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960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行摄无限,前 MTV 亚洲新媒体总裁(负责 MTV 亚洲各国网络和移动媒体),前新闻集团 News Corp 常务副总裁(创办星空卫视)……如今进入人生第三乐章 — 旅行,摄影和写作。本文来自:行摄无限。
估计以前大家读过不少八十年代留学生的“忆苦思甜报告”,基本情节都很相似 — 怀揣 50 美元出国“洋插队”,边学习边在餐馆跑堂赚小费,直到毕业找到正式工作,有了车子,房子和孩子……幸福的小康生活!真是无聊死了!其实八九十年代的自费留学生故事远比这些生动得多。
/ 无产阶级的玻璃心 /
曾经天上掉馅饼,别人给我介绍了一个“钱多活少机会大的工作”, 结果因为我从小受共产主义教育,形成的“人人平等” 的傲慢观念,硬生生地推掉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在美国东北大陆之外的大西洋上有一个著名小岛,叫做Matha’s Vineyard(玛莎的葡萄园)。这个岛面积与香港差不多大,总人口却不到五万。岛民非富即贵,而且还有文化。比如,肯尼迪家族,奥马巴总统,Lady Gaga, 波士顿职业篮球队凯尔特人(Boston Celtics)的老板,哈佛,沃顿校长校董,华尔街大佬,大律师,名医和各路名流……都是这岛上的夏日居民。他们平常住纽约和新英格兰的大陆上,夏天带着家人来岛上别墅住 4-5 个月。
▲ 肯尼迪夫人的别墅
一般人即使有钱想去那里旅游,也不见得找得到酒店住。因为岛上不鼓励旅游,基本都是“自己人”,所以也没几个小酒店。上岛的轮渡无论是人还是车都要预约购票。来之不易。
我的工作内容就是在 5 月到 9 月这四个月的暑期里给去岛上别墅度假的这家人看管他留在波士顿城里的主宅。要负责给花园里的花草浇浇水并保持屋子里的整洁。
退掉租用的学生宿舍搬到豪宅去住,本身就可以省下一笔房租。另外每周周薪 400 美元。吃的用的直接从附近的一家有机食品超市里拿(不用付钱,账挂在他名下,超市会直接跟他结账)。这省下的房租伙食,加上额外的收入,一夏天也近万元了。这个工作好,收入高,活轻松,时间灵活,还不耽误我其他工作和学习,我不禁喜滋滋地向好朋友吹嘘了一通这天掉下来的大馅饼。
房东是个戏剧大师还是美国最著名的剧院老板。听说我曾经是学文学的小作者,老爷子挺高兴,立即聘用。还欣然邀请我和他爷孙三代三人一起先去岛上度假一周。等他找到岛上管家我再回城看家。
轮渡上除了我那辆老掉牙的破车,全是名车豪车。初次上岛,非常颠覆我的观念。岛上没有一个交通灯。到处都是“荒芜的”郁郁葱葱,几乎看不到一栋趾高气昂的“豪宅”。房子都很低调地藏在森林里。大师家也是如此,我们如探险家一样,驶入一条中间长着高高茅草,隐约有两道车轱辘印的土道(我还兴奋地跳下车来拍了一张照片),穿过一片茂密的林子才看得到院子,后院直接连着一大片私家海滩,一望无际,看不到邻居。
我年轻幼稚没经验,除了帮忙做个饭,就是开车到处玩,到处拍照。最快乐的是去海里捞螃蟹,捡生蚝,海贝,准备当原始人,靠海吃海。
▲ 通向私家海滩的小路
大师既然邀请我来,也当我是客人,对我也没啥要求,很惊讶地看我这个无师自通的“渔民”弄来了这么多的海鲜,就一时兴起准备请朋友来喝酒吃生蚝。他客气地问我,他出去会友时,我能否抽空把这空置了好几个月的房子吸吸尘。我满口答应下来。
可是那吸尘器好像哪里堵了不得劲,我全家吸了一遍,机器倒是轰轰作响,可大师回来看到的还是老样子。
大师皱起眉头,说他请了客人傍晚要来 Happy Hour(共饮快乐时光),家里怎么还这么脏?
我顿时委屈得不得了。我明明全部吸过一遍了啊!他满脸狐疑,吸过了怎么还这么脏?
