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多肉 | 作者
张敬、Keane、笛子 | 编辑
unsplash、网络 | 图源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
成都一位妈妈,在得知10岁女儿被30多岁的男家教猥亵后,亲手把恶魔送进了监狱。
大快人心。
她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刚开始知道女儿被伤害时,她和所有爱孩子的父母一样,非常愤怒,恨不得“手刃”对方。
但她深知,只有愤怒不够。
到底怎样才能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一家人商量后,她们悄悄在女儿补课的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记录下男家教完整的犯罪过程。
正是这份关键的录像证据,最终让这名男家教被判处猥亵儿童罪,获刑5年
且终身禁止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
这也是成都“终身禁业”第一案。
新闻冲上热搜后,全是好评:
“比房思琪妈妈好太多。”
“妈妈用可能给女儿造成二次伤害的方式,来换取这人渣没机会再伤害别人。”
“受到伤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到伤害后不会保护自己,这位妈妈做得好。”
其实,这件事的背后,有一个细节同样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2021年12月,妈妈就聘请了家教老师李华为女儿小雨补课。
而补课不久后,女儿小雨就跟爸妈说不想再上课,但没有说具体原因,爸妈就没有重
直到今年5月,李华再次猥亵小雨时,在长期积累的恐惧下,小雨终于哭着向妈妈说出压在心底的秘密。
原来,在补课的半年里,李华曾不止一次隔着衣物触碰小雨的隐私部位。
被猥亵后,小雨的性格也从以前的乐观向上,变得内向胆小
所幸,在家人的理智之下,坏人最终被绳之以法。
但假如孩子第一次跟家长说不想上课时,他们能深究一下原因,多问几句,或者多观察一下孩子的情绪变化,也许就能尽早发现问题,孩子也能少一些心理上的煎熬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重视孩子的需求,有多重要
这一类父母,
更容易忽视孩子的需求
世界上有一类父母,当孩子遇到麻烦求助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
先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
小时候,如果被老师体罚,回家肯定还有劈头盖脸的一顿骂等着:
“为什么老师罚你不罚别人?肯定是你不对在先!”
长大了,跟老公吵架,他们不是立刻替你打抱不平,而是:
“是不是你哪里做得太过分,惹他生气了?”
当孩子遇到挫折,这类父母不仅不提供支持,还反过来要孩子检讨自己。
之前,有另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17岁的女孩芊芊,在8个月的补习时间里,被家教老师邹明武4次强奸、多次猥亵。
为什么要请这样一个恶魔当家教?
原来,邹明武曾在芊芊就读的学校担任数学老师,所带的学生教学成绩一直不错。
所以芊芊的父亲花了16万元,聘请他为女儿补习。
刚开始,芊芊的学习成绩确实有提高。
也因为如此,邹明武更大胆了。
从一开始的动手动脚,变成了性侵,还威胁芊芊不能讲出去。
芊芊曾多次暗示过父母,不想继续上课。
但父母以为是她抵触学习找的借口,坚持让邹明武给她补习。
无奈之下,芊芊只好强烈要求家人在补习的房间内安装摄像头。
从监控看到邹明武猥亵芊芊的全过程后,父亲才终于报了警。
邹明武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半,剥夺政治权利2年。同时,禁止从事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教育工作5年。
恶人被惩罚了,但受害者废墟般的心灵,要用多长时间去修复呢?
每次看到这种事情,最令人心痛的一个现实就是:
受害的孩子尝试过向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求救,但不仅被忽视,甚至被要求“自我检讨”。
对这些孩子而言,被坏人欺负很害怕。
但没有一个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更可怕。
父母的忽视,
扼住孩子呼救的喉咙
心理咨询师小楼老师在《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说过:
当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向最信任的人寻求帮助,这个人很可能就是父母。
但当孩子向父母求救时,由于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岁数小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有所隐瞒,不敢讲出全部事实。
屈辱、伤心、失望、恐惧,导致他们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进而表现出一些在父母看来“无理取闹”的行为。
如果父母不懂解读,甚至觉得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一文不值,他们就会很疑惑:
被性侵了应该说出来吗?
老师体罚我合理吗?
遭到校园霸凌该跟谁说?
感情中被欺骗了怎么办?
我是应该自己解决还是应该寻求帮助?
