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头爸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年初挖了个巨大的坑,说要评测当下热门的数学启蒙书/练习册的五大门派。话放出去了,但一直没后续。
因为,坑挖的太大,大到差点把自己给埋了。
不过说出去的话,还是要认真完成,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离我们最近的门派——日本“做题仙人”派。关联的练习册有百花思维、公文式、七田真等。
我一直觉得日本是个很神奇的国家,因为在这个国家,黑科技与智商税并存且都蓬勃发展。
日本人很喜欢专研,特别信奉匠人精神,所以有寿司之神,天妇罗之神等一堆神人,煮饭甚至有煮饭仙人。而到教育学习上,似乎也传承了这样的思路。
日本的数学学习,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他们在专注的培养“做题仙人”。
为什么这么讲,这次我收集了一些大热的日本数学书籍/练习册,来一个专题评测。看完,你就知道了。
      👆红框的这个部分
文章信息量比较大,因此先为大家总结整篇文章的重要信息:
-几句话总结全文-
用三个词概况日本的数学学习方式:练习,单点突破,细分知识点。
日本的学习以练习为杀手锏,把知识点细化到最低的程度,提倡孩子在持续的练习和试错中不断进步
无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公文式还是久野还是七田真,在教学上有不小的差异,但内核仍是“不断练习”。
学得慢可以练得细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跳着做题,保证基本功扎实,确实能提高普通人的学习成绩。
但这种无止境的刷题,是我们批评很久的。
毕竟,刷题刷太多,很容易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痛苦”的刷题经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走这条路。
但如果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我就不刷题,就靠“悟”,那也是扯淡。因为,正确的、适度的重复练习一直不是一件错事。
错的,是超龄的、没有任何复盘的、过量的练习。
日本这部分,以教材书籍举例为主
 公文式
先说日本历史比较长的公文式教育,在公文式的官网,他们是总结自己的特点是:
  • 自学自习

  • 小步渐进

  • 强调完成时间

以数学为例,如果我们打开公文式的书,会发现公文式数学的16个级别,每个级别的知识体系都细分到最低程度。
如果翻开其中的一册,会发现这一册满满的都是一个知识点的练习。不仅如此,后一个级别还有一定量的巩固练习。
这就是公文式教育宣称的“既不靠老师讲授,也不靠学生讨论却能风靡半个世纪,传播范围40多个国家”的真正原因。
不断练习
练习有个鲜明的优点,它不受年龄和学年限制,就靠例题与提示,让孩子在刷题的过程中思考与学习。
因此公文式提倡孩子在持续的自学自习中不断进步,通过练习突破困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水准。
 久野教学法
其实不光公文式,日本那边的其他教材也都多多少少带有这样的底层逻辑。比如“马甲”特别多的百花思维,日本那边叫久野教学法,也叫小熊会。
和公文式纯粹的笔头练习不同,久野教学法会有蒙氏教育的影子,整个学习的过程,也能看到皮亚杰提倡的认知发展论的意味:

身体活动
重现游戏和生活的场面,让孩子从生活中开始学习。
动手操作 
让孩子在桌上操作教具,卡片等,让孩子以实际感受学习。
完成纸质作业
身体和手充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最后用纸质作业来巩固检查。
说白了,就是先用实物练习,让孩子不断试错,通过试错来获得知识,然后再继续刷练习册巩固。
最终还是回归到和公文式一样的笔头上的练习。
久野教学法的教材一共有12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配上3样东西:家长指导手册、乐学包、练习册。
乐学包也称教具卡,通过实物教具的讲解和演练,把抽象概念用具象的教具操作卡表达出来。
另外,和练习册搭配使用教具卡和练习册的内容也不是完全同步的,需要孩子举一反三,难度还是有一点的。
同时,百花思维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拆分的特别细致:
这点又回到了“考核时间”这个维度。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会说日本的数学学习是在培养“做题仙人”。
  • 公文式的起源,是一位父亲想提高还是数学成绩设计出来的作业;
  • 七田真早教,更是孜孜不倦的在孩子面前闪闪卡;
  • 久野教学法虽有差异,但内核也是要多练习多试错,流传比较广的那套,不也是说365天思维训练。
虽然在具体的教学上有不少差异,但回避不了“不断练习”的底层逻辑。讲到这里,大家也许会以为我在抨击日本的教学方式,其实不是。
做题刷题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一些基础薄弱,或是一直不擅长数学的孩子来说,大量的练习反而可以夯实基础,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完成数学学习。
毕竟,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举一反三,都能做到“理解数学”。


刷题学习的模式有他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在知识点完全细化的情况下,一个练习不落地做过去,再落后的孩子,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
而且正确的重复练习一直不是一件错事。
在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也一直强调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己做并不断试错来获得的,有那么一点英语学习中“习得”的意味。
当然,鲜明的特色往往是一把双刃剑
优点:
以练习为主的学习,不会保证你能解决非常难的题目,但是能保证你课纲和教学目标范围内的题目能够做对。
缺点:
这些练习往往自成体系,不面向考试。年龄小些的练习还能保有趣味,小学中高年级后,题型单调,容易扼杀兴趣。
之前家长圈里一直有一个风气,认为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比国内的好。我觉得还真不一定,日本那边的学生,其实幸福感并不高。
盘点的书籍,以练习为主,趣味性相对较弱,日本街道上也充斥着密密麻麻的补习班。


写评测这么久,我知道大家很希望能有一个如何选购的建议。
首先,大部分练习册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差距不大,各有接近。主要的差异在内容侧重和绘画风格上。
公文式的知识点更细分,注重动手和基础你能力的训练,适合需要针对性查缺补漏,阶段性提高某一方面具体能力的孩子
久野因为乐学包,学起来会有趣一些,侧重数学思维和知识训练。
在数学学习上,日本可以说走了一条很“传统”的路。刷题刷题,这不是死读书吗?
在讨论谁更好之前,先闲聊几句历史,别跳过了,还是值得一读的。
日本的数学水平在20 世纪后半期才被国际认可,一度挤掉战后分裂的德国,成为国际上的数学四大强国之一。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几十年,日本所学的数学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水平整体上落后于中国
但短短的几十年间,情况完全逆转,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数学水平已经全面超越中国。
(当然,现在我国追回了很多)
我大学的时候专门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史,从日本数学发展历史来看,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和今天文章相关的有三点:
善于向外学习
战前受德国数学影响较大,战后全面受美国数学影响。
重视数学教育和人才培养
凝聚力强,主流数学家多为本国服务,而且日本向来有大师级的数学家来写中小学教材的传统。
"低调"和"脚踏实地"是日本数学最鲜明的标签
举个例子,日本第一的数学家小平邦彦,在中学的时候,学习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学不明白,就抄书,抄笔记,不断的抄写,用这个看起来很笨的方法学习数学。
回到前面的问题,国内数学学习现在以提前学和刷题为主要手段,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接受的事情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我并非教育领域的专家,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以史为镜,上面总结的三点,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向外学习
紧跟国内课程大纲和教材的同时,可以多看看其他国家的教材和习题,学习先进或者更适合自家孩子的学习策略。
视数学/思维教育
这点可能是对家长的要求了,学前可以接触思维启蒙,小学后则应该多关注孩子,不撒手不管,多和老师沟通。
"低调""脚踏实地"
条条大路通罗马,正确刷题不会毁了孩子的学习,在没找到最佳方法前,笨方法不是不能用。当然,也不能滥用。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公众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