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UN WOMEN
今天,是国际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的最后一天。
在过去的十六天里,伞君向读者朋友们发出了关注性别暴力,“拒绝旁观,你我都在”的倡议,发布了系列性别暴力知识卡片进行科普,并以手绘的方式连续推出过去一年中多个令人动容的反性别暴力瞬间(详见二条回顾),以此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消除性别暴力的努力中来,看见、理解并有所行动。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伞君希望将16日期间一场直播对谈活动的内容呈现给大家——
关于“拒绝暴力,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做”,橙雨伞专栏作家特刚一只猫林奥,以及殊途同行项目合伙人伍斯勒作为嘉宾和大家分享了ta们的所思所悟和有所行动。
消除性别暴力,不止在这十六天,让我们以这一次“16日行动”的努力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彼此支持,勇敢向前。
性别暴力不只是家暴


“很多人对性别暴力这个话题可能了解不够,一提性别暴力,总会说‘我身边没有家暴啊’,但性别暴力只有家暴这一种形式吗?”
特刚一只猫在对谈一开场,便抛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什么是性别暴力
继2016年我国《反家暴法》颁布以来,在社会各层面的不断努力下,大众对家暴这一概念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敏感度,但常常会陷入误区,将性别暴力和家庭暴力等同。且家庭暴力往往具有隐蔽性,所以时常出现因为“我身边没有家暴”,所以看不到也不了解性别暴力的现象。
一般来说,任何基于个人的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或者是以维持不平等的性别秩序为目的的暴力行为都属于性别暴力的范畴
韩仕梅在今年联合国妇女署活动上发表的反性别暴力演讲

图 / 人民日报
性别暴力包括肢体的言语的心理的性方面的或者是经济上的暴力行为;除了女性性少数、儿童等也常常会成为性别暴力的受害者。除了家暴,性骚扰、性虐待、童婚、荡妇羞辱等都是非常常见的性别暴力的形式。
但不管性别暴力的形式和对象是谁,它都是应该被终止和消除的。林奥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你甚至不用刻意去区分什么是性别暴力,只要你觉得一件事‘不对劲’,而它又是针对妇女儿童或者性少数等群体的,那它就一定有性别暴力的成分在,那它就一定要被干预、被消除”。
TA为什么“不领情”?
不少听众在互动留言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当我们向性别暴力的受害者伸出援手,ta们似乎往往都是“不领情”的
在街头拉开吵架的情侣,ta们刚刚还大打出手,转头又和好如初;时常向自己吐槽被PUA的朋友,头天晚上还拍着胸脯说“明天就分”,第二天就到处跟别人说自己“嚼舌根”;敲开正在发生家暴的邻居的门,却被受暴者一方呛到“我们的家务事,你少管”……
面对这些在制止性别暴力时,多少让人“心灰意冷”的瞬间,今天的互联网不由得出现了“尊重祝福”的声音。
但嘉宾们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制止暴力”,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些暴力行为是公开的、即时的、肢体的;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很多暴力往往都是以隐秘的、持续的、多维度的方式发生,这使得身处其中的受害者很难在一两次的干预之后,就能成功从暴力中抽身出来
点击图片阅读橙雨伞往期文章,《再有人问家暴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开,把这篇文章甩给TA》

