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8日,青年导演祝新的电影作品《漫游》(Vanishing Days)正式全国公映,这部由他带领自己均20岁左右的年轻团队,仅靠两万多元人民币在杭州完成的长片首作还没完全制作完毕,就入选了张献民在2017年度「十荐」,此后便在各大国际影展亮相。
2018年10月,漫游》入围了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新浪潮奖提名,2019年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同年4月获得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火鸟电影大奖提名。
许多外媒都在看片结束后将“惊艳”与“天才”这样的词汇送给了祝新和他的作品。而如今距离这部作品诞生已经过去了近5年,他的作品也将进入院线与广大观众见面。[导筒directube]再次带来对导演祝新的万字采访,带领大家走进这部才情之作的台前幕后。
(祝新的母校中国美院在11月19日晚有一场《漫游》专场放映,欢迎广大影迷报名前往,参与方式在文末)
导筒专访《漫游》导演祝新
杭州可能一直不是以省会而是一座旅游城市被大多数人铭记。这座古老的城市近几年涌现了许多年轻的影像创作者,他们试图梳理、纪录自己与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之间的脉络。
祝新《漫游》公映版海报
张献民在2017年度「十荐」中写道:“这次新作者的十荐中我选择了几个我无法看透的作品。这就是其中一个。隐约感觉祝新的电影观念非常明确,他非常年轻,所以我也猜不到他的电影观念是如何明确起来的,好在“活久见”,我已经见识过不满十八岁电影观念就已经非常明确、秒杀电影史的青年才俊了,所以并不讶异。祝新目前大四,他从大二开始拍摄这部作品,声音的工作马上结束,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完全完成的版本。这符合独立电影的状况,一般都是以漫长工作时间去换取本来应该在合理预算下在较短时间中可以完成的工作。”
祝新《漫游》柏林影展版海报
《漫游》 Vanishing Days
导演: 祝新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故事围绕着南方城市的两个家庭由迁徙所带来的命运纠葛展开。夏日闷热的一天,十四岁女孩李森林发现父亲莫名其妙地离家出差,她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一路跟踪却失足掉入喷泉。
爬出水面的森林,发现尚未动笔的暑假作文的灵感随着母亲旧友秋秋阿姨的意外来访一起降临了:十年前的运河往事、丧夫的记忆,回忆和梦化作作文中亦真亦假的文字,如电视机上的雪花信号般交织。
李森林隐隐地感觉到,这个女人似乎与她有著某些密切的联系。尽管秋秋阿姨不辞而别,她还是实现了约定:哪怕浑身湿透,也捡起了那面属于她亲生女儿的红旗。
导演阐述
《漫游》是我真实生活的幻影,带着很多个人记忆的狂想。夏天失踪的日子里,南方洞穴的阴影覆盖了两个家庭,电视失去信号,闪电与船只摩肩接踵地通过,女人们在山间的散步,远远望向一座安静的迷宫。不知是南方的水汽充盈,还是我的记忆失焦,童年所见的东西有些不太清晰,我想用电影把掉落的镜片捡起来,慢慢看清身旁的世界。
祝新
祝新,1996年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影视系本科。短片作品《午山社区》获双栖青年影展双栖探索奖,长片作品《漫游》获得张献民2017年度“十荐”,入围釜山,柏林等国际电影节。
祝新《漫游》入围2019第69届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采访正文 
导  筒:
作为一位九五后新人,在20出头的年纪就完成了长片处女作,你最初是怎样喜爱上电影的?
