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谐音梗”骗了。
2天就冲亿的电影《绝望主夫》,就有Sir的一份贡献。
是当都要上,当当不一样。
这么多次了,还是没能长点心。
这部电影在猫眼App的榜单上,已经成为2023年国产片内地票房No.1,观看人数有332万人。

标记“想看”人数男女比例大概1:2(数据来自猫眼APP),女性观众成功地成为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
甚至,电影在海报上都打出“请在女性陪同下观看”。

看上去,是一部为女人说话的电影。
可惜Sir没有看出任何对女性的赞许。
反而身边女生朋友骂得最凶。

Sir这才慢慢懂了——
不好笑的国产喜剧,又换了一副崭新“挡箭牌”。
01
《绝望主夫》并不算真正的“开心麻花”。

还是蹭热度的老套路:请几个开心麻花的演员,但导演编剧团队以及出品方都跟开心麻花无关。


所以Sir从开始就没有多期待。

设定也撞车了2018年的一部法国电影《男人要自爱》。
讲述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掉入女人主宰的世界里,从而,过上了与之前生活完全颠倒的人生。

在各种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下,终于理解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处境,从而达到对这个男人根深蒂固的“男权思维”改造。
只不过,《绝望主夫》所谈论到的性别问题几乎跟法国版不是一个层次,还是停留在最简单的、最老套的刻板印象中。
于是,男人“渣”得非常模式化:
胡铁男(常远 饰),畅销书作家,一直活在自己建立的“男性帝国”中,他的热门作品是《成功男人与伟大女人》——讲的是要想打造互惠双赢的和谐婚姻生活,那就得是让男人在外经营事业,女人在家安分守己照顾家庭。
平日生活中,胡铁男几乎有着所有网络热门视频里看到的渣男缺点大集合。
PUA女下属,洗脑老婆,天天催着生儿子……
突然有一天,神秘人耍了个小手段,用电梯把胡铁男送到了另一个国度——
一个堪比女儿国的女性社会。
而这里的“女性”,也强势得毫无惊喜。

女主外,男主内。

女人在公司上班,男人在家里洗衣做饭。
时不时还会被老婆家暴。
导演为了让这个社会里的“女性”地位更高一些。

女人开始划拳喝酒,男人成了做饭捏肩的那一个。
为了让女人的地位更为“稳固”一些。
男卑女尊的教育就要从孩子抓起。
童话书从变成了《白雪公主》变成了《白雪公子》,《大将赵云》变成了《大将赵霞》,还有什么《小蝌蚪找爸爸》《灰小子》等性转版童话故事。
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公平待遇后,胡铁男从一个反抗者成为了家庭的归顺者,开始愿意洗衣做饭,买菜带孩子。
甚至,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也怀孕了......
却还因为可能怀的是男孩,老婆与丈母娘就想要他堕胎。
哎,这么看,这电影好像还挺为女性出了一口恶气的?
就连海报里,都将这两个人的角色P进了哈哈镜里,从镜子的正反两面里映照出两个人现实与镜子中的反差。
可问题是。
就这么简单地将性别对调,就好笑了吗?
这到底是喜剧。
还是闹剧?
02
其实就算是闹剧,Sir也可以接受。
过节嘛热闹一下笑一下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些。
可国产喜剧越来越严重的一个毛病是:

千方百计企图掩饰自己的胡闹属性。
在《绝望主夫》里,这面挡箭牌叫“女性”。

可内容却丝毫没有展现出女性真实的困境,看似打着“为女人说话”的旗号,不过是一种新型的“断章取义”。
国产喜剧片不乏这样的姿态。
看似是一部喜剧,最后总喜欢上价值,洒狗血的同时还不忘洒鸡血。
《跳舞吧!大象》,说的是一个昏迷了15年的女孩,苏醒之后体重变胖,依旧有想跳芭蕾的梦想。
看似励志,又鸡汤,但横竖就没有在讲这些姑娘如何努力训练的。
反而,就莫名其妙地冲进了舞蹈比赛的决赛圈。
电影励志吗?励志。
但,它又是以一种虚假的“励志”,将电影只停留在了“喊口号”跟“流眼泪”的肤浅层面上。
《哥,你好》打算又以一部性转版的《你好,李焕英》冲个中秋节档。
本来是想歌颂母爱伟大的。
但,又回到了保大保小的这种老掉牙的牺牲选择题里。

