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篇文章,一位公卫大佬评论:“有好几个结论令人虎躯一震。”
今天咱们来看看文章里的几个结论吧。

一,作者称“Omicron会重复感染,所以“群体免疫”是不可行的。”

感觉作者既不理解奥密克戎的重复感染,也不理解他在这里提“群体免疫”是毫无意义的。

首先,奥密克戎时代因为突变株多,重复感染更常见。但是突变株之间有交叉保护力,尤其可以保护重症死亡。

以新加坡为例,11月份本土病例中77%都是XBB突变株,
但新加坡的住院率和病死率持续下降。
预计这次中国大面积感染后会产生免疫屏障,对今后的流行株有保护。

作者列举的三篇论文都是早期体外试验。其实体外中和试验并不能代替真实世界的保护,比如既往感染不能中和XBB,但我们还有T细胞免疫(参考:疫苗感染都防不了,凭啥说能防重症?)。只看体外研究,会一叶障目。

二,作者说“BA.2比BA.1的致病性更强,感染BA.5比感染BA.2更易住院。”

建议读一下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11月25日的声明(参看:世卫:奥密克戎突变株出现一年来的情况)。世卫的总结是奥密克戎各亚型致病性大同小异,如果有毒力明显增强的突变株出现,我们会警惕的。

作者精选个别论文没啥意思,英文说要看totality of evidence,就是所有证据的总和,才行。所以我们经常说“科学界的共识”是什么,这才有意义,

三,作者说“Omicron会导致长新冠或后遗症,和Delta相似。”

可是,明明您引用的文章里说奥密克戎3个月后各种症状都比德尔塔少好吧?作者可能不知道世卫组织长新冠的定义是新冠后至少3个月还有症状。而且现在有其他证据奥密克戎的长新冠风险更低(参考:至今对新冠后遗症最详实的全球数据分析)。

四,作者说“重复感染会有更多的伤害,进一步增加了住院、后遗症和死亡的风险。”

作者没有读自己引用的这篇论文吧?这篇文章是比较了两组配对的人。一组只得过一次新冠,一组得过两次,评估的是他们第一次感染后180天内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1,这不是比较同一个人得一次和得第二次前后的情况,论文作者强调了这一点。

第2,那组人为什么会得第二次?可能他们本身就易感,再说反复得病的人更有问题也没什么吃惊的吧?

五,作者说“国药和科兴的疫苗和外国疫苗的有效性相似”

作者列举的“外国”疫苗是俄罗斯卫星V和阿斯利康,作者明显不知道这两款现在因为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如mRNA疫苗,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基本不用了。

六,作者回答“paxlovid很容易产生耐药性,瑞德西韦对防重症和死亡的作用很小”。

作者的信息要么不抓重点,要么过时了。

Paxlovid是世卫组织唯一推荐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世卫称其为“迄今为止高危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
那些夸大这个药缺点的说法,好比你们班上只有一位同学考上哈佛了,你非要说他房间太乱。中国药监局在辉瑞结果出来的56天之后就迅猛批准Paxlovid ,为啥?是专家不识药吗?现在国家为啥在迅速培训临床应用Paxlovid的医务人员?
至于瑞德西韦,早期发现对住院病人效果不大,后来对病人早期治疗,可以降低住院率87%。这个药是FDA批准的三款新冠治疗药物之一,而且可以在不能用Paxlovid的病人中使用,所以意义很大。说这个药“作用很小”,嗯?
七、作者说“灭活疫苗对Omicron更有效。”

作者引用的那篇体外文章根本没有这个结论。香港的最新数据是防有症状的感染,三针辉瑞50.9%,三针科兴41.6%。
看到这篇爆款文有深深的无力感,槽多无口。感觉作者对疫情没有一直关注,所以有很多误解,好像是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没有睁开眼看世界。

更让我担心的是,作者公众号的名称是“寻找赛先生啊”,而且自称“相信科学”。12月24日才注册公众号,第一篇就十万加了,以后会不会继续输出这种貌似“科学”的误导文章?
更多:

如果觉得这篇靠谱,请转发订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