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到第二年春,一部叫做《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剧集在B站上线,这部总共5集,由演员胡歌担任旁白,聚焦编辑、译者、书店老板还有众多与书有关的作品获得了极高的播放量,并且在豆瓣网站上斩获9.1的超高分,因其热播造成的聚焦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让媒体与读者们纷纷惊呼“读书纪录片也能刷屏!”
而时隔一年后的1月20日,《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再度回归,依然由演员胡歌继续担任配音工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围绕与“书”有关的人与事,聚焦并走进他们的生活,捕捉那些动人的瞬间。目前该剧集已经在B站播出两集,并与近日在豆瓣网站上获得9.5分的破纪录高分。
「导筒directube」为广大读者带来与《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前两集导演郝雨竹与洪嘉宝的对话采访,无论是对书还是对纪录片感兴趣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更多创作背后的内容。
《第1集:我们的图书馆》
在过去的两年中,青年导演郝雨竹一直在为《但是还有书籍2》的内容策划、拍摄和剪辑进行着细致的筹备与制作,在她负责“我们的图书馆”这一主题中,需要在全国搜罗值得拍摄的图书馆相关人物与故事,最终呈现在片中的沈燮元,顾晓军,久美三位主角有着不同的年龄,地域和职业背景,但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自己与图书馆不可复制的奇妙故事。图书馆是关于书籍和阅读最庄严,单纯,质朴的场域,由这一主题续写《但是还有书籍》的新章,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郝雨竹
导演简介: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导演MA。2016年 ,纪录短片《小城故事》获海上影展暨论坛“评委会特别奖”。2021年,担任《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分集导演。
导筒directube:最早是怎样接触到《但是还有书籍2》的拍摄任务的,在众多的拍摄人物与拍摄方向中是如何确定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国家图书馆顾晓军,还有纳朗玛社区图书馆的久美这三位老师的?
郝雨竹:我之前只拍过独立纪录片,当时毕业没多久,一直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但又要谋生,那时候很迷茫。然后朋友发给我《书籍2》要招人的链接,当时我没怎么看过国内的商业纪录片,去看了一下之后觉得这个片子跟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题材不太一样,是很干净的,就投简历试了一下,也很感谢叶深和挪挪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试一试。
为什么想做图书馆这集呢,因为图书馆对于我来说,一直是某种“Secret Garden”的存在,在图书馆里,我得到过自我,也感受过爱情,我曾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大多曾发生在这里。所以选了这一集。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
刚加入的时候团队前期有做过一些调研,我当时看了一下人物介绍,沈燮元是很吸引我的(96岁的年龄加上他与图书馆的联结),他是上一季主人公中华书局的俞国林老师推荐的,但是这个人物也很有难度,因为版本目录学太艰深了,我对此又一无所知,所以提前去南京跟沈先生见了一下面,他一开始还是不太愿意被拍的,说自己很忙,没时间搞这些(可可爱爱),不情愿地抽出了一个小时,小小聊了一下之后,他觉得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才答应被拍。这个是最先确定的人物。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沈燮元老先生的这句话让无数B站网友爆笑▲
