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起,第35届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Amsterdam,简称IDFA) 陆续公布本届入选名单。
包括国际纪录短片竞赛(IDFA Competition for Short Documentary)、Luminous(非竞赛)、Frontlight(非竞赛)、IDFA on Stage(舞台方向)、Paradocs(实验方向)等多个单元,同时MastersBest of FestsAround Masculinity这三个单元也一并亮相,其中多部华语纪录片作品入选。剩下的包括国际纪录长片等竞赛单元将于近日陆续公布。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影展(IDFA)成立于1988年,每年有超过两千部作品报名,无论是题材视野还是手法与形式,都始终走在创作前线,也是全球纪录片工作者汇集的殿堂。
中国自1996年开始便有作品入选IDFA,到2017年,总计有近百部纪录片被影展收录,包括周浩、杜海滨、徐童、顾桃、范俭等多个如今仍活跃在影坛的纪录片导演都曾有作品在IDFA入选或得奖,IDFA可以说是参与并见证了新千年前后至今的中国纪录片,尤其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与成长。
第35届IDFA将于2022年11月9日至20日举行。「导筒directube」为广大读者带来已经入选的华人及华语题材作品消息。

国际纪录短片竞赛
IDFA Competition for Short Documentary
随着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将纪录短片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IDFA短片单元的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该单元本次挑选了19部非常出色的作品,探索纪录短片可以是怎样的形态。
其中除了Martín Benchimol和Ruslan Fedotow这种曾在过去IDFA中斩获奖项的成名创作者,更有青年纪录片导演Anneke de Lind van Wijngaarden将镜头对准她自己的家人,拍摄时间长达七年的素材并未按常规做成长片,而是依然选择了短片形式,其力量感不言而喻。
Is There a Pine on the Mountain
刘重燕 | 37分钟 | 2022 | 法国 | 汉语普通话 | 欧洲首映 
故事以导演前任与他母亲之间的争吵作为开场,以双方的内省陈述作为并进内容。影片以自传体的方式,审视了以危险的父权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专制极权给家庭所带来的恶性代际延续。导演透过微观视角、直面自己亲身经历的虐待关系来理解其根源和解释相关现象。
影片对主人公们进行了面部模糊处理,其真实的“身份”被遮蔽,使他们成为单纯的沟通和交流的容器去引导观众联系起与自身有关的原型人物;但观众不难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妇女在巴黎探望她的儿子的故事。
"Is There a Pine on the Mountain"剧照
当人的一部分特质(尤其是由脸部外貌带来的身份特质)不复存在,当影片展现的复杂冲突在下一轮新启的虐待关系中结束时,我们能否通过一个更客观的镜头来看待类似事件?其次,是否存在任何可能性,用以改变代代相传的看似不可改变的意识形态?这也是导演希望我们思考的问题。
"Is There a Pine on the Mountain"导演刘重燕(Photo Credit : 吴洋)
刘重燕,1995年出生于贵州,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入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Clément Cogitore工作室/Petrit Halilaj & Alvaro Urbano工作室。她从个人的经历中汲取灵感,创作的作品涉及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包括纪录片、非虚构影像、视频装置、绘画和雕塑。 
"Is There A Pine On The Mountain"这部作品的制作始于Covid-19在欧洲大陆完全爆发之前,它是一部在无法预计事态发展,在尚未显露的危机逐渐逼近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同时它也随着疫情得到了拓展,类似于导演本人的处境。
Luminous单元
作为连续两年均有华语作品入围的Luminous单元【2019年黎小锋/贾恺《游神考》(Ballad of Roaming Spirits)与2020年魏丹《方舟》(The Ark)】,今年共有包含3部华语作品的24部纪录片亮相,从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到实验影像,有个人经历为驱动的创作,也有参与社会政治事件的作品,创作所涵盖风格和类型非常广泛。

《我们在黑夜的海上》Dear Mother, I Meant to Write about Death

陈思毅 | 63分钟 | 2022 | 美国 / 中国大陆 | 汉语普通话 | 欧洲首映 
一位行医30年的县城女医生在临近退休之际意外地转换了身份,变成了一位乳腺癌病人。而她26岁的女儿——一位纪录片导演——像是出于本能一样地拿起了相机,记录下了母亲治疗的点滴。
女儿用镜头小心窥探着母亲理性背后的柔软、坚强背后的恐惧。一位医生生病之后,是否真的能像他们教导病人一样理性面对生死呢?而这所谓的理性背后又藏着什么代价呢?这一对人生观、价值观都深深被医院文化所影响的母女,在治疗的旅程中,重新学习着什么是治疗,什么是共情,什么是脆弱,什么是坚强。她们也在想,要去体会人世间最深的爱,是不是必须去面对我们内心最原初和最深层的恐惧呢?
陈思毅《我们在黑夜的海上》剧照
就在本月的刚刚结束的第27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陈思毅导演凭借《我们在黑夜的海上》获得纪录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及” 荣誉。

《父子之间》Between Father and Son

舒林 | 73分钟 | 2022 | 中国香港 | 汉语普通话 | 世界首映
这是纪录片作者舒林关于自己家庭的私影像纪录,也是一副中国家庭的“肖像画”。

《甘露水》Kam Loo Tsui

林君昵 / 黄邦铨 | 40分钟 | 2022 | 中国台湾 | 汉语普通话 | 世界首映
纪录片以16mm胶卷微观大理石肌理世界,以光凿刻大理石上的历史印记,在媒材与媒材的对话中,摇晃过时间之河,留下台湾晦涩的历史身影。百年之后的今日,重新为这尊在动荡中诞生的女神打造全新的形象,藉由镜头对焦,再次回望自身的脚步,走过殖民、戒严等封建政权,不再畏惧,迈开新的步伐。延续上回《少女》胸像修复纪录片——「久子」,林君昵与黄邦铨两位导演再度与原班人马王榆钧与震.声音平台合作,透过重重追索,试图探究当时《甘露水》从1921年入选第三届帝国美术展览会后,历经返台、被弃置、张家保护封藏,直到由林曼丽率领的北师美术馆团队寻得并展开修复与展览计画,甘露水经由修复师森纯一的巧手褪去脏污,重新站回影框内,留下属于她应得的美丽。
林君昵 / 黄邦铨《甘露水》剧照
作为近年在国际舞台上较为活跃的青年影像作者,黄邦铨导演2018年的纪录作品《去年火车经过的时候》(Last Year When the Train Passed by)也曾入围IDFA的国际学生竞赛单元。
影展精选单元
Best of Fests
IDFA会邀请来自包括戛纳、柏林、威尼斯、圣丹斯、瑞士尼翁真实影展(Visions du Réel)和丹麦哥本哈根纪录片节( CPH:DOX)在内的众多亮眼作品进行交流展映。该单元往年有赵亮导演的《无去来处》( I’m So Sorry)、华裔导演刘冰《芸芸少年》(All These Sons)与戛纳入围的《第六人民医院》。今年共有3部华语作品。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黄树立 | 中国大陆 | 2022 | 96分钟 | 荷兰首映
一位年轻的中国电影人回到家乡寻找自我。与母亲一场久违的对话,成为二人寻找接受与爱的旅途。本片采用超8mm/16mm胶片摄制。
黄树立是一位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作者、导演和摄影师。2019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并成为纽约大学研究生电影专业的MFA候选人。《再见乐园》是他作为电影摄影师的长片首作,该片获得2021年第26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他的第二部个人短片作品《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入选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短片竞赛单元,获得今年戛纳酷儿棕榈最佳短片
廖沛毅《Devil's Peak》 (Devil's Peak)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