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专门来谈谈认知。这个词用的很滥,到处都在谈要提升认知,但究竟在今天社会认知是什么?究竟怎么提升才能让自己有更高的竞争力。

 

求真和求存


国内一位哲学家王东岳先生所说:生物的主观感知能力不是为了客观真实的反应外部的世界,而只是为了维持生命自身的存在而已。他的观点就是存在者的主观认知能力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

 

这句话很好理解,生物体在这个世界上主要是求存,而不是求真的。对于求存,够用就好,如果真的要较真说百分百反映客观真实的自然界,那恐怕我们的眼睛都应该进化成高倍电子显微镜。

 

但求真和求存又不完全矛盾,求真有时候就是为了求存,如果求存不得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求真。

 

听起来有点玄乎,没关系我们先按下求真求存的哲学讨论,我们说说认知。我们在每天工作生活中,到底应该如何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答案是我们应该观察关注他们的求存策略,小到个体,大到国家。

 

每个人都和真实世界有距离,每个人都是拒绝认识真实世界的。因为这不符合求存的生物性,所有人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舒适区,都需要缓冲。人性是讨厌变化的,人性希望那种沙发土豆(couch potato)那样的状态永远存在。在美国有些人甚至把上班都是当做一种让无聊不那么无聊的调味剂,上班的动力可能来自于一想到回到家就能用上班赚的dollar买一大桶冰淇淋抱在沙发上一边吃边看电视,就会很有动力赶紧把活做完,以便早点回家。

 

为什么中国过去几十年能快速发展,因为中国太穷了,中国离真实的贫穷很近,在美国纽约住在曼哈顿的人离真实的贫穷很远。

 

但是对于在美国的人来讲,有错吗,没有错,这只是他们的求存策略,在最富裕的国家,能赚更多的钱,品尝更多的美食,更好的社会交际人脉关系,换更大的车,约会更漂亮的女孩。

 

再往后是什么呢?是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真的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老公永远不变心,老婆永远那么年轻漂亮,我永远那么有钱,电视剧永远那么好看,孩子永远很上进,国家永远那么强大。

 

对于任何人,任何组织如果人家要动你的蛋糕,反应模式是什么?那肯定要干他娘的,但如果发现人家动你蛋糕你却无力反击的话,你可能会咒骂,如果你发现咒骂也没用,那你就会变得谄媚,跟强者低头希望他仍然带你分一笔羹,先跪的人往往摇身一变成为带路党,可以向后跪的人颐指气使。

 

心理学五阶段:否认、愤怒、妥协、沮丧、接受。美国现在面对中国崛起,普遍民众当下处于第二阶段,愤怒。都是中国偷走了我们的工作。

 

这是一种当下的美国群体求存策略。

 

认知的学习和进化就是快速认清别人的求存策略,然后找到自己对应的求存策略。

 

我们来说说中国。上周末一家国内某家互联网公司联合创始人找我深聊,聊了很多关于行业和企业发展深入的东西。在发展好的时候,大家看起来都牛逼哄哄,比如他们公司前几年发展到好几百人,但今年疫情加上双创环境不好,受到影响和打击还是挺大的。

 

倒不是怕遇到困难,他的挫败感在于,大股东创始人变得越来越陌生了,以前很有创业激情,大家觉得创始人和蔼可亲,但现在创始人几乎和每个高管都相处的很差,员工和高管的离职率很高,创始人也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现在公司就这么不死不活着,看不到方向,每天事情无法推动,呆着形同鸡肋。

 

朋友很费解为什么创始人会变成这样?