第二个故事当时的方向是公益图书馆,我当时对这个故事是有自己的遐想的,比如在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可能是在大山里,可能是在森林里,可能是在草原上,有人自己建了一所图书馆,很纯粹地做自己的事情……但一定不能是网红打卡的那种地方,剔除这一点,其实这个故事也蛮难找的。
当时调研的时候很幸运地遇上一个叫做有为图书馆(这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在浙江省三门县的公益图书馆,章瑾老师建的,大家可以多多了解),馆里的负责人牟芝颖当时给我推荐了一个网站叫“文化火种寻找之旅”的网站(http://www.mjtsg.org),这里面有几乎所有在国内的公益图书馆介绍,看到纳朗玛图书馆吧,就像缘分注定一样,觉得这就是我想找的。
▲编者注:2012年,从事金融行业的剑桥硕士章瑾,回到自己的家乡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创办了一家公益图书馆。运营多年的有为图书馆目前已拥有一支千人志愿者团队。同时章瑾把建设、运营有为图书馆的心路历程写成一本书,名叫《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
联系到久美之后就打电话聊,本来我觉得喇嘛是高高在上的,可能交流也不会很通畅,没想到他特别可爱,还很幽默。他当时有一点特别打动我,就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当地小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藏区的人不能老是依赖外界,这样会有惰性,要自力更生,这样才能长远地发展。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
顾晓军这个人物是找了最久的,因为他这个故事方向没有很明确,团队也讨论了很久,就到底什么样的图书管理员是大家会感兴趣的呢?一般的图书馆推荐的人选吧,就是寻常意义上的标兵图书管理员,就是敬业啦,但在我看来可能也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别想要拍摄的欲望。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豆瓣网站上曾经有网友对顾晓军的寻找帖子可以追溯到2013年▲
后来没事翻翻各种网上的帖子,在国图的豆瓣小组上,找到一个八年前的“寻人启事”,有描述到这个扫地僧,看了就觉得很有意思,是个神人,后来通过B站联系上国图,没想到这个人还在,就二话不说跑去见面了,第一次见面他就滔滔不绝地聊了七八个小时,比想象中还极致,书痴无疑。BINGO!就决定是他了!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国家图书馆顾晓军在地铁上阅读▲
导筒directube:这三位被拍摄对象天南地北距离相当远,情况也各不相同,你是如何制定拍摄计划的?拍摄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拍摄器材和团队还有整个的拍摄时长和剪辑时长是多久?
郝雨竹:因为疫情的原因,拍摄计划被干扰还挺多的,比如第一次见顾晓军的时候,国图都是不开放的,后来开放了也是限流,只能慢慢等。久美也是,他的图书馆其实只有寒暑假才有很多学生去,平常学生都住校,老藏民也不识字,只有久美和一两个喇嘛好友守着这座图书馆,也还好项目周期比较久,春去秋来,能慢慢等一些事情发生。
项目的周期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边拍边剪,器材主要用的是fs7,一般拍摄是3~4个人,导演,摄影师,摄影助理。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国家图书馆▲
导筒directube:沈燮元老先生的工作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理解暨“容易”又“困难”,说起来就是整理梳理书目,但工作量确实极其庞杂,对于这样一位已达人瑞之年的老先生,你作为95后,是如何和他接触并沟通的?
郝雨竹:他虽然研究的东西很深奥,拍摄时也老是责怪我们是外行人(我们也做了很多调研,但是无奈这个知识储备量真的是小小巫见大巫。),但是私下里是很时髦的,交流完全无障碍,他最喜欢的女明星是杨幂,等电梯看到刘涛,还说”她老公好像生意有问题了,所以她在积极地演戏”,娱乐八卦样样精通。
▲《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拍摄现场▲
导筒directube:沈燮元老先生在回忆一段收古书的故事时,又专门出现一段动画,这种方法是当时就决定下的,还是在后期梳理的时候决定加上的?
