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919 篇文章
题图:来自作者。
作者:慧君,人在硅谷10年,曾供职于苹果,从事全球战略扩展,目前在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营销。本科就读中文系、硕士博士就读传播学。目前,是人生这所学校的一名终身学生,探索“爱与意义”。
写在前面
美国时间本周五一诺会有一次不一样的直播,文末有信息,希望能看到大家。 另外文末有福利和大家分享。 
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希望上帝把我的心完全破碎,好让我有机会,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 
——特蕾莎修女
作为一名在硅谷的文科生,我时常觉得,自己来错了地方。
“你本科是学什么的?”一次闲聊中,一位前同事问我。
“中国文学。”我回答。
顿时,我前同事脸上一片惊愕(他本科是在斯坦福学经济)。惊愕了 5 秒钟后,他马上打圆场:“哦,没关系!我之前在麦肯锡,有一位同事,是学音乐的。没关系,没关系!”
我看着他的表情,觉得挺逗,看来,我确实是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作为一名纯文科生
(本科中文+硕士/博士传播学)
,在硅谷求职之路,比一波三折还要折。博士刚毕业那会儿,自我价值遭到了严重挑战!看着周围同样是从清华毕业,一起来到美国同一所学校读博的理工科同学们,毕业能拿到很多 offer,而自己作为文科背景,却一个都拿不到,心里充满酸楚。过了 2 年后,才进入了所谓的明星企业,做起商业计划
(business planning

硅谷 10 年,在很多团队工作过,从商业战略(Strategy)到产品营销 (Product Marketing)。一路下来,我都是团队里唯一一个母语非英语的个例(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 常常觉得有很多看不见的墙,晋升之路更是障碍重重。看着当年一起出国的小伙伴们,尤其是计算机背景的同学们, 都已经升到总监或更高级别,自己还是一个 IC(个人贡献者), 常常觉得自己犹如一个小蚂蚁,在爬金字塔的路上,被远远甩在后面。
许久以来,特别敬佩那些在海外职场上光速晋升的华人,尤其是在 non-stem 领域(非工程、非科学、非数据或财务分析)能走出来的华人。很想听听他们的心路历程。
一诺,就是其中最耀眼的华人之星。很有幸,2022 年的夏天,参加了一诺的职场工作坊。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针对职场的活动,后来发现,这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社会、重新建构历史、文化、信仰、自我的英雄之旅。
人与自我
01
“真正的改变,只有在我们愿意和过去挥别,才会真正发生。”(“True changes only happen when we let go of our memory and past.”) 这是一诺开课时,送给大家 4 句箴言中的一句。
长久以来,我认为,生命中最值得去追寻的,大概是成功,可以用英文 3P 来概括: Power (权力,如工作头衔)、Possessions (财富,如各种投资、包括房子)和 Pleasure (享乐,如高级度假)
藏在这个假设背后的,我还有一个隐形思维:我的价值(self-worth)是需要通过表现(performance)+外界认可(affirmation from the outside),来实现。如果我没有好的成绩、重要他人的认可,我是没有价值的。
从小到大,这个念头深深影响我:在学校里,我的价值要透过成绩排名、三好学生或各种奖状荣誉来体现;在职场,自我价值要通过业绩、头衔、升职、加薪或领导肯定来体现。离开了这些,我就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 Photo by Dollar Gill on Unsplash
作为团队里唯一一名外国人,这个念头经常会跳出来,不停批评自己:“你看,你的英文没有大家好!你写的产品推广,很冗长、没那么精炼,而且还常常有错误!”而且,每次在领导们或者人多场合做演讲时,这个声音又会跑出来:“你作为一个外国人,不仅有口音,而且常常捉襟见肘。在一个靠说为主的部门,想升职,门都没有!”
虽然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拥抱者,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舒服、不顺利,或是痛苦、迷茫,就像一个刺猬,又很想缩到熟悉的角落,因为隐形思维和它带来的内在批评,特别强大。
追逐完美表现、获得权威认可,曾经,带给我很多......但现在,作为团队里唯一一个老外、而且是要靠“说”来谋生的老外,遇到的障碍,就像一座冰山——表面遇到的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困境;底层面对的是更大的困境:“我是谁?”“我安全吗?”“我可爱吗?”“我有价值吗?”