 

我到是很能理解这个创始人,OK,来让我们分别从老板和员工的角度分别来看看各自的求存策略。

 

老板的求存策略

 

我们简单分三种

 

低阶老板:只看业务,不看人,一般是觉得解决业务就解决人的问题了。这样的老板往往是自己冲,凭一己之力做销售,做商务,融资,驱动企业转型等。这样的老板一般谁都不信,资源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员工对他来讲就是做执行的。这样的老板也是最累的。

 

中阶老板:会在企业里面找到利益同盟,来控制公司动向。往往这样的老板笑嘻嘻的,看起来很好相处,但实际上他在公司里面埋着自己的眼线,从而确保他对企业从上而下的控制。

 

高阶老板:往往用帝王术管理公司,遇到事情不轻易表态,带着神秘感绝对不让下面的人猜透自己的想法。整天想的都是如何控制人,如何平衡公司的内部格局。谁跳的太厉害要打压,谁太故步自封了,就招聘985211的新人入职,然后允许年轻人直接和自己对话,从而孤立管理层。开展新的项目决定不会自己提议,而是让下面的人自己提自己冲,做错了反正背锅侠肯定不能落在老板身上。自身的权威要百分百维护。

 

很明显,我的朋友公司的创始人正在学习第三种高阶老板求存术,毕竟是融了不少钱的公司。

 

员工的求存策略

 

低阶:老板都是对的,听老板的话,紧跟老板的步伐,老板英明威武。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的普通教众都是这一阶。如果公司里面有派系,赶紧选个派系罩着。

 

中阶:高一阶的策略是一定要想办法引起老板的注意,让老板觉得他与众不同,如何引起老板注意力呢?那就要敢逆老板的龙鳞,但用老板舒服的方式逆,表现出与老板意见不同,但是很为公司着想。最终决策权仍然是老板的,老板如果告之方法不可行,并解释完之后,他就会三呼老板英明。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的右使向问天就是这样对任我行的。

 

高阶:高阶策略就是东方不败这样的,那就是暗地里拉帮结派,形成派系联盟,从而削弱老板权威,尽可能控制老板的信息出入口。但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看起来都很阳光都很忠诚。康熙皇帝的第八子八爷也差不多是这个路数。

 

上面列举的老板和员工分别的求存策略,这里不谈对错。在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很多事情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很多互联网企业标签是互联网,实际上组织方式和传统企业毫无差别。

 

要记住,一旦创始人创办了企业,这个企业就不完全属于创始人了。因为他招来的每个员工都可以打出为了企业好的旗帜来做损害企业的事情,弱一点的老板根本早就被吃的只剩骨头。高管和一些员工很容易形成代理人利益,进行捆绑。

 

对于很多员工来讲,这个企业又不是我的,多做少做有什么区别呢?跟天威难测的老板站在一条线,那就会被身边的其他员工群体孤立,那还不如混一混,捞点实际利益。如果老板要我喊文成武德,英明圣武,那我就喊呗。

 

在这种传统工业式控制结构下的小公司,以上的矛盾几乎是无解的。这不是哪个个体的问题,而是这种控制机制决定了在这样的企业里,成长最快的肯定是创始人,大股东。因为外部的资源都会往真正的实控人倾斜。

 

反过来老板会认为团队跟不上他的成长脚步,怎么鞭打都跟不上,反而安心于自己的小山头利益。老板就想换将,把创业之初的老员工换掉,换上一批985211的所谓更优秀的人才来给老员工施压,让老员工有紧急意识。然后适得其反,老员工寒心走掉,换上来的所谓优秀人才反而不见得能担当大任,更不会对公司有忠诚感,企业的气氛就会越来越差。

 

唯一不会错的是谁,是老板。老板不能认错,老板要保持权威,看起来谁的意见都能提,但是谁的意见都听不进。最终创业氛围就不见了,老板就在员工中被异化了。老板和员工就从本来很好的创业伙伴关系退化为帝王和臣子的控制关系。

 

但实际上做企业守是守不住的,攻又攻不出去。今天的企业一旦停止扩张,又没有垄断性的壁垒,很容易就变成熵增,系统就会内卷。

 

业务顺的时候一切都是对的,业务逆的时候一切都是错的。这时候怎么办?就不能再求存了,而是要回到求真。

 

什么是今天企业的求真呢?

