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爱分享)
最近北京的疫情又严重了一些,复课的日子一拖再拖。
前几天更是直接发了通知,宣布停止返校,直接改线上教学了。
我猜,孩子们大概率是要五一直接连暑假了
米粒倒是欢乐,每天除了上网课,还能发挥“抠门”本性,搞点自娱自乐的项目,做做火影动画里的“苦无”兵器之类。
母亲节的时候,他还神秘兮兮地送给我一个纯手工打造的“花朵”,但我左看右看,也没看出其中关窍。
结果人家跟我说,这是个温柔版的“血滴子”,并附上10086种使用方法说明……听我说谢谢你
。再这么呆下去,居家一周,码是绿的,人却疯了
怕他再做出点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把本就有限的活动空间弄得危机四伏,我还是决定把他的业余时间尽量都占上
当然,看纪录片就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在疫情肆虐的当口,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部片子——央视出品的《国家记忆·战“疫”》。
其实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我们并不是第一次与流行病毒和瘟疫正面刚了。
鼠疫、天花、疟疾、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等等疫病,都曾在这片神州大地上肆虐,但这几位医者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面。
这部纪录片如实记录了他们是如何与狡猾的病毒、瘟疫奋力博弈,还原了当年那些艰难的抗疫之路。
有科普、有故事、有热血,一集20分钟左右,特别当下带着孩子一起看!(比较推荐学龄娃来看,太小的孩子可能还接受不了。)
观影资源米粒妈给大家准备好了,文末领取!
国士无双伍连德
无论是2020年的武汉,还是2022年的上海,哪里有病毒,白衣天使们都会选择逆行而上,我们赞美他们是“逆行者”。
其实早在20世纪初就有这么一位逆行者,伍连德。
那个年月,晚清政府败落,民不聊生。
可就在一个凄凄惨惨的冬日里,一场瘟疫像黑纱一样,悄悄笼罩了整个东北地区。
疫情来得迅速而猛烈。
病毒顺着中东铁路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疯狂传播开来,几天之内就有4万多人感染身亡,一时间人心惶惶,当地的居民们四散奔逃。
而与此同时,俄日两国也正虎视眈眈,伺机一举吞并东北地区。
内忧外患之下,伍连德临危受命。
他从小天资聪颖,24岁时就成了首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不仅理论知识丰富,多年的行医又帮他积累了足够多的实践经验。
在接到老友的救助信息后,他思虑再三,决定北上。
当时东北的火车站都挤满了外逃的居民,只有伍连德和助手林家瑞逆行了几千公里,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哈尔滨。
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调查,终于确定了这恐怖的瘟疫就是鼠疫。
这种病毒的另一个名字,是黑死病。在中世纪的欧洲,它夺走了2500万人生命,导致欧洲人口锐减1/3,是头号烈性传染病!
得到了这个结果,伍连德马上明白了事情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就是赶快找到传染源。找到源头,才有可能控制病毒蔓延。
又是一番抽丝剥茧的调查,他终于查明了哈尔滨鼠疫的源头,在一个日本女人开的客栈。
当时的欧洲,土拨鼠皮毛非常流行,很多猎手都会来到离哈尔滨不远的满洲里捕猎。
土拨鼠本身就携带大量病菌,而病鼠更是一个移动的传染源!
外地来的猎手也不懂得分辨,见到土拨鼠就抓,然后带回哈尔滨的客栈就地剥皮晾晒——鼠疫就这样从这个小客栈开始,顺着住店的客人不断向外传播。
▲当时的隔离所
找到传染源后,伍连德当即决定隔离病患,租下一个空院子作为隔离所,就是我们如今的方舱医院。
紧接着消毒环境、阻断交通,最大限度地组织疫情继续传播。
同时,为了保护照顾病患的医护人员,他还发明了一种口罩,用两层纱布夹着一块药棉,覆盖住口鼻,极大限度地减少了飞沫传播。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医用口罩,伍氏口罩。
感染者的尸体需要深埋,而天寒地冻的哈尔滨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长此以往,这些露天堆放的尸体又会成为天然的传染源。几经周折,他们最终决定集中火化疫毙者尸体。
一把冲天大火,终于彻底烧灭了肆虐东北的鼠疫。
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
在此之后,伍博士牵头创办了包括协和医院在内的二十多所医学卫生机构,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防疫体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
伍博士的风骨,真当得起一句“国士无双”。
1935年,伍连德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提名,成为第一个获此提名的华人,但遗憾的是最终并未获奖。
80年后,另一位科学家,终于为我们带回了这枚奖牌。
疟疾终结者屠呦呦
1930年,宁波的一户人家迎来了一个小女儿。
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为她取名呦呦,这个名字来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饱含着父母对她美好的期待。
▲儿时的屠呦呦 
命运的齿轮从此转动,她与这株小草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出身中医世家的她,经常在父亲的书房中饱读医书古籍。时长跟着父亲坐馆行医也耳濡目染,对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热衷钻研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等等。
彼时,气候炎热,蚊虫肆虐的南方地区,疟疾正频频爆发,许多村子的妇女儿童被病痛折磨,形容枯槁,场面触目惊心。
发病人数最多的一年,曾高达3000万,成为了传染病之首。

