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动漫、游戏还是数字技术领域,要是杂志和现场制作人员、制作方、发行商抱着同样的心态,都是满脑子「希望能正中消费者的下怀,希望能够大卖」的话,便不可能产生什么新的情报资讯了。看看现在的环境:媒体完全无法对业界施加影响,而所有的杂志也都不愿去揭业界的逆鳞——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外界压力的业界根本就是不正常的。
——押井守
原载于月刊「サイゾー」杂志1999年9月号
(译者:范克里夫大尉)
根据专业的国内电影票房App数据,截至1月3日20时19分,2022年元旦档(1月1日至1月3日)总票房突破1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元旦档票房第三,创下档期场次新纪录。但数据的新高相对应的,是今年元旦档的几部电影无论是豆瓣评分还是微博等平台的评价都不如人意。

元旦档一般是指元旦三天因为国定假日而会出现的电影票房井喷,但是对于电影行业来说,从圣诞节开始,这一场“票房厮杀”就已经开始,并且一直会持续到传统的春节档来临,毕竟春节前后上映的电影作品都拥有更强大的资金、阵容和宣发团队支持,中小成本的电影或者大部分的艺术电影都会避其锋芒躲到3月以后才上映,所以在几年前,经常称呼3、4月份是文艺电影月,但现在这一叫法也随着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而不再使用,宣传攻势的线上化已经不再受传统的渠道硬广的辖制,各种短视频、病毒营销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所以一般情况下,从圣诞到春节的近一个月情况下,其实都隶属于元旦档,口碑比较好,排片量也有保障的片子往往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票房,如果在同期其他作品都口碑不佳但自己仍有排片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一路高歌猛进,在春节档到来前赚个盆满钵满。
关于电影作品在豆瓣开分这件事,熟悉豆瓣评分机制的用户会知道,一般情况下一个电影在上映日期后如果有足够的真实用户打分就会直接开分,甚至有一些还在节展期间的电影因为有足够的豆瓣大V因为“加权”和“权重比”较高,大概二三百人打分以后也会直接开分,但是现在经常会出现“延迟开分”的情况。就在昨天晚上的10点左右,今年在豆瓣电影公映热度排名前20的影片,有7部还未开分,其中6部评分小于等于6.0的及格分(评分可能还包含了常规的目前正在严厉打击的刷水军的操作)。到1月3日晚8点左右,这一批元旦档的电影才全部完成豆瓣开分。

在微博、豆瓣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能看到大量“烂片”或者说“被骗了”评价。因此说一句“今年元旦,烂片云集”好像也不为过。
在电影营销宣传方面,一种不算新但是屡试不爽的手法被更常态化的使用——“陷阱电影”。
前一段时间火爆的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出现了一种“陷阱喜剧”,来源于嘻哈说唱音乐中的一种类型“陷阱说唱”(Trap)的戏称,这种说法可以同样移到电影营销的新打法上来,套用之前流行的互联网用语就是找准片中最抓人的“痛点”去推,营造出一种这个片子虽然讲的是A但是宣传时给人营造出B的感觉——这一点对于营销团队来说,就是资本驱动下让利益最大化,在流水线的营销作业中,不是单一电影,而是每一部片子都可以使用这样的操作,保证足够多的观众被宣传吸引然后下单——“哪怕死后洪水滔天”。
[导筒]联系到几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影营销公司的在职人员,他们也大倒苦水,虽然承认手里带的片子质量可能不如人意,有一些还是积压的老片,但是现在整个行业都仍然处在寒冬状态,不像几年前片量足还可以有选择的按照等级去配比相应的资源,如今只要有片子上就要使出浑身解数。现在小一点的公司可能一部片子没发好,就直接原地解散了,压力也很大,所以在营销上更是会“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陷阱营销”的弊病和伤害直接作用在导演身上——比如在一些电影节曝光后口碑还不错,并且常态下一个艺术电影拍出来本身在专业影迷的评价中都是有好有坏的,至少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如果有许多并不是所谓“目标受众”的观众,被这样的营销手法“骗”进了电影院,最后发现片子不是自己预想的,是“挂羊头卖狗肉”,而且质量糟糕,在愤怒的情绪下反手就是一颗一星差评送给这位导演做“终身纪念”。