 

互联网来了,企业传统工业式的控制结构被冲击,边界被打破。传统的求存策略已经不管用了。比如在制造业,很多国内品牌就在遭受着小米的冲击。

 

我们上面说过旧的工业控制结构下的企业是基于一种经典的从上而下的控制结构而产生的,中间有很多代理人层级。很多事情是企业不做的,比如品牌营销外包给4A,4A再把某细分领域外包给第三方,一层层下来,企业离用户就很远了,中间充满了大量的代理人,每个代理人都有自己的求存策略。

 

但现在出现了小米这样从渠道到品牌一体化的生态型公司,把中间的代理层级尽可能消灭掉了,整个控制体系从自上而下,变成了双循环,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

 

在外贸时尚领域出现了shein,在短视频领域出现了抖音,在新能源汽车出现了蔚来,这些企业都是直接服务用户双循环一体化的。新的企业的崛起都对传统企业(从老板到员工)过去的求存策略带来极大的冲击。

 

我手上正好有一本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我这里随便摘几段中的语录:

 

1. 一个时代,最先锋的理论一定是军事理论,而不是商业理论。因为商业的输赢要钱,而军事的输赢则要命。显然,军事理论比商业理论更具有先锋性。我们用军事理论做商业,也是战术打法的一种降维攻击。

 

2. 小米希望未来能够影响100个行业,进入一个行业就要用最好的产品搅动一个行业,起到鲇鱼效应,真正能够改变这个行业的产品定义,对产业链进行重构。

 

3. 用降维攻击的方法,有三大好处,第一,是将更高,更严苛的产品标准带入传统产业,打破了原有产业的舒适区,产生了鲇鱼效应,激活了一个产业,改造了一个产业。比如用做手机的标准去做家电,这个思路帮助我们在很多产品的细节上实现了突破。第二,降维攻击时目标会设定得更高,否则会感觉丢人,高目标就更容易产生高质量的产品。第三,没有思维的天花板,可以用阿甘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4. 我们越来越开始用金字塔尖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因为金字塔尖的问题反而更本质,更清晰,金字塔底部的问题则是细碎又繁琐的,反而容易让人产生迷惑。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如何从金字塔尖思考?从上往下看,首先,要理解一个时代的主旋律,理解消费的变化趋势;其次,是看清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是具体到产品端,要做高品质的产品。

 

5. 蚂蚁市场大多是成熟的市场,这些市场保持旧有模式的时间都在十年,二十年以上,很多年都没有变革,大家都活在舒适区里。当我们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愿意跟我们一起尝试革新的生产制造者非常少。而对于我们来说,要改变一种旧的模式,就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更多,重新研发,进行上万次测试,不断改变既有的认知。

 

6. 我们要迎合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新规律,要面对一项技术从发明到普及的高效方式。因此定义产品要迅速做出决定,如果我们认为一种产品(技术)一定会普及,大众确实有刚需,我们就可以直接以大众的价格去推动它的普及,在这一产品(技术)爆发的前夜迅速占领市场。

 

我以前没少吐槽过小米手机的质量和商业模式,因为我不是小米的典型用户,我总是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不喜欢他的缺少核心技术,不喜欢过度营销,但很少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看小米。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各家企业有各自不同的起始禀赋,最终雷军能迈过去他的至暗时刻,最终还是回到求真,而不是求存。

 

什么是小米的求真,即用户对中国故步自封停留在舒适区的制造业不满,才有了小米全方位高维度冲击的机会。

 

这对于认知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为无论是高管员工还是创始人固守在那一亩三分地进行博弈已经很鸡肋了,如果认知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最终面对高一维度的对手守是守不住的。

 

你可能会说,小米又不可能什么都干?没错,但是阿里,小米,字节跳动,美团这些企业离职的各类员工不都在杀入各类的传统行业吗?

 

互联网/创投人才过剩,创投资本投入大幅下滑,互联网行业内卷化。于是互联网人就往传统行业渗透,给传统行业带来压力,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重构的危机。有什么办法,什么叫降维打击,就是去抢不如你的人饭碗。

 

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具备往上的能力,但可以比较容易抓到向下降维打击的机会。就如同一个B男想成为高富帅的A男很难,从出生时候的外形,家世背景就决定了他很难成为A男,也就决定B男追不到A女,追到B女也很勉强,但是B男可以向下征服C女,D女。

 