我只顾生气,也不知道去认真检查吸尘器出了什么问题,既不懂得解决问题,又不懂得如何申辩。只觉得受到怀疑就是受到莫大侮辱,玻璃心就这么碎了。一时间,我们陷入僵局。
他赶紧打电话找了岛上一个专业的清洁工来,快速把全屋清洁了一遍。
几天后我要回城了,大师说他儿子孙子都很喜欢我,问我要不要留下来帮忙。他可以另外找个人在城里看房子。我心里却还在为他不信任我感到别扭,还是没过那个关,给多少钱都不干,坚持要走。我不想和他打交道,还是回去看空房子比较合适。
回城后一个上海来的熟人听说大师要为岛上找全职保姆,马上请我介绍。她性格乖巧,善于察言观色,上任后,处处讨大师欢心,相处得非常好。暑假中她每次打电话给我时,私下里没少骂大师怪癖,讨厌。但实际上,只要一看到大师有空,她就拿着莎士比亚剧本去请教大师,给大师留下极好的印象。
大师去老朋友-沃顿商学院的校董家做客,也带着她。一个假期没过完,没考试,没走流程,居然从全美顶级的沃顿商学院的校董那里拿到了一个全额奖学金。
天上掉馅饼,我一躲砸到旁边人。我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后两年,我还在吭哧吭哧地努力赚学费,她却轻松地读完了商学院。
再过数年,我在商学院课堂里和工作实践中领悟了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意识到自己不仅智商情商双双不在线,从敬业角度来说错得也太离谱了。都是从小中了“阶级压迫”的毒,把“人人平等”当做不专业的借口。
/ 从入乡不随俗到看我72变 /
八十年代出国留学前,中国人不兴起洋名字。到了美国,我自以为很爱国不肯取洋名。
坚持用中文名字的拼音放在课桌的名字牌上。
表面上是“民族气节”在作怪,深层原因是哑巴英语“难以启齿”。中国式灌输教育,上课全是老师一人的“单行道”。中国老师提问,并不是真的要引发学生讨论,争辩,让你们挑战权威,常常只是为了叫醒某个上课打瞌睡开小差的学生,给他点难堪。所以,到了美国课堂上,心情紧张,英语结巴,巴不得老师叫不出我的中文名字。任凭美国同学在课上争抢话语权,用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挑战权威,探索新的可能,我就是“装聋作哑”。
直到有一天,一个美国教授说,课堂参与占 1/3 的成绩。我吓坏了。万一考试扣几分,论文扣几分,这不发言的,不就不及格了吗?
从那时开始,真心逮机会想在一些简单容易表达的问题上举起手来,没想到教授每次眼睛从我举起的手扫到我的名牌,都赶紧绕道而行。估计名字的中文拼音太难发音了。万幸,期末教授也没扣分。这可不怪我哦。
一直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都坚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美国经济有很明显的周期性。好的时候居多,但隔个十年八年也会来一次调整。中国媒体上的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大标题“美国的末日来临了”或“美国困境形同苏联解体前”。……其实这些被供给制度养大的御用记者真是白白为美国的市场经济(瞎)操碎了心!实际上美国的经济就是在起起伏伏中攀升。所谓经济危机就跟感冒似的,是机体的调节需求,对增强抵抗力大有好处,不是什么坏事。“危机”每隔几年来一次,有时大,有时小,小的多喝点水就过去了,大的头疼脑热要闹一阵子。换个党执政,换个总统,换个搞法,总是会又好起来的。
但对于年轻的毕业生来说比较麻烦。经济危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公司都在裁员,控制成本过冬,停止招聘。经济好的时候,无论是全国大报还是地方小报,招聘广告多如牛毛。周日更有一大叠,数以万计。而萧条的时候,整版找不到 10 个招聘广告。
我从商学研究院毕业前,不巧美国正处在一个萧条期。教授危言耸听地警告学生,每个企管工作有 2000 个 MBA 毕业生在申请。所以平均机率就是两千分之一。打开大报小报工作广告栏,除了卖保险靠佣金提成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公司在招人。
看来至少得发 2000+ 求职申请吧。不然一毕业就失业,既不像在中国可以暂时赖在爹妈家啃啃老,外国学生也不可能到美国政府那里申请什么失业补助金。所以,努力!是必须的!!!