祝  新:
大概是在我大一进学校之后接触到电影,那会儿有很多时间,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去参加社团活动,但那时候我可能就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闷头看电影。以前没有那么大量的观影,大概开头那一两年,我投入了很多时间去看,追着导演看,如果我觉得对这个导演感兴趣,就对他的作品不停地看,最先可能是从库布里克开始。我去上海看了一场《巴里·林登》,觉得很感动,不仅是因为这个电影,可能也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让我有的时候会半夜爬起来去看电影,或者其他可以去改变一些我原来的生活轨迹的东西。
《巴里·林登》 Barry Lyndon (1975) 斯坦利·库布里克
学校里我学的是广告专业,影视广告,其实是蛮相悖的。老师刚开始给我们放一个镜子,然后他说接下来我要教你们怎么拍广告,像广告技巧这些,是一个逻辑很奇怪的课程,但是这个不影响。我在那个学校的制作流程下,我可能更加愿意去投入到一个更私人的表达里面去。
所以当学校课业没有给我特别多归宿感的时候,我会想去拍一些跟自己生活有关的东西,老师会觉得我的东西有点奇怪,经常会教训我,反正我就不停的在跟这个体制之间的东西发生接触,有的时候对抗,有的时候又是迎合的状态。到大二的时候,我觉得有机会了,可以试着拍一个相对来说可能是一个电影的东西,但我当时没有考虑过它是一个电影或者是什么。当时可能也是有点想去做些不一样的东西,而老师一定要叫我做那些事情,我不想去做,我就想去拍一个电影。
祝新2015拍摄短片《午山社区》
导  筒:
在《漫游》之前其实你已经创作有多部短片了,谈谈这些经历对后来长片的影响。
祝  新:
因为我其实之前所有的短片,其实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最短的大概一两天就拍完,因为是课程作业。我觉得那个时候是一种去尝试的状态。因为到现在为止我都在凭着直觉去拍东西。
我感觉我的片子,前面那几个短片风格差距比较大,在凭直觉去做事情。更多时候是在通过这些短片来锻炼自己的观察方式,怎么样更加确定自己要如何去描述一个事物。因为基本上所有的拍摄,都是根据当时我所在的那个空间,或者当时发生的一些什么事情去完成的。
祝新2015拍摄短片《山野之歌》
导  筒:
了解到你是在杭州长大的,这个片子基本上所有的景都是在杭州。之前不管是阅读还是观影,有没有一些元素,你认为可以跟杭州这个城市产生很有趣的对应,也对你之后自己来拍摄有一些指引?
祝  新:
我之前看《河流》的时候,第一个镜头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个摄影机尝试去纪录一个电动扶梯。在一座城市里面,一个空镜,在刚开始,直指人们乘坐的电动扶梯。
《河流》 (1997)  蔡明亮
我觉得杭州和台北其实在城市的表皮肌理上还有点相近的。当然现在不一样,城市很多地方被改建成商场之类,但是过去的质感有很大的相似程度。记得当时我在看《河流》的时候,就被这种这种纪录感打动到了。然后我就会想起许多跟我过去生活的那座城市紧密相连的一些事情。
杭州的特别之处在于,从一个城市空间到一个自然空间的那种转换的感觉。我特别会在意具有空间指引感的事物。比方说像扶梯这种,在城市中运动,但它又是机械,非常能够打动我,我想尝试着跟这个城市结合。可能没有特意地找寻那种意象,但我是不自觉地感受到这种东西,可能想到《河流》,我才去想去拍这个片子。但越到后面我就越感觉,可能是被自己的这种空间感指引了很多。
祝新《漫游》剧照
导  筒:
这个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你和编剧最初开始商量这个剧本,到最后差不多能够确定一个女孩的形象,其原型源自哪里?
祝  新:
首先我觉得我的编剧戴莹本身就是一个蛮独立的女孩子,她没有那么沉溺于一种女性的形象,她可能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角色,也可以站到男性这边去思考问题。在拍的时候丝毫没有怀疑过我要去拍一个关于三个女性的故事会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我自己的性格有的时候也会比较崇拜一些浪漫的事情,我要靠近“那一端”。所以这个故事她在写的时候,作为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一个很直觉的认知。
同时我觉得主人公与其说她是一个女孩,不如说我更希望她是一个儿童,因为我希望让一个小孩子作为创作者去探索这个世界。它拥有两重含义,一重意味是指我希望自己在20岁时还能是个小孩,可以用了解电影的方式去了解这个世界。第二是在这个电影里面,这个小孩她在尝试去创作一篇作文的过程中,也是在了解世界,可能我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跟她共行的瞬间。
祝新《漫游》剧照
导  筒:
刚刚你提到有男女性别,其实这个片子里面孩子的性别有一些“特定的变化”,是围绕两个家庭展开的。你在这方面是怎么思考?
