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823 篇文章
Photo by Francisco Rioseco on Unsplash
作者:于琨,诺言游戏营主理人,日本京都大学前助理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前博士后研究员,"我家的中文课"主讲老师,成全式家庭教育践行者。
昨晚,因为女儿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的心里憋了一大团情绪。但其实,我知道这些情绪一大半都来源于自己这段时间的疲惫,女儿没完成作业,只是最后把气球吹鼓的那一小部分。
于是,我不断地提醒自己“闭嘴”,到了晚上和女儿聊天的时间,我努力克制自己,和女儿聊了聊下午刚刚收到的统考成绩。
女儿很快从自己的考试成绩记录中,看到了这段时间来的变化,并且心情愉快地和我商量好了接下来的学习方案。随后,我又和女儿聊了聊最近她的数学学习,以及她的睡眠状况。当女儿感受到睡眠不足带给她的影响后,非常积极地想出了解决方法。
在接近一个小时的聊天中,女儿始终对我充满了信任,对遇到的问题也坦然承认并且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女儿的这份信任和积极态度,帮助我逐渐放掉了那团情绪,我感到自己的情绪气球不断地缩小。
几天前,有诺友说我是一个“智慧又温柔的妈妈”。但是两年前,我在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画风。
“生气”的妈妈与“不听话”的孩子
“马上 8 点了,赶快去写作业吧!”我冲着还在房间里画画的女儿说。
“知道了!”房间里传来女儿不耐烦的声音。然后,房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十分钟后,我打开房门一看,女儿仍然在画画。
“不是说好了开始写作业吗?怎么还在画画?”我感觉到自己的头上已经燃起了丛丛火苗。
“好啦好啦,知道啦!谁让你不敲门进来的?”女儿不仅生气地关上了门,还从里面反锁上。
我把目光投向儿子,儿子赶紧央求道:“妈妈,我想把这个小汽车做完再写作业。”
我严厉地说:“不行!看看都几点了,再不写晚上又要晚睡了!”
儿子撅着嘴悻悻地离开,然后默默关上了房门。
两年多以前,这样的场景随时会在家里上演。看着孩子们紧闭的房门,我又气愤、又伤心,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感觉非常无力。
▲ Photo by darksouls1 on Pixabay
再后来,儿子开始像老鼠躲着猫一样躲着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关上房门做他喜欢的手工;而女儿,则不再主动跟我聊天,即使我看到她心情不好并问她“怎么不开心”的时候,她也只用一句淡淡的“挺好的”来回复我的所有关心和询问。
看到孩子们这样,我更焦虑了,我担心这样下去跟孩子们的关系就完全破裂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单独找了一个时间,希望和孩子们聊了聊最近的这些变化。我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平静温柔一些,但孩子们一开始还是很排斥沟通,后来也许是感受到了妈妈的诚意,他们终于了开口。
女儿告诉我:“我和妈妈说老师对我不公平,妈妈只知道批评我,一点都不考虑我的感受……”
儿子说:“有时候我太累了,想做做手工休息一下,可是妈妈根本不听我的解释,只知道对我提要求……”
我静静地等孩子们说完,突然意识到,之前每次孩子们跟我说话时,我虽然人在听,但其实完全没有“听见”孩子们的声音。我只是使用自己大脑中固有的判断,对孩子们的声音进行了包装处理,然后武断地做出回应。
当儿子提出想先做完手工再写作业时,他表达的是“想要先放松一下”,但我并没有看见儿子的这个需求。当女儿向我倾诉老师不公平的烦恼时,她想要告诉我的是她的委屈与“希望被公平对待”的需求,可是她的感受和需求都被我忽视了!
当我无法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无法“看见”孩子们的感受和需要时,我就在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筑起了一堵墙。每一次的“看不见”,都是在给这堵墙添砖加瓦。久而久之,我与孩子们的沟通之门就被这堵墙完全阻断了。
于是,我先为自己从前的行为和孩子们道歉。然后,我向他们请教:“妈妈怎样做,才可以更好地“看见”你们的需要?”