作为“外国人”,没有本土工作经验,更是难上加难。当大家在课堂里讨论什么“女性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时,我满心担忧地在找“地板”而不是“天花板”。命运啊,你等我在地板上站稳后再想天花板的事也不迟啊。
那会儿我真是铆足了劲,根本不考虑什么兴趣、爱好、专业、擅长符不符合,谈那些太奢侈啊!现在全部先放一边,先要站稳脚跟。
战略,金融,财务,市场,销售,公关,调研,数据分析,信息,人力资源……不管什么职能岗位,也无论职位高低,上至 VP (副总裁),下至 PA (总裁秘书),其实英文缩写看起来都差不多。既不知天高地厚,也无谓贵贱高低。更不管人家招不招人,我全部发函去毛遂自荐一通。尤其是心仪已久的华尔街,除了门卫和保安,差不多所有岗位统统被我申请了一遍。
▲ 华尔街,我来啦!
(《自费留学生的十八般武艺》文章里我已经解释过为什么我想去华尔街,为什么想一口吃成个“大康”。)
现在有首流行歌叫做:“我有病,你有药吗?”
我那会儿求职的态度是反过来的:“我有药,说吧,你有什么病?”
我有点傲骨,不屑于玩某些 Gold Digger 那种借钱乘个头等舱,搭讪个身边的大佬, 获得一份好工作或好婚姻之类的伎俩。只知道用学校教的那一套老办法,花血本买一箱一张成本就要 1 美元的 100% 全棉的带水印的高级公文纸,激光打印出漂亮的履历,附上漂亮的成绩单,把自己夸的跟花似的,邮寄给各大公司人事部(九十年代初美国还没开始兴用Email)
一番密集轰炸之后,忐忑不安地守在电话机旁,望穿秋水地等它响。它就是不响。有些上班的人是成天盼下班,我那会儿是最恨下班时间。6pm 一到,意味着今天不会再有来电面试的可能了。吃不下,睡不着。充分体会了什么叫焦虑。
眼看着周边美国同学陆续有面试通知了,我这边却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去问教职业生涯规划的教授哪里出了问题。教授盯着我的履历一番思考后,直率地建议我起个英文名字。否则寄出去的求职信别人连名字都念不出来,出于礼貌或出于畏难情绪也不会给你打电话的。
也许起个洋名,假装成本地人可以提升就业机会?
好歹美国本来就是联合国,大家都是移民,百步笑五十步,先来后到而已。外国姓见怪不怪。只要有个英文名+外国姓就可能是 N 代移民,所谓“美国人”。
我改名 Viola,对华尔街发起第二轮轰炸。
总算来了一个电话,太激动,拿起来,人家问“能请 Viola 来接电话吗?”, 我一愣,居然忘了那就是我自己:“没这个人啊”。挂了!
刚挂掉就想起来了,马上又提起(固定)电话:“就是我就是我”。嘟嘟嘟…….人家那头已经挂了。之前为了省钱,我也没要来电显示功能,现在居然都不知道是谁打来的,懊悔不已,教训深重啊!
再来电话,先让它响个三声,调整好状态,亲切地接话,从容地回答。
求职时需要包装。总原则是扬长避短。即使面试官问你有什么缺点,也需要巧妙地把“优点说成是缺点”。比如,面试会计,缺点就是太较真,一分钱的账做不平,就不吃不喝不睡非得找出来差在哪儿了。反过来,面试市场营销的工作,就决不能有这种较真又死心眼的毛病,创新思变很重要啊。这个道理和国内说的地域文化差异有点像,北京人的豪爽到上海被看成了粗糙,上海人的精明到北京被理解成小气。
教授说,在美国,求职人必须分清职位,变着花样“表扬与自我表扬”。从小到大教的谦虚谨慎、故作深沉那套在这里吃不开。
可我申请的工作种类太多了,记忆力又差,自己都记不住申请了哪些公司和岗位。每每接到电话,不知道人家究竟是为了哪个岗位来找我的,又不敢问对方。自我介绍时,有点无的放矢的感觉。
灵机一动,想起了自己学过的信息分类学。姓不变,一口气给自己起了一堆英文名字:
会计的英文是A 打头,我的名字就叫Alice (爱理财?);
广告创意英文是 Creative,我就叫 Chris;
金融的英文是 Finance,我就叫 Fiona;
市场营销英文是Marketing, 我又摇身一变名叫 Macqueen;
数据分析的 DiDi,
人事的 Helen
……
▲ 川剧变脸
每个名字的首字母对应英文职位的首字母,来电找谁,我马上就知道哪个工作找上门来了,摇身一变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比川剧变脸还快。看人(职位)上菜,该上面包牛排,绝不上米饭鸡爪。
哈哈哈。从入乡不随俗到看我 72 变!我这跨越也太大了吧!!!
