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代班的文科混子张富贵。

本科毕业这么多年,原以为早已习惯“老员工工资被应届生倒挂”的现象,毕竟疫情前几年,互联网校招生的薪资大家懂的都懂。
但没想到啊,伤疤被揭还是会痛,2023轰向富贵的第一炮竟是:月薪2万=恶意低薪。
此梗来自一位清华硕士应届生,必须提前声明,富贵不想嘲讽,只觉着这届毕业生太难。
这位博主参加了某互联网大厂的校招,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拿到“后端开发工程师-基础架构”一职的offer,沟通完薪酬人却麻了:
月薪远不及预期,比以前的本科生还便宜,他相当于倒贴钱读的研。
 一开始看到他文案末尾的两个坏笑表情,还以为他是在凡尔赛,随口吐吐槽。
谁知道他还真跟“黑恶势力”杠上了。
先是发布了该公司“恶意开低薪”对公司和他个人造成的恶劣后果↓
总结就是:
1、透露出公司效益不好,劝投资者抛售期权、员工年终别用现金换期权,做空丫的!
2、个人努力被否认了,很难受很悲哀,要将此痛双倍奉还!
很快,大家就明白他是怎么奉还的了。
一张《XX之恶》的截图被全网热传,这一事件也被类比为百度的魏则西事件↓
三大恶中,第一恶就是,公司不是给不起多的钱,也不是博主本人只值2万。
而是公司临时不想招了又拉不下脸毁约,于是用“低薪”恶心他,想要低成本劝退;
第二恶,公司给硕士开的价比不过本科生,且不是个例,这是公然宣扬学历无用论;
第三恶,身为大公司却没有尽到引导责任,言而无信是在带坏社会的招聘风气。
怎么说呢,小作文字字控诉、声声血泪,令人闻之落泪、频频称是……
才怪。
不说我国网民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不足10%,一大批工作多年的网友月工资1万封顶。
就看上一年的毕业季数据:
1000多万毕业生求职成功率仅46.7%,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1万及以上的仅10.7%。
你就知道,这位清华硕士的愤怒很难在网上引起共鸣,甚至会被说“何不食肉糜”。
从某种意义上看,确实如此。
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全年平均工资为194651元,按12个月计算,月薪就是16221元。
该清华硕士拿到的2万offer,显然高于普通北漂的工资水平,还没算年终奖、各种补贴。
比上可能不足、比下余了很多的情况下,抱怨起工资来就像无病呻吟凡尔赛。
但讲道理,如果身份互换,你是万里挑一考上的清华硕士,却在三年后拿不到万里挑一的薪资水平,你肯定也会委屈。
辛辛苦苦报班考研,勤勤恳恳上学实习,累死累活笔试面试……培训费都交了一大堆。
到头来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当时拿的钱多,再强大的心脏也很难不破防。
所以富贵我一开始就说,能理解这位博主的心情,千言万语就是一句“凭什么?”
凭什么你说不想招就不招了?凭什么同样的背景轮到我就这么少?
而富贵看来,清华硕士怒喷公司给2万是“恶意低薪”这事儿,看似是“上等人发疯”。
背后其实是近两年大厂校招的九死一生,更是普通毕业生的残酷应聘史。
当时2022届的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076万,往年校招的金三银四变成了破三烂四。
于是考研和考公成为大学生的首选。
可新闻妹也写过疫情下考生的万般痛苦,《以后简历得写上:2022年全程考完研》
当考研考公无果,应届生们又只能指望春招,面对各企业捉襟见肘的招聘名额,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以往还多一个出国留学/工作/gap的选择,但在今年的应届生眼中,此路暂时不通。
导致了什么场面呢?
戏称的“海投”成了真往海里投,一份份简历砸过去,愣是没啥水花,就算投了两三百个岗位,收到的面试邀请也屈指可数。
好不容易从简历、笔试中杀出重围,走进面试场地,听完同场竞争者的自我介绍。
好家伙。
真是各种背景都有啊,清北复交是什么,还不是跟咱双非毕业生一起刷题。
心态好的双非同学表示,相比起来还是有优势的,比如看上去真的会接offer(不是。
如此艰难求职中,多的是头顶名校光环的人,到了毕业季却拿不到想要的offer。
向来更吃香的理工计科都这样了,人文社科的同学就更要掬一把辛酸泪。
写到这里,大伙估计也能理解为何那位清华硕士只拿到2万月薪的offer。
实在是狼多肉少,没啥选择空间,2万块你不去自然有人补上,还不一定比你差。
可说到底,“狼”本身又做错什么了?还得多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比肩前人呢?
唉,太难了,一句时运不济根本弥补不了他们的心痛。
说起来咱哥迷里应该也有些应届的小朋友,有兴趣聊聊今年找工作的经历吗?
太心酸就别说了,我怕新闻哥忍不住给你打钱。
来呀 一起搞事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