初事态可控时的警示,也明白无论何时,人们都会选择忽略这些警示,从来如此,让你没法心安理得地说一句,“还好只是小说”。
四月的时候终于能有限制地出门,我在开花的山坡上,在看花的人群中突然就想起书中里厄的亡妻,一瞬间感慨起来。她是鼠疫期间去世的,却并非死于鼠疫。或者说,在那样一个背景下,每个亡故之人,都是死于鼠疫。
《鼠疫》不止一个译本,我读的这本很好。
Three Women  
Avid Reader Press/Simon & Schuster
Author  Lisa Taddeo
这本算是旧书重读。19年听了有声书,觉得很好。20年便找了纸质版来看。作者Lisa Taddeo是一个记者,花了八年的时间,不断去探访三位定居地点、年龄、背景和生活状态都迥异的女性——一个婚姻失去激情只剩下琐碎生活与家务的妻子;一个与帅气已婚文学老师偷情的少女;一个在开放关系中迷失的成功“女强人”。
全部是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探讨的是女性欲望。因为是非虚构,所以作者隐没其后,没有观点,只讲故事。
这本书的难得在于,她与我所读过的所有英文非虚构作品都不同。文字充满了女性质感,每位女性的故事都用第一人称讲述,坦率,私密,无所顾忌。字字都仿佛来自事主本人的呐喊,充溢着情感。
三位都是普通的女性(或者抛开这个特定的性别,只是普通人),她们的叙述不谈任何主义,读者自己的解读和联想空间其实很大;但又有丰满的细节,大可单纯地沉浸其中,去探寻女性欲望的隐秘世界。
看完这本书,走在路上,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想,与我擦肩而过的每一个女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复杂而值得一说的故事吧。这是非虚构的意义之一吧。引用刚刚读到的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普通人是寂寂无名的雨滴,但每一滴雨水都有独一无二的记忆;即使会被轻易吞没,失去个体的轮廓……但,反而“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该铭记。”
这本书非常适合影视化,好像也的确要拍电影了。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生命的滋味》
海峡文艺出版社/未读
(墨)莱娅·胡芙蕾莎 著
何雨珈 译
夹带一个私货。
这是我2019年年初出的一本译作。我翻的时候就觉得注定小众,所以并没有努力叫卖,但自己非常喜欢。
一群失意之人“合租”在一个墨西哥“五合院”里,有的失去了孩子,有的叛逃了家庭,有的失去了至爱,有的甚至失去希望。他们分居于被命名为“酸、苦、咸、鲜”的四个出租屋里,只有那个“甜”味小屋始终空置。生活的表面是如此,但每个人讲述的自己的故事中,却是五味俱全。
结构很特别,每个人的故事在不同章节交替出现,所以很容易读晕,显得过于零碎。我一直以为所有人的故事会在某个时刻串起来,迎来一个相对温馨的结局,结果没有。偶尔他们相遇,只是很平淡的以悲伤安慰悲伤罢了。讲故事的人有不同的性别、经历和背景,但都很有说服力,所以足见作者笔力。她笔下零零散散的文字所描述的墨西哥,拼起来,也非常鲜明生动。
原文是西语,我是从英文译本再译成中文译本的。很期待有西语和英语皆通的朋友,做个三语文本比较,应该会很有趣。
我感觉这是“社恐”能睡得特别舒服的一张床。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社
何大草 著
初夏的时候,读了《春山》,是暑热之中的一丝清风。
之前读过作者写王维的其他文章,他对这个诗人极其入迷和喜爱,下了大力气做研究。然而等到真正下笔,却是这样浅浅淡淡,举重若轻的故事。所有的文字都像飘飘渺渺的影子,把你托举在王维的诗里;但是又会飘下来,落到空山里,心里只觉得平和淡然,是个好梦。
古寺的老方丈喜欢王维的一首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裴迪问他好在哪里,方丈说:“写眼前之物,不玄。”
《春山》写的是晚年的王维,他晚年的主题大概就是“不玄”。和裴迪聊自己的别人的诗与画,明明在意,却要故意摆出不在乎的样子,真是可爱。对裴迪的情感也是如此,想念这抹生命的亮色想念得紧了,又不愿意表露,只好给共同的友人写信,旁敲侧击,叫人又笑又爱。
诗佛的不玄,禅意中的世俗,是我看到的王维和《春山》,也是另一种多元包容的盛唐气质吧;毕竟王维就是另一种盛唐,连他的寂灭也是。
一件轶事,有人说这是一个“直男写的同人文”,年近花甲(但是毫无老态,非常苍劲的一个人)的何大草很困惑地在社交媒体问,“什么是同人文啊?”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非虚构的艺术》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特雷西·基德尔 理查德·托德 著
 黄红宇 译
我去年看的唯一一本“实用”书。两位作者的非虚构写作和编辑第一线经验非常丰富,举了很多详细的文本,涉及自己和其他优秀非虚构作家的作品;再从文本出发来分析各类非虚构文体、风格。后面甚至还有语法选讲!
