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12月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中国继续作为COP15主席国,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为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开展,腾讯公益发起了“我的野朋友”小红花日主题活动,我们邀请您与我们一块,让生物多样性真正得到保护,把它转化成一个落地的、可见的行动。
👇点击下方图片👇
用小红花守护我们的家园

点击图片,一起保护大象和热带雨林!
公益真探李彦琪:
大象食堂真的在保护大象吗?


连续96个小时的实地探查,穿越400000平方米大象食源地。
云南西双版纳大象食堂项目地的探访中,我一直在追问着:项目是否真的帮助了大象?科学性如何?执行监督方法是什么?机构是否真的了解捐赠人对项目的期待?
直到探访的最后一天,我仍然在问:为什么说’⼤象食堂‘是在保护⼤象?这不禁让基金会秘书长张锡炎老师气得有些“七窍生烟”。
带着评估标准而来
“你凭什么说大象不能直接受益?我们已经给大象提供了8000亩它可以吃饭的地方了,只是大象告诉我们,它不够。”
对项目负责人张锡炎老师来说,大象食堂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晰:
“大象的食物主要是草本、禾本植物,现在树木太过密集,让林下可采集的食源变得稀少,所以大象在保护区里待不住了。”
西双版纳
“大象食堂1.0”,试验地选在处于雨林保护区边界的小田坝村。基金会用1.5元/平方米的价格,永久回收了280亩过耕地,通过种植大象爱吃的植物来打造食物源基地,从而减少大象进村频率。同时教村民在村内改种大象不喜食用的经济作物来提高收入。
“大象食堂2.0,选址在同样受野象侵扰的支龙村,项目核心目标不变,租用村内荒地,鼓励村民恢复山地民族沿袭千年的“轮耕轮歇”方式来种植大象食堂,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来增加经济收入。
小田坝村的大象食堂1.0项目实验地
但是对普通公众而言,大家更关心的是:
捐出去的钱能让野象过得更好吗?项目的执行方案真的可靠吗?
公益不只是情怀贩卖和道德感染。出发前,我参考公益真探项目组提供的公益透明度评估量表,结合过往经验,设计了自己的一套评估框架。
这些核心问题,我未必需要亲口问出来,实地探访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获取一手信息,了解项目地的真实景象,更重要的是,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信息,才有透明度
整个行程中最辛苦的一天,在小田坝村。所有人都钻到了雨林深处的 “大象食堂1.0”的项目地里。
我们走在⼤象和人都走过的路上,穿过淹没⼈的草,基金会工作人员陶卫积和王向导带我们走到草中间,手一挥,放眼望去都是我们的项目地。
曾经用做农耕的土地被三千多棵小树和草本植物替代,大象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喜欢吃的植物。
探访大象食堂1.0项目地
回程的路上遇到了小田坝村的许支书,于是安排了下午的探访,希望能够获得村干部和村民的视角:村民对项目的参与和了解度怎么样?“大象食堂”到底有没有用——大象来的频率真的少了吗?
许支书说村民做这个项目完全出于志愿,希望能够帮到村子,所以积极配合。
后来我们去看了支书家前阵子被野象踩坏的田地,以及80码(两个40码)的大象脚印,才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象冲突”的危机。

80码的大象脚印
陶哥介绍,“大象食堂
一方面会收地种树,一方面会给村民提供种植火龙果的培训,提高社区的整体收入,同时种植其他作物来逐渐替代橡胶,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

探访象食堂1.0项目地
我⼀开始在腾讯公益项目页面上了解到的项目介绍,是以保护大象为主的。但在深入走访后,我更多了解到项目在解决大象吃饭的问题,首要解决的是人象冲突问题。基金会实际的工作是在减少村民受大象侵扰的损失,建立生态社区,走向更可持续的农业方式。
探访象食堂1.0项目地
第三天,我们五点多起床,去往支龙村探访大象食堂2.0项目地。绕着盘山路一路狂飙,满山都是橡胶树。一路上红土地两旁都是绑了塑料袋的铁丝网,提醒人们这里有防象高压电线。
然而陶哥告诉我们,聪明的老象会拔树枝把电网破坏然后钻进去,所以,仍然会有野象进村毁坏庄稼。胶林旁村⺠自己盖的房子,墙壁上还有野象牙划过的印痕。
被野象牙划过的墙壁
探访中,我发现目前“大象食堂2.0”也没有⼀个具体的成效量化指标, 但陶哥说最紧迫的是开始筹款,尽快推进⼯作,完成对村民的许诺。

