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男波杰克》剧照
在发起关于动物议题讨论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观点:“要先解决人的问题。”这种观点所包含的假定是,任何关于动物问题作为严肃的道德或政治议题,都不可能与人类的问题相提并论。只要还有一个人类在挨饿,另外的人类关心一只动物的生存状况都可能是本末倒置的。
这种优先性排序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关心动物与关心人类并不是一件矛盾的事,致力于解决人类饥饿问题、写出《饥饿、富裕与道德》的哲学家彼得·辛格,同时也是动物权益的倡导者、《动物解放》一书的作者。辛格在《动物解放》中指出,“人类优先”这种观点本身是一种“物种歧视”,是可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歧视相类比的观点。“任何对这个议题没有做充分研究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动物的问题不比人类痛苦的问题严重呢?有人可能声称知道,只是假定动物实在无关紧要,而且无论动物遭受多大的痛苦都没有人的痛苦重要。但是,疼痛就是疼痛,不能因为遭受痛苦的生命个体不属于我们人类的一员,防止不必要的疼痛和痛苦的重要性就降低了。如果有人说应当‘白人优先’,因而非洲的贫穷问题就没有欧洲的贫穷问题重要,我们会怎么想呢?”
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为斯蒂芬·平克写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带来了启发。平克以这部八百页的巨著论证了人类的暴力正在减少,历史依然在一条进步的轨道上,其中人类对动物福利的关心也是暴力减少的一个表现。但是平克认为,动物权利的道路未必会复制黑人解放、妇女解放或同性恋权利的路径。因为人与动物的关系上,人类的道德哲学往往缺乏一致性,人类的肉食习惯,在一些零和博弈问题上道德选择的复杂性,都使得辛格的道德观无法成为主流。但是平克也相信为动物争取更好的生活显然是人类走向进步的一个维度:“终点线在哪里无关紧要。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只要人类付出很少的代价,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动物的痛苦。考虑到最近公众敏感性的变化,可以肯定,动物的生活质量将继续得到改善。”
今天的推送与各位读者分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第七章 权利革命”。
近期彼得·辛格与学者汪晖、郭鹏有一次题为“动物与伦理”的对谈,活动详情请见下条。
文艺复兴时,人们对动物表达出某种真切的道德关怀。当时有报告说印度整个国家都不吃肉,欧洲人开始对素食主义越来越好奇。有些作家,如伊拉斯谟和蒙田,抨击了在狩猎和屠宰中对动物的残害;达·芬奇也是批评者之一,他本人亦成为素食者。
但是,直到18和19世纪,才真正形成有关动物权利的争论。一部分起因是科学的进步。笛卡儿的实体二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自由浮动的实体,可以在大脑之外独立运作,逐渐让位于(精神和肉体)一元论和属性二元论,即意识等同于或者至少密切关联于大脑的活动。这种早期神经生物学的思考对动物的福祉大有助益。伏尔泰这样写道:
狗远远比人更加忠实于友情, 而一些野蛮人抓住这条狗,将它按在桌子下面,活生生地开膛剖腹,向你展示了它的肠系膜静脉。你发现,它具有所有你感到自己也有的器官。回答我,机械师,大自然真的给了这只畜生感知的全部渠道,但最后它却什么感觉也没有吗?它的神经是不会感觉痛苦的吗?
