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头爸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今天端午,首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一般到了节日,公号博主都要休息一下,不更干货聊会儿天。但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今天更一篇重磅干货,阅读量会不会蹭蹭往上涨?
我觉得会。
想到这,我放下手中正包着的粽子,弄出一篇亲子共读干货。近4000字,满满诚意,让大家在端午这天,既能吃到美味的粽子,也能看到有用的干货。
总的来说,我会把亲子共读分成两个大阶段,0-3岁和3-6岁。每个阶段甚都有不同的共读重点。因为是都实操的干货,我就开门见山,直接上思维导图:
0-3岁,低幼阶段
先简单概括以下各年龄段的共读特点:
0-1:主要靠听觉,可以读一读文字,放一放儿歌,孩子愿意一起看就一起看,不愿意就随他;
1-2:把书当玩具,主要让孩子建立与书的链接,产生兴趣;
2-3:随着孩子视力的逐渐发育,可以引导孩子对图片进行仔细观察,对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挖掘。
在这个阶段,亲子阅读的必杀技是:演技。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首先觉得读绘本是个好玩的事儿,才能激发Ta对绘本和阅读的兴趣,之后才是考虑吸收内容。绘本书籍不如玩具和动画片好玩,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多半得做个“影帝”。
这方面我很有发言权,比如手指书。
我和石头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先按照玩法,伸出3根手指头扮演三角龙的三根角。但接下来是自由发挥的时候,我会用另外一只手去戳一下三角龙的“角”,然后喊着哎呀哎呀,疼!
等石头有兴趣看着我了,我就问,你要不要也来试试。看着我喊过疼,估计石头是不会愿意的。这时候我“邀请”石头的玩偶来试试,然后也“帮”他们喊疼。
几次下来,石头就不敢碰这三个“角”了。比干巴巴的问,碰到三角龙的角会有什么感觉有趣多了。
这样演戏还有一个很有用的好处,就是引导孩子“共情”。几岁的孩子可能记不住名词,理解不了抽象概念,但情绪一定是能感知的。
如果觉得做“影帝”有难度,可以选个省力的方向,用有趣的机关和图画吸引孩子。
不过光掌握“必杀技”还不够,在这个阶段的亲子阅读的也有几个重点:
1
引导
引导分两个部分,对1岁以下的孩子,主要在输入,不需要念绘本的情节故事。只需要指认就行,帮助孩子积累词汇就可以了。
1岁以上,则可以开启提问模式,可以问孩子“where is the cat?”请孩子指出来。
如果遇到孩子指错了,也不用立马纠正,只需要家长自己指着正确的图画,然后说“This is the cat”。中文也可以,一样的。
指认一般都是名词,那抽象一些的词汇怎么办呢?这就是机关书擅长的方面了,实际演示给孩子看,非常适合抽象的方位词输入。
反复几次,上和下这样的方位词就刻在孩子的印象里,并且跟“物体向上运动向下运动”的场景关联了起来。
家长如果能刻意的使用重复的句式和单词,也有利孩子记忆学习。
2
细节
石头刚开始学会看书,端着一本书安静的坐在角落,经常会看着书中的某一个图画入神,很神奇。
我家有一套我觉得普通的绘本,叫WIMMELBUCH图画书,画面很乱,感觉就是很普通的图册,可石头很喜欢。
总结下来,我发现绘本另外一个吸引孩子的地方:细节。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原先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专注力不高,应该多看单一且突出重点的绘本书籍。但事实上,孩子总能在阅读的时候关注到一些故事以外的细节。
注重细节是很容易在亲子阅读中实践起来,跟孩子一起刻意寻找画面细节,发现故事主线之外的彩蛋。 
3-6岁,高级阶段
0-3岁能发挥的地方不多,到了3-6岁这个年龄段,能做的事情就多起来了。先简单概括3-6岁各年龄段的共读特点:
3-4:这个阶段小朋友能理解的就比较多了,可以带他们一起慢慢探讨,一起挖掘细节。做一点延伸,比如手工比如表演。
4-5:小朋友这个阶段明显开始对情节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有意识地对画面来观察,也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理解的阅读信息。偶尔也会和同伴或者家长交流自己的理解。
5-6:所谓的“文字期”,小朋友的阅读开始逐渐从图多字少向字多图少在过渡
在这个阶段,思维方式比知识的数量更重要。体现到阅读上,就是不能片面追求阅读量,而是要利用好阅读,训练孩子的思维
这时候的阅读,不是掌握内容就可以了。匆匆读完就下一本,这样做很低效,是加法的逻辑。如果把一本书读透彻,再去读下一本,虽然看起来数量少了,但是思维方式养成之后,反而看其他的书更快。这个是乘法的逻辑,是更高效的方法。
让阅读变得更高效,这就要聊到亲子阅读的核心必杀技:出题。
1
总结主旨
所谓主旨题,就是问孩子:“这个文章主要讲什么?”让孩子总结一下这个故事。
比如我会这样问石头:“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呀?