而当父母失去了保护孩子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坏人”施害的机会。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被老师性侵后的房思琪,饱受恐惧和折磨,挣扎许久后,她尝试迂回地求助妈妈。
饭桌上,她问妈妈:
“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却诧异地看着她:
“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思琪不死心,把她的遭遇当成别人的事情讲给父母听。
“听说学校有个同学和老师在一起了”。
父母却说,这女孩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房思琪不说话了,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
因为她明白: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直到生前最后一刻,房思琪都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自己被老师性侵5年的屈辱经历。
在一次次求救被忽视的反馈中,她已经“习得性无助”,在内心深处认为
不管我做什么努力,都是没用的
没有任何人可以帮我。
我除了忍受,别无他法。
最终放弃所有反抗
无法发出呐喊的孩子,
忘了爱自己
心理咨询师冰千里曾经说过: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
小时候,如果父母对你的关爱欠缺,总是忽视你的需求,那么,你的心里慢慢就会形成“我不配拥有”“我不值得被爱”的自卑感。
关系里一遇到冲突,即便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也会觉得内疚、不安,进而谴责自己。
甚至逐渐失去自我同情的能力,也丧失了自我支持的意愿和肯定自己的力量。
最后,忘记了如何爱自己。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研究生陶崇园不堪被导师凌辱而跳楼轻生”事件。
26岁的研究生陶崇园,长期被导师王攀压榨。
不仅要随叫随到,王攀还让他给自己洗衣,带饭,按摩。
甚至无耻到强迫他叫自己“爸”,
每天睡觉前更要道晚安:“爸,我永远爱你”。
光是读文字,已是满满的窒息感。
他生前在日记里写道:
“我被奴役了四年,整整四年。”
即使如此“逆来顺受”,他“服侍”了5年的导师仍在背后用尽手段,
堵住他所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强行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最终,陶崇园受不了了,他在自己的妈妈面前,从宿舍楼一跃而下。
事后,无论陶崇园的妈妈如何后悔、愧疚、自责......都无济于事。
因为面对儿子的求救,她竟无数次劝他:
“忍一忍,毕业在即,不要跟老师起冲突。”
所以直至最后,她也没能想明白:
“我到底是在哪里,没拉住我儿子!”
如果这个母亲能够在孩子求助时,就重视孩子被凌辱的问题,能够教他勇敢反抗,给予他足够的心理支撑,或许他就不会把一切的不幸都归咎于自己,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们可以做什么?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
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都很重要。
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的支持。
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被父母忽视过,被坏人伤害过。
请不要自责和内疚,你并没有任何过错。
你没有义务去承担欺凌、打击和侵犯,你有权利去追求任何自己热爱的事情。
如果过去的你,因为弱小和无助而无法反抗;
那么希望现在和未来的你,能够习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遭遇任何不公平的待遇时,勇敢而坚定地说“不”
如果身边的家人无法保护你,可以试着扩大求救的范围,找亲戚,找朋友,找媒体,找社会支持机构等等。
一定一定,不要放弃自救。
因为,你是你最后的靠山。
但如果你是容易忽略孩子需求的父母,或者想防患于未然,这里有三个建议供参考:
(1)注意孩子的细微变化
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敏感内向,遇到困难时他们可能并不会直接告诉父母。
或者一些更小的孩子,在遭受到伤害后不知如何表达。
那么,家长就需要细心观察孩子身上任何细微的变化。
比如,Ta在情绪上有没有什么异常,是否变得有些沮丧、抑郁、恐惧、焦虑;在行为上有没有表现得退缩、回避、自残、或有攻击性等。
尤其是孩子如果表达出了“想死”的念头,一定要引起重视。
不要觉得孩子只是“说着玩”“不会死”,要尽快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或治疗师。
(2)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在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遭受到伤害或挫折,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找父母。
好的父母,应该具有“安全基地”的作用,安抚受挫的孩子,给孩子情感支持和鼓励。
有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更勇敢对实施侵害的坏人说“不”,从而保护好自己。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对孩子是忽视的,或者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对于孩子的求助行为是责备的,那么孩子更可能在遭遇了侵害后,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愿意去沟通和寻求帮助。
这样他们要么继续默默忍受坏人的侵犯,要么用自己极端的手段解决。
但无论是哪个方法,都将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3)尊重孩子的意见
当孩子在遇到一些欺压的时候,他们会感觉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失控了,自己是不安全的。
这时的父母,需要帮孩子重获控制感和安全感。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想法,比如转学,离开原来的环境等等,父母都应该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去调查清楚孩子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以保护孩子为最大原则,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这样,孩子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对生活还是有控制力的,这有利于他们自尊的提升和安全感的恢复。
写在最后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难题,
但比起隐瞒和逃避,你更需要主动而坚定表达
也许很多时候,不是父母忽视了你,
而是你一开始就没有赋予他们知情权。
而作为父母,希望你能在孩子的心声面前,尽量多一分看见”
看见孩子的恐惧,看见孩子的成长,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
我相信,那扇隔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紧闭的心门,
其实只要轻轻一敲,就会悄悄打开。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好的父母,会试着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通过引导而非强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而差的父母,则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希望孩子能代替他们,达到人生中不曾到达的高度。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极容易变得敏感、焦虑、输不起。
明早(12月7号)10点壹心理明星讲师米娜在壹心理直播间,将和大家讨论如何摆脱高期待,用正确的方式重新养育自己
↓ 直播无回放,扫码预约防错过 ↓

爹味说教 
为爱远嫁
 高质量的作
 自伤行为 
微笑抑郁
 给父母送礼
中年婚姻 
儿童性教育

点个“在看”,为自己注入能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