这样的书很容易要么显得悬空,要么枯燥。但我一口气有滋有味地读完了,做了很多笔记,书单上又添了一长串儿的作品。两位作者非常实诚,感觉是在把“毕生绝学”讲给有兴趣的读者。无论对喜欢非虚构的读者,还是有志于非虚构创作(甚至小说创作)的入门者,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我有详细归纳书中的重点,感觉不创作点儿非虚构都对不起作者和自己了。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Haymarket Books
Author Rebecca Solnit
薄薄的一本小书,浅显好读。我在网上查一个英文新词“mansplain”(“男人说教”),一下子就查到了这本书。作者从一件轶事谈起,一个骄傲自大的男人向她大谈特谈一本书并且认为她的水平不够理解这本书,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Rebecca自己。之后讲到女性在社会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婚姻、强奸、暴力、隐形压迫……光是列举事实已经叫人触目惊心。
作者Rebecca Solnit是作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已经出版了不少于二十本关于女性主义的书。这本书应该属于比较浅显的一本,把问题列出来进行简单探讨,没有太深入;但对于了解女性主义,是本很好的入门书。
家里也有一本中文版(《爱说教的男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者张晨晨),是我无意中发现外子在看,而且在和我反思,“我平时有没有对你mansplain?”
嗯,外子可教。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生死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袁凌 著
非要给我的2020选一本“年度之书”的话,我选这一本。袁凌写的全是最最普通甚至底层的人。说得直白一点,他们全都是不幸的,有生来的缺陷、失败的婚姻、不请自来的疾病、噩运的纠缠、突然的事故……
如书题,书中把“生”和“死”划分成前后两个不同部分,实际上却是生死纠缠,暧昧不明,一些死者以离去的方式赐予自己和世界新生,而一些生者甚至在以期盼的心情等待着最后的死亡。
我是年末的冬寒中将它读完的,阴郁的天色很像这本书的感觉。很多故事都是黑白默片,很多人都像黑白影像。这种白描恰是作者对书中每个人的尊重。他只是简单地说,“在生死两端上,总有其值得珍重之处。”
我把袁凌这样的人称之为“打捞人”,滚滚洪流泥沙俱下之中,他们去打捞身不由己淹没其中的石块。这是有声音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没有声音的人发声。我们需要更多的打捞人。
点击图片购买此书

《川菜》
中信出版集团
扶霞·邓洛普 著  
何雨珈 译
避开打广告的嫌疑,我要用非常官方的语气,告诉大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清清嗓子,“咳咳。这,主要是一本川菜菜谱,收录了很多川菜中的经典菜式,全是作者本人亲身实践后得出的准确配方和称量。书中穿插与每道菜相遇的小故事,并且在每一类菜前面写了详细的‘小百科’。书后附录是川菜相关词汇的中英文对照,都是作者本人从实践经验进行的翻译,可以作为给外国人介绍中餐的参考。”
够客观吧?(忍不住说一句,如果你喜欢做菜,喜欢川菜,它会让你收获人间烟火的开心!)所以这本就不算夹带私货吧,因为它实在太喜庆“辣”!就借用这本书给大家拜个早年!也不知道该送上什么祝福,平安健康就是最可贵的了;当然,有时间和心情去读书,就更幸运了。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做書杂货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