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阅读是一个能开启小朋友对这个世界的想象的媒介,但也有些爸妈会困惑:每天读啊读,到底对孩子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呢?为什么阅读那么重要?
全世界对于阅读最专业和前沿的研究结论告诉我们:阅读是“教”不出来的,阅读是可以有效“引导”的。在上周一场“阅读”主题的直播活动中,王歌老师也提供了类似的讲述。
今年6月,LensforKids和知乎图书合作策划的王歌新书《没大没小的为什么》正式出版了,在书中,王歌老师分享了亲子沟通、思考与讨论的具体方法,也借助《木偶奇遇记》《皇帝的新装》《狼来了》《寻梦环游记》《獾的礼物》《另一个保罗》《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这些经典故事,一再印证阅读可以给予每个人的养分。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
的确,有效的阅读引导,不仅可以指引孩子体会语言的精妙,还能启发孩子感受思维的乐趣,亦能留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
以下是王歌老师在直播间谈论亲子阅读的内容实录。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文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及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2009-202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研究室从事哲学研究。2020年移居德国柏林。
积习成性,
让阅读成为习惯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的媒介,比如唐朝是诗歌,明清是小说,但现在更多是一个影像化的时代,孩子们可能更愿意读图、看影像。
但我觉得阅读本身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即便不一定是以纸媒的形式,阅读肯定是会影响心灵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特别必要的,没有阅读的话,就很难让孩子有精神生活。
在国内,常常会觉得家长和老师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我到德国来以后,看到这边的教育方式、推荐很审慎,更多时候是先有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阅读,通过沟通,鼓励孩子学会做研究、调查资料,不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是让阅读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内文展示
其实不是别人告诉你说这样是最好的,因为别人未来也可以给你一个对心灵、个人的自由成长有害的东西,但可能会把它说得美轮美奂。
如果要是这种情况,就需要孩子们从小有一个遴选的过程,允许他们自己说不,但是父母要跟孩子沟通,得让孩子慢慢觉得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是有意义的,这其实是难的,因为你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好,你只要说它好就行了,但这个东西它能积习成性,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吗?家长需要像培育小苗一样,天天浇水,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暗示孩子,其实教育在这个意义上特别需要耐心,不容易。
有时候,家长不一定非要拿一个特别大部头的东西让孩子读,孩子可能更愿意读绘本,或者愿意读一篇小文章。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内文展示
我认为,阅读可以每天先给孩子们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就读10分钟,读一个小故事,甚至有的孩子不爱读书的话,你可以先让孩子听书,先把一个非常好实现的跟阅读有关的目标定下来,让它成为一个小小的仪式,成为一个小小的例行公事,然后积习成性慢慢成为习惯,慢慢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还有一点,不管是孩子听完了还是看完了,我觉得跟家长聊一聊特别重要,这本书(故事)讲的什么?这个故事可能有什么不一样的结尾吗?这个故事你觉得哪个地方不太可信?让孩子知道阅读不是一个消极的事,总是能和别人去沟通的,总能有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让孩子的阅读
和他的生活、关注点和问题意识
产生关联
一般早晨我们没有晨读的习惯。早晨起来通常都是手忙脚乱的,以前我也曾经非常雄心勃勃地给孩子说,早晨听一点比较简单的英文,但是我后来又打消了这个想法,大家太想把孩子的时间都占满了。
我以前还曾说我们吃饭的时候一起听新闻,一起怎样听外文的东西,但现在就觉得正好早晨大家很安静地吃东西,说一说家里的事情,我觉得也蛮好。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都太急于做好父母,不如给孩子一点什么都不做的时间,可以让他们什么都不做,不要把他们的生命占满,你要相信让他自己成长,是成为他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