2020年,上海 ©️杨晓琼
我们在第4章中已经看到,杰里米·边沁对引导他提出善待动物的伦理道德做过犀利的分析:不在于它们是否有理性和语言,而在于它们是否感觉到痛苦。到19世纪早期,人道主义革命已经从人类扩展到其他有感知的生命,首先指向最令人关注的动物虐待方式——血腥的动物游戏,接着针对对役畜、农场上饲养的动物和实验室动物的虐待。1821年,英国议会第一次有人尝试立法禁止虐待马;当初次宣读提案时,议员们发出一片狂笑,他们表示,接下来就会有人要求保护狗甚至猫了。在不过20多年的时间内,英国议会确实接到了这样的要求。19世纪的英国,从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融中产生了不止一个反活体解剖联盟、素食运动以及各种防止虐待动物的社团。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之后,生物学家接受了进化理论,他们因此无法再坚持感知为人类所独有的立场;到19世纪末,英国通过法律禁止活体解剖。
20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间,保护动物运动失去了风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严峻的生活条件,制造了大规模的肉食饥渴,大众对工厂化生产提供的廉价肉类心满意足,顾不上考虑这些肉是怎样制造出来的。而且,20世纪开始的一二十年间,心理学和哲学的主流是行为主义;根据他们的理论,动物经验这种念头是一种非学术的傻气,是十恶不赦的拟人论。当时,和19世纪的和平运动一样,爱护动物运动有自己的形象问题,它成为空想社会改良家和食品健康狂人的大本营。甚至20世纪最坚定的道德喉舌乔治·奥威尔,对素食主义者也不免发出调侃:
有些时候,一个人确实会有这样的印象,对英国的每一个靠啜果汁维生的人,裸体主义者,脚穿拖鞋的人,性欲旺盛的人,贵格会的人,主张“自然疗法”的人,以及和平主义者与女权主义者来说,某些词汇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根据定义,饮食怪癖者就是指那些为了让自己的躯壳延长5年寿命而从人类社会自我放逐出去的人,也就是说,一些与正常的人类不发生关系的人。
直到20世纪70年代,情况才发生了变化。1964年英国出版了露丝·哈里森(Ruth Harrison)的《动物机器》(Animal Machines),向公众揭露了工厂化饲养中的禽畜的悲惨处境。公众人物迅速响应,据信小说家布丽吉德·布罗菲(Brigid Brophy)首先提出了“动物权利”说,她刻意将两者进行类比,说她就是想“在非人类的动物世界引进平等和解放这样的观念,虽然这些理想只是偶尔能够美梦成真,但一旦成功,通常都带有令人难忘的实际政治成果,比如让奴隶、同性恋或妇女这些受压迫的阶级得到拯救”。
作者: [英]露丝·哈里森 译者: 侯广旭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真正的转折点是哲学家彼得·辛格1975年的著作《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人们称其为“动物权利运动的圣经”。这里所谓“圣经”的叫法有双重的讥讽含义:辛格是一个世俗主义者和一个功利主义者。自边沁将自然权利称为“高跷上的胡言乱语”以来,功利主义者对这一观念就充满怀疑。但是,辛格追随边沁,对动物的利益给出了清晰的阐述,却没有赋予它们任何“权利”。他首先认识到,生命的感受,而不是智商或者物种的成员地位,决定其是否值得伦理考量。接着,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对动物制造任何可以避免的痛苦,就如同我们不能对孩子和有精神障碍的人制造痛苦是一样的道理。他推论说,所有的人都应该素食。人类完全可以依赖现代素食食谱而生存,权衡利害,动物作为生命免除痛苦和夭折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人类从肉食中得到的微末快感。无论是在文化传统上还是在生物进化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人类“天然”摄取肉食的事实都不能说明其在伦理上的天然正当性。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译者: 祖述宪
出版:湖岸|中信出版社
作者: Peter Singer
出版社: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辛格的书取名“动物解放”,与布罗菲一样,辛格极力要将动物权利运动与60、70年代的权利革命——殖民地解放、妇女解放、同性恋解放相类比,他创造的流行字眼“物种歧视”(speciesism),成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姊妹词。辛格引用18世纪女权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言论,说如果玛丽关于妇女权利的论述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也必须给予“野兽”权利。玛丽的论述是一种归谬法,但辛格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演绎。对辛格来说,这些类比绝非简单的修辞技巧。他在另外一本论著《扩大的圈子》(The Expanding Circle)中发展了道德进步理论。他说,人类在自然选择中被授予能够对血亲和同伴移情的内在能力,这种移情的生命圈逐渐扩张,从家庭、村庄扩展到整个族群、部落、国家和物种,甚至扩展到所有有感知的生命。我能写作此书,也是得益于辛格的见解。
……
我们会走多远?经常有人问我,我是否认为将我们从废奴和废除酷刑带到民权、女权和同性恋权利的道德力量,也会将我们带往废除肉食、禁止打猎和动物实验。到22世纪时,我们的后代是否会对我们曾经吃肉感到可怕,就像我们知道祖先蓄奴会感到可怕一样?
