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最新的

欧美政治文化期刊文章

    2020
     06.02
      礼拜
5月31日,美国重要政策文化期刊《大西洋月刊》的网站上,刊发了一篇名为《今年是美国当代史上最坏的一年吗?对比2020与1968》的文章。
今天,我们主要围绕这篇文章谈一谈。
01
肯尼迪的演讲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刺杀。当晚,美国全国爆发抗议活动。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也就是已故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前司法部长,本来要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发表竞选演说,他临时改变安排,将竞选演讲改成了对马丁·路德·金死讯的通报与致辞。
在哀悼中,罗伯特肯尼迪说:

“在这艰难的一天,在美国艰难的时刻,也许问问是好的——
我们是哪一种国家?
我们想朝哪个方向前进?对你们,那些黑人来说——想到一些白人应当负责的确凿证据——你们的内心可以被苦涩、仇恨以及复仇的渴望填满。我们国家可以朝那个极度两极化的方向前进——黑人与黑人相处,白人和白人相处,各自心怀对对方的仇恨。

或者,我们可以努力,像马丁·路德·金所做的那样,去了解,去领悟,用饱含同情与爱的理解取代暴力,取代在我们土地上扩散的血污。

……

在美国,我们需要的不是分裂;在美国,我们需要的不是仇恨;在美国,我们需要的不是暴力和违法,我们需要的是爱和智慧,彼此之间的同情心,对那些在我们国家中仍然遭受不公的人的正义感,无论他们是白人还是黑人。

因此我请求你们,请你们今晚回家去,为马丁·路德·金的家庭祈祷,是的,但是更重要的,为我们所有人钟爱的国家祈祷——为我所说的理解和同情心祈祷。(林一五译)
在美国,这是名垂史册的演讲。
那一年,罗伯特·肯尼迪是民主党无可争议的总统候选人,当选的呼声很高。他在抚慰黑人族群的时候,将黑人们对马丁·路德·金的缅怀,与自己对胞兄的缅怀相提并论,感动了许多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事件的恶化。
然而,两个月后,他在洛杉矶庆祝自己初选获胜时,遭遇到与马丁·路德·金同样的命运,被刺身亡。
02
乔治·弗洛伊德之死
2020年5月25日,明尼阿波利斯,46岁的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在白人警察的暴力执法过程中身亡。当晚,美国全国爆发抗议示威活动,截止到当地时间6月1日,已经累计超过140个城市爆发游行,加拿大、新西兰等国也爆发声援活动。在美国的一些城市,示威游行演变成打砸抢的暴力事件,许多店铺被洗劫一空,许多大楼被焚烧倒塌,至少已有两人遭枪击死亡。
之所以乔治·弗洛伊德的死让人如此愤怒,是因为他已经不是今年第一个无辜枉死在白人警察手里的黑人了。

2月,佐治亚州,黑人青年阿默德·阿伯里在慢跑过程中,被三名白人开车赶上,开枪杀害。杀人者一直逍遥法外,直到各地爆发游行。迫于舆论压力,警方逮捕嫌疑人,这时公众才知道,原来杀人的人此前在检察官办公室工作。
乔治·弗洛伊德事件的情况与阿默德·阿伯里事件有些许类似。一开始,明尼阿波利斯警方公布的情况是乔治·弗洛伊德拒捕,警察才升级措施。然而,随后流出的路人拍摄视频显示,警察的措施并不符合行为准则。
明尼阿波利斯警察的操作守则中规定,只有遭遇“积极抵抗(actively resisting)”才能采用“保留意识的锁颈措施”。

视频中,肇事警察在弗洛伊德没有什么抵抗的情况下,将其脸部朝下,三人一起跪在他身上。
其中一名,直接跪在弗洛伊德脖子上。警察没有理会弗洛伊德“我不能呼吸”的苦苦哀求,以全身重量压住他的脖子,长达8分46秒,直到救护人员要把弗洛伊德搬上担架。
弗洛伊德上救护车后不久,被宣布死亡。

法医鉴定的结果是弗洛伊德死于“心脏病及体内潜在毒物”,不是警察违规的锁喉引发的“窒息”,警察的措施仅仅“诱发了”疾病。

官方尸检报告发布两天以后,弗洛伊德的家人聘请纽约的首席法医迈克尔·巴登进行独立尸检,结果与官方报告大相径庭,弗洛伊德死于颈部压迫引发的窒息以及心脏骤停。
为什么弗洛伊德事件那么让人气愤?不仅因为警方的隐瞒包庇,一连串的撒谎,更因为视频中,弗洛伊德失去意识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妈妈。”

