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投一个票
我不知道这里的投票结果会是怎样的,但昨晚在微博上看到类似投票里大家的评论,感觉婚姻制度是离消亡不太远了。
至于为什么我们我们总是对伴侣不满,刚好最近「怡禾心理」公众号上有一篇心理医生王春写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刚认识的那会儿,对我那么好,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TA永远也不懂我!”
“TA怎么就不能像我对他那样对待我呢?”
……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小到拌嘴吵架,大到出轨离婚,多和失望感有关。而这些失望多是发生在两个人你侬我侬的蜜月期之后。它是婚姻情感问题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几乎可以说是必然会发生的。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历时十五年的婚姻幸福感追踪实验,研究了超过24000人在不同婚姻阶段的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刚结婚的第一年生活充满浪漫和激情,之后满意度就会逐年下降。大多数人在两年之后满意度会回归到婚前的状态。
婚姻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亲密关系会逐步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
浪漫期、权力争夺期、稳定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亲密关系经过一个浪漫期之后,就会进入权力争夺的矛盾期,相应的失望感就会不断的出现。

一定程度的失望,是不可避免的,毕竟,随着浪漫的泡沫破灭,总要经历一个重新认识和接受对方的过程。但是,如果这种失望感过强过重过久,则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1
具体有哪些严重问题呢?
首先,降低亲密关系质量,影响家庭关系和睦。
在关系中过多失望,或者没有及时处理好失望,会破坏彼此间建立的亲密和信任,怨与恨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两个人就会同床异梦甚至渐行渐远。
其次,回避信任与依赖,让我们变得孤独
试想一下,如果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最重要的那个人频频让我们失望,精疲力尽之后,便再也不想体验那些失落绝望的可怕感觉。我们甚至因此会对亲密关系本身产生怀疑和排斥,变得不想接近任何人,退回到一个人的偏执和孤独中去。
最后,造成重大的心理创伤,影响心理健康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关系的需要,尤其是依恋关系的需要,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来源。过多的失望感,会损害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降低个体的自尊与自信,导致出现情绪不稳,失眠多梦,工作效率降低,甚至抑郁自杀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和万事兴,说的正是这个部分的重要性。
2
那么,亲密关系中失望感的严重程度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首先,期待过度
亲密关系往往会被大部分人视为内心深度需要的基础,我们会不自觉的想要像个孩子面对最理想的父母那样期待另一半,人与人之间的应有界限会消失。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基于一开始对于对方的某些片段的认识,而产生过多的期待和幻想,但却不知道对方可能做不到。
当然,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对对方的期待,哪怕知道这份期待的不现实,却无法降低或者改变。这部分更常见,更困难,也更容易给亲密关系造成伤害性。
其次,安全感不足。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表明,很多亲密关系中的问题,都和我们童年时期与养育者建立的不安全依恋模式相关。
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伴侣过分焦虑担心关系的不稳定,担心被抛弃被忽视,有的伴侣不能足够信任依赖另一半,过分的独立疏离,还有的伴侣无法建立足够稳定持续的依恋关系。
总之,个体内在安全感的不足,会持续导致亲密关系的不良发展。
最后,独立性不足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亲密关系中的亲密,认为依赖亲近最重要。
但正如前面那个幸福实验所揭示的,最终影响我们在婚姻情感中幸福体验的因素,并不主要在于婚姻关系本身,而在于我们能为自己带来多少幸福感,我们自身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换句话说,亲密关系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所以,过分看重对方、依赖关系,无法为自己负责,会导致彼此给对方太多的要求和控制,反而会增加两个人的内耗和纠缠。当然,独立并不是冷淡、远离,而是一种亲密有间的成熟表现。
当然,以上几点原因都是彼此相关的,比如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会带来个体独立性的不足,而独立性不足也会导致期待的过度。
3
面对这些失望,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1.不急于否定亲密关系中产生的失望感