我有个粉丝是一个传统企业老板,她前几天在知识星球问我,她家乡的小吃很不错,她想到上海去开餐饮生意问我还有没有机会。我的回答就是我也不知道你的家乡小吃在上海受不受欢迎,但是从做生意角度,把上海已经很受欢迎的餐饮引到二线三线城市是肯定赚钱的,这就是降维打击。因为售价差不了多少,人工和租金都成倍的减少。

 

2000年我回国的时候,在上海,市面上到处都是台湾人开的上岛咖啡和餐厅。90年代台湾人拿个100万新台币(20万人民币)就可以在上海开餐厅,顾客盈门,过了几年,台湾人很快就搞不过大陆人了,各类高档餐厅如当初的湘鄂情,俏江南都如火如荼的开起来,一家比一家店面豪华。

 

那怎么办?你就发现好多台湾人撤离上海,去苏州昆山开餐厅咖啡厅去了,这就是最早的降维打击,把成熟的模式往下复制。

 

所以对于个体来说,面对这样的无边界的跨界打劫,固守一亩三分地的求存策略已经不管用,而是应该首先回到求真,由求真而找到新的求存策略。

 

什么是个人的求真?

 

需要理解真实的世界,要拆掉舒适区和保护自己的防火墙。比如你是哈佛毕业的,应该少混名校圈,应该多撸撸串,多下乡看看。

 

我在8月份,带着80岁的父亲自驾中国19天,围绕着北中国,华夏之源,从内蒙古到陕西到河南到山西,去了太行山的挂壁公路,见识了大山里面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寨子。这就是北京感受不到的真实世界。

 

交朋友不要只交精英,各种人的生活都应该关注,楼下的便利店的营业员,家里面的保洁阿姨,小区保安,出租车司机。蓝领的需求是一个尚未充分挖掘的大市场。做任何一个产品,都要想想,我家楼下的保安大叔会不会买,保洁阿姨会不会买,地里的农民有没有需求?

 

需要经常刷社交媒体,知道不同圈层用户不同的需求和情绪。很多圈层的想法跟你的圈层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就是骂一句SB,或者低智商满足下自己优越的心态。实际上骂人家SB的往往自己SB。你觉得饭圈女孩很幼稚,饭圈女孩还看你很Out。

 

要远离那些那些停留在舒适区,带着面具的人。比如你遇到一个人他动不动就把哈佛耶鲁挂在嘴上,动不动就说我在哈佛读书的时候,或者我在XX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时候,那你就迅速知道这个人的舒适区是大公司/名校给他带来的光环。而实际情况他很可能混的不怎么好,所以他才要反复强调他这个过往的荣耀,生怕别人不知道。

 

要远离这样的人,要回到真的状态,首先要求真,识破假,跳出假,远离假,找到一群同样求真的人,加入他们或者领导他们,从求真出发,再来重新求存。

 

求真容易吗?并不容易,因为求真会需要付出比常人多的多的代价。

 

上周见了一位被媒体广为报道过的哈佛肄业回国创业的女孩,她刚打算从哈佛休学回国创业的时候,父母极其反对。她从小就是乖乖女,但是她不惜几乎与父母决裂之态度毅然一个人背着包回国来到北京,这几年经历了无数磨难。但反而她妈妈现在对她女儿非常自豪非常支持。

 

我就问了一句,是不是因为你妈妈看到你的同龄同学现在去大公司打工的都是dumb dumb的。她说对,成长完全不一样,对事物的认知和敏锐度。

 

每个人的求真历程都不一样,这个女孩她从小随父母去了北美,对她来讲,她不能停留在哈佛的舒适区,停留在从北美的视野看中国,因为那是假,只有回到中国亲自参与观察才是真。一旦有这个想法,她就毅然绝然肄业回来了。当她足够理解中国这个社会,我相信她未来能有更好的求存策略。


更好理解本文,可延伸阅读:丁辰灵:学习张一鸣,Develop company as a product。

 

后记:这篇文章算把上文develop company as a product的下篇,原因是那篇文章发了以后,我有好几个多年的企业家熟人来找我。聊完之后,有一位朋友说,谢谢老丁,你给了我不少启发。所以我干脆把求真和求存的生存策略,关于认知的这个问题进一步阐述一下。


欢迎大家加入灵哥的知识星球,一起继续深入探讨认知,探讨求真和求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