祝  新:
先说”红旗”,它第一次出现在我的想象中,是因为运河里面的船只,每艘船后面都有一面红旗。也许这个故事的结尾,它可以像一艘船向你驶来一样。因为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在运动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也许是这个物体它在靠近你,而不是你去靠近那个物体。也就是说最后那个镜头它可能是一艘船向观众驶来的一个状态。
我在这个片子里面一直尝试着去把一个室内空间拓展开来,可能变成一个洞穴或者其他状态的空间,因为我感觉这个城市和自然之间是相互可以通达的。

祝新《漫游》剧照
关于里面可能像是现实和记忆的部分,我觉得那一块它可能更像是一个杜撰的过程,为什么说它是杜撰?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所有的那些看似有点像回忆的部分,如果真的放在回忆中,有很多地方是不成立的。杜撰它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通过现实生活给予小女孩作文的原素材,她才可以再进行编撰,形成这样一些画面。
所以我蛮希望把它处理成一种相对来说不在那个时间区域范围内的东西,更像是依靠感性去连接的。比方说当一个小女孩,她受到了欺负,她要去见到他爸爸的时候,她可以直接走到那个森林里面,跟等在那座岛上的爸爸相见。这是一个完全突破时间范围的东西,我觉得她有这样一个可以杜撰的空间。
可能你会看到这片子里面出现了很多不在找乌龟这根时间线上的画面,但它其实是小女孩创作的过程。第一次浮现不在维度的画面就是一个湖面,从一个电视机开始的,她可能是从那个地方开始思考的,她创造了一个属于湖面的空间。慢慢的空间有了,接下来要去思考人物是谁。因为人物她刚开始没有想,她要完成这篇暑假作文,开始思考,也许是秋秋阿姨讲述的里面的男主角可以加入她这个故事,她慢慢在想,也许秋秋阿姨跟我有什么关系?也许她是我的亲生母亲或者怎么样?
她慢慢的进入到那个故事里面去。当然在这个故事里面必然会包含一些真实的东西,但小女孩她其实尝试进入的是这些回忆的空白部分。因为结果已经既定了,中间的过程有的时候可以是灵活的,这也是她可以去杜撰的。我也没有办法证实它,我认为回忆有的时候它是被虚构的,甚至我没有办法证实秋秋阿姨她讲那段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
祝新在2019第69届柏林电影节
导  筒:
在你的理解里,你觉得儿童和成人对时空的感知会有怎样的差异?
祝  新:
我觉得成人的时间感是锻炼出来的,也就是说当我去感知我童年的时候,会觉得在一天里可能过了很久很久的时间。这很大程度上就像我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千与千寻》,会感到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活在那个空间里面,在看的时候我就直觉地进入到那个空间里面去,并且可以凭着直觉在很长的时间维度里面行走。
《千与千寻》 (2001) 宫崎骏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是儿童更愿意相信对于时间的直觉反应,而成人会看钟表,会知道电影院出来之后天黑了这些比较物理、比较科学的东西。那这两种感知方式之间是没有任何对错可言。无论是对待这部电影,还是对待我过去的那种生活概念,我都觉得是漫长且无法那么清晰地去感受的。
导  筒:
这个影片的主线是围绕找乌龟推进,乌龟它本身就可以算作是一个很有时间象征的一个元素,包括电视的雪花屏,了解到你们一开始没有写非常完整的剧本故事,这些关键的元素是怎样设计的?
祝  新:
首先这个片子它的剪辑全部都是我自己负责的,所以我在想这个故事的时间安排,它一定是有一个明确的线索——“我们去爬山找乌龟,然后回家”这样一个自然时间线存在。但我又觉得,这个故事的结构一定是小女孩在这个时间过程中不停地在创作的。
创作的时候她脑子里的时间可能在某些时间点,跟这个故事的发生时间共行,时而又脱开来。比方说有时会突然想到一个早上的场景,这也比较合理,我在剪辑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展现一个孩子在一天的过程中,如何在另外一个消失的时间里穿梭的过程。你会看到,其实在另外一个时间点上面,她的时间其实跟这条线的时间在某些时间点上是一致的。
但那个重合的点,可能是她的感受在接近的点,比如小女孩她离开家之后,她就觉得她应该见到他父亲,那是在一个黑暗的环境里面。甚至可以说那一个属于森林的空间板块突然就靠近了她家,慢慢的她就直接可以走过去了。我觉得蒙太奇最好的地方在于让这种方式极其不需要解释就可以接近了。
《漫游》在第69届柏林电影节
刚刚说到乌龟和其他的一些可能带有时间概念的元素,乌龟对我来说是特别有意味的一个东西。它跟我小时候的经历很有关系,我曾经养过一个乌龟,它消失了。之后出现在阳台上,它是倒过来的,那是一个很无助的形象,因为它没有办法翻过来。
第一是我希望通过电影让乌龟能够翻过来,因为这是一个念想,对它不应该这么残忍,它应该有一个奇迹。第二乌龟在消失的时间里,它爬行去了哪里其实是无法捉摸的。这个故事里面你会看到它时而穿梭在另外一端,时而会在洞穴里面,有的时候女孩儿就把乌龟拿在手里面,你会看到一种似乎有一点往复的时间感。到底是她先拿到,或是男孩把乌龟给她,还是女孩把乌龟夺走了,实质上这其实是跟他们相互之间的那个生命有关系。
他们生命是如何被这个女孩子她如果就是常试去接受这个男孩子姓名,你也可以认为是男孩子夺走了她的名字的一天,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乌龟更像是一个信物,就像这个片子的结尾里面,结尾曲《渡口》里面唱到“就把祝福别在襟上”我觉得这乌龟可能更接近一个祝福的概念。我放了很多祝福的意味在里面。
祝新《漫游》剧照
导  筒:
片中有一场戏是三个女主角躺在床上,“三女性”作为影片大部分剧情的主体,她们三个之间的关系,你是怎样思考的?