郝雨竹:大家看到第一次拍摄完沈先生之后的初剪,都觉得这个小故事很有画面感,就决定做了动画,好像是第二季第一个确定下来的动画片段。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沈燮元老先生的一段回忆▲
导筒directube:国家图书馆或者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扫地僧”类型的深藏不漏的大神人物不在少数, 顾晓军在一段念到《最后一课》时非常让人意外的流泪了,而且是动容的、真诚的,可以具体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吗?你作为拍摄者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郝雨竹:顾晓军其实是有点脱离日常生活的人,他几乎没有社交,也没有娶妻生子、升官发财的念头,还用着黑白手机……全部的个人时间,都花在了看书上。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我觉得他内心也是孤独的,那天拍摄也很神奇,正巧一个读者考上博士之后从很远的地方来感谢他当时对他学习语言的帮助,能看出来他是很不好意思接受这种感谢的,但是心理应该有很深地触动。
▲《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剧照▲
后来那天夕阳,金色的光反射在顾晓军脸上,他很坦然地讲 “(我对书)就是纯粹的爱,可以这么理解吧,纯粹的爱情,这种震撼人世间最深的东西,像爱一个人,还不是爱一般的人,得让人铭心刻苦的那种,可能不是西厢记里讲的那种,或者说莎士比亚讲的那种,还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人搭伙过日子。”一开始我不信,然后顾晓军开始读书,读《最后一课》,读着,读着,声音开始颤抖,不由自主地哭,抑制不住地哭,为了缓解尴尬,他又开始用古希腊语背《荷马史诗》里的开头,“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里斯那致命的愤怒,这一怒为阿凯奥人招致了苦难无数,使那许多骁勇的英灵断送于冥府……”抑扬顿挫,句句铿锵,整个人仿佛与这个古老的文字韵律合为一体……我和摄影师都被他这种气场震撼到了,很久才缓过神来。那时候我才相信,他说的纯粹的爱可能真的存在,有的人爱名,有的人爱利,有的人爱男人,有的人爱女人,有的人爱山,有的人爱水,而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爱着书的人。
导筒directube:从B站的弹幕和评论上看,在久美的纳朗玛社区图书馆中那位19岁的小姑娘拉姆出现时,所有人都一致地夸她美丽,还有说她在Wink,还有提到摄影机的“侧拍”是如此的善良。在藏区拍摄会有碰到语言上的障碍吗?你在剪完以后会给拉姆看她的画面吗?和这些孩子相处的时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郝雨竹:当然有语言障碍哈哈哈,但是我觉得藏语真的是太好听了,听不懂也觉得好听。拉姆有看她的故事,还表示了感谢。其实我一开始有点抗拒把她作为女主角的,因为觉得对她可能不好,但是挪挪就很坚持选了她,说她本人并没有介意,很自信地在表达自己,你介意什么呢,我想了想也是,我可能是有点肤浅了,她是勇于面对生活的人,比我厉害。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登陆B站观看可以看到网友们温馨搞笑的弹幕评论▲
藏区的孩子就是很干净,没有内卷,没有补习班,没有近视眼……我看到他们侃侃而谈对外界的憧憬就很感动,其实我知道他们走出草原,面对的世界可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但看到这种美好的期待还是会很感动,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呀。但是他们一定是要先走出去,才知道草原是多么地好,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编者注:夜空下的久美的公益图书馆,来自郝雨竹的分享▲
导筒directube:对于纪录片来讲,导演其实是比较清楚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的,你在拍摄他们前,会有一个对于拍摄者的现场情况预估和预设吗?会不会在某一刻觉得到某种程度了这一次的拍摄算是完成了?
郝雨竹:会有一个大概的预设,但我的预设都没有自然发生的精彩,每次都是这样,这也是纪录片的魅力吧。沈燮元是在拍摄中,他真的找到了一个黄跋,向我们炫耀的时候,我觉得是拍摄完成了;顾晓军是他终于放下戒备,读书读哭了的时候;久美是跟两个喇嘛朋友在草原上边走边聊着天,然后躺在草原上,闭着眼睛呼吸的时候;拉姆是笑着在大学里讲着她以后要回塔公做藏汉翻译的时候。这些点有深深打动到我,在这些瞬间我觉得我认识这个人了。
▲编者按:雨后的久美的公益图书馆,来自郝雨竹的分享▲
导筒directube:所有的素材量和时长加起来大概是多久?你是如何去梳理剪辑的逻辑和思路的?
郝雨竹:每个人物大概都拍摄了7天左右,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基本上都是全程跟拍的。因为这个片子的性质,我们是先把人物的采访理出来,找到重点,然后写先理结构,写文稿,再根据文稿进行进一步剪辑的。
▲《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拍摄现场▲
导筒directube:因为《但是还有书籍2》是一个剧集呈现,每一集的时间大概是三十多分钟,但是在这个时长里要容纳三个人物和故事,其实是需要取舍的,是否这也是你在剪辑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难点?
