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出生,就暴露在微生物中,在整个生命周期里,我们也会经历过很多次感染,从细菌到病毒,从真菌到支原体.....

这些感染当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比如最常见的普通感冒。而且大部分病毒在婴幼儿期就会初次感染,比如2岁内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4岁内几乎都会感染轮状病毒,幼儿急疹感染的高峰时7-13个月。
感染之后出现的症状,本质是免疫系统对这个病毒的免疫系统反应以及后续的连锁反应。
免疫反应的强度受病毒的毒性、病毒暴露量、免疫系统状态的影响,有的没有反应,有的反应轻微,有的反应重甚至死亡。
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机制还不是那么清楚。只不过我们知道免疫系统很复杂,年龄、营养状况、是否有肥胖、是否有一些慢性疾病,以及是否使用一些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都可能影响免疫反应。
通常来说,第一次感染的症状会更明显,出现重症的风险也会更高,经历了初次感染,由于产生过抗体或免疫细胞具有相关“应对经验”了,再次感染的症状会比较轻甚至没有症状。
就特定的病原体而言,免疫反应还会受既往是否有感染,是否打过相关疫苗的影响。
对已知的病毒,尤其是很容易传播的呼吸道病毒,由于出生就会面对,成长过程中也会经常接触,这种持续的接触暴露也会让人间断产生抗体,病毒也经过了长期的演化最后达到了一种和人类相对温和共存的状态,那些不那么温和的,人类也通常会研发疫苗让相处变得更温和。
而对于新出现的病毒,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和它接触,也对它没有特异的免疫能力,接触后会发生什么,免疫反应是强是弱,则完全看运气了。
在过去的3年里,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我们已经知道儿童及青少年感染后绝大部分风险很小,只有少部分人会反应比较重,老年人以及有哮喘、癌症、肥胖等基础疾病的人重症的风险相对大。
而且我们还知道,经过过去3年的变异,新冠的毒性已经降低了很多,如果打了有效的疫苗,出现重症的风险就更低。
现在我们也都知道新冠不会消失了,作为一种传染性这么强的呼吸道病毒,不论过去把自己保护得多好,我们每个人迟早要和它“遭遇”,一旦遭遇了,最终结果会怎样,主要受两个环节的影响:
  1. 是否会成为重症:这和年龄、是否打过有效疫苗、是否有哮喘、癌症、肥胖等基础疾病这些因素有关。
  2. 成为重症后,能否得到恰当的治疗,这取决于当时的医疗资源。
要想尽力减少“遭遇”后的伤亡,我们可以做的是:
  1. 普及更有效的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
  2. 更准确宣传新冠相关知识,消除大家不必要的恐惧,并普及感染后后应对方法,包括家庭护理知识,并告知哪些情况需要就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医疗挤兑,降低需要治疗的人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风险。
  3. 提升新冠相关的医疗救治能力,包括培训医护人员、准备呼吸病房和药物。
以上3点是社会层面上的事,个人无法左右,对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如果真的很害怕新冠,当提供了更有效的疫苗时候都积极去打。
那些重症风险因素里,年龄是不可改变,那些无法治愈的慢性病也不可改变,但也有一些是可以去改变的。
比如如果你还是烟民,戒烟可以降低你的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提高自己遭遇感染时的安全性。肥胖也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肥胖也和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疾病相关,如果你现在有超重或肥胖,平时多锻炼一下,本身有益健康,还能降低遭遇新冠时的风险。
对未知的风险有担心是正常的,不可改变的事,对谁都一样,做了自己可以做的,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

以下几篇文章都是2020年写的,现在可以重温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