祝  新:
我觉得首先是我母亲的形象可能更靠近妈妈,因为这个故事其实本质上是我特别希望去了解我父母的过去。在我出生之前的那一段时间永远是在一个迷雾当中,但我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比方说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可以告诉我,我父母是怎么相识,怎么相爱。
但是这个过程是有很多不确定的,像故事里面很多杜撰的东西一样,它是有理想化色彩的。后来我在思考,为什么我不能以我的方式去介入我的父母呢?于是有了妈妈这么一群人的形象,对我来说秋秋阿姨在那一群里面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是一个象征。她是一个有一点粗犷又特别浪漫的女人,我从来没有真切地知道跑船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我能够在运河边看到很多船只,包括我的编剧跟我说有很多叉着腰的女人在船头站着,她们会负责帮自己的船工丈夫做一些巡逻或其他的事情。
祝新《漫游》剧照
因为我的母亲随着家庭从是湖州迁徙到杭州来,在这里跟我的父亲相爱,有了家庭,所以我觉得这种迁徙的历史其实可以总合到这个女人身上。《漫游》里的三个女人,除了小女孩这个形象之外,这两个女人,或者说其他这四个人,两个爸爸妈妈,他们其实化成了一群人或者说像一个整体一样。而秋秋阿姨是这个整体最大的一个部位,或者说是一个最长的延伸, 她是相对光芒四射一点的,把这个整体全部照亮。

祝新《漫游》剧照
导  筒:
刚刚你提到一个迁徙的概念,片名《漫游》,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杭州作为水乡,影片对“水’有着大量的运用,不管是去千岛湖还是在杭州市区,包括森林在出片名之前掉入池子,乌龟本身也是生活在水中,影片经常会有水流声出现,是怎样来考虑这个水的概念?
祝  新:
首先一个特别不自觉的原因在于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流动”的人,我经常会骑着自行车,因为杭州是一个很适合散步的城市,小的时候我奶奶会带我去散步,从我家沿着运河,也许是沿着水流的方向走下去,坐上公交车,再到山上走一圈再回来,这样一个“流动”,我觉得我必然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我长大以后爷奶奶他们不带我了,我会自己骑自行车,去漫游到,是一个散步的概念,在这个城市里面游动,没有目的地。 
第二个可能跟地理上有很大的关系,杭州本身那么多水系的存在,我经常在水边的时候会想:如果这个水系里面它包含的不仅仅是我的行走,而且有更多别的事物和人的生命的漂流在其中的话,它可能会很复杂。
祝新《漫游》剧照
再其次,我觉得人在这个地理空间里面也会不自觉地被影响到。像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冬泳爱好者,他每天都会去游泳。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我会可能在无意中看到一个在河里游泳的男人是我爸爸,这样的一个事情,让我觉得很难去形容,它根植在我脑内的空间里面。
祝新《漫游》剧照
我会觉得所有的流动都是自然的,也许有人会觉得你凭什么让下一个空间出现?可是我觉得就像杭州这个城市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走到哪一个空间里面。因为拍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从杭州城区的山这边上去就可以到另外一边,那一边其实我一直不知道这两边原来是互通的,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某种程度上是地理空间和我脑海中认知的一种综合作用。
祝新《漫游》剧照
导  筒:
影片后段有一场戏,当时在厨房间秋秋在洗碗,然后母亲进去之后自己厨房突然暗了,这场戏对时空关系有一定的重组,是如何考虑的?