过去,我还有另一个思维陷阱:就是要找到最好最成功的榜样,然后,努力把自己变成榜样。不论在学校或职场,常常告诉自己,要变得更成功、更出色、更受欢迎、更知名、更美丽。当世界都崇尚科技创新时,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努力变成乔布斯一样。当世界都崇尚颜值时,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要变成像 xx 明星一样。
很遗憾的是,我过去很少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抛开教育和工作的光环,抛开外表的装饰,和自己曾引以为傲的一切,我到底,究竟是谁?

我的生命,到底有何不同?我的价值,为何宝贵?What makes me me? How is my life precious and beautiful in its own unique way?
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明确答案。但有一个隐隐的念头:如果有生之年,我成为了别人(如乔布斯第二或 xx 第二),但没有成为自己,这样的一生,是很可惜的。
直到今年夏天,参加了一诺的职场工作坊,还有“亲密之旅”工作坊,我才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敢于潜到冰山下,好好看看我的这些隐形思维,到底,它们需要的是什么?
过去,我整日忙于追求(证明自我价值),忙于拥有(更高的职位),其实深层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珍惜、被接纳,证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价值,在我曾经的价值体系中,是不稳固、不掌握自己手中的,是一个缺乏且充满焦虑和害怕的。不知不觉中,我把生命的授权书,交给了外在的世界或权威。但我却忘记了,外在世界或权威,也是不完美、不稳定,且常常处于缺乏、焦虑和恐惧中。
用一幅图来描述,就像一个小小孩,把自己的价值和希望,交给了一个常常处于缺乏状态的大人。
▲ Photo by Max Goncharov on Unsplash
一诺说,
其实,大多时候,我们把人生的优先次序搞反了。真正的次序,应当是 being comes first(先关注“我是”), then doing(再追求“我做”), and lastly having(最后“我有”,会水到渠成)。
反观我过去的人生,刚好把顺序搞反了:整天以目标为导向,想通过“我有”和“我做”,来证明“我是”。这样的人生,把生命授权书,拱手让人。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珍贵、可爱和独特之处,所以需要不停的追求(doing)和拥有(having),来确认自己的价值(being)
日忙于追求(doing)和拥有(having)的时候,我把最重要的东西——我是(being)——给忽略了。
一诺还提到,being 是 true-self, the one who is aware, the one who can let go of small me (e.g., ego), and who embrace a big me (e.g. a part of we). 换言之,“我”是能够察觉到过度关注自己的那个“小我”,并且能超越“小我”,把自己融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大我”中。
现在,虽然我的这些隐形思维,还会常常跳出来,忍不住对自己指指点点,但是现在,我学会接纳它,理解它,能看到它背后的情绪、需求,然后对它说:
“哦,我又感觉到自己是愚蠢的,因为我又犯错了。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且觉得永远也每办法像团队其他人一样,把英语变成自己母语。所以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关系,暂停一下。看到这些思绪和感受,接纳它们,然后,慢慢地,它们会离开……”
“你还记得,自己的价值观里,还有一个是成长吗?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不舒服、困惑、甚至会责备自己、害怕……没关系,还记得那个莲花的比喻吗?no mud, no lotus(没有淤泥,就没有莲花)。如果把自己看作一颗种子,我现在可能就是在淤泥中,很黑、很浑浊。但是,因为对阳光和水面之上,有更多的憧憬,我愿意,做一颗勇敢的种子,迸发出生命的力量,接纳水下的这一切,挺身向上,费力生长。”
“记住,我是一个人,会犯错、也不完美,但没关系,这些都不能决定我的价值。我的价值不来自我自身的表现或他人的评价。我的价值与生俱来,独特而珍贵。犹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孩,她虽然什么都不会做,什么也没有,但她本身就很珍贵、就很可爱,是宇宙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奇迹。而且。我不需要 fit in, 也不需要成为别人。没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能让我的价值多一点或少一点。”
一诺在课上还提到了“英雄之旅”,并提到了瑟夫·坎贝尔
(Josephe Campbell )
和他的书:《千面英雄》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英雄,表面是在日常世界行走,但在生命底层,都在走一条独特的英雄之路。

“英雄,是在排山倒海的困境中,找到力量,坚持并隐忍的普通人。”(Christopher Reeve, 电影超人的扮演者)
英雄之路,表面看似迥异,但在底层,都是惊人的相似:从最初启程、历险的召唤(call to adventure), 到跨越第一道门槛(crossing threshold), 经历重重试炼与失败(trials and failures),到启蒙与更新(atonement with the father), 到最后归来、自在的生活(freedom to live)。17 个环节,每一个里面,都能看到自己。
