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七叔东山再起”关注公众号
和十万投资人,分享别样人生
石家庄深夜通告:自21日连续5天全员核酸筛查。
这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石家庄前段时间刚刚火了一阵,因为它是国内第一个“开放”的地方,我还特地为此写过一篇文章。
没想到才过了一周,石家庄就重启全员核酸检测。
如果没记错的话,疫情防控二十条里面的第六条明确提出,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时展开。
但石家庄依然重启全员核酸。
你说石家庄顶风作案,和中央对着干,我觉得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唯一有可能的是,这次开放7天以后,疫情已经到了控制不住的地步,已经没办法搞清楚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了。
所以只能放AOE大招,全员检测。
我最害怕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政策在左右摇摆,之前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到,中国之所以要清零,是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极度不平衡,容易引起挤兑。
一开始选择了清零,本意是想着病毒毒性慢慢减弱,那么也就从新冠变成了大号流感。
实际上新冠的毒性是减弱了,但是传播能力反而更强,再加上我国老年人口众多,一旦放开,医疗资源一样要面临挤兑的风险。
但是你一直保持这么封控吧,经济实在是扛不住了。
所以抗疫不再是医疗问题,转而变成了政治问题——到底是保民生还是保经济。
从这次发布的二十条看,中央似乎想找一条中间道路,说难听了,就是既要还要的路线。
想法挺美好,现实很残酷,石家庄就是最好的例子,“开放”的这一个礼拜,查验核酸的频率与范围缩小,频次降低,是对外来人员的防范放低,但换来的却是感染者突然激增,并且原以为有爆发性的消费增长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大家都吓得不敢出门。
别说消费了,连正常读书,上班,倒垃圾都不敢出门。
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现在已经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开放”未必会大幅促进消费,封控经济一定趴窝。
怎么办?
其实石家庄这次政策左右摇摆,是非常好的反面例子,换一句话说,如果别的城市也学石家庄的做法,大概率也是相同的下场。
所以我们就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思考路径是不是有问题。
疫情三年来,很多人把矛盾集中于“开放”还是“清零”,错了,方向就错了,而是应该把矛盾集中于“有为”还是“无为”。
无论是过去中央提出的“熔断”也好,“7+3”也罢,这些看似非常严格的封控措施,都叫“有为”;
同理,这次提出的二十条,取消“熔断”,用单元楼为单位划定高风险区,“5+3”之类看似开放的措施,也叫“有为”。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主动做点什么,从而减少疫情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
相反,某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就充分展示了“无为”的态度,比如一刀切,层层加码,官僚主义,随意扩展高风险区域等等。
如果这些地方可以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指令,没有这些懒政行为,我们的经济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糟。
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想过如何“有所作为”,而整天在思考“无为而治”,以KPI为考核目标。
这么搞,无论是“开放”还是“清零”,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反噬。
比方说石家庄的开放,从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来看,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足够高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人;
    2. 严格落实分级治疗和居家隔离政策;
    3. 软化对新冠的恐惧心理;
    4. 对重症投入足够的医疗资源
很显然,石家庄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甚至没有做好二十条里面的条条框框。
很多城市和石家庄一样,它就没有中间管理这个概念,你让它按照二十条的要求逐步开放,它是做不到的,整个管理体系跟个二极管一样,要么关要么开,选择性开关是要通过程序控制的,但是程序本身就没跑过,更别说控制了。
所以现在说是说有了二十条作为背书,各地可以选择性开放,但是真正宣布开放的城市有多少?
屈指可数。
因为它们很清楚,就以现在的医疗资源和管理能力,开放绝逼是死路一条。
大家还在左右彷徨之际,石家庄敢为天下先,做了这个吃螃蟹的人,只是效果极差,吓得大家不敢再有非分之想,老老实实走老路。
我们一定要明确一个观点,像石家庄这样政策摇摆,绝对要比坚持封控更可怕。
因为之前封控投入了相当大的成本,但效果是如履薄冰的,实在忍不住了放开以后,上一轮投入全部归零,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反噬。
所以在执行政策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开放带来的后果。
要是接受不了,还不如继续保持封控状态,到了压力临界点再说。
那么压力临界点是什么?
大家自己完形填空吧,每个人的想法恐怕都差不多。
▲ 我是七叔,一个亏了大钱,又爬起来的男人
这个人,有点风趣,也有点骚气
往期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