郝雨竹:当然,我很爱这三位主人公,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无奈时长有限,展现的都是一角,然后久美的故事是被剪辑掉最多的,其实这个故事很丰满,久美私下里是个很有趣的人。
导筒directube:《但是还有书籍2》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纪录片”模式——是有旁白配音,并且这种撰稿文案风格也是B站比较擅长或者说一贯沿用的模式,和英式的或者说许多BBC的纪录片风格相近,这是否会让你想起在爱丁堡的纪录片求学经历?你怎么看待这种表达?在这一次的创作上又是怎样去适应它的?
郝雨竹:我当时课业的导师是独立纪录片导演,一直教我们的是能用画面表达的,就不要用语言表达,所以一开始我适应了很久这种配音的模式,说实话挺难的,因为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我自己目前还是更偏向于用影像表达一些事情,但是传统的纪录片模式也需要学习,这是一种技能吧,而且有Voice Over的片子也未尝不深刻,王男袱的《我是另一个你》我就特别喜欢,我觉得以后还是看片子的特质,然后选合适的片子的表达。
▲编者注:沈燮元老先生也看完了《我们的图书馆》,并且评价“没有浪费时间”,来自郝雨竹的分享▲
导筒directube:你觉得短视频和Vlog风格的视频的流行对你的创作是否产生了一些影响?你会去考虑自己的受众是谁?是否是更年轻的B站用户?
郝雨竹:没有影响。我觉得好看的东西大家是都喜欢看的,第二集呷饱老师拍的匡扶故事我特别喜欢,又有创意又有自己的表达,观众也喜欢,这种是最棒的。
▲编者注:顾晓军在2022年与郝雨竹的新春祝福中分享了《但是还有书籍2》的古希腊语片名翻译,也是对这个剧集的祝福▲
导筒directube:2018年「导筒现场」曾经展映过你2016年的作品《小城故事》,从爱丁堡求学归来以后,再到作品在海上影展暨论坛这样的华语独立风格的节展获奖,你觉得这几年海外的纪录片学习经历和国内纪录片制作现状对你有哪些影响?你怎么看待这种影响?
郝雨竹:国外的纪录片种类太丰富了,表达上很自由,我觉得国内因为种种限制吧,纪录片的生存空间还是比较单一,商业化能与观众见面的题材也比较少,但是国内实际可拍摄的题材,有趣的事是非常多的,只是需要一个出口。慢慢来吧。
▲郝雨竹2016年纪录片作品《小城故事》 (story of a small town),内容是关于一位富有学识却被时代埋没的老人,守着老屋,理发为生;一个从安徽村落来乌镇打工的姑娘,身患癩痫被婆婆驱逐。他们无意间认识,钱老帮助在乌镇无依无靠的亚男,但他们的关系却遭到邻里非议。▲
导筒directube:你目前在王家卫导演的《繁花》剧组担任工作,从纪录片的“单兵”或“小团队”工作模式,到大规模、大制作的剧集型集体工作模式,这是否给你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郝雨竹:非常大的挑战,我在《繁花》里呆了将近七个月,主要是负责服化道这一块,被虐得很惨,不过也确实很见世面,起码知道大组是怎么运行了,我以前会不屑于一些工业化的流程,但是现在理解了,大家真的都非常辛苦,大体量的制作确实需要一套严谨的工序(尤其这部,严谨的工序下还要满足王导的多变),因为成本太高了,那么高的成本里主创承受的压力是跟纪录片的小团队是不一样的,哪种创作方式都不简单,不过我目前还是会更喜欢小成本,灵活一点的表达。
话又说回来,在《繁花》里让我收获最大的不是工作,还是人,我发现打动我的永远都是人。
▲编者注:王家卫监制/导演的《繁花》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同名长篇小说,目前依然在制作阶段▲
《第2集:成为漫画家》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动画专业的青年导演洪嘉宝早在《但是还是书籍》第一季时就已经担任了动画部分的制作,这一次在第二季除了“再续前缘”以外,与本职工作拥有着密切连结的她更是接手了《成为漫画家》的导演一职。
漫画相比传统的文字图书,如今也早已拥有其自然发展出的丰厚积淀与广泛受众。《镖人》作者许先哲,《黑血》作者赵佳,以及“爆款漫画”创作者匡扶摇是本集聚焦的三位主角,他们都在为国漫摸索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虽然创作风格和形式各异,但相同的是他们对漫画始终不变的热爱与坚持。
洪嘉宝
导演简介:2014-201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动画专业本科。2019-2021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纪录片动画研究生。现为纪录片导演与动画导演。
2017年动画作品《起风》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奖,入围加拿大Cartoon Club动画电影节;
2018年动画作品《爱山记》获清华大学优秀毕设,参展“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九届暨2018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2019年锦溪古镇青年动画展”,“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同时在二十余个国际电影节展入围及获奖;
2019-2020动画作品参展HiShort!线上短片展映,“光影之前——电影分镜手稿展”;
2021动画作品《起风》《我已经为父亲办好了寿衣》参展中国美术学院“未知向量”艺术展。
导筒directube:最早是怎样接触到《但是还有书籍2》的拍摄任务的?