在写英雄之旅的作业时,想到一位牧师分享的话:“上帝不在乎你做什么,或者去往哪里;上帝更在乎你变成什么样的人。”
Photo by Dave Hoefler on Unsplash
 人与他人 
02
“如果你希望收获什么,就先给出去什么。”(“If you want to receive something, give it first. ”)这是一诺开堂的 4 句箴言中的另外一句。
在美国商业领袖中,华人,为何寥寥无几呢?相比之下,同是移民的南亚族裔,在美国很多领域,都有杰出的领袖。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答案是 assertiveness,这个词,我暂时没有找到中文里很贴切的翻译。一诺分享了 assertive 的前提:
●  有自己的观点(Have a point of view )
●  可以有效表达自己观点(Can articulate)
●  有自信(Have confidence )
●  直面冲突(Comfort with conflict)
对我而言,最难的是直面冲突(confront with conflict)。看似是沟通技巧,在底层,是有很多的思维陷阱,如:
●  二元对立。胜负,黑白,认为真相只有一个。
● 以和为贵。我常常觉得,如果 confront with conflict,最后不是证明你错了就是我错了,这样的争论,赢了结果,但伤了关系,不值得。

●  服从权威。从小到大的环境,都鼓励我服从(家长、老师、领导),不要挑战权威。
●  等领导拍板。我可以给领导建议,但最好等领导下结论。
所以,即使在北美很多年,这些思维陷阱,还是深深影响我。再加上语言、文化上的困难,很多时候,潜意识里避免争论、更不要说是冲突了。所以,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有理有据,但因为害怕,就没有勇气来表述自己不同的看法、建议。
事实上,我忘记了,人与人的关系,不都是二元对立,你输我赢的关系。很多时候,我过多看重自己(me),却忘记,人和人之间,更重要的是我们(we)。
真相, 常常被很多重的信息包裹,有很多层面要梳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每一个视角,都是一个镜子,照到自己常常看不到的地方。
我如果不敢表达自己的声音,其实很多时候,是团队的损失。因为我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观点,或许能照到团队看不到的地方。
因为关心“我们”,而非我“自己”,才有勇气跳出思维陷阱,勇于听不同的声音,并且敢于发表不同的声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看到“自己”的价值,而是因为我关心“我们”, 愿意倾听不同意见,并且勇于表达不同声音,帮助大家看到更大更丰富的世界(bring in new perspecives to see a fuller picture)
表面看是外在困境,其实还是内在困境。
表面看是职场沟通,其实是深思的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 Photo by Adam Hornyak on Unsplash
人与世界
03
“The most powerful tool we have towards the world is our intention.”这是一诺 4 句箴言中的第三句。
在过去的几年,作为一名身在北美的华人,看到两边的种种危机,心里有很多创伤。
个体层面,作为一名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悲伤地看到两边的信息鸿沟越来越大,国内的家人们从媒体中看到的美国,让他们惴惴不安。这给人的宏观判断、微观生活、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更悲伤的是,新闻学科,竟然从清华的本科教育中,给取消了。
这样的世界,如何面对?
感谢一诺推荐,有幸在资先生的《20世纪的美国》一书中,找到答案。
“人类的两大基本诉求:发展与平等。他们形成了社会变迁,国家兴衰的两大动力。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化而言,所谓成功或失败主要不在于政权在谁手中,或者疆土的扩大或缩小,也不是单纯的数字的增长或减少,而是要看相对来说,哪个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的这两大诉求,同是较好地解决或至少缓建二者的矛盾,取得相对平衡的进展,从而达到真正的兴旺发达。”
一诺还在课上分享了释一行(Thich Nhat Hanh) 的一段话:
“人并非我们的敌对。歧视、冲突、战争的根源不在外面的世界,而深藏在我们思考、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无知,是我们执着与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当深入地去看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且愿意实践非暴力沟通时,我们能把错误的执念和愤怒,转化为理解和爱,如同园丁能把堆肥转化为美丽的鲜花和蔬菜一样。”
(“Man is not our enemy. The roots of dsicrimination, conflict and war are not to be found outside us. They are within our own way of thinking and looking at the world. The real enemy is our ignorance, our attachment to views and our wrong perceptions. When looking deeply and the practice of compassionate dialogue, we can transform misperceptions and anger into understanding and love, just as a gardener can transform compost to grow beautiful flowers and vegetables.”)
