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929 篇文章
Photo by Proxyclick Visitor Management System on Unsplash
写在前面
北京时间早九点、美东时间晚九点,“职场困境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职场问题”的直播会有一次回放,在奴隶社会视频号和 YouTube 同步进行,直播间有工作坊报名优惠,点预约开播可收到提醒。
说实话,我今年 5 月份第一次做 6 周职场工作坊的时候,开始并不顺利。
虽然我在开课之前就知道可能会不顺利,还发了一封劝退信,但是没有劝退几个。
开课以后,前两次课,很多人都觉得一头雾水。
感谢大家一头雾水的时候没放弃,后来都慢慢缓过神来,体会到了课程为什么这样设计,也觉得受益。
工作坊的学员们很多人有十年或者以上的工作经验,上过商学院,也参加过各种中国或者美国的职场培训、工作坊,很多也用过职场教练、心理咨询师甚至心理医生。
我当然也有过,这些年也在各种企业和论坛上做过分享,知道这个“市场”在做什么。
但也就是这个原因,我的工作坊设计,和这些都不一样。
为什么? 因为,诚实回顾自己二十年的职场经历,我发现给我带来真实的突破和成长的,其实从来不是什么职场技能或者术的层面的技巧,而是某种底层的自我觉察和松动。而且些松动的发生,看上去似乎无声无息,而且似乎和职场毫无关系,影响却非常深远。
我在《力量从哪里来》里,分享了从 2013 年就合作的高管教练 Patrick 和我这些年的缘分。
其中一个小故事,是关于餐馆给小费。
Patrick 自己是从阿根廷移民到美国的。阿根廷在餐厅吃饭也给小费,一般给 10%,美国大概 15%。他到美国之后,每次给小费,都给 20%。他太太问他:“为什么给这么多?”他总说:“因为餐馆的服务好。”直到有一次,服务生服务很差。他临走的时候还是给了 20% 的小费,他太太又问他:“这次服务可不好了,为什么还给 20%?”
他于是才开始问自己,是啊,为什么?为什么要从一个素不相识,而且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的人那里,通过给小费去寻找某种尊敬和认可?这样的追问,他诚实回答,知道因为自己是移民,特别不希望“美国人”知道他是从一个更“穷“的国家来的,要通过给小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再深究,为什么自己的价值要通过给小费来证明?因为认为自己的价值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的,至少是强相关的。再追问,如果不是金钱,那是什么呢?这时候会发现底层是对自己价值评判的问题,钱、学历、经历这些看起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没有这些,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价值”。
▲ Photo by Blake Wisz on Unsplash
大家看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有共鸣。
在职场上,我们那些希望通过学历、资历而得到认可,那些因为害怕被评判而加倍的努力,和那些因为无力面对冲突而走的弯路,那些因为各种不敢而错失的机会,底层其实都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价值的判断。
这些价值判断的形成,大部分是在无意识中,由我们的家庭和教育体验所塑造的。然而,只有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塑造“,并突破这些“塑造“,真正的由内而外的改变才可能发生。
Patrick 这些年给了我很多启发。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在 2016 年介绍我看了《臣服实验》这本书的英文版。我看过之后写的一篇读后感,非常神奇地促成了这本书的中文版发行。今年早一点,我有幸去佛罗里达见了书的作者 Michael Singer,也做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大家在诺言社区和我的油管频道会看到这个特别的访谈。
▲ 我和Michael Singer散步聊天
▲ 我在《臣服实验》故事中的小木屋前
今年 10 月底开始的最后一次 6 周职场工作坊,我会请 Patrick 做分享嘉宾。他这些年一直在企业发展和领导力发展领域做非常深入的工作,大家会有非常难得的机会听到他的分享。 
我说“职场的困境的根源,都在职场之外”,其实有两面。一面是向内,看到我们在职场困境后面的自我困境。另外一面是向外,看到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真相。
为什么?因为职场不是存在在真空里的,职场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延伸。
在海外,如果不了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形成的脉络,其实对职场的理解和参与永远只能停留在“工具人”的层面。和同事除了“业务”,无法有真正深度的沟通和交流。没有这样的交流,就不可能真正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更不可能游刃有余,获得发展和晋升了。
刘瑜的书《比较政治学30讲》,看上去似乎是学术书,但其实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 
她在序言里讲: 
……我们不得不试图理解政治,这不仅仅是因为——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而且因为政治中有我们命运的源头。
......
水手在大海上航行,努力练习航海技术,掌握气象地理知识,储备粮食物资,殊不知,最能影响这场航行成败安危的,不是水手的智识,而是大海本身的“脾气”。
 ......
我们所有人脚下看不见的大海,是我们必须穿越的看不见的暴风骤雨。
说得多么精妙啊! 