伍斯勒认为:“我们不能根据遭受暴力的人在那个当下的反应,就对ta的人品等做出判断,或许ta和施暴者之间有很多情感、经济、社会关系上的羁绊,导致ta不能做出外人看起来‘更合理’的决定;也可能ta只是单纯地不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选择。”
特刚一只猫也有过试图施以援手但被拒绝的经历。在成功制止一场街头暴力后,特刚一只猫询问遭受暴力的女孩是否需要进一步支持,却遭到了拒绝,随后该女性还和施暴者一同离开。
回想起这件事,特刚一只猫说道:“站在她的立场上,她很难和我一起离开,她也可能很难离开这个男人或者这段关系,我或许可以打断这一次的暴力,但在她身上可能发生的其它暴力是没办法在这一次被化解的。”
林奥则认为:“不管对方的反应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受害者对我们的反应并不是我们在制止性别暴力时应该关注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受害者“不领情”,是因为我们对干涉性别暴力的结果有一个很乐观的预期,觉得ta们经过一两次的干预,就可以迅速成长起来。但性别暴力常常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对受害者的赋权就更难了。
一个更符合实际的预期是,施暴者或许会中止当下的行为,但受害者往往都很难立刻从暴力中脱身。
我们可以做什么
尽管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彻底且迅速地终止暴力行为,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消除性别暴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碰到性别暴力,我们可以做什么”,也正是贯穿这次讨论的主题。在对谈中,嘉宾也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制止、消除性别暴力的经验:
喝止/出手制止
在聊到“顶族”等现象时,伍斯勒分享了自己公开制止发生在公共交通上的性骚扰的经历,她的一声怒吼,成功地让骚扰者“正襟危坐”,也激励了当时和自己一起出行的伙伴。“我们之前都是默默地忍了,不知道还能这么反抗”。
面对正在发生的性别暴力,“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很多人的选择。及时喝止或者出手制止暴力行为,既能震慑施暴者,又能提醒受害者正在发生的危险,甚至为其争取离开暴力现场的时间,一举多得。
迂回战术
“但直接喝止也可能是有风险的,我偏好直接进入冲突,把‘战火’先引到自己身上来,但这只是因为我看起来就不好惹。”林奥认为直接喝止/出手制止是有条件的,伍斯勒则进一步指出,“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需要考虑万一激怒施暴者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风险”。
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在识别出性别暴力情景,试图干预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危险评估
很多人面对施暴者可能并不具备身体或者体力上的优势,直接上前干预正在发生的性别暴力可能会使矛盾升级,也给自己带来风险,这也是很多人面对性别暴力会犹豫是否发声、出手的原因。
但在能够确保安全,又或者保护好自己、不发生正面冲突的前提下,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为。就像伍斯勒说的那样:“我们仍然可以采取转移施暴者注意力,分离施暴者和受害者等相对迂回的方式先中止、打断正在发生的性别暴力。”
记录
“影像是比较客观的”,伍斯勒也建议旁观者可以为正在发生的性别暴力做出记录,录像或者录音都是可以的。这样不仅可以震慑施暴者,也能为后续受害者维权和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纠纷保留证据
倾听和相信
除了正在发生的性别暴力,我们也可能会在性别暴力发生后收到受害者求助。“受害者需要倾听,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的伤痛,”有观众在活动中就表示,“我们需要做倾听者。”
嘉宾在对谈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了“相信受害者”这样的关键词。“性别暴力发生时,我们可能没办法敏锐地察觉和制止,”林奥说,“但我们都可以当好‘事后诸葛亮’,这其中最重要就是要向受害者强调‘这不是你的错’。”
图 / 《难以置信》
陪伴
而如果要给这样的信任加上一个期限,那它需要是“不定时”。长期的信任是一种陪伴,它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很多性别暴力的受害者,ta们对施暴者和暴力本身的态度都有可能是反复的,加上与性别暴力相关的事件往往是私密的、与日常生活纠缠不清的,所以和受害者沟通是一件漫长、困难甚至“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Ta们能找到我们,很有可能是因为ta也找不到其ta人了。“经常有人跟我说,我是ta朋友圈唯一关注性别问题的人”,特刚一只猫表示,我们在处理和性别暴力有关的事件时,需要评估自己是否能长期、持续、有效地为受害者提供支持,不要开空头支票。如若认为自己主客观上都难以负担,或许可以向对方提出寻找法律、心理等专业帮助的建议
她很形象地强调了“长期”的重要性,“你不能给ta一根救命稻草,然后跟ta说这根稻草握不住”。
提供庇护
对遭受性别暴力的个体,我们可以提供很多必要、迫切的支持。比方说,我们可以向遭受家暴的身边人提供临时的住所,陪遭受到性骚扰的朋友去报警。与此同时,作为更关心性别暴力这一议题的个体,我们可能也具有很多其ta人没有的知识及资源,可以向ta们科普,分享相关资源,引荐更专业的人士,或者是协助ta们“收集和保存证据”
创造安全的环境
在聊到“顶族”很难被实锤的时候,林奥认为男性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学会避嫌,以先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公共环境
“我自己都会拿包挡一下,因为我想避免任何会让别人觉得不安全的情景,”林奥说,“如果男生能理解为什么女生总觉得不安全,他就应该把自己从威胁中摘出来,不要给别人预设自己是一个骚扰者的机会。”
图 / TED演讲《对妇女的暴力,这是一个男人的问题》

让别人知道自己关注性别暴力
想要终止性别暴力,还需要打造自己“对抗性别暴力”的人设。嘉宾们都表示,因为自己的工作,她们常常会在朋友圈等处公开地表达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立场,当周围的朋友碰到疑似性别暴力的事件时,也会向她们寻求意见和支持,让她们有机会接触并解决了一些具体的、个案性质的性别暴力事件。
特刚一只猫说:“其实关注性别议题和性别暴力的人并不会少,但是很多人不会公开讲自己关注这些问题,ta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但如果我们都公开讲自己这个‘性别暴力关注者’的身份,或许大家就都不会觉得孤单,遭受性别暴力的人也更容易得到支持。
而这,也正是橙雨伞连续三年来,在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期间,倡导反对性别暴力,开展“橙为你力量”活动的原因。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看见性别暴力,勇敢“说”不,并且打破旁观,积极干预的行列中来。
因为一个性别友好,无暴力的未来,是我们曾被许诺,也将继续许诺给下一代的。
这一次,让我们不再犹豫,不再畏惧,互相支持,齐力前行,为了共同的期待——
“拒绝旁观,你我都在。”
P.S. 本文由直播嘉宾林奥根据直播内容撰写。
——往期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