用母亲的死,换取孩子的懂事儿。
电影感人吗?感人。
但,又是以一种老套兼老土的“感人”,强硬地想唤醒观众的泪腺奔涌。
这种操作方式的电影还有很多,《温暖的抱抱》,主打爱能治愈一切,但最可悲的是,男女主角的爱情线又被写的稀碎;《外太空的莫扎特》,说是主打喜剧、科幻、家庭,但除了一个外形酷似熊猫的外星人之外,它就是个光看年龄在10岁以下的少儿成长片。
近些年来,喜剧片都已然形成了一种套路。
它不好笑,故事也稀碎,在最后还非得上价值,越发的煽情,感人。
“笑中带泪”,成为喜剧最高的评语。
△《圆桌派5》:《笑道》
泪点低的观众哭完之后,走出电影院,也纳闷,就这破电影我为啥还哭呢。
倒不是它有多好。
而是它写不出一个好故事,做一部好喜剧,只能“出此下策”。
更主要的是他技术达不到

他就用别的方式来掩盖
△《圆桌派5》:《笑道》
03
《绝望主夫》,在宣发海报上打出了“近三年跨年档喜剧最高分”,6.1分。
(不过还好最近掉回到5.2分了)
它怎么敢?
但,搜了搜这几年的喜剧片,它确实没说谎。
就这么一年里,产出的喜剧三分片、二分片的也不占少数。

也就是这样的喜剧片成绩,的确给了其他的片有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信心。
唯独几部《独行月球》《带你去见我妈》《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一年来能上个6分的,都算是少数。
这就是我们国产喜剧的现状——

及格,便是“优秀”。
是我们真的对喜剧要求太高了吗?
可看完这些喜剧片,我们又记住什么包袱笑料了,或是真正受到什么触动了?
没有。
什么原因?
就如陈佩斯在《圆桌派5》里谈到的——
现在喜剧小品也好,舞台剧,电影等等都好。
创作者们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在一个故事里疯狂地塞入如今最火的笑料,但故事不扎实,笑料不一定也能符合故事情节。
所以,你可能在电影院里,不停地笑出声来,但在笑过发现,这电影还是烂。

从故事本身

它也是一个松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串各种各样的

可能挖掘出来的笑点
这是我们现在喜剧片的窘境之一。
一边观众嚷着:喜剧片搞笑就行,还要什么自行车。
另一边又有声音:这破喜剧都能拍出来,我们在座都有责任。
当然不止这些。
如果深究,环境的保守,题材的限制,以及舆论环境对喜剧创作者的苛刻等等,都是让国产喜剧一路下坠的推力。

可即使如此,我们的喜剧就只能在闹剧里原地打转了吗?
Sir不止一次,在讨论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喜剧。
也不止一次次地将星爷喜剧片搬出来,作为教科书举例。
什么是好的喜剧。

随便拿出一部——
《少林足球》。

拥有金刚腿的阿星与铁头功的师兄,沦落到了酒吧卖场赚钱的地步。
就看他们潦草地贴着假头套,唱着不在调上的歌,这副模样本来就挺好笑,再加上,丧到家的表情和中年失意老男人的嗓音。
他俩唱着唱着,还不经意间笑场了三次。

这些笑场的画面都被留在了电影里。
一方面,是这画面真的有笑点。一方面,这种无奈的、出离的笑场,也实在符合这两个曾是绝世高手,却沦落到如此地步的悲惨人设,属实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嘲笑。
在周星驰的许多喜剧里,都有着这样的一种笑。
皮笑肉不笑,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或是像哭一般的笑。
都不是全然喜悦的笑。
但,就让人觉得他实在可笑的同时,也格外可怜。

用周星驰说过的一句话去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喜剧。
“我以为我拍了很多悲剧,可是拍出来你们都觉得那是喜剧。”
我们想看到的喜剧,是接地气的、存在于生活的笑料,是真正去理解现实社会去讽刺、揶揄、调笑的故事。
它有着小人物的悲伤、失败,但,在一条条被现实打压的咸鱼中,我们也能看到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血有肉的样子。

这才是,真正的“笑中带泪”。
而并不是在看一个小丑,在搞笑之余,还要惦记给观众灌些“三观不正”的鸡汤。
“又当又立”,反而适得其反。
好的喜剧从来不容易。

正因为我们的观众太缺乏笑声了——
只要在大的档期,搬出那几位金字招牌,自然还是有观众买账,轻易进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

但如果有一天。

观众真的被骗累了,不想笑了。

那才是喜剧真正的“绝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田不让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