很多时候,失望感会让我们感觉到难过或者愤怒,会被认为是负面的情绪。为了回避这些情绪,我们可能对对方做出更多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比如批评指责、控制、道德绑架等等。
但实际上,失望感的出现,往往也蕴含了很多信息,要想真正消除它,就需要了解探索其背后的真正意义。
比如,有些失望感的出现,可能代表了两个人关系进入了某些新阶段,但一方还没有完全接受,再比如,某些失望感,只是把两个人原本就存在的差异性真实呈现出来而已。这些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有的是本来就存在的问题。
所以,尝试去直面,才能真正处理已经存在的问题。
2.学习新的沟通方式,从而满足部分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来与对方沟通,但这些熟悉的沟通方式却不一定恰当合适。
一些针对夫妻关系的研究发现,共情性倾听以及积极的沟通行为都有助于彼此关系的改善。
共情性倾听指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情绪情感,不急于预设和评判,例如,主动而诚恳的去了解对方做不到某些事情背后的真实缘由,或许有助于拉近彼此距离,甚至由此可以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那些真正的内在阻碍。
而积极的沟通行为则主要是指沟通中的主动性、建设性、以及沟通中的积极关注。比如,想要被对方关心,就要讲清楚期待被关心的方式,要尽可能明确直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期待;遇到一些矛盾时,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而不是指责攻击对方做了什么;就事论事的描述对方的哪些具体行为对自己有影响,不急于放大或者给对方扣帽子;适当关注到对方努力尝试改变的积极部分等。
总之,更多考虑对方能接受的沟通方式,或许能更好地获得想要的满足。
图源 | pexels
3.调整感知方式,增强期待弹性。
有时候,亲密关系中太容易出现“我要你以我想要的方式来满足我”的执念问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这样似乎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被完全关心关注的妥帖的爱着。
然而,人的差异性实在太多,性别、年龄、性格特质、文化背景、三观等等,会造成诸多的矛盾。所以,有时候我们只能跳到对方的位置上去体验感受,去注意到对方以一些我们所不熟悉或者不习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关注与关心,例如,一个木讷的伴侣,所做出的很多行动,也许就是他能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浪漫。
学习对这一部分能量的吸收,减少期待的执着,是很重要的缓解失望的一课。
4.接受某些失望的存在,拥抱新的成长可能性
我们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寄予最深最理想化的期待,那些我们曾经没有得到的对待,会被移植到眼前最重要的这个人身上。
但不得不承认,某些期待最终就是不可能,我们需要认清这部分现实,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比如离开这段关系,重新去选择。或者,在内心里为这个关系中的不可实现部分,做一些哀伤的处理,接受不够满意的存在。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新的建设性的角度来欣赏甚至学习对方与我们期待不一样的地方,例如,一个人的懒散不够上进,也许正是他能很好的享受生活的另一种表现,我们对于上进的过于看重,反而可能是我们不能很好的享受当下不能肯定自我的防御性表现。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失望有时候并不代表我们都是对的,对方都是错的,也可能相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与局限固化了我们的那份期待。意识到这个部分,然后尝试做一些反思和调整,反而有可能将这样一个对对方的失望变成一次自我成长。
5.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力量
说到底,我们对对方的不满与失望,多数都是源于我们面对自己的需要与问题的无力。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合理分配对对方的期待,如果我们尚不能独立处理自己的需要问题,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寻找第三方关系来部分满足,比如发展我们的朋友关系,来部分承载我们在关系中的渴望。
另一方面,逐渐增强自我认同,把注意力更多地收回到自己身上,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照自己,肯定自己,这一点对于很多习惯期待另一半的人来说很不容易,但恰恰又是很关键的一部分。他们正是曾经缺乏了太多自我关照自我照护的经验,不懂得也感知不到自己对自己的关心,才导致过度的对外期待。
做完这些,如果你仍然觉得极其艰难而痛苦,则说明我们在亲密关系上的问题超出我们所能自主调整的范围,此时需要向专业人士求助。找一个合适的专业人士,或许能够更好地帮到我们。
(点击链接即可问医生)
如果你被亲密关系所困扰,怡禾目前一个季度陪伴式心理训练营《亲密关系——好的沟通让我们更亲密》,即将在后天开营,有需要的可通过下面二维码了解体验课。
体验课程定价69.9元/人,3人拼团仅需49.9/人,怡禾会员可享5折优惠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试听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