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觉得,2021年是让人感到疲惫和沮丧的一年,我们不断感受到这样一些关键词:疫情、裁员、降薪、自然灾害、非正常死亡、内卷、抑郁、公众人物形象破产……
当现实以更猛烈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我们该如何面对现实?
是更应该难得糊涂,少听少看少想(哪怕现实最终还是会猛烈地拍向我们)?还是更应该努力去看清现实,不断探寻真相(哪怕永远不可能100%做到)?这看似是虚假的两难选择,但我们的思考与言行,往往会更靠近其中的某个方向。
/ NYT /
举个例子。你可能感受到孩子的应试压力,看到大量儿童抑郁的新闻,隐隐觉得内卷的教育多少有些问题。你是会维持现状,只要孩子还没流露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就不做出积极改变?还是会主动了解抑郁的现状、影响和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自己教育方式的影响,努力思考和践行好的教育?
“难得糊涂”是更容易的,在心里感到疲惫的时候,容易的选择尤其有吸引力;当大环境存在结构性、制度性的问题,个人面临的障碍很大时,人容易感到无力改变现状,觉得还不如“难得糊涂”,不抱希望,似乎也就不太会失望;而且人常常能降低预期,习惯困苦,对问题视而不见,很多人这么做,也有这样的经验。
但我觉得,尤其在当下,认清和直面现实,是重要和必要的。
什么是认清现实?
很多时候人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认清了现实,比如“教育很内卷,竞争很激烈”“很多人感情不幸福”“社会普遍男女不平等”“996很普遍”“网络暴力很常见”“没有完美的制度”“世界就是不公平的”“苦难永远都会存在”,这其实只是现实的一部分表象。
/ NYT /
我觉得人们对“认清现实”,“看清现实”,“面对现实”有很多误解。“认清”,是“认识清楚”,“面对”,是“不否认”、“不逃避”、“不自欺”;“现实”,reality,是世界存在的现状。这意味着要不断探寻真相,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世界到底是什么样”,但它不等于认可现实,不等于不寻求改变。
认清现实,包括要认清现实的复杂性。
网络暴力和一边倒的言论很常见,但也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少数派(比如温和而理性的人)常常保持沉默,网上一边倒的观点又不断被放大和强化,现实中的民意,不能完全由网络上的言论体现出来,观念,是复杂的
民谣歌手宋冬野5年前因吸毒被拘留,并被罚禁演3年,2021年,他已通过审批的演出被举报,强行被取消,他说自己五年来再没有吸过毒,只是做音乐、做公益、陪家人,他希望捍卫自己工作的机会,但很多网友并不买账,人,是复杂的。
/ 图源网络 /
外卖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为快递员提供了工作机会,但外卖背后的环保问题不容小视,《骑手迷云》和《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也向我们揭示出,很多快递员被配送系统逼得要争分夺秒,承受巨大的安全风险,基本权利和福利也无法得到保障事物,是复杂的。
认清现实,包括要认清现象之间复杂的因果联系
人们容易看到现象背后个人的原因,但不容易看到社会层面更宏观的原因2021年一位女子被保安强行拖出地铁,导致内裤暴露在外,人们容易看到是保安观念有问题,还有别的原因吗?有律师认为这种行为涉嫌侵犯这位女子的人格权,也超越了地铁保安的执法权限。地铁保安这个群体,以及更广泛的人群,是否了解什么是人格权?是否清楚执法的权力限度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这是因为法律或制度不清晰、或是教育中缺乏相应的内容、又或是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理解宏观的社会原因,能帮我们看到那些更具公共性、影响力更大的因素改变这些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因素,往往就能更根本地解决问题。
人们不容易看到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产生的结果。《亲爱的安吉维拉》是一本关于“如何教孩子男女平等”的小书,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在书中提出了15条建议,她能帮我们看到性别不平等是如何由一些小事逐步塑造的,比如当我们告诉女孩,“要像个女生的样子”、“你真乖”、“你是小公主”、“女人可以有事业但也要多做家务”、“女孩子要保持谦虚”、“你这样做不讨人喜欢”、“那个阿姨虽然事业成功,但40岁了还没嫁出去”,却不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男孩,这些表达都在影响着女孩对自我的认知,它传达出的信号是,女孩应该是温顺的、谦虚的、乖巧的、讨人喜欢的、重视家庭的。
人们不容易看到与自己不熟悉的人或物有关的结果。底西安突发疫情,政府要求封锁所有小区,不允许人们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人们容易看到的是这会降低新冠感染人数,不容易看到的是这对城中村贫困人口、对家中已没有药的慢性病人、对突发高烧的未感染者的影响。
人们容易看到眼前的或明显的结果,但不容易看到长期的、隐蔽的结果。如果一年级孩子上了五六个课外班,而且感到一些课难度很大,家长容易看到的结果是孩子学会了一些知识,会做一些挺难的数学题,期末考试分数提高了,但不容易看到的影响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可能因此降低了(很多研究揭示出学习难度过大和学习主动性低间的因果关系),甚至这可能是孩子情绪逐渐低落,几年后陷入抑郁状态的重要原因(很多研究揭示出长期高压力和抑郁情绪间的因果关系)。
/ NYT /
认清现实,包括要认清人们拥有多元的价值观念