这一招还真管用。这次我投的简历如同发射带GPS的“可跟踪导弹”。我从容不迫地扮猴子,扮沙僧,扮八戒,扮师傅,最后总算挑到了心仪的工作。而且每次面试之后,我都会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抛光”一次自己的履历,先后修订了几十稿。
职场无捷径。如果跳过求职过程,直接通过关系或后门找到工作,看似走运,其实不然。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的工作,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次考验和提升。
你翻过的每一座山都在提升你的脚力体力,你受到的每一个挫折都在磨练你意志的韧性。
目的达到,一进美国公司上班,立即打回原形,用回我的中文名字。反正已经进门了,我就是我,偏偏让你们老外努力学习我的中文名字发音。
之后几年我的名字被陌生的外国人叫得乱七八糟,各种发音的都有。直到我的工作岗位越来越重要,我也成熟一些,开始换位思考,从老板,合作伙伴角度思考,调到国际部工作后,我还得从各国员工角度思考。名字不就是个符号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可以非常爱你的中文名字的内涵和深度,但英文名字还是弄个简单点,大家能叫得出来就好。全世界不同国家都喜爱的品牌“柯达”(快门声)和“可口可乐”的成功,品牌名字功不可没。(个人取英文名字踩的坑,需要另文说。)
/ 种族歧视or能力歧视?/
三十年前,MBA 毕业生起薪平均是 5.5 万美元。但如果去华尔街工作据说能拿到 10 万(6 位数)。上集说到,当年有个经验丰富的人告诉我。如果年薪超过 6 位数,就算美国社会 Top2% 的上流人士了。那时候,年轻又贪心,不懂得什么是自己最爱和最擅长,就把华尔街做为首选。
▲ 彼得-林奇
当年美国投资界的超级巨星叫做彼得·林奇(Peter Lynch)他 1977 年开始管理麦哲伦基金时,基金规模为 2000 万美元。13 年后,基金规模达到了 140 亿,翻了 700 倍,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刚去美国时,我把乔布斯当偶像;成了 MBA 学生想去华尔街时,又把彼得·林奇当偶像。华尔街对我而言是个“神秘国”。里面的大佬们长啥样呢?
▲ 是像电影《华尔街》里酷酷的迈克道格拉斯那样吗?
▲ 还是像这位笑得有点假的高盛老板?
▲ 抑或像电影《精神分裂》里的华尔街疯子? 
林奇在一本畅销书里说,如果你在华尔街,看到一群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很老,其实他们都不过 30 左右。华尔街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这里,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狗使。
我也看过各种警告,说什么人不该去华尔街:
1. 如果你不是名校毕业,GPA(平均成绩)不是最高的人,不要选择华尔街;
2.  如果你是个有强烈的创作意欲的人,不要选择华尔街;
3.  如果你是个天生的享乐派,渴望业余时间和享受生活,不要选择华尔街;
4.  如果你想寻找一个终身稳定的职业,不要选择华尔街。
……
我虽然GPA还不错,但不是名校出身,想象力丰富,又有强烈的创造欲,好像不太符合华尔街要求。可我还是不死心,就是想去华尔街。管它呢,我按学会的策略,扬长避短,没有美国工作经验,没有名校头衔,履历上就先突出自己的杀手锏:
1. 全美第一个社会责任感基金指数设计者
2. 年度唯一一个校长奖金的获得者
毕业前半年开始,我申请了一大堆华尔街工作,从小小分析员,交易员,到基金经理,投资总监,投资副总裁都乱申请一通。反正每个广告都不放过,甚至也不管人家招不招人。反正那些投行、基金的基本信息都是公开的,我就到处毛遂自荐。
现在想起来蛮可笑,好像一个没当过兵的,报名去参军,说我愿意当兵,当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当司令也行。拿破仑不是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
结果低端职位连正眼都没看我一眼,一个面试通知也没有,反而有个副总裁职位,居然叫我去面试,还把我当做最重要的候选人,先后几轮面试了几个月之久。真是喜从天降。
在第二轮面试时,我才知道,我之所以在芸芸众生里脱颖而出,是因为我之前实习过的那个社会责任感基金是这个细分类里的鼻祖。面试的这家投资银行也有一个“社会责任感基金”,而且它们用的居然就是我实习时设计的那款选股软件,对我的设计评价很高。
我一时得意忘形,尽管对方告诉我还有个 short list ,我还是觉得这个工作非我莫属!一连推掉了好几个原来我觉得“高攀不起” 的 offer, 一门心思地要一步登顶,搞个6-7位数。说不定哪天也早早退休,去葡萄园岛,买个别墅,写作、摄影、旅行,过过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投行里的“VP”多如牛毛,其实一点儿不稀罕。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名片好看,让被服务的客户觉得受到特别的“重视”才赋予VP 头衔。
真的来到华尔街面试,倒是没像彼得·林奇说的那么夸张。我见到的全是精神抖擞的俊男靓女。等待面试结果的时候,我一次次想象那个最后的 Short List(短候选名单)有多短。经过三轮面试,我感觉就剩下我和另外一个人在竞争了。谁是这个职位的“假想敌”呢?