哪个有妈妈的孩子,哪个有孩子的父亲母亲,会不动容?会不愤怒?
图片为《纽约时报》发布的视频截图
03
1968年的美国危机
2020,美国暴乱在持续。
5月31日,美国重要的政策文化杂志《大西洋月刊》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今年是美国当代史上最坏的一年吗?对比2020与1968》。
此刻的美国,让作者想起1968。

美国的1968年有多坏,作者从四个角度予以说明。

首先是频繁发生的暗杀。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两个美国当代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死在同一年,相隔两个月。如果稍稍放宽时间,从1963到1972的十年间,被暗杀的政治人物更多:约翰·肯尼迪、马尔科姆·埃克斯、乔治·林肯·罗克韦尔、乔治·华莱士……
其次是
海外战争
。1968年是美国在越南遭受最惨痛损失的时候,平均每天阵亡50个美国人。当年二月,北越发动春节攻势,将之前美军的军事成果几乎摧毁殆尽。三月,美军犯下美莱村大屠杀罪行,因为怀疑村民通风报信,美军杀光全村老小,强奸妇女,肢解尸体。第二天美军军报头版头条却是报捷:“美莱村包围赤色分子,杀死128人。”美莱村大屠杀在隐瞒一年后才被曝光,曝光事件的士兵在国会被直斥为“撒谎精”、“整件事里唯一一个应该被军法处置的人”,而在世界范围内,一向标榜“道德”的美军形象破产。

第三是
国内屠杀
。这里主要指1968年的橘子堡屠杀。因为反对种族歧视,100多名学生聚集在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内,与警察对峙。学生们高呼“黑权利”,高唱“我们会吃得过饱”,有人朝一名警察脸上扔了一件东西(可能是砖块),9名警察开始向学生射击。最终,三名18岁的孩子中枪身亡,几十人受伤。

第四是
政治乱局
。由于林登·约翰逊总统鼓吹继续越南战争,明尼苏达州名不见经传的反战参议员尤金·麦卡锡决定挑战总统。虽然没有大佬支持,没有充足资金,但麦卡锡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无数的大学生剃掉长发、换回传统服饰、戒毒,只为了支持麦卡锡实现反战的理想。当麦卡锡以42%比49%在新罕布什尔州输掉与约翰逊选举的时候,媒体却普遍认为这是他对总统的胜利。这场初选也让人看到了现任总统政策的不得人心,于是罗伯特·肯尼迪宣布参选。

“1968年曾是美国当代史上最痛苦(traumatic)的一年。”文章写道。

traumatic一词,除了痛苦,还有“不愉快的”、“创伤的”之意。
1968是美国人记忆上的一个痂,它所代表的幻灭感、挫折感,永远萦绕在当代美国人的心头。
04
2020比1968更坏?
似乎1968正在被2020超越。
2020年,美国失业人口超过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规模。

2020年,美国成为新冠疫情里确诊人数、死亡人数无可争议的第一,遥遥领先第二。许多美国人“毫无必要”地死去,“人数超过过去美国参加的数场战争之和”。
2020年,人口占总人口13%的黑人,却贡献了新冠疫情中23%的死亡率。
2020年,南北战争一百六十年后,民权运动六十年后,乔治·弗洛伊德就那样死了,一个白人警察“平静地(calmly)”杀死了他,其他警察“平静地(calmly)”在一旁看着。
2020年,一场反对种族歧视和警察滥用暴力的游行示威,演变成一些歹徒和强盗趁火打劫的节日。
与1968年不同,2020年的美国,由一群没有经验的新手政治家统治着。这群政治家还有一个特质:极度骄傲,极度自信。