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都遭受着疟疾的困扰。因为狡猾的病毒有了抗药性,导致当时世界上所有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一夕之间全部失效。
人类急需新的药物来对抗这种传染病。
19691月,屠呦呦正式加入了这场人类与病毒之间战斗。
她想起了儿时翻阅过的那些古籍,其中《肘后备急方》中的一条记载让她灵光乍现。
公元304年,古人第一次记载了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药方。
方子是找到了,但怎么验证效果和稳定性呢?
从此她没日没夜地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后,终于确定了“青蒿”可抗疟的宝贵价值。
除了分析研发,她还要亲身试药来感受每次调整和变化,代价是她的肝脏功能大大受损,可她从来没有后悔过。
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我们终于拿到了对抗病毒的制胜武器!
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拯救了全球几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屠呦呦,以感谢她在人类抗疟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的最高奖项。
2021630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疟疾,这完全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但这对屠老来说,还远远不够。
科研无止境,如今92岁高龄屠呦呦,仍然奋战在药物研究的一线,默默造福更多人。
当然,像屠老这样终一生成一事的悬壶济世者,还有很多。
糖丸爷爷顾方舟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米粒妈小时候挺害怕打疫苗的
,但只有一种疫苗我不怕,就是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不仅不怕,甚至还有点期待
,因为这个疫苗是一颗小小的糖丸,冰冰凉甜丝丝的,入口即化,好吃极了!

这个疫苗的发明者就是“糖丸爷爷”顾方舟
脊髓灰质炎,更通俗的叫法是“小儿麻痹症”。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江苏南通大爆发,有统计的就达1680例,病死率更是高达28%
随后的几年,疫情不但有增无减,还蔓延到了其他省份。
一时间,有小孩的家庭天天紧闭门窗,学也不上了,就怕孩子感染。因为一旦感染,孩子们的肌肉会萎缩、骨骼会畸形,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与此同时,一种“背包族”出现了,孩子感染了病毒身体变形,家长就把患儿包在背包里,四处求医。
这样的情形大大刺激了顾方舟,他想着,一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1959年,包括顾方舟在内的四名科学家被派到苏联学习“脊灰”疫苗的研制技术,宝贵的机会来了。
很庆幸,顾方舟从苏联专家手里获得了疫苗原液,但,也只有原液,详细数据根本没有。

好在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顾方舟和同事们终于搞出了疫苗样品。
但问题来了,疫苗的活性和有效性都要进一步检测,该找谁测验呢?
顾方舟自己先一股脑地喝了100份疫苗样品,时刻观察记录自己的反应。
还好,没有任何副作用。
成人试验过,没问题,但用在孩子身上效果如何?谁都不知道。
于是,顾方舟和几位同事瞒着家人,把脊灰活疫苗先喂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因为大家觉着,自己的孩子都不敢用,凭什么拿去给别人的孩子呢?
那时,研究所的同事每天见面就一句话,“家里孩子还好吧?”
万幸的是,试验成功了!
为了让孩子们能顺利服用这种疫苗,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制成糖丸!
从此,这颗冰冰凉甜丝丝的小糖丸,成了很多孩子们的童年回忆。
2000年,中国终于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中国千百万儿童将彻底远离小儿麻痹症。
去苏联学做疫苗的时候,顾方舟32岁,在消灭脊灰仪式上签下字的时候,他74岁。
从青葱小伙到白发老人,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一颗小小糖丸。
顾老是一座真正的方舟,载着孩子们渡过病毒的劫难!
疫情之下,这部纪录片让人感触更多。
正如李兰娟院士所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的斗争史。
历史总是相似的,在人类和病毒的战争中,从来没有神仙相助,是一个个医护人员披荆斩棘战斗在第一线。
而正是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筑成我们与病毒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部纪录片里还有更多让人动容的细节和有趣的科普知识,特别适合在这个当口带孩子一起看看。
观影资源米粒妈也给大家准备好了,点赞+在看,戳公众号名片,回复“抗疫”就能收到了。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点击下方公号名片关注),欢迎添加米粒妈个人微信:mlm735
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购买链接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