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妈。
最近网上很火的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视频你们看了吗?
吐槽女儿的教授就是当年被称为神童,6岁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的丁延庆,本科就读于北大,后来又去哥大深造,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北大的博导、副教授。
丁教授夫人也是妥妥的学霸,北大毕业高材生。
他们的女儿却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偏,用教授的话说:
成绩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差距!
 视频截图
给女儿辅导作业,丁教授经历了一个从满怀期望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的过程。
每天放学把女儿带到办公室强制补课,整个三楼楼道里面所有人,都能听到爷俩的大呼小叫,真是应了那句话:
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视频截图
最后,想教娃逆天改命的丁教授不得不学会认命,放弃“高压政策”,每天接娃放学后就聊聊生活,聊聊最近发生的趣事,充分享受亲子时光。
看完视频我还蛮有感触的。
一方面确实就像网上很多家长调侃的那样,觉得很治愈,原来北大教授辅导作业跟咱们普通家长也没啥不同。
一方面觉得视频虽短,还是有些发人深思的东西,尤其在今天这个内卷时代,这些思考对家长孩子来说都很有意义。
#01
"代际不上升"才是人间真实
类似丁教授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一位博士毕业的朋友曾苦笑着跟我说:
拿到娃倒数第一的试卷时,我恍然觉得全新的人生即将开启......
另一位朋友心裂吐槽:
我好歹也是985,娃他爹清华直博,现在娃才四年级,就把他爹都教哭了~~我安慰他爹,一定要平常心,平常心,昨天回来特开心,因为语文考试终于不是倒数第一了,娃他爹还奖励了两盒巧克力,你说我们容易吗!!
说真的,每次听这些学霸精英父母痛心疾首批娃,我都特别不理解。
“代际不上升”不才是人间真实吗?
执著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理念的爸妈,应该是对概率论有什么误解吧。
统计学上有个概念,叫“均值回归”。
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对1078对夫妇及后代的身高进行研究后发现:
父母是高个子,孩子身高也许高于平均身高,但不见得高于自己父母,到一定程度后,后代身高就会往平均身高“回归”。
身高如此,智力亦如此,不会一代代高下去,最终都会“回归”。
 图源网络
一代比一代强是小概率事件,孩子不如父母优秀才是大概率事件,古往今来皆如此。
陶渊明大家都熟悉,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一部《桃花源记》、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千古无二。
但你可能不知道,陶渊明早年还写过一首《责子》。
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简单给大家翻译一下:
我老人家白头发都愁出来了,家里五个儿子还是不爱学习。老大懒、老二不好学、老三老四不识数、老五是吃货!悲乎哉!
老陶我真是悲从中来,生了这样五个儿子能怎么办,只有叹息“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天命就这样了,认命吧,还不如先喝一杯!
 视频截图
你看,古有大诗人陶渊明,今有北大丁教授,都搞不定娃的读书问题,我们有什么理由坚信“孩子能力一定等于父母平均值”呢。
#02
不上升就是平庸?
视频里,丁教授还被问到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您作为北大教授,可以接受自己孩子是一个平庸的小孩吗?
我越品这个问题,越觉得怪怪的。
成绩不够优异就是平庸的小孩?
我们的价值观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狭隘单一了。
“优者皆优,劣者皆劣”的单一价值观都是好几十年前平均主义发明者弗朗西斯·高尔顿的“老古董”了,当时之所以给人划标准贴标签,是为了提高管理的便利性。
后来哈佛大学教授托德·罗斯已经在《平均的终结》一书里写得很清楚:
现代社会是复杂结构,不能再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人。
单一标准宏观上看似提升了人材的选拔效率,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却是灾难。
单一价值观对个体而言,至少有两个危害:
第一个危害是耽误孩子。
每个孩子从出生就是不一样的,科学研究是“不只人的智力具有锯齿状特征,几乎我们所关心的所有人类特征,包括天资、性格、创造力等,都是呈锯齿状、参差不齐的。”
也就是说,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性格严谨,很适应现有教学模式,而有的孩子记忆力不咋的,创造力很好,喜欢天马行空鼓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在学校的表现可能就不那么OK。
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单一价值观来做判断,就完蛋了。
那些不适应现有模式的孩子很可能早早就被判定为智力平庸,大半辈子都在被爸妈逼着补短,白费力气磨损信心不说,把自个长处也丢了,非常可惜。
第二个危害是导致内卷。
今年很多人讨论内卷,10个人里9个人都感受到了内卷的危害,自己累成狗孩子也累成狗,但不论自己还是孩子,努力所获得的回报都大大减少了。
大家有没想过,内卷的底层原因其实就是单一的价值观。
为什么卷?因为所有人都想要一样的东西,并且所有人都以有没有这个东西来衡量所有人。
都想要成功,仿佛一个人没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或者没体现出成功的可能性,那他做什么都显得平庸。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这种“不成功就成仁”的极端氛围中,怎能不卷?