村民们除了面对人象冲突的困扰,这几年橡胶价格低靡,茶叶价格也因为橡胶种植和打药受到了影响,这让大象食堂项目的土地补贴变得更加珍贵。
李彦琪和基金会秘书长张锡炎老师访谈中
对于项目的科学性和透明度问题,我和张秘书长进行了很多讨论。他很坦诚地承认,项目科学性确实面临着各方质疑和讨论,科学性固然重要,但资金有限,时不待人,得先把事情做起来,有了村⺠配合的基础,在有更多条件后,才能进行科学性评估和优化。
我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NGO在面对的问题。
很多时候并不是机构故意隐藏,而是真的没有办法拿出信息。有了信息,才有透明度。所以我们不能像看企业财报一样只为了揪出端倪,首先要让机构先完善工作方式和评估系统,而不是埋头往前冲,最后却无法衡量效果。
李彦琪正在探访周边环境
对于公益透明,我认为有两个困难:一是,公众、捐赠人不知道什么是公益透明,需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对捐赠项目提出要求,而不是捐了钱就了事。二是,很多公益机构目前不一定有能力做到信息透明,或者说,他们也没有相关的意识。
对于公益真探这个项目,我觉得能够帮助公众了解到很多机构的真实情况。也许目前还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让公众发现问题,意识到需要改变,促进机构更正规化、透明化,可能也是一个小小进步。
点击图片,一起“给大象建食堂”!
公益真探李非凡:
探问题,也探实情
最近几年,极端气候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养护了200多棵热带植物的博主,我自己却越来越迷茫,会经常思考:我们的分享到底带给大家什么了?不断消费的欲望?互相攀比的心态?
我家阳台的部分植物
幸好,2022年夏天,我遇到了“雨林修复”这个项目,带着“公益真探”的全新身份,也带着“透明公益践行者”的任务,我走进了中国唯一成片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去寻找环境保护的答案,也寻找我自己内心的答案。
项目开展4年,效果如何?
2022年8月,我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基诺村,了解到雨林修复项目是引导村民拿出自家不适宜种植橡胶的地,砍掉橡胶树,改种免费发放的珍贵树种,并依照“每棵树苗10元/年,每亩种植60棵树苗”的标准给村民发放管理费,一次性签订10年的管理合同。
项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修复热带雨林生态环境、提升当地土壤种植生产力,从而达成“退胶还林-恢复环境-生态旅行”的绿色经济良性循环。

退胶还林土地

我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这些珍贵树种真的适合当地的气候吗?成活率高吗?现在项目已进行四年了,土壤质量有所改善吗?
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张锡炎老师回复说:
 “请科研人员去做检测、样本分析,可能要花几万几十万。但是对不起,我们难得筹点钱,现在只能把钱先用到刀刃上,首先解决承诺给村民的管理费。”
项目地区域
对于项目的科学性和量化标准,张老师强调需要有一个优先级:
 “我们是会努力地去争取条件完成量化的,比如说做一些评估,我们只要有条件就会去做,没条件的时候就只能先换一个。
早期树种单一,好歹比都是橡胶强吧?在未来,我们前两年种的那些树有的死了,就穿插种别的品种,现在林业局经费不够,给不出树苗了,我们就自己育苗,就可以让它更多样化一些。
从长期来说,雨林修复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一次性买断,8万块一亩橡胶林,你把它一次性买断下来,根本不用种树,也不用管,自然环境三五年就能长出无数的东西。但问题是当下我们没有钱,一亩地每年给老百姓600块钱,我们都得去筹,你别说是8万块了,所以这个是一步步来的。”
公益真探,既是来探“问题”,也是来探“实情”。现实与理想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质疑”他们为什么没做科学分析,而是要客观地了解他们为何没做、难点在哪儿,想办法帮他们一起推进科学分析的进程。
只有行动,才能让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基金会的育苗基地
村民过上更好生活了吗?
判断一个公益项目成效如何,可以看评估、看实地、看报告,但项目是否被村民们打从心底认可,还得看村民们怎么说。
在基诺山,我拜访了第一批参与雨林修复的刀三哥。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割胶人的艰辛。
割胶需要在18-24度的环境下,不能等到太阳大晒了,只能半夜去割,1个小时差不多能割100棵,从晚上九点割到十二点,休息一个小时再继续割到早晨六七点……很多人因为长期夜里作业,时间长了视力下降得很厉害。
正在采集中的树胶
改种珍贵树种,养上几十年,树权还属于自己,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来。这些道理刀三哥想明白后,做了雨林修复项目“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现在的刀三哥作为向导参与生态旅行,盖了新房开农家乐,再加上茶叶的收入,已经基本不需要再去辛苦地割胶了。因为雨林修复项目,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当年被贴着地面砍掉的古茶树,又冒出了新枝。
未来如果有更多的古茶树重新发展起来,仅是这一片地,只要天气不受影响,村民一年就能有几万块的收入。
刀三哥作为巴飘村的村干部,也会在项目执行上思考很多,比如他提出雨林修复的管理费应该定在每年12月31日前发放给村民,因为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交保险费、网费、小孩学费,过年也要买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这笔钱帮上大忙了。这是来自实践者的智慧。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
我带着一些对项目的疑惑而来,解惑之余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这个项目仍然存在很多等待改进的部分,比如员工流失的问题。我来的时候,基金会骨干员工陶老师即将离职,工资低是造成员工流失率高的原因,他们对公益有热爱,但为爱发电无法持久,每个人都需要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趴在地上反复核对信息的村民
又比如,更清晰的工作流程可以提高效率。我和村民一起为捐赠人挂树牌时,发现对方拿着的表格非常乱,这就让这项工作变得很吃力,要来来回回确认位置与捐助人信息,效率低,人也会很累。
还有一些环保细节问题,有些村民会随手把塑料制品扔在地里。这些不是大问题,但在项目发展起来之后,可以适时地给村民增加一些环保培训,也纳入到生态旅行和自然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作为“公益真探”,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是第一步,但公益行动不能止步于此,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我们还会继续密切关注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尽己所能,探寻解决方法。
点击图片,共同守护我们的雨林!
公益真探:我们真的在看
如何评价公益项目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坐在咖啡厅里,看着新闻看着手机时,可能心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当我们身处项目实地,听到当地百姓的心声,看到当地工作人员的困境和努力时,可能又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答案。
目前,两位“公益真探”的项目实地探访已经结束,但她们还会持续对探访的项目进行为期一年的线上观察监督,并持续为项目提供反馈建议。这项由捐赠人深度参与互联网公益透明化建设的行动,将趋于常态化。
就像公益真探李彦琪说的,捐赠人有权利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怎么花的?公益真探们正在帮我们做这样的事。我们,真的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