我的回答是,也许会,也许不会。在被迫害的人和被迫害的动物之间进行类比在修辞学上很有力量,说到底,我们都是有感知的生命,都有相当的智商。但是,类比只是比较而已,两者到底不是一回事。美国非裔、妇女、儿童和同性恋者不是肉鸡,我认为动物权利的走势不会是上述任何人权运动的复制品。心理学家哈尔·赫佐格(Hal Herzog)在他的著作《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Some We Love, Some We Hate, Some We Eat)一书中,列出了很多理由说明为什么在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上,我们的道德哲学如此缺乏一致性。我在这里给出几项特别令我震惊的理由。
作者: 梅乐妮·乔伊博士 译者: 姚怡平 出版社: 新乐园
道德障碍之一是对肉食的欲望和与大快朵颐形影相随的社交快乐。虽然古老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证明不食肉的社会是存在的,但是素食产品仅占美国食品市场份额的3%,说明我们距离那个转折点还有十万八千里。在为写作本章收集资料时,皮尤研究所2004年的一次民调让我感到兴奋,民调中13%的人回应说自己是素食者。但细读报告,我才发现,这是对总统候选人、佛蒙特左倾州长霍华德·迪恩的支持者进行的一次民调。这说明在“本和杰瑞冰激凌”故乡最酥脆的燕麦片堆里,仍然有87%的人要吃肉。
但是,道德矛盾有比对肉食的渴望更深层的原因。人类和动物的许多互动只能是零和博弈。动物吃掉我们的房子、庄稼,有时甚至是我们的孩子。它们能弄得我们刺痒和流血。它们携带对人类有害甚至致命的细菌和病毒。它们互相残杀,甚至那些我们期望保留的濒临灭绝的动物也不例外。没有动物参与实验,医药将停滞在目前的水平上,数十亿活着和未出生的人将为了老鼠而忍受病痛与死亡。伦理计算认为,每一个有感知的生命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都是一样的,物种沙文主义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我们不能牺牲动物来为人类谋福。比如,我们不可以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射杀野狗。但是,仅仅从动物学特征上的优势看,也应该给予人类的利益更大的权重。比如,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能够尽情享受生活,思索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对死亡怀有恐惧,并在社交网络中将自己的幸福与其他人关联在一起。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人类对生命的禁忌就没有意义了。正是因为这种禁忌,智力残缺的人的生命才受到保护。辛格本人毫不妥协地接受超越物种的道德观。但是,在最近的将来,这种道德观还无法取代西方的道德观。
对动物权利的思考肯定会撞击人类思想领域某些最费解的谜,让道德直觉开始发生动摇。难题之一是意识,即感知是如何经过神经信息处理而产生的。笛卡儿对哺乳动物的认识肯定是错误的,我基本上相信他对鱼的认识也是错误的。但是他对于牡蛎的理解呢,对蜓蛐呢,还有白蚁,还有蚯蚓,也都错了吗?如果我们需要在烹调、园艺、房屋修缮和娱乐中保持伦理的确定性,我们必须回答这个哲学难题。我的另一个困惑是,人类是理性和道德的主体,但同时也是作为残忍大自然组成部分的生物体。我对猎人开枪射杀麋鹿的画面感到某种反感,但是,为什么我对凶狠的棕熊捕食麋鹿的画面却没有太多伤感?为什么我没有那种道德紧迫感,赶紧准备一些纯大豆制作的麋鹿风味馅饼,将棕熊从麋鹿身旁引诱走?我们是否应该安排食肉物种逐渐灭绝,或者通过基因工程将它们改造成食草物种?我们总是在这类思维实验中止步不前,因为无论对错,我们对我们感觉“自然”的东西总是给予更大的道德权重。但是,如果其他物种的自然肉食性可以接受,为什么人类的自然肉食性就不能接受呢?特别是我们人类还可以调动认知能力和道德能力尽量减少被食用动物的痛苦。
《动物狂想曲》剧照
我猜想,这些无解的问题使得动物权利运动不可能完全复制其他权利运动的发展趋势。但至今为止,终点线在哪里无关紧要。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只要人类付出很少的代价,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动物的痛苦。考虑到最近公众敏感性的变化,可以肯定,动物的生活质量将继续得到改善。