洪嘉宝:在毕业之后,我想要把毕设里的主人公的故事做成更长的片子,于是申请了CCDF提案大会,入围之后认识了提案大会里另一个片子制片(也是《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图书馆的导演之一),她给我联系了《但是还有书籍的》的拍摄团队,小河传媒。当时他们还在做第一季,想要试试如何结合动画来做内容。
我们第一次的合作就很开心,而我本身也对纪录片很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尝试去真正拍摄一部纪录片是什么感觉,于是我就去找了他们,问能不能让我也加入之后的纪录片计划。刚好《但是还有书籍2》的策划里有关于漫画的内容,而我对这块了解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成了这集的编导之一。
当时我几乎没有实拍经验,也不知道媒体纪录片应该怎么做,真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着头皮上了,也犯过很多错浪费了他们很多钱(🧎‍♀️),感谢他们的包容。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你自己本身就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而且曾经的作品也拿过国内外的奖项,从创作动画转到拍摄纪录片,其实这中间的差别或者说间隔还是比较大的,之前的《爱山记》是否是你第一步的尝试?
洪嘉宝:对我自己来讲,所有的创作方式都是手段,我的兴趣所在始终是讲故事,当时做《爱山记》的时候,是被她的气质和故事打动了,所以想要用我当下会的方式把她的故事讲出来。所以可能我没有感觉我在尝试些什么,基本都是顺水推舟地在做。
当然,动画制作流程和拍摄纪录片的流程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注意的东西也不同,但这点我是在做《书籍2》的时候才感受到的。我个人感觉,拍摄需要现场的即兴,对脑中的故事线及时的判断(不然回来看素材就会悔青肠子),动画更注重找到“弦外之音”,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洪嘉宝2018年《爱山记》(Story of Aishan)海报▲
导筒directube:你自己比较喜欢的漫画还有动漫作品是哪种的?现在还有在追的作品吗?
洪嘉宝:我看的日本作品多一点,喜欢的就比较杂了,只要故事讲得好的我都会看看,可能偏现实生活类的多一点。在追的还蛮多的,最近比较喜欢真造圭吾的作品,比如《平屋小品》。
▲编者注:真造圭吾《平屋小品》▲
导筒directube:在这一集的拍摄开始前,你是否已经对要拍摄的三位人物非常熟知了?你本身对他们的漫画作品了解多吗?
洪嘉宝:都比较熟。
国内画漫画的人基本都知道赵佳,虽然网上能看到的资料比较少,但赵佳是公认的传奇人物,说是影响了一批现在的主流漫画家也不为过吧。我知道许先哲应该是从《镖人》刚发布前几章的时候,当时就很受震撼,分镜和故事相当精彩。匡扶是他还没火的时候,很早之前他在田克的软糖计划(微博号)里发过自己的作品,现在来看都是还没成型的最早期的东西了。当时觉得是个心思细腻的女孩,于是关注了。后来发现是个喜欢穿凉鞋的大哥,一起抽烟的那种。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三位漫画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你是如何制定拍摄计划的?
