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世上还有克莱夫·詹姆斯这样的全能型文化偶像。
《纽约客》:“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才子的集合体”。
陈以侃:得把梁文道、高晓松、张定浩的技能点加一起,才可能塑造这么一个人,还有些技能点得靠见多识广的大家补充。
詹姆斯从澳大利亚来到英国,他不介意当外来户,他的目标是“用一个打火机把泰晤士河点燃”。事实上,他火遍英语世界各个领域,还获得“乔治•奥威尔特别奖”和大英帝国勋章。
他主持BBC名牌节目,因其幽默犀利在英国家喻户晓,戴安娜夫妇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他还是文学圈社交名流,经常和文艺界人士喝酒,喝高了会闹事,然后还会写出来。
他写评论、小说、诗歌……他也写歌词,作词的唱片专辑就有五六张。他还通晓七门语言,他想了解但丁,就去学了意大利语,顺便完成了《神曲》翻译。
他不想让心智受制于任何既定格式,对他来说,“沉闷的写作是一种犯罪”。曾经有人抱怨,他怎么能“一边聊布朗宁和艾略特,一边报道F1赛车?”
他被诊断出白血病后,医生说还能活六个月,他工作强度却更甚以往。因为死亡频频跳票,每当为新书做宣传,他都会调侃:抱歉我还活着。这一度成为英国的一个老梗。
然而,尽管詹姆斯在英语世界无人不知,在汉语世界却无人知晓,直到《文化失忆》引进。
詹姆斯说:“我用了四十年时间写这本书,四十年里我慢慢意识到,这部作品若要忠实于我人生经历的格局,那就不会有任何格局可言。”
这本书内容和詹姆斯经历一样丰富庞杂。加缪、雷蒙阿隆、萨特、香奈儿、戈培尔、希特勒……百名二十世纪闪闪发光的人物传记和思想精髓,贯通哲学、历史、政治、文学、时尚……
而它反复讨论的主题是极权统治及其遗患,实际写的是二十世纪文化和纳粹、苏俄统治的抗争史: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文明与残暴、创造与破坏、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詹姆斯用了四十年和一本书,表达了自己对二十世纪所有不幸根源的看法:他们制造了荒漠,却称之为和平。
梁文道: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
刘苏里:读了这本书以后,读者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恨不得钻地下,因为你完全被他宏阔的知识面和他杂糅的能力所击倒;还有一类读者会把它变成动力。
本书为豆瓣读书、新浪读书……各大榜单推荐,豆瓣评分高达8.8分。《文化失忆》虽然将近八百页,但却好看到你担心会很快读完,并且舍不得很快读完。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