本文作者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入选《时代周刊》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人名单,以及《外交政策》的世界百名思想家名单。世界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前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兼认知神经科学中心主任;也是世界语言学与心智科学的领导人物,公认的“继乔姆斯基之后的语言天才”。
作者: [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 安雯 
出版: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平克在书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相关推荐
作者:黄宗洁 出版: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复制淘口令打开淘宝购买:

(因疫情原因,发货将有延迟)
https://m.tb.cn/h.fGe3eCD?tk=ECzB2OnqypC
这是一门现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 必修课。
——骆以军(小说家)
◆动物权利与动物福利有何不同?
◆节育是道德之举,还是权宜之计?
◆艾柯为何质疑玩具熊的呆萌模样?
◆《动物解放》作者为何自称“不爱动物”?
“动物给了我们情感教育,我们从中学习爱,学习生与死,学习敬意与同情,让我们成为比较好的人。”
文明越是“进步”,动物与自然越可能被当成应该被驱逐的他者,一旦稍有“越界”之虞,便被视作可怖的威胁。又或者被纳入商品化的逻辑,被赋予惹人怜爱的形象,使关怀的面向变得狭隘与失真。那么在妖魔化或可爱化之外,真实的动物于何处容身?我们又如何与之重新建立联结?
本书将各种涉及动物议题的作品皆纳入“动物书写”的范畴,从海明威、J. K.罗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朱天心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到涉及动物议题的电影、摄影展和当代艺术,再到以动物为主体的新闻事件,借由文本分析,重新审视动物园、实验室、艺术馆、街头和超市等不同城市空间中,我们与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真实遭遇,以及其中关涉的伦理议题,探问人与他者的关系,理解爱的局限,也扩大对爱的定义和想象。
我始终试图在课程中融入伦理的思考,希望让更多人愿意开始看见、感受,那么改变的力量就有可能……顺着文字与话语,流动到更远的地方。
——黄宗洁
 [英]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贝尔·奥克肖特 著 
郑襄忆、游卉庭 译 
出版:三辉图书/人民日报出版社
复制淘口令打开淘宝购买:
(因疫情原因,发货将有延迟)
https://m.tb.cn/h.fFxQyAZ?tk=DqY82oWJw7K
本书作者耗时两年多,实地访察全球各地的农业状况,结合大量科学数据,揭露现代集约化农业是如何在“养活全球人口”的美好愿景下,走上了一条损害动物福利、污染地球环境乃至危害人类自身的歧途:动物们困在狭小的农场里,超越极限地生产肉、蛋、奶,默默消耗了全球一半的抗生素,以致催生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全球1/3的谷物成了农场动物的饲料,却有大量穷人在忍饥挨饿;大型养殖场制造出巨量的排泄物和有毒气体,干净的水和空气成为其周围居民的奢求;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为购买强效农药和转基因种子,举债甚至破产,最终走上自杀一途……当前农业是否有更好的运作方式?通过精确的数据与生动的实地调查报告,本书以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动情的人文关怀,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倘若不加以反思与改变,农业将成为我们的末日;如何发展农业,与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明天息息相关。
编辑|艾珊珊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