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防疫形势早已不同于三年前,是时候转变防疫策略。
三年了,是时候调整防疫策略了
文/邓峰
近期发生的一连串事情说明相当比例的民众对于层层加码、一刀切、过度防疫的情绪不容忽视。目前形势下,对于中国平稳走出疫情来说,以下四件事变得愈发紧迫。
第一,将科学精准防疫落到实处,向过度防疫说不,尽力减少层层加码、一刀切。绝多数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或者说群体意识,通常都会配合政府的要求。三年前中国之所以能在新冠病毒毒性最严重时成功清零,创造世界罕见的低死亡率,便与民众的配合密不可分。
但在疫情的轮番冲击下,在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后,民众的耐心是有限的。再加上新冠病毒危害性持续降低但传播力增强,防疫的成本和疫情反弹频率越来越高,许多民众希望防疫政策不断与时俱进,尽可能保障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最近国务院公布的二十条防疫措施正是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民众的关切,才在发布之初获得比较积极的反馈。
这本来是一种进步,是当下中国社会应该继续努力和凝聚共识的方向。然而由于最近疫情在全国多地的反弹(哪怕重症率极低),不少地方纷纷收紧防疫措施,层层加码和一刀切在一些社区和单位再度上演。这让许多民众感到困惑。
当务之急,只有制止层层加码、一刀切,向过度防疫说不,把国务院二十条防疫措施倡导的科学精准防疫落到实处,不走回头路,才能缓和情绪,安抚人心。
关于这点,《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近日敏感事件发生后,我们要防堵外因,治理改善内因》一文中认为,“内因是变量,这种变量更有可能决定事情在什么时候浮上水面,传播速度能有多快等等”,“绝大部分老百姓意见最大的就是防控层层加码,随着这个问题的加速改善,公众的情绪会迅速缓和下来”。这个说法是有道理,防疫要尊重科学,要有人性,要与人民正常生活、经济发展达成平衡,不能扭曲为防疫至上,不能让一些地方的过度防疫侵蚀民众的信心和耐心。
第二,拿出真金白银,给那些被疫情冲击的困难群体提供救济,重点是准许还贷延期和发放生活费。很多人生活拮据,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每天拼命工作才能维持家庭日常所需。一旦疫情来袭,他们被封控,连基本生活可能都面临问题。为何近年来反对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相当多的人并非反对防疫,而是为了生存。疫情不至于夺去他们的生命,但“手停口停”可以把他们逼入绝境。
从网上信息可知,一些不满于过度防疫的民众都会一再谈起,他们的收入下降了,他们的店铺倒闭了。他们会抱怨防疫人员有工资和福利,旱涝保收,而自己却整日为生存发愁。有人在网上甚至说,如果可以让他们的还贷延期,可以给他们发生活费,哪怕封控一年他们都没意见。
世间不只是身体的疾病才是疾病,穷同样可能会成为一种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许多时候,经济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深层因素。持续三年的疫情,让许多并不宽裕的家庭或个体户难以支撑。给他们提供真金白银的救济,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既关乎防疫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更是政府在疫情期间应尽的责任。
第三,珍惜所剩不多的宝贵时间窗口,为早日走出疫情加速准备,转变防疫策略。新冠病毒对于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仍然具有威胁,而这样的人为数不少。在信息不对称下,仍有许多人谈新冠病毒色变,担心老人和孩子,害怕出现长期的后遗症。他们主要集中于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但也存在于大城市中。若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一旦疫情来袭,势必容易造成群体恐慌和医疗挤兑。最近发生的富士康事件和石家庄民众抢购莲花清瘟,都是非常现实的经验教训。
(上图为郑州富士康一些员工因担心新冠而选择返乡,下图为石家庄民众抢购莲花清瘟)
对于当下中国而言,需要多让科学和数据说话,多去鼓励那些在民众心中有声望的专家发声,引导民众走出对新冠病毒的恐惧。
除此之外,国务院二十条防疫措施所提及的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需要加速进行,以便于中国能与弱者共存,为早日平稳走出疫情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通知》,便是一个转变防疫工作重点的积极信号。
今天中国防疫形势早已不同于三年前,是时候转变防疫策略。三年前病毒危害性最严重但传播力相对有限,人类社会缺乏疫苗和药物的科学手段,中国以武汉封城的果断措施有效遏制疫情,并成为当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病毒危害性持续降低但传播力增强,以及疫苗的普及和特效药的出现,过去的防疫策略正遭受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转变防疫策略,将重心渐渐转向提升疫苗接种率(重点是老人),将宝贵医疗资源预留给最需要的弱势群体,区分疫情下较安全人群和较危险人群,因地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防疫措施,甚至考虑让一些条件适合的城市先行探索、试点,以积累走出疫情的经验,正变得日益紧迫。
第四,全力拼经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王道。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性改善,大约8亿人摆脱贫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依旧是个发展中国家,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疫情三年以来,许多家庭和企业都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中国需要尽早走出疫情,让经济和社会重现生机,让更多民众过上好日子。
邓小平在启动改革开放时,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发展好经济当成最大政治,作为一切政策最本质要求。他曾说过,“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这其实是抓住政治最朴素而又最根本的道理。不论多么美好的政治理念,多么动人的政治口号,多么现代的法律和制度,多么振奋人心的宏大叙事,最终都要回到能否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最朴素最根本评判标准之上。对于经历三年疫情的中国来说,是时候早日全力拼经济和改善民生了。
END
推荐阅读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