可能商业片的导演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有一些转身的余地,但是走“艺术电影”风格的导演们在营销方案的沟通上会比较弱势一些,即使是曾经在国际影坛上拿奖也不可避免的要同意这样的宣传——有一位导演在前几天刚刚结束的大型电影节展颁奖前,在与[导筒]驻节展采访的编辑对谈时提到了对于把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长片裁成一个个小视频发到网上其实是对他片子的某种曲解,而且也不是真正完整的表达,但是没办法,他也可以理解营销公司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只好同意了。
至于有许多人在讨论的国内影评人收红包给好评的问题,其实已经是行业半公开的秘密。有影迷在[导筒]的相关微博下方评论自己一直关注的影评人给一个“很差的片子”一顿花样吹捧,直接取关;也有说“希望大家用脚投票,别让糊弄人的烂片占排片赚大钱”。
电影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作品,也不是一张需要打分就可以的考卷,它的背后是一整个行业,就和“汽车评论”、“手机测评”和现在在短视频平台上很火的“美食测评”一样,有纯粹的评论就会有“被充值的评论”,关于这一点的讨论不是这两年才产生的,而是时代改变注定会带来的关于话语权、评论权改变的一部分,这场争论不会停止或终结。
当然,也不是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圆,再次推荐[导筒]曾经刊登的关于美国大好莱坞时代后影评人行业的衰落以及精英文化在美国社会式微的文章——《封杀与没落,影评人在美国》。
在许多的观众评论中,都有提问为什么影院经理要给“烂片”如此多的场次,而给“好片”场次(比如提到的《雄狮少年》《爱情神话》)排的少?关于这一点,[导筒]得到前媒体人、从业16年的影院经理、目前济南百丽宫影院总经理董女士关于这一点的思考与讨论:
“我看有朋友质疑影院经理为啥给烂片排那么多场次?而给好片排的少?
首先,影院经理绝大部分影片是没法提前看片的,所以我们首日排片就看这片子的市场营销和预售情况。是不是烂片,是不是好片,都要上映以后才能看片了解。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喜欢的影片就要减场,我们喜欢的就要加场,我们还要看观众需求。
一般来讲,像《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日票房两个多亿到第二天断崖式下降的情况是很罕见的,基本上票房下降是抛物线型的,即便有些片子口碑一般,但还是有大量观众有观看需求,所以就是降排片也是循序渐进的。同样的,口碑爆棚,如果不是那种大热的电影,加排片也得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下子加太多,降低了上座率。
其次,有些影片质量被某些平台或者某些人群骂的再厉害,但就是有很多观众喜欢支持,并且票房不错,影院为什么减排片?
况且现在很多平台粉圈林立,他们之间的大战也会导致很多片子被狂打一星,电影是不是烂片也要认真甄别,更多时候,没有原则性问题,观众真正的口碑和需求不是在网络平台上,而是在大家生活中的口口相传上,还是有很多人不会受网络平台打分的影响的。
还有就是,观众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世界观不同,看电影的心态不同,对一部影片评价标准也不同。你之砒霜,他人之蜜糖,烂片标准不在个人的观感,还要看整体观众的评价。影片是不是真正的烂片,不能只看某一家平台得分数。某平台的高分,有时候也只能代表一个群体的审美,并不能代表更大众的审美,所以某平台高分电影,未必就是高票房。
此外影片票房还有营销、类型、题材等等众多因素,比如观众对喜剧和爱情片这种类型片就格外关注,影片票房基本盘就高,排片自然就高。
市场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好片”排的少,“烂片”排的多,就说这个市场烂透了。市场一直都在按照它得规律行事,它的总体发展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
董女士该讨论的原文和底部评论,有网友说“网络和三次元世界确实是有割裂的”
了解济南百丽宫影院的不少观众应该知道,董女士作为影院经理其实常年能给到一些小众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排片场次支持,许多的青年导演、新人导演也都会选择济南百丽宫影院作为自己路演的必去一站,这种对于电影创作的支持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几天在她所任职的影院,给到近期的邵艺辉导演的首部长片《爱情神话》排片比例超过了16%,票房第三。
针对这一段“排片”的讨论,她补充说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影院排片经理的声音,也需要更多元的角度,不能动不动就指责是观众爱看烂片。到底烂片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只是豆瓣评分或者是某个平台的评分?
