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第三年,毛豆的学校生活也是三年之内第无数次中断了。和前一次一样,我们都无奈的接受了现实。
但这次不太一样。
前一阵,我发现毛豆一天网课结束后的眼睛相比平时都要黯淡无光一些,多少也会有频繁眨眼、挤眼睛、揉眼睛等反应。
本就知道毛豆的远视储备不咋够用的我,心里一激灵,终于立刻挂了北京知名眼科医院的号。
得,就这么猝不及防。
验过光,结果显示毛豆的左眼50度、右眼75度,才9岁的娃,这是妥妥的近视了,我表示很心焦啊。
可让人更心焦的在后面。
稳妥起见,我拿着这个结果约了北京两家知名三甲医院眼科的主任医师的号,带毛豆去看医生。
第一位医生看了测试数据,低着头斩钉截铁道:“尽快配镜!”
好像他抬头的功夫是浪费,那架势焦虑让我差点当场给毛豆配了镜,晚一秒就耽误了孩子
队友觉得应该再多看看其他大夫,于是我们又挂了另一个医院的知名医生的号。
可到了第二位主任呢,人家笑眯眯的抿一口水,把胳膊抬到桌面,双手交叉托在胸前才慢悠悠发话:
“不着急戴眼镜,回去定时抬头远眺、望远聚焦,保持好用眼习惯,一个月后过来复诊……”
啥?
这……明明都是北京三甲医院的眼科医生,敢情看了俩还意见不一致,把我整得更不会了?
回到家,一边想,我一边开始工作,打开后台看留言。
后台太多太多的云闺蜜,也在问关于孩子近视的事情。因为疫情三年,孩子的视力牵动了太多妈妈的心。
除了配镜不配镜,还有雾视镜、哺光仪、拉远镜、读写台、OK镜等要不要用的疑问。
我也深知医药领域,很多利润都在流通环节上,万一有的医生劝我配镜,是利益驱使呢?
我不光要回复我的云闺蜜们,更要给自己的孩子毛豆找一个答案。
可如果我都不知道真相,又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找到最佳方案呢?
就在那一瞬间,我决定了,我这就扎进专业写视力的科普书中,不彻底搞明白不罢休!
好巧不巧,就在那天,我问一个医生朋友一些问题,他给我拿了一本《大国护眼——青少年近视防控实用指南》,说这本书写的还不错,比较全面。
我花几天系统看完后,觉得确实还不错,但还是有些生疑的地方。
于是我也不敢轻信一家之言,我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关于近视的科研论文。
这样正反结合着看,从此之后,关于孩子的视力问题,我基本上都没有任何疑问了,也不怕眼科医生为了利益驱使而忽悠我了。
大家关于近视最关心的问题,我终于能用通俗化的语言,给大家解释清楚了——
比如,
轻度近视,是戴眼镜还是不戴眼镜?
最近风很大的、几千上万的哺光仪、拉远镜、雾视镜,究竟有没有用?
这些护眼的医疗设备,在医院开很贵,天猫店有卖的,且比医院便宜,我能不能自己买啊?

为了孩子护眼,用什么样的灯比较好?
那些很贵的吸顶灯,有必要买吗?有落地灯、台灯是不是就够了?
我会用一系列的文章、通俗好懂的语言、帮大家解疑答惑!
今天咱们就先跟大家聊一聊:孩子近视了,到底要不要尽快配眼镜?
咱们自己小时候,就听说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论断:
近视了,要尽快配眼镜,不然近视度数会越来越深的!”
“近视了,只要能看清楚,就不要配眼镜,只要配了眼镜就再也摘不掉了,戴上眼镜后,近视加深的更快,一年长一百度,多可怕!”
你肯定会和当时的我一样疑惑,为什么,关于轻度近视了之后戴不戴眼睛,就连医生说的都不一样?
如果娃已经轻度近视了(在三年疫情下不要太常见!),到底怎么办才好?
要讲明白“近视要不要戴眼镜”的问题,我们得先了解近视的原理。
真正了解了近视原理后,我们就能从根儿上明白孩子该不该戴镜,以及商家推荐给你的各种防近视装备究竟是真有用还是在恰饭了。
以下的内容比较硬核,但是为了孩子的视力,请你硬着头皮也得看下去。
咱们先来看看眼睛的构造,根据构造咱们一点一点解释。
下图是我们的眼球。导致孩子近视的两个最重要部件:一个是晶状体,一个是视网膜。
咱的娃是近视还是远视,基本就是这两个部件拉垮的原因:
第一种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拉垮了。
孩子一会儿看远处的马路,一会看近处的书本,都靠晶状体在眼球中发挥调节作用。
具体,晶状体是怎么调节的呢?主要是睫状肌在拉着它。
睫状肌一下收缩、一下放松,就能改变晶状体的薄厚。
如果孩子不近视,那说明孩子晶状体的肌肉力量够,能拉着晶状体变形很大,这样就能让晶状体实现远近变化。
可是如果孩子总看近处,就比如疫情中很少出去玩的孩子们,总是看屏幕、看书,那么晶状体的肌肉调节力就会弱,晶状体可以调节变化的度数就小多了,那看远处的时候孩子就会看不清。
这就是孩子的假性近视,时间一长就是真性近视了。
第二种原因,是视网膜拉垮。
当视网膜拉垮,眼球就横向变长了,也是咱们从医生嘴里听说的“你孩子轴性近视啦!”