祝  新:
我很希望能够让居室就是变成一个自然的状态。印象中我小时候妈妈会带着一些朋友去爬山,这个时候我们形成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我跟小朋友一起在玩,可能在山洞里逗留,他们会在外面聊天,我在里面就会听到他们的一些声音。在洞穴里或者说爬山的这个状态,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我了解这一群人的方式。
我在洞穴里,可能某种程度上看到了我的父辈的影子。洞穴外面的光照着他们,他们那一代人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就延续到了这个叙事里面。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很多时候会想象到一个就是暗无天日的洞穴一样,某一个诺言就在这里被放下,然后有人离开了。
当时在去取景的时候,我走到那个山洞里的时候突然间想到。在这个城市里有很多时候,我一直还是住在那个老式小区的房子里面,我会觉得我跟自然的距离是特别接近的,可能很容易就可以接近星空,去接近那种没有那么高度人工化东西。
我本身在创作的时候,也及时去抗拒那些人工感的东西,不如让它来的更加彻底,比如你会看到那个甚至会有一个船的影子从天花板上掠过去。 现代的城市很多时候它就缺乏这种流动性,它像一层层的那种糖果纸一样,看起来很斑斓,但是我的记忆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我它不是那么的堵塞,也是希望我记忆里的东西能够回归。
祝新《漫游》剧照
导  筒:
这个片子的超低成本是很多人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部分,你的团队中很多伙伴应该都不是为了报酬而来,可以介绍一下你们最初是怎样聚在一起的。
祝  新:
我的团队大家都是业余爱好,所有人都是非专业选手,他们没有学过电影。我的两个制片,一个是学化学,一个学数学的。他们就是被我“骗”来拍这个电影,因为是我出钱,他们觉得蛮有兴趣的,就跟我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这片子里面的所有演员,也都是些亲戚朋友,秋秋阿姨是制片人的妈妈,都属于帮忙性质的过来。加上我妈又是老师,她有很多认识的本地学生或者同事就会过来帮忙。
参加釜山首映《漫游》部分剧组成员
在拍摄的时候,我们这个团队一群之所以会聚集起来,也是因为在读大学的前夕,我的一个好朋友是留学生,他很想要做一点这种大家聚在一块的事情,但又觉得玩狼人杀之类的游戏没什么意思,他希望可以做一件比较有有趣的事情。当时可能我们一群人聚在一起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拍了一个广告片,不过是我们免费帮别人拍,没有酬劳地去拍。
我们觉得这东西很好玩,但我发现我可能不太喜欢广告,这些人他们大部分其实是高校里面成绩特别拔尖的留学生,我跟他们原来不认识,他们就被我“骗”过来,我说我们来拍一个东西试一下。
第69届柏林电影节观众在《漫游》映后
那年夏天他们都是在美国留学,中间一个暑假的空档,因为很多伙伴曾经许下承诺说明年会回来但很有可能回不来,我想了一下觉得时间上有点紧张,必须得马上开始。我就和大家说我们今年就必须得赶快抓紧时机开始做了。
也没有准备太久,在我制片人原来的家里边,有个房间大家就开始了。很多时候场地、道具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去捡、找的,我记得中间四五天,我们本来是准备去废旧市场买二手家具,后来发现二手家具店里卖的都是全新或者至少七成新。我当时很忧伤,大家都不喜欢稍微有点时间痕迹的东西。
我们决定换个思路去跟收垃圾的人说我们想要什么,但他们也要赚钱,我们不给他们想要的钱,他们是不会给我们的。后来我们去垃圾站里捡了很多床架、床垫、柜子,再从别的同学家里搬了一些鱼缸。这些大大小小基本上所有的道具全部都是从别人家里收来的,所以我们道具就花了几百块钱。
摄影器材是我一个朋友,他借我一个国产摄影机,我们开发了它的性能,觉得这个机子好像是可以比肩艾丽莎,我信了,没想到中途坏掉,但是还是蛮好用的哈哈。大家商计觉得这事情挺靠谱的,毕竟我第一年拿了18000块钱就开始做这个事情。
祝新《漫游》剧照
大家在做的过程中,没有想过最终会获得什么,因为我最开始就跟他们说,我们是玩一样地去做,大家都没有考虑过要得到什么回报,也没有觉得片子会怎么样,我就觉得拍东西玩一下。整个状态是非常轻松的,才能让它在第一年没钱的状态下还能拍到比较好玩。但第二年之后有很多人不回来了,因为他们有事,我就再把剩下的一些演员叫回来,我们再进行了几天拍摄,所以整个过程特别省钱。
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一个家庭作坊式的拍摄,并且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好像能够相信我。可能是因为确实拍摄地方跟他们生活的空间也没有很遥远,某种程度上是回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和生活的环境里面,所以很不一样。我觉得那种东西跟工业是隔得非常遥远。但最后我可能某种程度上通过后期制作,还是不免要回到工业步伐里面。
导  筒:
提到后期的部分,你去泰国合作了阿彼察邦的后期公司。最近几年泰国很多新生代的导演拍的片子质感都很出众,确实能够感觉到整个泰国的创作环境或者呈现出来的艺术片的感觉是非常独特的。从你自己的项目跟他们的团队接触, 当中有一些怎样的趣闻?