哪怕那些和你持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是少数的、是你不熟悉的,但要意识到他们真实地存在,是现实的一部分,这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感到焦虑,选择“鸡娃”,但我也认识很多不焦虑的家长,很多不给孩子报补习班,甚至有的让孩子上创新学校,或在家上学,人们对“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应该优先保障精英群体的利益,一些人认为只应该照顾自己国家的国民,另一些人认为应该无条件帮助战争国家的难民(一些国家也确实在这样做),人们对“应该对什么样的人保有同理心”有不同的看法。
认清现实,包括要认清人们为解决问题做
出的各种努力,以及哪怕非常微小的结果
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很多地区依然在实施种族隔离,女性和男性在各方面极度不平等,女性中只有不到2%能读大学,但人们不断做出了各种努力,这些努力在当时引发的改变可能是微小的,但各种努力积累起来,才一步步带来今天的局面,现在美国虽然依然存在种族和性别不平等问题,但比起70年前已大为改善。
/ NYT /
又比如我接触过很多公益机构和做教育改革的小机构,很多只服务几十人,但促进了一些切实的变化。我也认识一些家长,为了改善孩子的教育、改善亲密关系,做出过各种尝试。
认清现实,包括要认我们的观念,与真相间的偏差
存在感到焦虑的家长,也存在感到不焦虑的家长,前者的数量很可能更多,这是现实,但“做家长不可能不焦虑”,这是观念,而且这观念忽略了那些少数的、不焦虑的家长(绝对数量可能并不少),并不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这类基于偏见、没有证据支持的不靠谱观念,普遍存在。这类不符合真相的观念,常会让人们感到更焦虑,引发更多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
……

为什么要认清现实?
首先,我觉得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多数人,并不能因为“难得糊涂”而大量减少内心的负面情绪。
或许愚昧的人可以做到。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记述20世纪初自己家乡小城的事,讲到一个12岁的团圆媳妇(童养媳),因为受到婆婆的长期虐待,精神崩溃,婆婆觉得媳妇是被恶鬼缠住了,用了各种偏方帮媳妇驱鬼,其中一个方法是让团圆媳妇当众泡在滚烫的水中洗澡,小城里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那时的人们,开心地嬉笑,感到新鲜好奇。但现代接受了一些教育的普通人不会如此,我们会有更强的同情心,对是非有相对更清晰的认识,没法真的“糊涂”,就算少想,也难以避免和否认很多真实的感受
我们甚至没法真的有效做到少看少听。现代的国家和企业普遍有更大的权力和规模,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很多事总会影响到我们认识的人,或我们自身;网络让信息无孔不入,只要上网,就很难不看到。
其次,变化与冲突可能成为常态,任何人都很难独善其身。科技发展本来就会让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加上疫情和复杂的国际政治,起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变化可能是唯一可以确定预测到的未来。变化容易带来压力、分化、冲突,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这更容易影响到每一个人,让人们在工作、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面临全方面的挑战。想要通过守住某个铁饭碗或某段关系而逃避挑战,会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第三,“难得糊涂”意味着我们也放弃了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而认清现实、探寻真相,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2021年发生的很多事,除了增加了很多人的经济压力,也增加了人们面对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很多人对良善的信心,压缩了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很多人担心他人的悲惨命运也很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认清现实,能帮助我们更了解沮丧情绪的根源,从原因入手寻找解决方案往往更有效;它能帮我们看到人们做出的不同努力,看到我们依然有机会做出一些自主的选择;它让我们能对良善保有独立的看法,能尽可能拓展自由的空间,能寻找到一些确定的东西(哪怕那最终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 NYT /
第四,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执着于“彻底解决问题”,而是能看到每一个小小进步的价值(哪怕只是我们自身观念上的进步),就不会那么害怕认清现实、尝试改变、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失望、挫折或失败。例如如果你在婚姻中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从没和伴侣沟通过,当你学习面对、接纳情绪,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情绪,或许你伴侣的行为在短期内没有改变,不平等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但表达和沟通本身也有意义。
最后,很多人害怕认清现实,带着改变的希望,可能会感到失望,但失望只是众多负面情绪中的一种,希望也带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它也可能减少那些问题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愤怒、抑郁、绝望,而这些常常比失望更为可怕。
该如何认清现实?
