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能满足基本需求、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入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来源 | 中国中化

 宁高宁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3月4日,2022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等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齐聚首都北京,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出席开幕会的宁高宁委员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内容,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
宁高宁:创新是企业唯一出路
(根据央视采访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央视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去年我国在宏观经济方面的成绩单,有不少亮眼数据,对此您如何评价?
宁高宁:
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在宏观经济表现方面,最大的亮点是在全球疫情持续、贸易环境受到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快速恢复,GDP增长全球领先。同时,这种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产业也得到升级。

央视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您怎么看待这三重压力?您从自身工作出发,如何应对这三重压力?
宁高宁:
不管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或是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基本上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体现,可以用宏观政策手段去解决,比如在积极财政政策方面可以大幅减税,在稳健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还可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用好政府投资资金等等。

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应该更加深入地激发企业活力来应对三重压力。不管是财政、货币、产业,或是其它宏观政策,都要通过企业来落实,所以激发企业活力是最主要的着力点。特别是当前,尤其需要激发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受到经济增长预期等影响,目前偏稳的倾向比较明显,但稳字当头的后边,还有稳中求进,不能为求稳,而忽略“进”。经过疫情严重冲击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阶段,必须在新的环境下重新激发企业活力,在金融、税收、产业准入、资本市场环境、监管手段、环境保护以及国有企业治理方面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激发企业活力和能动性,这是应对三重压力的应有之义和重点考量。
央视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您也提到创新是企业的唯一出路。您如何理解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具体体现在您工作的哪些方面? 
宁高宁:
目前,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转型挑战。仅能满足基本需求、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入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创新有很多种,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我最想说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中国企业过去在这方面有很多短板,跟随、同质化比较多,差异化、源发性创新比较少。而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出这一步。

任何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因为有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创了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孵化平台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对创新的鼓励等。因此,创新一定是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
就中国中化来看,如果再去做一般意义上的石油、基础化工、贸易等,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以创新驱动来引领转型升级。比如,我们目前重点在做的是应用在汽车、通讯等领域的新材料,做高科技的种子、植保等农业创新产品,做碳排放控制、碳回收和存储技术,这些创新业务会有很强的产业前景。当然,这些创新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痛苦的过程,对团队是很大的考验,但这是今天每个企业都要走的必经历程。
先正达集团种业科研人员在选育良种
央视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面临供给冲击的问题,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产业,中国中化将如何在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方面发挥作用?
宁高宁:
比较各个行业的供应链,化学工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逻辑特征最明显,因为各个环节联系紧密,从原料上游,到加工下游,一环套一环,且园区化特征显著。

比如,中国中化的一条环氧树脂产业链,我们通过自主技术延伸到上游,通过碳三产业链做起来,不仅有成本优势、环保优势、安全生产优势,还把企业带入新的发展模式里。
中化连云港循环经济产业园碳三项目首批装置启动试生产
对化学工业供应链来说,面临的供给冲击主要是高端材料和关键技术,这个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从企业自身来说,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
央视记者: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重新提了要先立后破,更理性地看待“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您如何理解现在我们提的“双碳”概念和要达成的目标?
宁高宁:
“双碳”目标是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特别是对化工产业来讲,是最重要的发展框架和先决条件。当前,几乎所有的化工产业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耗,第二个问题就是排放,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中国中化来说,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我们未来规划的基本框架,并且要在这个框架中找到产业升级的机会。

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这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更清洁的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化工产业不断升级,让产业在低耗能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排放强度持续减少。在化工企业自我治理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将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中国中化在碳捕捉和封存等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的先进技术能力,可以把二氧化碳作为可继续使用的原料,这可能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
中国中化泉州石化厂区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然,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产业在转型升级和减碳的过程中,需要替代一部分高排放、低产值的产业,但这个过程还比较缓慢,这就需要下一步真正实施碳交易制度,通过透明的统计、估值、市场原则等,使碳交易真正发挥作用,使新的、高产值、低排放的产业能够上来,代替相对落后的产业,实现“产业替代”。全国政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以期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中国中化”。本微信号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如果您认为此文涉及侵权或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优秀企业的学习社区 
 助力企业追求卓越持续成长 
聚变计划·土士学堂 | 最佳实践案例+认知学习方法
绿研院年会 | 企业家、科学家、专家学者学习交互
绿研院学习基地 | 企业家学习相聚、身心怡养之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