祝  新:
我觉得和他们对话很有意思,首先他们是看过我们的片子,再决定我们做不做后期。所以说首先对片子有一种认同感,不仅仅是就片子本身,对地理空间上,他们自己感觉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其实我觉得泰国的一些城市跟杭州也蛮像的,虽然我在曼谷找不到一片森林,但是我觉得可能到泰国别的城市,会看到很多这种城市跟自然紧密结合的状态。所以他们也比较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多自然生长的东西。
《恋爱症候群》 (2006)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在前期筹备阶段,他们在做很多声音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因为声音工作发现了跨国合作的一些困难。比方说泰国是没有电瓶车的,它只有摩托车,我们就要录电瓶车的那种声音,但是又要一个干净的声音,很麻烦,因为录不到那种特别干净的点,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国别之间的问题。
在操作的方面,跟阿彼察邦的录音老师合作,其实他本人长得跟阿彼察邦差不多,基本上一模一样,像双胞胎兄弟,但他们其实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的工作方式让我觉得他真的很注重自然声响。 我们因为一个蝉的声音就可以试三四十种,不停的调它的频率。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纠结着到底有没有还原到那个程度上。我去泰国之前有将近三四天,在杭州城区拿着麦克风重新收一个,因为我的前期声音废掉了,大部分的人声都是听不见,因为太穷了,小蜜蜂是坏的,而且是我拍完了之后才知道小蜜蜂是坏的。我们的声音后期都是重置的,我去录城市的声音的时候就录得特别细,希望能够把整个声响真实地回到公园。
我不希望说用泰国的山洞来拍,来骗自己这是中国的山洞声,所以我们就不停地去做这样的真实地处理。但在泰国那边其实又有特别多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思考。比方说他们可能没有那么清晰的知道蝉这个概念在夏天是什么样一个维度,有可能他们那边蝉不是这样活动。我觉得就像一个丛林试验一样,我们甚至会相互科普,这些生态环境这种问题。所以我觉得做一部电影也像一个科考小组一样大家在工作。
调色公司合作过葡萄牙的戈麦斯,包括《阴风阵阵》的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摄影是工作室的一个主心骨,他很多自己经手的片子也会在这边调。所以他们是有蛮多与别的国家片子合作经验的。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泰国人对于色彩的捕捉力很异于常人,他们能够去理解一种现在很流行的那种霓虹美,他们有很多那种闪来闪去的东西,好像蛮喜欢比较多的颜色出现在画面里。
《阴风阵阵》 Suspiria (2018)卢卡·瓜达尼诺
但我又觉得杭州它有一种比较温柔的性质,所以我们不停的在协调,最后出来是一个斑斓又温柔的状态,我希望是这样的,就跟他们这样子沟通。中间我觉得沟通还是挺顺利,虽然经验上是比较匮乏的,其实就没有多少人去做过,但我觉得电影本身是很新的东西,作为一个什么都没试过的新人,我觉得我去做一个这样的冒险未尝不可,而且我的后期团队也很愿意帮助我做这些。

祝新《漫游》剧照
导  筒:
影片片尾一首蔡琴的歌,你为什么会选择这首歌?