#03
寻求成功不如寻求自洽
好在丁教授最后的回答很正,给“平庸论”来了个漂亮回击:
我们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看待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其它方面的优势,找到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
 视频截图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李奥尼的一本书,叫《佩泽提诺》
“佩泽提诺”源于意大利语Pezzettino,意指“小块、小片”,言外之意是不够大的、可能也是不起眼的。
《佩泽提诺》
故事里的Pezzettino是个正方形的橙色小不点儿,我们就叫他小P吧。
小P身边有很多大个子家伙,敢于冒险,做事也很漂亮。小P却是个小不点儿,他总觉得自己是什么人身上的一小块儿。
 绘本内页
他渴望成为“成功的”人的一部分,期待和他们一起飞快地奔跑,在海里畅游,在高山上仰望……很可惜,他不是任何人的一块儿。
小P只好去找住在山洞里的智多星,智多星把小P指引向除了砾石外没有任何生命的砰砰岛。
 绘本内页
小P在砾石堆爬上爬下,爬下爬上。
最后,他实在太累了,一磕一绊滚了下去....碎成了很多小小块儿!
小P珍惜地把每一个碎块儿重新聚合,恢复如初。
就在重新聚起的瞬间,小P突然明白了,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是由许多更小的部分组成,他并不是任何强者的一部分,他是完整的。
“在巨浪翻滚的大海上,他一路颠簸,浑身湿透,疲惫不堪。”
书里有好几幅相同的画面,画面里砾石堆、翻滚的海水和稍稍倾斜的黑色小船承载了小P找寻之路的艰辛。
 绘本内页
这个故事写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有太多太多人,就像故事里的小P,曾随波逐流由别人的标准来定义自己和孩子的道路。
在生活的圈子中持续听到某某很优秀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以这个大家所推崇的狭隘标准作为优秀的准绳盲目前进,而忽视了自己喜欢什么或是擅长什么。匆匆忙忙地和别人一样爬梯子,却不知通往何方。
但最终我们会像小P一样,发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赢得他人眼里的成就,而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之路。
EASTWEST
前段时间,还有个和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同样火的视频。
15岁初中女生张宇宣数学课上晃了神,脑海里不由自主蹦出一段旋律,她果断掏出歌词本,迅速写下四句歌词。
下课铃一响,张宇宣立即跑回家,直奔房间,拿起吉他编词作曲。
不到半小时,一首原创歌曲《She》新鲜出炉,没听过的朋友可以去B站搜搜,真的很好听。
其实张宇宣早在两年前就时不时在B站上发些自己制作的好玩的音乐视频,只是因为《She》火了,一不小心成了粉丝百万的个性博主。
张宇宣其实并不care火不火,因为她没火的时候做视频也做得很嗨,纯属热爱。我自己则特别喜欢vlog里张宇宣冲回家那段,这甩着校服袖子摇摇晃晃冲回家的丫头看上去真的很自洽。
 视频截图
话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和孩子,都活得自洽些呢?
成不成功真没那么重要,那是世界的参差。
你的生活,不该因世界的参差变得逼仄。
时代发展至今,就算是普通人也能跳出无趣和疲惫,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我会跟孩子说:
爱你自己,你一定会发光。
你呢?
【如果你和我一样,就点亮“在看”让我知道吧~】
🔗文章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上热搜!网友评论亮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就点亮“在看”让我知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