与1968年不同,当时的政治家们,都还分享一项共识,不管是谁最后胜出,都要代表美国人民这个集体。2020年的当政者,在第一时间就宣布要用子弹回击“暴徒”,要用“最凶的狗”来对付敢冲击白宫栅栏的人。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撕裂,而本应修复弥合它的人,却躲进了地堡。在严密的守护中,他掷地有声地宣布:这是一帮狂热的极端左翼在煽风点火,都是他们的错。
05
真的都是川普的错吗?
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对马丁·路德·金的哀悼演讲的最后,他说:“在这个国家,我们能做好。”
五十多年后乔治·弗洛伊德与阿默德·阿伯里的死却似乎在诉说,肯尼迪的希望落空。
《大西洋期刊》的这篇文章,把原因归咎在川普及这一届政府的领导力上,认为是他们不做弥合、反而煽风点火,才造成美国今日的动荡。
这种观点在这次事件中并不罕见。
相同的观点,在历次类似事件中,在英美媒体里也都不罕见。
出了事就怪在任总统,似乎把他们换掉,一切就迎刃而解。
这是一种思维的懒惰。
在我看来,川普当然对今日美国的窘境负一定程度的责任,可是更核心的问题不在川普,而在
美国文化的内部

根据调查机构International Statistics发布的数据,2020年前5个月,美国因为警察暴力执法而死的人数,已达228人。
2019年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报告表明,被警察杀死,已经成为美国25-29岁青年的第六大死因,紧跟在心脏病、自杀、吸毒等原因之后。而对黑人青年来说,风险更是白人的2.5倍。

实际上,在美国的警察文化中,巡查与种族问题息息相关。历史上看,南部州的巡查源于白人治安人员依据奴隶法对奴隶展开的监督,在北部州,巡查则被视为针对非洲裔及其他“危险低等移民”的管控。种族歧视的幽灵,根植于美国警务治安文化。
06
奴隶主高唱自由
仅仅是警务治安文化吗?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翻开《独立宣言》,迎面就是杰斐逊这个鼓舞人心的句子。
可是,不要忘记,杰斐逊写下的这个句子里,“人”是有特定范围的,它首先不包括女人,其次不包括黑人,最后不包括印第安人。
在杰斐逊自己的《弗吉尼亚州笔记》里,未来的总统写道:
“我私以为……黑人与白人在生理、道德、理性和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巨大鸿沟……白人的肤色是美的象征,而黑色皮肤则体现着丑陋;在理性和思维方面,黑人比白人低劣得多,缺乏想象力;在道德上,黑人的两性关系混乱,而且爱偷窃。总之,黑人劣等于白人。”
根据美国建国时的法律,黑人属于“财产”,是“物”。只有在分配选举人票、统计各州人口时,黑人才能被暂时算作人,而且还不是完整的人,只能算3/5个人。这一点,被写进当时宪法,可以在人口普查一条中找到。
当然,聪明而有教养的国父们没有写的赤裸裸的,而是巧妙地使用了一条短语:“所有其他人(指黑人)的五分之三。”
时间来到南北战争之后,北方军获胜,名义上奴隶制被取消,可是,奴隶们真的获得了解放吗?南方奴隶主真的失败了吗?

臭名昭著的3K党兴起了,他们由南方邦联军的退伍老兵组成,致力于恐吓联邦支持者,阻止非裔美国人获得合法的自由权利和财产权,他们戴上白尖帽,成群结队,动用私刑,处死那些敢反抗的黑人。

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学过《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可是历史书里没有详写,这部电影是3K党自我美化的宣传片。

1873年复活节,白人民兵在科尔法克斯的县政府大楼袭击了一群有武装的黑人,在那些黑人投降后,白人民兵将59名囚犯集体枪决。联邦派遣官员前去调查,反被暴徒指控“暴政、独裁”。

对见识过去年香港事件的人来说,“科尔法克斯事件”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1875年,美国最高发院做出了“美国诉克鲁克香克案(
United States vs. Cruikshank
)”的判决,给3K党、白人至上主义者开出了一张免死金牌,这张金牌将在之后一百年里发挥巨大作用。

私刑盛行。
战后的南方州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与措施,包括祖父条款、人头税、识字测验、“吉姆克劳”种族隔离法案……
他们用这些充满技术性的法令政策,证明南方州的失败只是一时的。
189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写入法律。种族隔离被视为理所当然。这一情况直到19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才被真正挑战。