在“职场”又何尝不是呢?职场无非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子集而已。如果我们每天盯着眼前的各种技巧,而完全不知道海浪为何涌动,涌向何方。当“暴风骤雨”来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翻了船都莫名其妙。

所以这一次我工作坊的另一位嘉宾,就是刘瑜教授。这是比见到 Patrick 更难得的机会,她会和我们聊聊“民主的衰退”, 因为这关乎如何去理解这“脚下的大海”。

刘瑜在书里说, 她的工作——
并不试图对一时一地的“政治”做出是非判断,而恰恰是试图从“此时此地”抽离,通过历史的与全球的视野来激发新的问题与思考。因为很多时候,观点的不同赖在视野的不同——海拔 100 米处看到的绿色田野,在海拔 1000 米处,可能不过是荒漠里的一小片绿洲,而到了海拔 5000 米处,这片荒漠又不过是漫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比较”是为了抽离,而抽离是为了在另一个高度反观。
其实万物万事都是一样的,需要抽离,在另一个高度反观,才有可能看到真相。
▲ 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on Unsplash
工作坊的另外两位嘉宾,一位是耶鲁大学执教四十年的社会学教授 Deborah Davis, 另一位是 Oracle 和 Intel 副总裁 Sally Piao, 在文后的链接里可以看到她们的介绍。

回到上面说的“两面”。
我这些年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反思,自己看到过和支持过的很多案例,让我意识到这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两个看似相反的方向,其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生最终,无非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而这两条线是相互呈现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会影响我们对周围人和世界的认知;我们对世界真相的了解,也会反过来影响对自我的认知。而我们的人生体验,包括“职场经历”,无非是这两条线交织而呈现的一个“相”而已。
因此工作坊,就是按照这“两面”设计的。在六周的时间里,有两条交叉的主线,一条是“外部主线”,关于如何理解美国的历史和职场文化背后的文化背景,一条是“内部主线”,关于如何看到和破除我们内心的限制,重构自我认知。
这两条主线的交汇,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英雄之旅”。
工作坊里也会讲方法和技巧,但是基于对向内和向外的“扩展”的基础上讲的。
因为只有当我们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得到扩展之后,我们才真的会用好“术”和技巧。当我们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得到扩展,会启动自己的内心智慧。而每个人的内心智慧,都是潜力无限的。
你可能会想,这样的设计,我能听得懂吗?能回答那些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吗?真的能帮助我发展吗?对我的职场发展真有用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想最好是听听参加过工作坊的学员的分享。所以今天的直播间我邀请了四位参加过工作坊的朋友,她们都坐标美国。一位在科技公司,一位在金融业,一位在健康行业,一位在学术界。希望你能在她们的分享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另外这次工作坊是我近期会做的最后一次,这次工作坊早鸟价还有一周结束,直播间下单会有特别优惠,希望在直播间和工作坊见到大家。 
本月底开始,一诺会再次设计并带领一期 6 周线上职场工作坊,和第一期一样,会有外在和内在两条主线。除了每周两小时一诺授课、一小时答疑之外,工作坊还会邀请四位重磅嘉宾和大家交流分享。
详情见下方海报,海外的朋友也欢迎关注一诺网站 www.yinuoli.org。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带着劫匪上路

50岁还可以重新开始吗?
一诺:那些在卫生间里展开的想象
一个北美文科生的英雄之旅

一诺:为什么是她?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