孩子们的回答很简单:“妈妈把嘴闭上,不要马上说话,听我们说就好了。”说完,孩子们还用手捏住我的嘴,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
“可是,如果我也有需要希望满足怎么办?比如我想让你们晚上早点睡觉。”我把自己的这个问题也抛给了孩子们。
他们的回答非常直接:“妈妈只要说出来要求就行,别总是生气地说话。”
原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此简单。只要我“看见”孩子的需求,并“接纳”孩子的状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就可以和孩子们实现有效的沟通。简单来说,就是“管住情绪闭上嘴”。
▲ Photo by Clker on Pixabay
当我得到了这个意料之外的答案时,我并不相信它的效果。于是,我开始了尝试。
当孩子们和我说话时,无论我多想马上回应,都在心里默念两个字“闭嘴”,然后耐心地听孩子们把所有的话说出来。当我的内心有情绪马上要在孩子们面前爆炸时,我也请孩子们用一个捏住嘴的手势来提醒我“管住情绪闭上嘴”,然后我再找个没人的房间先去消化自己的情绪,等情绪平静之后再对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请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果,孩子们越来越愿意和我说话了!
要想“看见与接纳”孩子,先要“看见与接纳”自己
找到了与孩子们沟通的方法后,我非常开心。但是,不是每一次,我都能成功地“管住情绪闭上嘴”。当我又一次因为没有管住自己的嘴而与孩子们发生争吵,导致我与孩子们谁都不理谁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与挫败感。
“从前,我不知道该怎样做,因此没有做好。现在,我明明知道了怎样做是对的,却仍然做不到。我真不是个好妈妈。”在心里,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这样说。
这份愧疚与自责就像讨厌的苍蝇,我越想撵走它们,它们越是粘在我的身边。而带着这份愧疚与自责的我,也越来越无法从情绪中脱离。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互动之后,我都在想:“自己是不是又做错了?”
直到我听到一首诗《如果你爱我》。诗里这样写道:“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首先需要看见和接纳的,是我自己。
身为一位妈妈,对孩子们的爱让我渴望自己成为一名完美的妈妈。但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难免会有被情绪控制的时候。从前,我一直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但是,我更需要做的是:如何看见自己的需求,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很多不被接纳的时刻。这些没有得到接纳的需求,化身成为了我们内心的小孩。我们的各种负面情绪,都是因为这个内在小孩的需求没有被看见和接纳。
如果我清楚地看见了这个内心小孩的需求,并且接纳她,告诉她“我看见你了,你很好,我爱你”,那么我就可以脱离她对我的控制,我就更容易“管住情绪闭上嘴”,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后来,当我控制不住自己,再冲孩子们大喊大叫,或者想把自己的期待转移给孩子们的时候,我会首先复盘自己当时的情绪和背后的需求,并告诉自己“没关系,我爱你”。然后,我会去和孩子们诚恳地道歉,告诉他们妈妈的觉察和反思,告诉他们妈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当我不再试图做一个完美的一百分妈妈时,我发现我和孩子们都更加放松了。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在家里的安全与松弛,也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柔软与温暖。
▲ Photo by Liana Mikah on Unsplash
“看见与接纳”这五个字逐渐帮助我成为了孩子们的好朋友。两个孩子有了开心事时,会第一时间来和我分享。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烦恼时,也会来找我倾诉。而且,非常神奇的是,当我给予孩子们“看见与接纳”时,孩子们也学着我的样子,来努力“看见与接纳”妈妈。当我对孩子们提出我的想法和需求,请求他们配合时,他们也都会积极地参与和响应。
让孩子也学会“看见与接纳”他人
当我通过“看见与接纳”与孩子们建立了通畅的沟通渠道后,我特别希望孩子们也能够具有“看见与接纳”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沟通问题。
当然,我自己的言传身教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但是,当沟通问题出现时,他们仍然需要具体的帮助,来告诉他们可以怎样与别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一定对这样的画面不陌生:
姐姐和弟弟正在房间里一起玩,突然间冲突就爆发了。两个人边吵边拉扯,一起来到妈妈的面前要求评理。
姐姐说:“弟弟刚才抓我的头发。”
弟弟说:“那是因为你把我的画压坏了。”
姐姐接着说:“我又不是故意的,谁让你把画放在床上?”
弟弟委屈地说:“我就是专门放在自己床上的,你为什么不小心?”