洪嘉宝:最早的故事大纲里我就加了一些结合动画的分镜脚本,所以拍摄计划里一部分是已经想好的动画内容。但是到了现场很多时候发现,要么是效果不好,要么是故事线有改动,所以动画制作的大部分是后期根据素材来发挥。
在做计划的时候,基本还是按照前期了解到的主人公的生活来安排内容的。比如工作状态,生活里会做的事情。另外就是采访之后,总结出需要详细展开的内容,比如赵佳在采访里说到了以前她在杂志连载时候的故事,所以会和她商量能不能演示一下手绘漫画的流程。
采访匡扶的时候,我发现他特别抗拒说自己是漫画家这件事,也很不喜欢我们提前安排好的故事线(想要他讲的以前的经历),所以最后就没有按安排的计划走,而是让他带我们到处逛逛,喝个咖啡,目的是为了更能引出他不想被安排,有点小性子的这一面。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和其他的文字为主体的“书籍”不同,“漫画”在书籍的归类中,可能属于另外一个领域。在拍摄上、视觉呈现上,漫画作品本身和创作漫画的人都很重要,这是否决定了你的拍摄方法或者拍摄方案?
洪嘉宝:大部分的拍摄方案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不外乎动作完整性和各种景别。但因为漫画本身就带有视觉属性,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更注重人物与作品的“互动”,在拍摄的时候就会考虑这一场能够体现“互动”的什么方面。我会根据采访时主人公提供的信息点,以及我对当下故事线的情绪判断来安排分镜头脚本。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比如匡扶和经纪人在咖啡厅里商量一个画面的细节,整体的情绪其实是有点滑稽和无奈的(因为总是做不出想要的效果),所以安排了一个机位,俯拍他们放在桌上的ipad,匡扶的手在上面划一张张被毙掉的图,当时会觉得这个角度的镜头,搭配他的表情特写做快速剪辑应该会挺好笑。另外匡扶的作品很多是在他家附近取景做的漫画背景,所以当时就想说能不能结合这点,把实拍和他的漫画结合起来。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的采访拍摄现场▲
导筒directube:你在拍摄这三位漫画家的作品时,有没有特别的心中的准则和要求?比如体现了笔触,或者是视觉上冲击?在剪辑的时候会不会要考虑人和作品的时长平衡?
洪嘉宝:漫画这集最后确立整体结构的时候,决定让每个人讲述漫画的其中一个要点,许先哲是分镜,赵佳是画面,匡扶是文字,所以三人在采访时对创作这块的问题偏重不太一样。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也是主要围绕这三块来安排拍摄内容。
然后这集每个人物都涉及他们的个人故事,但都是和作品有相关性的故事,剪辑之前会列个问题大纲,比如“为什么主人公想创作这部作品”“这部作品的影响是什么(对外界对自身)”,个人故事基本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剪辑的时候还是按照基本的剧作结构(因果关系)来安排个人经历与作品相互交叉,会以大概1-2分钟为时间节点做情节安排。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因为《但是还有书籍2》是一个剧集呈现,每一集的时间大概是三十多分钟,但是在这个时长里要容纳三个人物和故事,其实是需要取舍的,是否这也是你在剪辑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难点?还有你是如何去梳理剪辑思路的?