此外,课上对开放社会的框架分析,课下对社会学、历史学的阅读,了解身边 non-profit organization,以及如何参与。这一切,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最珍贵的:启蒙。
▲ Photo by Shanthi Raja on Unsplash
这个工作坊,还有很多惊喜,其中一个,就是黄金 5 分钟,每个学员用 5 分钟介绍自己。和以往参加的任何职场活动相比,非常不一样!大家都非常真实,勇于分享生命中的高山低谷,困扰和纠结,把生命底层的问题拿出来分享。
虽然是线上工作坊,但有非常浓的 social-emotional bonding(情感互动),社区的种子,从每个人的分享中种下,在每一滴眼泪中浇灌,和每一次敞开中接受阳光的抚摸,慢慢地,长出叶子,结出果子。
一诺在开讲时提到,这个工作坊,更多的是吹风、松土、播下种子。在参加之前,自己像一个焦虑的小蚂蚁,面对职场晋升的金字塔,更多的是无力。7 周之后,我更多地确信,自己是上帝种下的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独特与珍贵,生而俱来;不需要通过职场、头衔或外界来认可。
我的生命之树,不需要长成和别人一样,什么时候开花,结出什么样的果子,也不是最重要的。此刻重要的,是向下扎根,向上触摸阳光。在合适的时节,大自然的孕育下,开花结果。希望叶子可以给周围的行人遮凉,果子给周围的动物提供营养,树根向四周伸展,和其他的树木联接,在暴风雨中,彼此扶助和守望。有朝一日,枝叶凋零,反馈泥土,孕育周围更多的树木花朵。这一棵树,不仅仅只看到自己,而是把生命注入一片更广阔的森林。
如特蕾莎修女所言,希望上帝把我的心完全破碎,好让我有机会,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May God break my heart so completely that the whole world falls in.” )
感谢一诺和工作坊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同学们!
美西时间本周五 10 月 14 日下午五点、美东时间周五晚八点、北京时间 10 月 15 日周六早八点,在一诺的 LinkedIn 主页和 YouTube 频道,一诺将与本文作者和另外三位参加过 2022 年春季职场工作坊的朋友做一次英文直播,分享在海外职场的突破与成长之路。活动免费开放,欢迎大家参与。扫码下方海报二维码,在浏览器打开,可直达一诺的 LinkedIn 和 YouTube 主页。
直播的四位嘉宾(包括本文作者)都是一诺一期工作坊的学员。她们在美国的不同城市和行业多年,有着表面不同,底层又相通的职场经历。相信她们的经历对大家都会有启发。另外这几位朋友也会在 10 月份即将开始的工作坊里作为助教或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对一诺工作坊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一次“有血有肉”的了解 :) 
一诺工作坊火热报名中,2022 年最后一期,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报名方式见文后海报, 也可以通过一诺网站  www.yinuoli.org。
最后欢迎关注一诺的 YouTube 和 LinkedIn。以后朋友们在海外也可以看到一诺的直播了! 另外,今天上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新视频,希望大家喜欢。
▲ YouTube频道可直接扫码观看,LinkedIn主页需扫码后登录个人账号观看
由于一诺时间有限,每年只能做两次 6 周工作坊。今年 10 月底开始,是今年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工作坊。和第一期一样,会有外在和内在两条主线。除了每周两小时一诺授课、一小时答疑之外,工作坊还会邀请四位重磅嘉宾和大家交流分享。
-  END  -
推荐阅读
李一诺:海外华人在职场的深层困境
一诺:那些在卫生间里展开的想象

海外职场需要的顶级思维方式——中年赴美的我如何找到人生发展第二曲线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