真是一笔糊涂账。妈妈就算是变身孙悟空,恐怕也解不开姐弟两个人当下的矛盾。
怎样才能把“看见与接纳”的具体方法教给孩子们?这时,我想到了一本书《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让爱融入生活,也就是“看见与接纳”。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矛盾出现时,既看见对方的需求,又表达出自己的需要。
于是,我把这本书中的精华部分拿出来,为孩子们量身设计了若干个小游戏,并且陪着他们在家里经常玩。玩过之后,我和孩子们做了一个约定。当再次出现矛盾时,无论是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还是孩子们和我之间的矛盾,只要可以按照游戏中的方法,用“长颈鹿语言(非暴力沟通语言)”来表达,就可以获得一只长颈鹿奖励。
▲ Photo by Vivek Kumar on Unsplash
很快,矛盾就出现了。这次是弟弟生气地跑过来找我,说姐姐打他。
我先抱着弟弟,说:“姐姐打了你,你很生气对不对?”(看见并接纳他的情绪)
弟弟说:“是的。”
然后我问他:“你想不想用长颈鹿语言和姐姐说一说现在的想法?”
弟弟犹豫了一会说:“好吧”。
于是,我陪着弟弟,来到姐姐房间。
弟弟对姐姐说:“刚才我不小心踩到了你的书,你打了我一下,我很生气,我希望你能好好和我说话,不要打人。”
听到弟弟的话,本来一个人坐在那里生气的姐姐也开口了:“你经常看完我的书以后乱扔,然后还踩了书,我特别生气,我希望你看完书以后能放回原处不要乱扔。”
两个人说完这些话后,明显都释放了一些情绪。这时,我开口了:“妈妈听到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需要和请求。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弟弟说:“下一次我看完书放回原处。”
姐姐说:“下一次我提醒弟弟把书放回去。”
一场冲突就这样被和平解决了。
慢慢地,“像长颈鹿一样说话”成了我和两个孩子间的一个约定。当我们之间爆发冲突时,会彼此提醒对方,请“像长颈鹿一样说话”。虽然仍有失败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越来越了解对方的需要,也越来越容易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怎样做到“看见与接纳”?我们一起来学习
读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说:“看见与接纳,这五个字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实在困难。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做到呢?”
是的,想要做到“看见与接纳”确实不容易。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一次次练习来逐渐走向“看见与接纳”。即将在 7 月 23 日开启的“玩出优势系列营——亲子沟通游戏营”就是一个帮助大家在亲子沟通中学习“看见与接纳”的好帮手。
这期“亲子沟通游戏营”中包含了我为孩子们设计的“儿童版非暴力沟通”游戏,用来帮助家长和孩子们使用同一种语言体系“长颈鹿语言”,来进行温暖有效的亲子沟通。
此外,这期游戏营中还包括与倾听对方、换位思考、合理反馈,以及爱的语言相关的一些小游戏,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的亲子交流中,对彼此的需求有更深刻的了解,更加清楚地“看见与接纳”对方,也让对方更加清晰地“看见与接纳”自己,最终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希望:
  • 看见并了解孩子,打破亲子沟通壁垒;
  • 与孩子共同提高沟通能力,从容迎接成长挑战;
  • 实现高质量亲子陪伴,构建温暖家庭微环境;
  • 寻求家庭养育中的支持与帮助;
  • 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倾听能力
欢迎加入我们的 29 天“亲子沟通游戏营”。
在这 29 天内,我们会提供好玩易上手的 10 个小游戏,还会通过手把手带教、5 次导师互动直播以及微信群实时陪伴,帮助你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拥有美好的亲子关系,并且陪伴你从孤岛变成群岛、与同频家庭共同成长。
为了给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我们在正式对外推出游戏营之前找了一些家庭对这 10 个游戏进行了内测与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内测的家庭对这个游戏营也给予了非常温暖的评价。
希望通过这期“亲子沟通游戏营”,能够帮助大家打开与孩子的沟通之门,能够让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够帮助每一个孩子理解家长对他的爱与关心。期待这期游戏营,能为大家建立起一座桥梁,让“看见与接纳”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陪伴大家创建温暖接纳的家庭环境,拥有幸福美好的亲子关系。
-  END  -
推荐阅读
从焦虑迷茫到坦然自信,我的十年全职妈妈路
一诺:就这么 6000 天
我能为孩子做什么?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