记得在我等候面试时见过一个白人小伙子。全身上下的西服革履新得像是刚出厂的,笔挺笔挺,一尘不染。典型的MBA“出厂标配”。短发上了发胶,全体一丝不苟地立着,他整个人也像刚沐浴过一样干净新鲜。我拘谨地静静等候,他却热情地和前台搭讪,像主人一样主动问我要不要喝咖啡/喝茶,问我的学校工作背景,他轻描淡写但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他是全美第一的沃顿商学院的 MBA……
那又怎样?我并没有被他吓倒。我还设计了这个行业里最牛的软件呢。在中国,女性是半边天,说不定我还是那“大半边天”呢。
结果,等到最后,我还是被告知:“非常抱歉,我们选择了另外一个更适合的人。”我毫无心理准备,顿时火冒三丈,毫无根据地认定了他们选的就是那个新出厂的白人MBA,凭什么呀?这是种族歧视!!!我在心里喊。种族歧视,这四个字,多么容易的信手拈来,像是 4 片止痛药片,一把吞下去,能够让我头疼得轻一点,心疼得少一点。典型的阿 Q 精神!
就在这至暗时刻,我收到了另外一个电话 Offer,问我收到邮件了没有,决定了没有?为什么一直没有回音,要不要来?这些日子我一门心思做着华尔街发财梦,把其他事忘得一干二净,一时间都想不起来这 Offer 是来自哪个公司,哪份工作了,绝望地心一横说:我来!
拜拜,6 位数!拜拜“大康”!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了。若干年后,我在职场里上刀山,下火海,被多次“暗杀”后,回头再看这件事,非常认同这家公司的选择,无疑他们是对的。我一个毫无美国工作经验的亚洲女性,只做过一个暑期实习工作,如何能够去领导一个五颜六色(人种)、如狼似虎(战斗力)的华尔街投资团队?这可不像做研究或写程序,一个聪明的孤勇者就可以完成。一个“联合国”的领导岗位,不仅要有勇有谋,还要过五关斩六将,熟悉各种商场、社会文化,才能让多元化的团队英勇奋战的同时保全自己的安全。如果真把我一下子放到那个 VP 位子上,不出三天,就会被撕咬被啃到渣都不剩。这根本就不是种族歧视,而是理性的能力歧视。换做我是领导,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的,毫不犹豫地把我自己剔除,根本不用等到那么多轮面试后。冷静想想,那个白人小伙子,不仅学校背景比我强,就单拿他待人接物的表现,也比我老练多了,更像个领导。再说了,他只是我的假想敌,也许他面试的是另外一个与我无关的职位。我只是需要一个“种族歧视”的理由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罢了。 
就这么阴差阳错,命运之神的大手将我拎回到了我的人生正轨,进入了我真正最爱、最擅长、也最适合我的媒体行业。也开启了我最快乐的职业生涯。
所谓经历就是,你趟过了一条河;而阅历则是,你知道了这条河有多深。

-  END  -
推荐阅读
星空卫视创办人的另类人生:从英语“文盲”到 500 强高管
李一诺:七零后,不读书
记忆里无条件的爱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