孩子的身体都是在不停的适应周围环境的,眼睛也不例外。
如果孩子经常看很近东西的时候,比如看书、看屏幕、看手机,眼睛也随之在变化。
我们眼睛可以看东西的过程,是物体通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显示倒影。
那,如果孩子经常看近处的物体,那么眼睛就会逐渐适应,会导致孩子看到物体的投影,经常落在视网膜的后面。
视网膜随之,就会慢慢的往后移。日积月累,孩子眼轴就会变长,产生轴性近视。
正常人的眼轴在24毫米左右,近视孩子眼轴每增加1毫米,近视就会增加300度。
所以,总结下——近视到底是怎么来的?
就是孩子总看近处,导致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差,同时眼轴增长,这就是近视了!
那,如果孩子近视,到底该不该戴眼镜?
明白了上面咱们介绍的近视的原理,咱们就好解释“近视后是不是该尽快给孩子配眼镜?”这个问题了。
最重要的是需要先了解一下孩子近视后的状态,和孩子晶状体的调节力!
先带孩子去测一下散瞳后的视力,看看孩子的度数。
如果度数比较高了,比如300度以上,还是直接配眼镜吧!
如果度数还不高,比如像毛豆这样,只有50度、100度,那需要谨慎考虑,不妨先不要听验光中心医生的建议。
因为很多医院的验光中心也是外包出去的,医师有可能为了利益而拼命让孩子戴眼镜,或是推销昂贵的镜片。据我了解,北京好多医院都这样
,这还是首都呢,地方更可想而知。
我这次带毛豆去验光,验光中心的医生就热情的不行,拼命给我推荐最贵的镜片,幸亏我研究过医药环节的利润,心里起疑了。
那,谨慎一些,做点什么呢?
可以挑几天孩子和自己相处时间比较长的时间段,比如周末、小长假等,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看东西的状态。
我们可以让孩子坐在椅子上,看墙上的东西。
距离么,就和在学校里孩子的座椅离黑板的距离一样就行。
可以让孩子看墙上的钟表,或者我们自己仿照老师的板书大小,写一些文字,看看孩子在这个距离看文字内容的时候,是不是有眯眼、头向前倾、身体往前够的姿势?
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那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距离下,孩子是看不清黑板的;
然后,再观察一下孩子看近物时的状态。
如果还当孩子看比较近的物体时,比如孩子在读书写字的时候,会不会因为看不清而导致姿势不良,离的书本儿、作业本很近?
如果是这种状态,还是建议给孩子配眼镜!
因为等孩子配眼镜以后,才能做到真正安全的护眼距离——“一尺、一拳、一寸”。
一尺:指的是孩子眼睛到书本的距离至少要达到一尺(约 33厘米);
一拳:指的是孩子的身体和桌子的距离要有一拳的距离(5-6厘米);
一寸:指握笔处到笔尖的距离 (约3厘米)
这种情况下,配镜更有利于控制近视,对孩子近视防控是一个正向加分的措施。
如果我们给孩子测了视力,孩子的视力虽然近视了,但是经过我们几天的观察,发现孩子看远处的东西还能够看清,孩子在教室的座位到黑板的距离范围内,孩子看东西不会探头、不会眯眼,说明孩子在这个距离里能看清;
同时当孩子看近距离的物品时,比如说读书写字的时候能够保持正确的坐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
这说明孩子晶状体的调节力还是挺强的,看近看远调节力还足够,虽然眼轴变长了,可是晶状体还给力着呢!
我们就可以先不给孩子配眼镜。
这种时候,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近视度数,但是还能保持读写距离,不戴眼镜的话,就有点咱们以后要讲到的“雾视镜”原理。
这种情况的孩子,先不配眼镜,多看远处聚焦联系,反而更有利于近视的控制。
近些年来,眼科学家对于“是否近视了就要配眼镜”做了一些权威实验,从数据来看,就是咱们上面说的结论——
如果是浅度近视,是配镜还是不配镜,其实看孩子是不是能够保持合理读写距离。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结论也不同。
比如两个孩子A和B,都是75度的近视。
如果A孩子还能保持正常读写距离,看得清楚黑板,那其实不配眼睛更好;
如果B孩子同样是75度,但是需要挤眼睛、眯眼睛才能看清,那就必须戴眼镜来控制度数了。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了吧?
为啥大家在医院听到眼科医生,对于自己孩子戴不戴眼镜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眼科医生其实通过观察孩子后早有定论,就一句话告诉你了。但医生太忙了,这其中的涉及到的科学原理,他是没时间解释给你听的。
所以咱们才花了好几个小时,写了三千多字的文章,把这科普细致分析给大家呀!

后续的关于视力的各种文章,咱们都会呈上,大家心中再也不会有疑惑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