晚上的话,我确实是会和孩子做一些阅读,常常都是一些不是很长的文本,因为一年级、二年级也读不了什么太长的东西,所以我觉得绘本是比较好的,又有图画,还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描述性的东西。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内文展示
我觉得好的绘本文字和图像之间不是完全一致的,它是有对话关系的,图画有一些言外之意,语言又说了一些图像之外的东西,互补性特别强。孩子可以在两种艺术媒介之间,比如图画和绘本文字之间,就能获得不同的营养和灵感,读一点点绘本,再进行一些讨论。
再有就是小孩正好有疑问的时候。比如孩子突然问了你关于死亡的问题,关于种庄稼的问题,关于小动物的问题,你就可以找来相应的绘本,让孩子的阅读和他的生活、关注点和问题意识有一点点关系,这是特别好的。那天小朋友突然跟爸爸妈妈聊起来的一件事儿,我们放在心上了,我去找了相关的读本,然后和孩子一起来分享,一起来找答案。
不要用我们的成年状态
伤害了孩子无意识的童年状态
我之前做学问读哲学一直读到30多岁,等到要小孩的时候已经快40岁了,虽然一直在做哲学研究,但是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我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好回答。
比如:妈妈你死了我到哪里去找你?人为什么要做梦?我家的双胞胎老大因为听不见需要戴人工耳蜗,也会问为什么只有我戴耳机,其他小朋友都不戴等等。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内文
所以我就特别认真在想,我怎么样把以前的哲学所学和孩子最天真的问题结合起来,我也找了像英美法德的资料,虽然国内有很多译介的作品,但是我还是希望这方面有本土写作,虽然生活经验里有共同的部分,但还是有一些差距。
我就和LensforKids合作,汇集了一些小朋友的问题,把解答问题的内容做成了音频,后来又编辑更新了音频文稿,把它做成了这本书《没大没小的为什么》,其实就是跟着孩子一起重新思考一遍,我觉得都是很本质的问题,不分大小的,这是大人也该问的问题,就是我们忙坏了就没心思问了。
王歌《给孩子的哲学启蒙课》音频课
比如死亡,这个问题其实不好答,有的时候我的一些思考面对孩子不好说出口,你会突然觉得是不是太残酷,我先生的理解是人死去,就完全像自然元素一样回归自然了,他以前也不会说灵魂,但面对孩子他也完全改变了这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他会跟孩子说,有的宗教会说去上帝那里,有的宗教认为是轮回......
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给孩子特别多元的那种可能性,其实也让孩子挺手足无措的,但有的时候自由就是让人挺无措的,没办法,你就得跟孩子一起来练习,我觉得可能比那种说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答案,说“这就是你人生应该走的路”,可能要更健康一点。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内文展示
自己思考其实是不容易的,有困难的,甚至是让人有点不安的。但我总觉得好像能独立,总跟这种不安有关系,有时我看到特别听话的孩子,就很忧心忡忡,当然太淘气的那种小孩也比较让人操心,但我所说的是一种平衡,你特别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个性,什么事情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那样的话即便他特别顺,某一天也会被命运裹挟,成为一个社会的小工具,他很难活得很精彩。
这本书里讲到了很多话题,比如人为什么会发脾气?人为什么会生病?我为什么必须上学?规则从哪儿来?小朋友真的是会问你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为什么红灯我就得停下,绿灯才能走,谁规定呢?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内文展示
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家跟孩子做一些游戏或者小的思想实验,比如设想一个地方是完全不遵守规则的,或是你有一个小岛,你会怎么做它的交通,你可以让孩子去幻想做一个小的项目。
当然这个需要好多时间和精力,很多妈妈有各方面的压力,是很难的。但是有时候有那么一个小小的意识,可能小孩子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不觉得那是儿戏,或者是胡言乱语,把它作为一个小契机,建立一些特别柔软的可以让孩子以后回味的瞬间,我觉得也蛮值得我们用心设计的。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亲子小练习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其实是没有童年的,因为童年是没有意识过来的,有了孩子我们才能有意识地重温童年,所以我希望我们不会用我们的成年状态,伤害了孩子无意识过的童年状态。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孩子找到自己很有自信的那一个点,让他去张扬,才能过得精彩,不然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很辛苦,总是看着别人决定说你好不好,你坏不坏的,那样真的是人生好无趣。
🛒

《没大没小的为什么》现已上架当当、京东
也可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本公众号刊载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为LensforKids原创
著作权归其所有,转载或使用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