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头爸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最近不是教育硬件特别火么,学习机、词典笔等各种教育硬件的广告满天飞。
出于好奇心,同时也想了解这些做教育硬件的公司未来都会出什么产品,好安排未来的剁手评测计划。
我在网上搜了搜讯飞、网易等公司在网络上的公共言论。看到猪厂厂长丁磊聊教育的视频,他的几句话在今年6月份还上过一次热搜。
对的,丁磊一语激起千层浪。他说“最重要的素质其实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不具备的独立思考和逻辑能力”。
甚至“很多名校毕业生也不具备,逻辑有点糊里糊涂,独立判断也没有,人云亦云”。
今年5月,一篇发布在《Nature》子刊的文章也将“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偏弱”的观点引爆在公众面前。
尽管Nature的结论被认为有争议且不完善,但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确实是当下国内教育界的一大课题。
为什么,Nature也好,丁磊也好,都在死盯着“批判性思维”不放呢?
因为这个思维方式真的很重要,批判性思维是世界经济论坛《就业前景报告》总结的“未来人才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中,常年稳居前五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儿是从英语中的“critical thinking”翻译过来的,英语中对“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虽然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核心意思一致,都是:
某件事情或者某些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并让结论更接近现实。
简单点说,它就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设你现在遇到一个择业问题,问了a和b两个前辈,但两个人给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a:你要选择大公司,它会教你规范地做事,这样可以奠定你职业发展的基础。
b:你要选择创业小公司,因为它常常会让你身兼数职,能力得到全面、快速的成长。
同样的,如果你现在为孩子的英语启蒙苦恼,搜了一圈公众号,看到c和d的观点太冲突了:
c:英语启蒙从出生就要开始,你看我的孩子,已经学会6门语言了;
d:英语启蒙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你看我的孩子,小学开始的现在一样流利。
如果看到上面的两个问题,你特别纠结,那么后面的文值得好好读一下。
批判性思考在人的漫长的一生中,会有很多发挥作用的时刻。
小人物的时候,因为开始独立思考,思维会变得深刻和缜密,不会再无脑盲信所谓大咖的观点。 
成为一个人物的时候,你不容易被不怀好意的观点蒙蔽。
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时候,你会验证自己观点的论证过程,并看到自己的局限性。
可,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都没人教过我们这个思维方式呢?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对我们家长来说,可能最直接的感受是教育的侧重不在思维上。
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几乎都是老师在被动地给我们灌输,并不鼓励和强调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使得我们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意识。
包括今天很多的大学生甚至都没听过什么叫做“批判性思考”。出了校门,面对海量的互相矛盾的观点,人就会非常痛苦了……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入世且内化的一种目的,对真理的“探求”没那么执着。
所以在我们熟读的《论语》里,能看到孔夫子以老师的视角和学生对话,他和弟子间的对话并没有多少讨论和辩论,基本都是以孔夫子的总结升华结尾。
也是如此,韩愈评价老师,会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但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为啥会这样呢?这就要聊到在西方和孔夫子一样地位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和孔夫子基本上是生活在历史上的同一个时代,都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没有什么争议,而且两个人都没有著作,他们的思想主要是靠口头对话的形式表述出来的。
但苏格拉底一般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沟通主要以不停提问为主,姿态放的比较低。
他与学生对话的目的是“探求”真理,他通过不断的逼问来推进对话。
虽说这样的提问方式让苏格拉底被当时的人认定为杠精,处于一个狗都嫌弃的邻里关系,但对于求知中的人来说,他的提问反而是在促进思考。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漂亮国,大学课堂甚至是法庭,主持人(老师、法官)都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律师自由发挥。
到这,很多人就想要抨击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了,认为西方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是顶呱呱的好。但事实上,没这个必要,因为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优秀的。
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重知识,重结论,重讲授,不那么重过程,重思考。这带来的好处是我们的基本功扎实,解题和考试很厉害,国民基本素养足够高。
疫情最厉害的时候,川普说可以喝消毒水,这放在咱们这里,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常识性的错误,但在漂亮国,信的人不少。
虽说在我们这一代所接受的教育里,批判性思维是个薄弱环节,但它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技能,不需要靠天赋异禀,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培养的。
你不但可以训练自己,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我总结了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又容易操作的点,给大家一个参考。
自由玩耍
这其实有点蒙氏教育的意思,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教具,在保证安全且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允许孩子没有目的,没有框架,没有限制的去玩。
玩什么,怎么玩,玩多久都让孩子自己决定。
这对“重视”早教的我们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真的,学龄前儿童每天从自由玩耍中所学习到东西可能是超出你的想象的。
4-7个月的孩子,可以通过自由玩耍初步了解“因果关系”。比如:这个床我一蹬它,它就会晃;这个摇铃,我一摇它,它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Ta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造成一些特定的结果。
然后,Ta就开始不断的检验自己发现的现象,一遍一遍的把勺子从餐桌上扔下去,一来是听它的响声,二来就是为了看你的反应。
每天每天,孩子就是从这些看起来让你有点摸不着头脑的玩耍中不断的吸收和学习,认识世界的。
 开放性的问题
带孩子去商场,你们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哭,你可以问“你觉得那个小男孩为什么哭了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局限在“对与错”“A或者B”这样的封闭答案系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孩子的答案可能跟你的答案不一样。
这就是开放性的问题。
如果孩子问你问题,你也可以不用马上告诉Ta答案,而是先问一问“你有什么办法吗?”,“你是怎么想的?我很想听一听。”,等等。
提问是引发人思考的最直接的方法。
引导孩子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开放式结局。
有的时候孩子自己和玩具聊天,或者自言自语,都是在做开放性积极的探讨。通过这种探索,孩子会形成各种假设,并且愿意去承担风险,尝试验证他们所做的决定。
他们一定会犯错误,但是也恰恰是在找解决方法。这一切,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所以,让孩子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而不是三下五除二的帮孩子解决。
举个例子,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小球滚到沙发底下,拿不到了,怎么办?
不是马上教孩子拿棍子去拨,而是先问,现在发生了什么事呢?是球滚到沙发底下我们够不到了吗?那我们为什么够不到,是因为我们的手臂太短了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手臂变长一点呢?
完成了这些讨论之后,再去拿棍子。
上面的方法听起来很没效率也很幼稚,说实话家里来朋友看我这样带孩子,都是明着说你太幼稚了,看着就尴尬。
我们是成年人,很多问题对我们来说当然容易,可是一个小小的孩子,第一次碰到球滚到沙发底下去的情况,让他想一想解决方法,这难度不亚于要你解出高考最后一道数学题。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一定提醒自己,慢一点,等一等,给孩子时间去想,起码只要孩子自己还没放弃想,你就别急着顶上去。
性格可能是天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儿童阶段尤其重要。
共勉。
-END-
近期必读:
点👇,关注这个宝藏公众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