要如何探寻真相,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现实、现状?

我们C计划在做的事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首先,学习独立思考和探究真相的方法,提高理性思考能力。这是我们C计划一直在教孩子和成年人做的:形成探究的精神和开放的思维,能主动获取和分别高质量的信息,能有理有据、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复杂问题,从而能更好地解决自身和社会面临的问题。这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行论证推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人就能更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能将解决问题的虚妄的希望,转化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以独立的精神和强大的、明智的判断力,应对当下和未来社会不断的变化和压力。
/ NYT /
其次,多阅读,优化自己和孩子的信息食谱,你读什么,往往决定了你会成为怎样的人。我们C计划每年带孩子阅读20本左右的经典书,从一年级的绘本,到中高年级的经典儿童文学、传记、历史等书籍,以经典书为素材来训练孩子的思辨能力。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塑造出更复杂的人物形象,有更波折和合理的情节设计,暗含更深刻的主题;经典传记或历史等非虚构作品,往往展示出伟大人物曲折的历程,展示出各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和内涵。多读经典,能让成人和孩子获取关于复杂的、真实的世界的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将人带入作者创造的故事中,使人从中感悟、思考、收获,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能让人感到豁然开朗。
反过来,如果微信或抖音是你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如果孩子主要阅读的是课本、漫画、畅销书,有限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很难从中看到复杂社会的现实。
/ NYT /
第三,关注公共生活当个人的私生活和公共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注和理解公共生活就成为必然要做的事。我们C计划在选择经典书,设计相关讨论议题的时候,除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也会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例如,通过让孩子了解家务分配在性别层面的不公正问题,促进孩子观察家庭中的家务分配,反思孩子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通过让孩子了解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让孩子了解关于如何分配社会资源的争议,反思和自身享受的优质资源;通过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对各种形式的暴力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了解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理解社会结构性问题对个体的影响,更理解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了解埃博拉疫情的前世今生,更理解疫情对社会整体与每个个体的影响,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复杂伦理议题;……
/ NYT /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参加国内外大学的招募活动,招生者谈到希望找到更多了解中国社会的学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生活的学生。我觉得这确实是好的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能了解那些和自己有不同背景、或处在不同阶层、或持不同观点的人,让学生能了解社会整体和个体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能对影响他人的伦理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越多人,成年人,孩子,能更清醒地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真正可以依靠、无法被剥夺之物,那是丰富的内心世界,是独立的精神,是明智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2021年度事件的回顾和分析,关于我们在做的事我们将在2022年1月7日(周五)21:00,举办一场直播共同来聊聊,快来扫码预约吧~
我们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我们研究了上百本书,经过了数千小时的一线教学,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成长为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最新课程
如何帮助孩子了解更广阔和真实的世界,更好地思考和感知美好与善,找到更有意义的生活?
C计划研发的在线人文思辨课帮助孩子思考人与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同理他人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
添加客服思愉
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小阅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 不焦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