祝  新:
因为我妈从小到大只跟我说她去过蔡琴的演唱会,我妈本身长得有点像蔡琴,她到KTV面也只唱蔡琴的歌,我觉得她似乎就代表着一个一种就我对于过去那一群人的想象。然后有一天我在构思这个剧本的时候,偶尔在网易云音乐试音碟打开一个专辑,放了这首。听这首歌我脑子里在想,他如果是一个船工的话,他也许会很难过,因为他要继续流浪,我就通过那首歌就不停的开始想象电影的蓝图。
我特别喜欢里面那句话,“就把祝福别在襟上了”,他把一个特别抽象的东西放在了自己的胸口。这种浪漫比现在烂大街那种浪漫要纯粹的多,那为什么不把这个歌曲作为一种召回的感觉。好像最后当这个影片结束的时候,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可也什么都没有失去,但是蔡琴还是继续会唱歌。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想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 明日 又隔天涯
——蔡琴《渡口》
某种程度上也是给了我对于这首歌的一个全新的理解,我想不让它停留在一个试音碟的范畴里面,它是非常深情的,因为这个歌它本身好像也是被遗忘的一部分,和电影里的很多东西一样。
电影里的很多人物和电影里所有出现杭州的空间都是几乎被世人所遗弃的,我觉得特别可惜,我希望在某一个时刻被找回来。
很感动的是,这首歌出来之后,有很多人因为这部电影去循环《渡口》这首歌,我觉得还蛮有意思,某种程度上是像一个小孩子找到妈妈一样被照顾,他可能被丢弃了很久,我是这种感觉。

导  筒:
你新片的项目已经开始准备了,对全球范围内的艺术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创作团队有怎样的观察或者推荐。
祝  新:
我觉得滨口龙介《欢乐时光》是会很特别,我是在上影看。因为我是一个特别崇尚真实的人,我觉得那个片子特别真实。那种真实是难以言喻的,因为很巧的是,好像我在上海也是在上影看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感觉我对真实的理解又多了一个感受, 一种比较圆润的真实。
欢乐时光》(2015) 滨口龙介
最近看了卡洛斯·雷加达斯的《我们的时光》,也很喜欢。他的自然跟滨口龙介是两种自然,滨口龙介属于生活的自然,雷加达斯他是自然的自然,他创造鱼鸟兽共鸣感,我觉得他很懂得怎么去动用一种生命的状态,让它极其具有生命力,非机械化的被记录下来。
《我们的时光》 (2018)卡洛斯·雷加达斯
还有前几天看的以色列的那达夫·拉皮德的作品《教师》。这部电影尝试去理解诗歌,尝试去解构诗歌和人类是如何被驯化的一个概念,这种东西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的主题和拍法都特别新颖,它应该是我看过最被低估的一个片子。 
《教师》 (2014)那达夫·拉皮德
我之前也提到过凯莉·雷查德,雷查德我觉得是一个特别的导演,《某种女人》和《旧梦》,最厉害的应该是《米克的近路》,我觉得她在表达上面是绝对就超前于很多人。
《米克的近路》 Meek's Cutoff (2010)  凯莉·雷查德
法国的《夏日时光》尝试把记录的纪录片跟那个剧情有一点点结合,我觉得法国电影人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不是说像常人经常提起的那样,很多片子在学候麦或者其他导演了,我觉得所有的法国人都是这样生活的,他们很容易就发现生活的美感。这种东西是就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去赋予,那样会显得很刻意。
我很期待看《夜以继日》,还没看到。那部《你的鸟儿会唱歌》也还不错,那个片子感觉还是挺有想法的。
《你的鸟儿会唱歌》(2018)三宅唱


观影预约方式
扫码进入小程序预约观影
地点:博纳汇和时代影城 1号厅(巨幕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久耀商业中心1号楼4层
活动时间:11月19日 (周六)18:30进场

影片放映:19:00-20:35

映后交流:20:35-21:45

⭐️小程序预约需上传健康码、行程码、3天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因疫情防控要求,影厅座位有限,请预约成功的观众按活动时间提前到场,入场时提供3天内核酸阴性报告,最佳观影位置将按签到前后次序发放。同时,我们也为观众准备了精美的周边礼物,可凭预约凭证领取
⭐️此次活动免费,报名需收取19.9元押金,到场签到后原路自动退回
观影期间请遵守相关防疫要求
期待与你在大银幕前相见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