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千寻一起读绘本 第22期


01


关于孩子的社交问题,大人很容易产生误会。


前几天还有妈妈问我,“我的孩子一岁多,我带他到小区玩,他好像对其他孩子完全不感兴趣,这正常吗?”


类似问题我听到过很多次,甚至有妈妈因此担心孩子是不是性格太内向。


我也有过同样的烦恼。记得千寻一岁时,我带她去一个早教中心上试听课,我想象中的画面是,她很快就能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非常投入地参加游戏。结果并没有,比起认识新朋友,她好像更愿意自个摆弄玩具。


当时还是有点疑虑的。


因为我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待着,心想孩子会不会遗传了我的性格?


后来涉猎教育,学了很多知识,再将这些知识与孩子成长中的变化一一印证,才懂得自己之前的疑虑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孩子有他们独特的社交方式,并且每个年龄段的表现不同。



  0-2岁孩子:我就是喜欢一个人玩

 

千寻一岁左右,根本不热衷结交朋友,她的兴趣点是自个探索各种事物,兴奋点则在和家人的互动上,对其他小伙伴常常视而不见。


我观察过,和她年龄相仿的几个孩子哪怕呆在一个房间里,也只是看起来在一起,行为上是各做各地,仿佛身边的同伴不存在。


这个状态很正常,与孩子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只是在这个年龄阶段,需要通过独自玩耍来发展自我意识,忙着不断自我确认,“这是我的玩具,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小脚……”自然无暇顾及他人。


“我的”,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感到安全。身边那些忽然出现的陌生人,则代表着危险。


在这个阶段,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急着鼓励孩子交朋友,这会破坏他们自我设定界限的安全感。试着去接受他们暂时的“孤独态”吧,因为自我意识最早期的萌芽,就是学会区别什么是“我的”。



  2-3岁孩子:“争抢”是我的社交方式

 

再大一些,约两岁时,孩子开始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产生交集。只不过,这时候的社交方式仍然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最常见就是“争抢”。


千寻大部分时候都属于“被抢者”,她倒是挺大度,不哭不闹,只是用十分诧异地眼光看着抢她玩具的小朋友,在心里揣摩对方怎么会有这种行为。


其实,“抢”是好事,当孩子有这个行为时,说明他意识到了别人的存在,社交意识开始萌芽。“被抢”也不是坏事,将有机会学习如何应对“抢”这样一种社交方式。


总的来说,孩子在这个阶段,有社交意愿了,但还缺乏社交能力。面对摸索学习中的他们,大人应该演示正确的社交方式,身教胜于言传。



  3-6岁孩子:我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看起来和谐多了。他们会齐心协力为了某个目标努力,自然产生分工,有想法的孩子还能当上“小领导”。(他们的语言能力终于发育到了可以互相交流的地步,同时又在大人引导和自己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当的社交方式)


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有了“好朋友”的概念。


千寻三岁前,都喜欢和我们单独外出。但三岁后,很多次外出郊游,都会问我,“妈妈,芮子会和我们一起去吗?”她觉得如果有其它小伙伴同行,会好玩很多。


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们一边品尝友谊带来的快乐,一边却需要学习接受友谊的复杂性。


前段时间,千寻的幼稚园组织了一个分享活动,每个小朋友将准备好的水果分享给自己心目中的好朋友,好朋友的名字会提前写在卡片上。


活动结束当天,千寻回家后很不开心。原因是,她把水果送给了安安,安安却没有把水果分享给她。也就是说,她把安安当成班里最要好的朋友,却失望地发现,安安并没有把她当成最好的朋友。


她第一次意识到友谊的复杂,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朋友的权利,而这份权利有时会无意伤害到身处其中的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为朋友的爽约伤心,为朋友一句无心的话难过,甚至是为好朋友跟其他人玩而生气……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因为除了安慰,我们还可以趁机教会孩子一些关于友谊,乃至关于人性的道理。



02


讲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社交方式后,就想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小白找朋友》,是桑塔特辞去谷歌高薪工作后,在儿子一岁生日时画出的童书,他凭借这个故事拿到了2015年的凯迪克绘本大奖。


我读完的第一感觉是,它太适合做孩子的社交启蒙绘本了!


