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到底有多沉迷于“八卦”自己?
从八字测算、紫微斗数、八卦六爻,梅花易数,到星座罗盘、塔罗牌占卜、求签断事,恨不能践行所有可行性策略,以“剧透”自己的人生。
但是,玄学终究是玄学,论证尚需时间,无法停止探索脚步的人们,转头又找到了新的自我剖析大法,即五花八门的人格类型理论。
试问,今年还有谁没做过MBTI测试呢?一名ISFP向各位致以诚挚的问候。

从年头到年尾,MBTI的火热势头可谓分毫不减,还在不断地衍生出新的表达方式。
一直以来,MBTI并非新鲜事,外企笔试题中时常夹杂着它和许多性格测试的身影,素来被当作公司体系中的例行公事,打工人早就习以为常。
直到年初,先是朋友圈炸开了锅,人们纷纷开始转发和分享MBTI测试链接;然后是微博上的冲浪达人们,制作出大量与MBTI相关的Meme图;继而是小红书的博主们,对各类人格进行剖析和延展,同时兜售解读服务;之后又有各类明星艺人,纷纷参与到这场狂欢中……
自此,MBTI开始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并以全新面貌占据了年轻人的社交话语。
做完MBTI测试、认领了对应人格的年轻人们,兴冲冲地把新的专属符号写进社交名片。
大家活跃在各类人格解析内容下方,孜孜不倦地交流着“世另我”的经验,不断地惊呼着:“对,对,我就是这样,测试果然很准确!”
接下来,众人还会在解析区找到自己的人格所对应的名人,并引以为傲。
如果你是INFP,那么你和黛玉、尼采就是同类;如果你是INTJ,那么你和谷爱凌,以及狂人马斯克,恰好是一类人;如果你是ENFJ,你可能会像孔子、奥巴马、马丁·路德金一样擅长鼓舞人心;如果你是INTP,恭喜你,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你也许是个潜在科学家……
除了在现实世界寻找同伴,年轻人也没有忘记给自己的虚拟伙伴们寻找一个归属。
比如十级甄嬛学者们,依据人物性格和剧情,将嬛嬛归类为心思缜密的INFJ,将眉姐姐划入颇具领导力的ENFJ阵营,把安陵容安排到了敏感细腻的ISFJ队伍。嗯,逻辑十分严谨。
漫威迷自然也不甘示弱,钢铁侠是外向型的企业家人格ESTP,蜘蛛侠是可爱小狗ENFP,奇异博士是智商拔群的INTJ。
现在,就连电视剧的宣发,也必须蹭一波MBTI的热度,比如近期播出的《二八定律》,官方也在微博上玩梗,给主角们一一打好了人格标签。
每个做完MBTI测试的朋友们,最后大概率都会收获一套人格专属表情包,这样和朋友斗图的时候才显得更有特点!
从职业指导到社交货币,MBTI诞生百年后,在21世纪的互联网世界迎来了崭新的面貌和全新的热度,不知道大师荣格会作何感想呢?