洪嘉宝:是的,每个人能讲的点都很多,挑选哪些点来讲当时想了很久。前面也提到了会做一个问题大纲,把我觉得需要首先交代给观众的东西挑出来,比如作品的基本信息(是怎样的作品),作品的特点(观众为什么要知道这部作品),不在这些问题里的内容,会先考虑删掉。然后就是怎么把这些点,用悬念引出来。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赵佳的作品也反映了她的个人生活,许多B站网友在弹幕评论中评论被深深感动▲
比如赵佳在十几岁的时候创作了第一版《黑血》,当时这部作品引起了轰动。平铺直叙的方法,是直接讲“这部作品放在当时很特别,天才少女一战成名”,但也可以换一种讲法,是“这部作品题材过于独特,当时谁也不确定这部作品能成功”,加上赵佳当时讲自己创作的随采(一天画60页),来加深观众对这个信息点的印象。所以基本上,片子的结构是一个信息以两种叙事手段结合(解说词,随采/采访)。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赵佳的作品《黑血》▲
导筒directube:在国内,有很多影迷都看过关于宫崎骏、井上雄彦这些漫画大师的纪录片作品,你觉得自己在拍摄创作时受到过他们的影响吗?或者说NHK风格的纪录片拍摄方法的影响?
洪嘉宝:在做片子之前看过日本拍漫画家的纪录片做参考,但是他们的拍摄方式不太一样,基本都是一人一机器长期跟拍,国内做媒体纪录片感觉很少有这种形式,也没这个条件,因为基本拍摄对象能给的时间都比较少,如果三不五时去拜访人家成本又太大了。所以还是以欧美的纪录片做的参考,比如网飞的《抽象》系列。
▲编者注:日本漫画家井上雄彦的创作现场▲
导筒directube:《但是还有书籍2》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纪录片”模式——是有旁白配音,并且这种撰稿文案风格也是B站比较擅长或者说一贯沿用的模式,和英式的或者说许多BBC的纪录片风格相近,你怎么看待这种表达?在这一次的创作上又是怎样去适应它的?
洪嘉宝:这是我之前没接触过的形式,但实际接触下来会感觉这种方式对创作者思路的梳理很有帮助。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来营造情绪、传递信息,其实是一门学问,并且在这种时长比较短的纪录片里,用解说词来建立节奏是很有必要的。
我去扒了喜欢的纪录片的解说词,然后看他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还上了些课,非虚构写作的、纪录片创作之类的。大概知道是怎么操作的之后,就是去逐句尝试,排列同样一句话的不同写法,看哪种效果更好,更精炼。
▲编者注:导演洪嘉宝提到的《抽象:设计的艺术》(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第一季海报,导演: 摩根·内维尔 /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 布瑞恩·奥克斯 / 理查德·普莱斯▲
导筒directube:你觉得短视频和vlog风格的视频的流行对你的创作是否产生了一些影响?你会去考虑自己的受众是谁?是否是更年轻的B站用户?
洪嘉宝:我平时其实不怎么看短视频和vlog,可能漫画动画的影响更大点。我本身的节奏感可能会快一点,会考虑到B站年轻人居多,对新东西的接受度高一点,节奏快的东西接受起来更轻松。但基本上想的还是故事怎么讲能更精彩。
导筒directube:动画/纪录相结合的形式很多时候在电影节展中会出现的比较多,你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作品推荐?
洪嘉宝:之前看过的印象最深的是《Girl In The Hallway》,一部动画纪录片短片,旁白是片子的编剧自己在法院时做的陈述的录音,录音充沛的情感和粗糙有颗粒感的动画形式配合得相当好,很打动人。还有比较喜欢的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里面也有用一些动画来结合,简洁又恰到好处。
▲编者注:《走廊里的那个女孩》 Girl in the Hallway (2019) ▲
导筒directube:目前有没有自己正在创作的短片或长片作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近况。
洪嘉宝:因为我做东西要么是被个别人的气质打动,要么是想描述某种氛围感,所以下一个片子想围绕某个物件,来体现一种氛围感,具体是什么氛围现在还难以描述,因为脑子里都是一些具体画面。想围绕“塑料袋”来做一个短片,想要讲一讲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可能会结合虚构与非虚构两种形式。
▲编者注:《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2014) 截帧,导演: 陈怀恩▲
目前《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3集《翻译》已于2月3日晚19:00在B站独家播出,感兴趣的读者欢迎点击原文链接前往观看。
在这里,认领影视作品,彰显个人实力!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