因为故事的内涵,正好契合了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从独自一人到寻找朋友,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失望,找到朋友后才发现友谊很复杂,刚开始不知该如何相处,慢慢磨合,终于找到彼此合拍的节奏。



小白是生活在一座小岛上的幻想生物。所有像他一样的幻想生物都诞生在那里,等待一个真实的小孩能想象到自己,跟自己做朋友。这时候的小白是被动的,也是孤独的,它更多时候享受着独自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小白决定不再等下去,他要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主动去寻找他的朋友。寻找朋友的过程并不顺利,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小白一想到他的朋友,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小白终于来到真实世界。他觉得真实世界好奇怪,这里没有小孩子吃蛋糕,也没有人停下来听听音乐,地铁上每个人都在打盹。它没有找到它的朋友。



小白来到游乐园里,他喜欢这个地方,这里有很多幻想生物和他们真实世界的朋友在一起玩耍。只是,它还是没有找到他自己的朋友。



小白没有放弃,它爬到一棵大树上,向远处看,渴望他的朋友能朝他跑来。可是,从太阳挂在高高的天空直到太阳落下,他也没有看见他的朋友。



没有放弃的小白,忽然听到树下面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你好!”



小白终于找到了他的朋友,她的名字叫爱丽丝。


但是交朋友没那么简单,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该干什么,找不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因为在这之前,他们谁也没有交过朋友。



不过没关系,友谊就是这么复杂但又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他们只需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慢慢就能明白如何相处。


最后,他们在一起画画,一起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分享彼此的美好。

 



小白在桑塔特的笔下是个矮墩墩的小家伙,面团似的白,头顶一个小王冠。与小岛上其他清晰、闪亮的幻想生物相比,它极简主义的面部看起来有些混沌,模糊。这时候的小白就像是1-2岁阶段的孩子,他们孤独,追求安全感,对朋友的意识还不够清晰。


当小白决心主动寻找朋友,勇敢行动让他的面目开始由模糊变得明晰,这时候的他,就像是刚刚萌生出交友意愿2-3岁阶段的孩子,他们急着寻找同伴,却不知该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对一些保守的孩子来说,这一段情节还能帮他们理解到,友谊不只是一个名词,它更是一个动词,你需要一些主动的勇气,才能找到属于你的朋友。


寻找朋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小白刚刚来到真实世界时,经历了很多失望。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小白虽然有点伤心,有点难过,但它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它走了很多地方,从饭店到地铁到游乐园,四处寻觅它的朋友。即便后来终于找到了朋友,也不是一下子就很亲密,而是从不知道怎么相处慢慢磨合到可以彼此分享快乐。


友谊的复杂性在这段情节中有所体现,不是有了交朋友的意愿,就马上能交到合适的朋友,就算找到了朋友,还需要学习和朋友相处的方法。


在这里,作者也用小白的经历告诉了3-6岁阶段的小朋友,


寻找友谊、建立友谊的过程不容易,重要的是你要保持善意和希望。



这是一个适合做社交启蒙的好故事


点下方即可收听千寻爸爸讲故事音频哟^_^


下周荐影预告:

《想飞的钢琴少年》(又名:钢琴小神童),由弗兰迪·M·米偌执导。


精选阅读

美国课堂

【思维】孩子有无逻辑思维,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一文谈透逻辑能力培养

【数学】数学启蒙,关键要从这4个维度培养孩子的”数感” | 来自斯坦福教授的建议

【阅读】美国老师发给家长的亲子阅读卡片:让孩子的学习超越记忆、理解和应用

【英语】自然拼读究竟怎么学?没搞懂这三步就别急着开始!

育儿经验

【心理】原来孩子有个撒谎敏感期?真的! (颠覆认知的深度研究)

【沟通】扎克伯格父母和他的聊天模式,赶快用到你孩子身上

【幼儿园】把孩子放幼儿园后会发生什么?这些信号告诉你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

【小学】一年学费20多万的国际学校教什么?掌握了这些教育精髓完全可以在家教娃!

公众号后台回复上方8个【关键词】获取更多



作者千寻,童书作家。千寻是我女儿的名字,我在这里分享我们共同成长的点滴。没有大道理,只有科学育儿指导下真实的实践心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