她还提到《爱情神话》为什么就不能出圈?1月3日1600多万(非当天结算的最终票房)的票房中上海地区独占900多万?为什么其他地方就是票房上不去?电影市场其实是很复杂的,不是说影院经理很简单地给某个片子排很多场次就能大卖的。那些没有支持艺术片的影院,不要去苛责他们,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要生存。
提到今年元旦的“烂片”,或者更远一点说是大量的“烂片”涌现在市场之上,有资深的电影从业者提到这不是说简单的营销公司或者说排片经理的问题,而是和创作、和审查、和观众的观影水平还有整个的大环境有关,是“系统性”问题。
而这一切最终都要回归到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本身上,再次请出“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伟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关于漫威这样的大制作对于票房的大体量排片碾压还有对独立艺术创作的影响的回答。
前一段时间《蜘蛛侠:英雄无归》票房持续大爆,在2021年末达到8.76亿美元,位居2021年全球票房亚军。当时最新版的“蜘蛛侠扮演者、”“荷兰弟”汤姆·赫兰德在接受媒体《好莱坞报道者》的采访时,回应了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此前关于批评漫威的言论——斯科塞斯说自己不看漫威电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电影,而是“主题公园”。——其实关于漫威电影的讨论是这十年来争议不断的话题,有许多的导演和电影创作者都发表过不同的看法,而最早“反对”漫威电影的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也总是在这样的讨论中被反复提及,但是必须要说的是:马丁·斯科塞斯一直以来都属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最顶级的这一批电影创作者和制作者,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电影,也给无数后来的创作者带来启迪和鼓励。他对“漫威电影”也没有那么的“苛刻”,他在之前的采访中也提到过自己喜欢山姆·雷米(Sam Raimi)导演2002年版的《蜘蛛侠》。
当时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曾经在《纽约时报》发表长文详细解释他引起了巨大反响的「漫威电影不是电影(cinema)」的言论,别人可能会问他要干什么?能不能不去打扰这些超级英雄电影和大制作的系列电影,它解释道在全球很多的地方,大制作的系列电影是普通人最主要的选择,但是现在传统的电影行业处在危急之中,流媒体大行其道。所有他认识的电影人,每个人都依然在为电影院的大银幕创作电影,并且想在电影院放映。
许多的电影被制作成了快速消费的产品,而且很多也是由那些有才华的人制作的。但是这些产品缺少了一个独立的体格艺术家的视野,也就是说这是为什么 有些电影拍出来不是快消品而是被称为是作品或者杰作的真正原因。 
艺术家、电影创作者总是在和资本,和投资方,和生意人们博弈,一方面希望更多保留自己的独立思想,一方面是希望更稳定更安全的获得更多的观众和票房。在这种持续了百年的对立之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电影作品。

但是现在这种对立没有了,很多人对艺术毫不关心,这是让人悲哀的。电影确实在成为全球化的娱乐产品,但是电影不再是电影或者正在被边缘化。
对任何希望拍电影或刚起步的电影人来说,当下的状况是残酷、不利于艺术的。马丁说,光写下这些,就让他非常伤心。
元旦档最后的时间里,希望2022年,一切越来越好。

在这里,认领影视作品,彰显个人实力!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