开始的时候,孩子肯定会根据记忆把故事重新复述一遍,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要一点点来,逐渐训练孩子用一两句话总结故事的能力。
2
逻辑要素
如果说主旨是故事的骨架,那么要素就是故事的皮肉。
我们可以让孩子复述这个故事。一般来说,只要故事不复杂,孩子是能够讲下来的,但总结要素,难度就大了。
所谓要素,其实就是: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各在什么时间?涉及到了哪些地点场景?为什么会这样?哪一个?谁如何做到了什么?
拿绘本举例:
问:这个故事里面都有谁出现啊?
答;大象、小狗、小猫、小猪、兔子。
问:小狗、小猫、小猪还有兔子都要干什么?
答:想搭大象的车。
问: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啊?
答:森林。
问:第一个上车的要搭车的小动物是谁?
答:(想一会儿,得去翻书)
这个方法其实我们在工作中也经常用到,比如写案例、分析事件、制定市场策略等。但是这其实是一个普遍可以应用的方法,非常朴素,孩子完全可以学会。
大家如果用这个方法,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引导,一个个地问,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这个按照要素复述的习惯。
一旦孩子有了这个总结要素的习惯,即便是看复杂情节的时候,也是有条理的,因为他们脑子里大概有个框架,是带着这个框架去阅读。
3
绘本细节
0-3的低幼共读部分也说到了细节,主要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去找细节。
到了3-6,我们就可以在阅读完成之后设计一些细节题,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养成 TA 们注意并愿意描述细节的习惯。
有些问题,孩子可以凭记忆能答对,有些就要回到书里面去找画面核对信息,从而给出正确的回答。

这个就让看书变得更好玩了。很多优秀绘本都会暗藏马脚,跟娃刻意寻找画面细节的过程,就有机会发现彩蛋。 
细心的家长读到这里,一定会发现我没有提到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因为在亲子共读这件事上,我想表达我的一个观点,和很多博主在亲子阅读上不一样的观点:
我并不赞同阅读中问开放式的,让孩子随意想象的问题。
例如:斯麦莉不去拔牙,那她会去做什么?
这类的问题,会让孩子在充分了解绘本书籍提供的信息之前,提前进入到虚构的世界中去了。
没有大量阅读之前,阅读应该关注的是绘本书籍中给出的信息,而不是想象出来的绘本书籍中没有的信息。因为这样,会让孩子的思维过于发散。
阅读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虚构,孩子从小要学会分清故事(想象)和信息(客观事实),无比重要
要做到这点很难,我们成年人很多时候做决定,其实都是在依据自己的想象,而非客观事实。
比如工作,很多人跳槽是基于对未来的想象。再比如说剁手月光,很多人是基于未来挣了很多钱的场景的想象。
拓展提问
最后说拓展。拓展是亲子阅读的重要升级手段,读完一本书,再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或是阅读主题/元素有关联的书,帮孩子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怎么拓展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受限篇幅我重点说说拓展以后的提问方式:
1
故事对比
比较主要是找相同和不同,可以是在一个文章里面比较,也可以把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比较。
那《小红鸡》举例在这篇小红鸡的故事里,我让石头比较小狗小猫和小鸭子每次拒绝帮忙后,做了哪些相同的事儿,又做了哪些不同的事儿。
答案是三次拒绝后都在睡觉,一次拒绝时都在玩扑克。但是有一次拒绝时候大家做的事情不同,小狗在看报纸,小猫在读书,小鸭子在织毛衣。
我建议大家把两个孩子读过的故事放在一起比较,找相同和不同,这样训练思维的效果会更好。
2
批判思维
同样一篇绘本故事,我们可能会预先总结出一些价值导向,传达给孩子。
例如:要乐于助人,要做个勤劳的人......
然而,孩子是孩子。他们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没有想那么多,也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先入为主,要给他们判断的空间,也要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绘本共读经验总结,家里几百斤的书果然没有白买。更完这篇,我去吃粽子了。
最后,咸(肉)粽子yyds。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公众号

看我这么敬业,快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