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T爸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最近被一得和他爸爸的故事刷屏,很唏嘘。

一得是一位优秀的留美大学生,在名校埃莫里大学。一得的父亲早年离婚后,辞掉工作,给一得创造了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家园,也是养育界的名人。
这个故事一直到最后一刻之前都非常美好,像童话故事,没想到戛然而止,成了古希腊式的悲剧。一得近日由于不明原因,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看到这个消息,有很多感慨。想和大家聊聊养育的最终目标:
父母子女一场,注定是一场离别(龙应图语),我们究竟要把孩子送往何方。
不想再去重复很多大V说过的话,不少人为了流量可以随便去评判别人的生活。
媒体报道的事情,有几分真实,我们都不知道。扪心自问,就算是亲朋好友,他们的生活我们又了解多少。
经常看美剧法庭片的,可能会听到一句话叫做“beyond any reasonable doubt”。
意思是说,如果你是陪审员,哪怕有一丝丝怀疑,认为警方和检方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判嫌疑人有罪,都应当投无罪释放一票。

而12名陪审员,又必须全体一致判决嫌疑人有罪才可以。
这个原则背后的逻辑,是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现在的键盘手判决一个人有罪,实在是太轻松了。一得父亲已经失去了孩子,还要再被捕风捉影,狂欢一样的鞭笞一回,至于么。
反过来想想,我和石头爸聊到,网络时代,做“名人”风险太大。“出了名”不一定有啥好,翻了车就万劫不复。
我们俩三个孩子都不是啥神童天才,还是别秀了吧。而且,现在焦虑、抑郁的孩子,大都是承担家里过多期望和压力的,如果孩子们以后知道从小这么多人关注,会不会不太好。
他说还好吧,咱们也从来没过度夸自家娃。想想也是,自从有了几个读者群,看到很多牛蛙、牛爸妈的时候,其实经常很惶恐:
养育之路也并没什么成绩,怎么就敢天天在这里大言不惭的写文。
再深思一下,觉得有这个胆量,还是因为给自己的定位:我们的定位,就是帮大家挖到各种“神兵利器”,先进理念
对自己狠一点没关系,不打算逼孩子了。
所以,以后我家姐弟出镜时候,如果表现普通,求大家不要笑话。因为爸爸是佛系的,对他们的要求就是量力而为、要努力但不强求。

话说回来,突然开始担心:如果我们真的这么用心的去做一个好父母,最后孩子还是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么养育的意义是什么?
然而,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我们永远徘徊犹豫在:
  • 孩子什么时候能够“真正”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 在此之前,我们是否能够帮孩子做决定?
  • “爸妈都是为你好”到底是不是对娃好
  • 如果不“为你好”,将来孩子会不会觉得我们不负责任?
《小欢喜》里黄磊演的爸爸是够佛系,亲子关系很棒,但这是电视剧。
我们既怕自己像陶虹一样把孩子逼到要跳河,也怕如果周琦演的儿子如果将来一事无成,会不会反过来指责我们,在自己没成年的时候,没有拿好主意?
就像郎朗一直说,感谢爸妈小时候对他的严格要求,成就了现在的他,我们也不知道他内心是否真的快乐。

而千万个同样被严格要求的学琴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成就,是否觉得不值。
所以莎翁才会让哈姆莱特替每个人问出这个终极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
吊诡的是,我们的答案也和哈姆莱特一样,不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而一旦尝试,又会像俄狄浦斯一样,容易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悖论上。
哲学的问题,哲学家都说不清,我们能做的,就是八个字:
尽力而为,量力而为。
今天我正巧看到樊登的一本书,叫做《低风险创业》。
他说,他指导过的创业者,上来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都是: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
“谁也无法改变发生过的事,能做的是重新认识和父母的关系,发自内心地学会感谢父母,和父母和解”。

谁都“没有资格”原谅父母,因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不需要谅解。
就算是打到半死,因为在当时当下,父母的认知体系中,最好的选择就是打。所以子女只有一种正确的对待方式,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只有这样,才能和世界和解。
这段话可能有点极端,但我会建议大部分人选择这个态度。无论是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还是反过来站在父母的角度,处理和子女的关系。
前几天我一直在跟大家说唱歌的好处,最早我也跟大家介绍过我中学时候学过声乐,很感谢父母无条件的支持。然而更小的时候,被逼着学了很不喜欢的二胡。
就在去年的时候,我还跟妈妈说,我真的很感谢他们在高考前还陪我去北京考声乐,是我第一次觉得他们真的理解我。
然而小时候学二胡,其实非常不开心,不理解为什么不让我学想学的乐器,钢琴、小提琴什么的。
妈妈就说,要考虑到家里的情况,钢琴、小提琴那时候真的学不起。一节二胡课也很贵,后来还买了苏州琴厂的琴,经济压力也很大。
其实也从来没想让你学出名堂,就是想全面发展一下,陶冶艺术情操。
我今天看到上面樊登的话,才恍然大悟,在当时当下,那就是爸妈能为我做出的最好的安排,换句话说,也就是命运。
我能做的,就是理解并感谢他们付出这么多,把他们最好的给我。
谁都不是圣人、神,但凡是人就不可能完美。我们一方面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童年,一方面也要接受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
从这个角度上,谁都没有资格指责一得的爸爸,乃至任何一位尽心的爸妈。

我们只要尽心尽力尽责,养育的孩子将来无论走向哪个方向,也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
这是我给哈姆莱特、俄狄浦斯哲学问题,找到的世俗答案。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公众号

“在看”,愿我们的孩子都健康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