好玩归好玩,但MBTI真的具有权威性吗?显然并非如此。
MBTI,全称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量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其编制者是两位心理学门外汉——梦想成为作家的农学生凯瑟琳,以及她的作家女儿伊莎贝尔,名字也源于此。
据悉,这对母女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和心理学测试培训,仅凭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兴趣,以及对卡尔·荣格《心理类型》的学习,就设计出了这项将16型人格分类的测验。
之后,凯瑟琳母女将该测验成功兜售给了刚成立不久的战略情报局,并说服了四十多所医学院借此招生,MBTI测试的名声也随之打响,连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贝尔实验室等都陆续成为她们的客户。
到了1956年,大约六成的美国企业都购买了MBTI服务,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H.怀特还在其著作《组织人》中,总结了一套应对MBTI的作弊方法,反向推销这一测试。
1975年,MBTI的版权被CPP(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接管,通过大集团的营销运作,MBTI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全面性爆红,占据了性格测试的半壁江山。
如今,MBTI再一次爆火,在被大幅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同时,有关其科学性的质疑声也甚嚣尘上,越来越多人吐槽:“相信MBTI真的很傻。 ”
事实上,MBTI在学术界的边缘化地位,早已是公认的事实。
早在MBTI量表问世时,大师荣格就曾写信公开谴责量表的可靠性,原因是他发现凯瑟琳母女曾对实验对象进行干涉,而如今,MBTI还在以“根植荣格心理学”为噱头。
之后,购买过MBTI并打算用它来测试间谍的美国战略情报局,其团队中的哈佛心理学教授亨利·默里也表示:MBTI的用途极其有限。
90年代,心理学界就一直在向外界发出警告:MBTI无法获得任何科学数据的支持。
2018年,牛津大学教授梅尔韦·埃姆雷在其著作《人格经纪人》中介绍了MBTI指标的历史和缺陷,并表示参加测试的人相隔几周之后复验,很多人就会被归类为不同类型。
就连CPP公司的董事会主席Thoresen也并不承认MBTI的权威性,作为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在职业生涯中发布的150多篇论文中,没有一篇曾提到MBTI测试。
当《华盛顿日报》对此发出质疑时,他回应道:“没有在我的任何研究中使用它,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的同事们会对此提出质疑。”
2021年,霍金斯的纪录片《人格测试背后的黑暗真相》则记录了MBTI作为一个危险工具所带来的伦理和歧视问题。
但这些真相,都没有阻挡住知网上一系列基于MBTI人格量表的新研究,以及大型企业还在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规训人才,豆瓣小组还在煞有介事地追溯其学说发展史,以及更多人前赴后继地奔向MBTI的怀抱。
学界对MBTI态度暧昧,市场对MBTI举手欢迎,概因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
究其根本,MBTI是一棵摇钱树,谁都不能轻易放手。

事实上,在CPP公司的不懈努力下,MBTI早已发展成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产品覆盖了评估、培训、书籍、营销、服装、娱乐等一切你能想到的领域,光是周边就有上千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
然而,这只是CPP旗下的正版MBTI所创造的价值,在中文互联网上,以MBTI为生财之道的人们,更是盘活了海量生意。
最简单粗暴的生财方式,首先是收费测试。
正版的MBTI测试单次就要花费300多人民币,高昂的费用令蠢蠢欲动的人们望而却步,于是一些商家就推出了“自己”的MBTI测试,题库内容不尽相同,从20道到128道都有,收费通常在10元到20元不等。
只不过,有些平台不会事先告诉用户这是收费服务,等你吭哧吭哧地做完100道题,才发现要付费才能解锁答案,又或者,平台先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想要深度解析的话,就得乖乖掏钱。
其次,打包人格测试题库资源进行售卖,这个模式和卖考研资料、影视资源、网盘资源那些是一个路子,几乎0成本,不断重复销售,直接躺赚。
另外,还有许多平台将MBTI测试作为引流的招数,比如一些心理平台、婚恋机构、交友App,以免费测试将用户吸引过来,宣扬自己有专属定制服务,继而兜售一些更高价的服务。
以及,围绕MBTI展开的内容服务,原来活跃在微博、抖音、B站的星座博主、塔罗师、心理分析师等,也都牢牢抓住了这一波风口,要么转型人格解读,要么在自己的内容中叠加人格分析服务,从而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再通过打广告、卖服务、买周边或者平台分成来变现。
最为普遍的商业模式,是借MBTI的名头清库存。打开淘宝,你能看到一堆带MBTI关键词的产品,从玩偶、摆件、钥匙扣到衣帽鞋袜,应有尽有。大概率就是卖不出的陈年货,换了个新面貌。
在蹭热度这块,隔壁韩国属实会,MBTI衍生品都已经做到综艺和影视类目了,已经推出的观察类综艺《MBTI INSIDE》和网剧《看见你的MBTI》在豆瓣上还收获了不低的评分。
可见,MBTI或许不够科学,但着实是个好工具。
用来娱乐也好,用来致富也罢,总能带你找到乐子。
但是,切勿过度迷信任何人格解码学,
设计/视觉:壮壮
当美妆界的神医华佗 ,实现月入过万
这届大厂员工,在乡村做什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