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头爸
这是一篇双减之前更过的旧文,放在当下,也许能道出了家长们对现行各种减负的困扰和疑惑。
小学的前三年,我远离父母,住在大妈(我爸的亲哥的老婆)家里。
大妈是一所小学的骨干数学教师,资历很老。她住的那栋楼是学校分配的,楼上楼下楼里楼外都是老师。
那时老师们喜欢抱团带娃,老师们的初衷我不知道,也许是为了鸡娃,也许是为了把孩子集中丢到一个地方,自己放松。
但不管怎么样,所有同龄的孩子都会在放学后去某位老师的家里补习。
我还清楚的记得周一是数学,周二是语文,周三是英语,周四是数学,周五是语文,周六是体育,周天是音乐。
周一到周五都是固定的,每个孩子都要去。而周六周天,老师们也管的松一些了,孩子对体育音乐有兴趣才需要去。
大妈家楼上住的是音乐老师,她很喜欢我。总在我大妈面前夸赞说:毛毛是少数民族,肯定很有音乐天赋,上课的时候我看就觉得他学音乐最有戏,音准节奏都卡的很准,手也很灵活。
于是,大妈回来问我,要不要周末去楼上上音乐课。
那时每天放学,我们这群孩子都要被送到老师家学习,周六的体育课算是一起玩了,但也要被大人管束,周末是所有孩子唯一可以无拘无束玩乐的机会。
大多数的小伙伴都没有上音乐课,在周末会在楼前的小院集合,一起玩。上音乐课,就意味着我不能参与任何活动。几岁的孩子,有什么比玩更重要呢,因此我选择了拒绝。
再然后,初入大学,身边的同学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我只有羡慕的份。想要自学,明显感觉到有点晚了,乐感和节奏感没有一点优势,甚至比不上报的班上同班的小学生。
费劲几年,也只简单会了吉他、尤克里里和卡宏鼓,自娱自乐是够了,但上不了台面。
为人父母的我们,也是从孩子过来的。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涉世未深,只有一颗天真和贪玩的心,他们还看不透也看不远,不知道现在的努力对未来会有多大的影响。
真要孩子自己来选,铁定的选轻松选快乐选不学习。但以后快不快乐,就不好说了。
当下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学习是反人性的。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乍读下来,感觉说到点子上了。但要仔细想想,是不是把学习这件事定义的非常“负面”。
似乎,学习意味着不快乐,而不学习,就是快乐的。但,什么是快乐呢?
一个人放松的时候,可能很快乐,也可能很无聊、很失落、无所事事,快乐的状态里包含一些轻松的感觉。
但是一个人很快乐,不太可能是完全因为轻松的缘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充实、奋斗和成就感。
双减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就是因为让孩子少报了很多辅导班,少做很多作业。学习轻松了,看起来快乐了。但这样就能教好孩子吗?孩子的学习生涯会更充实吗?谁也不敢现在打包票。
这也是我们这些家长面对来势汹汹的各种政策最大的担忧:这也许不是快乐教育,这是轻松教育而两者的区别,很大。
以前看过一个引发争论的举例,说两所不同教育方式的小学同去参观博物馆,一所学校的学生一直急着回去吃午饭,另一所学校的学生则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时不时的蹦出几个历史知识。
哪种教育更快乐?这个不好给出结论。如果说一个快乐,一个不快乐,有些武断。
因为食为先的,大快朵颐时应该是快乐的。但是,知为先的,谁又能说人家看书时是痛苦的?
快乐是一种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快乐不快乐,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学习,并不等于不快乐。
当然,也不能否认学习的过程也有不快乐的地方。比如学乐器,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基本功。当年自学吉他,一个爬格子练了好几个月,很多一起的同学都在这个阶段放弃了。
现在石头学钢琴,也是不停的重复练习,手势、节奏,哪一个学习的过程都很枯燥,不容易。
无论哪种学习方式,学习这件事都做不到100%情愿人的天性都是趋向简单轻松,孩子靠天分会取得小的成绩,但是如果没有不快乐不轻松的努力,他未来的成就感从何而来?
90后也大步迈入30了,朋友圈里的朋友同事转发的文章,不少都在诉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轻松”二字。
既然我们都知道这一点,那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真空,使得TA们在进入真实沉重的世界时,突然无所适从?
我理解现在的孩子可以疯玩的童年比以前更短了,但只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儿,十有八九就是玩,剩下的一和二就是很快失去了兴趣。
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有不快乐作基础的。
快乐教育虽然做不到,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尽量快乐,我理解的快乐教育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教育过程中因为有收获而快乐,有探究解决问题、增长知识带来的满足感。
这需要家长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强化孩子努力带来的愉悦和自信,让孩子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二是教育对人的意义,成长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提高审美,使人变得能够感知更多快乐,提高幸福感受力;
这需要家长在教育上不过分功利,带孩子多接触多体验。
三是学习和教学的方法过程让孩子不枯燥,能够引人入胜;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这个公众号一直提倡的“玩中学”。
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过程可能并不“快乐”。
-End-
“在看”,成长快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