然而1968年,马丁·路德·金遭枪杀。
对美国的种族问题,有识之士早就有批判。比如美利坚文化之父爱默生说过,美国是奴隶制的同谋,一切都在走向腐朽。
《剑桥美国史》的评论更直接:
“在建国之初,美国就面临一个悖论,奴隶主宣扬着自由,而这种悖论至今仍在美国的土地上游荡。”
07
美利坚的文化原罪
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 Ferguson)对美国法律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里面折射出来一个我们不应该去忽视、尤其是美国人不应该去忽视的问题——美国的文化原罪
是的,美国是有文化原罪的,就像鲁迅说中国人有文化原罪、《菊与刀》说日本人有文化原罪一样。
美国人的文化原罪,就是
这个国家在实行奴隶制,以及继承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殖民理论时,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及其相应的哲学、法律、经济、政治思想。
当白人人口贩子贩卖黑奴时、当殖民地的移民驱逐印第安人时,他们内心深处,难道不知道这是有违人道的、是错的吗?

他们知道,所以才需要建立一整套文化理论来自我开解、自我安慰。
识字测验,弗格森案,“隔离但平等”,甚至美国人引以为豪、深信不疑的“上帝之城”的宗教寓言……都是这种自我开解、自我安慰的文化的体现。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这和弗洛伊德死前说的“I cannot Breathe(我不能呼吸)”成为此次示威中最突出的两句口号
我想到国际法史上一个有名的例子。

相信许多中国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19世纪末,自诩文明的欧洲列强,为什么放任自己在东方做出各种野蛮行径呢?

实际上,当时欧洲的国际法学家们,早就建立起一套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的方法,这种国际法“文明标准”,给他们自己的侵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道德支撑。
他们用“文明标准”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文明”、“野蛮”和“半文明半野蛮”等不同类别。文明国家之间,当然要讲究完整的国际法。对其他国家,则不必苛责求全,不用给与他们完整的国际法权利。
照这个理论,欧洲列强的掠夺不仅不是侵略,还是一种文明与野蛮的交流,是文明国家对野蛮国家善意的帮助。
种族歧视和“文明”的国际法观类似,也是这种自我美化的产物。只不过,种族歧视显得更国内化、更封闭化、更难以撼动。
这其实是一个可笑又可叹的悖论,过去,文化原罪帮助西方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今天,文化原罪也拖拽着美国一步步地滑向深渊。
08
一个不算温情的结尾
由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反应出来的美国问题,不是换掉一个川普可以解决的。美国现在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也不是换掉一个川普可以解决的。
美国需要改革,一种持久、痛苦但实质的改革。
我想以美国传奇作家E·L·多克特罗的名著《拉格泰姆》作为文章的结尾。
拉格泰姆,英文Ragtime,是爵士乐的早期形式,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黑人音乐。

多克特罗的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有名、富裕、具备连白人都望尘莫及的绅士风度的黑人演奏家,他的汽车被白人消防队长出于嫉妒而砸坏。音乐家向警方求助,吃了钉子。他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无功而返。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汽车一次又一次遭到白人暴徒的拆毁。在未婚妻也因此意外死亡后,他走上了武装叛乱的道路,变成暴徒,炸毁消防局,炸死消防队员。他占领了摩根博物馆,与警方和大财团对峙。最终,在白人消防队长向他道歉之后,他放弃抵抗,慷慨赴死,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对这部小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原著,或者看我之前写的更详细的介绍文字,在这篇《
花园余生
》的后半段,我节选了小说里最动人的一段篇章,音乐家通过高超的琴技和美妙的音乐,虏获一个白人家庭的心,赢得他们的尊重。

乔治·弗洛伊德是一个普通的美国黑人,他是一名酒吧保安。
多克特罗笔下的黑人却是早期爵士乐音乐家。爵士乐是美国文化的代表。
多克特罗似乎在警告,美国的种族问题,会杀死美国文化里最优秀的那部分基因。
当今的美国就像一辆失速的马车,问题不仅仅在那个驾车的车夫。其实媒体更应该问的问题是:美国何时才能修复那个从组装之日起就歪斜了的车轮?
美国真正的至暗时刻还没有到来。

参考资料:
1.罗伯特·肯尼迪,Speech on April 4, 1968
2.苏珊-玛丽·格兰特,《剑桥美国史》
3.詹姆斯·法洛斯,Is This the Worst Year in Modern American History?
4.我是nell,豆瓣网,《为什么“种族歧视”是美国的发明?》

5.《经济学人》,100,000 and counting: America's response to covid-19 reflect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6.洛杉矶华人资讯网How视频,《美警“跪杀”黑人抗议持续发酵,根源为何?》
—END—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