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槽值小妹
来源:槽值(ID:caozhi163)
这年头,明星不“翻车”,好像都对不起自己的身份似的。

继张翰亲自写剧本并主演新剧《东八区的先生们》,追忆自己的“霸总逝水年华”被群嘲之后,杜淳又亲手把自己送上了舆论前线:
在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他表示,以后绝不允许蛋饺(自己的女儿)出国读书,“以后女儿就得在身边待着”
结果底下的评论大翻车,观众们一边“心疼蛋饺”,一边直呼窒息:
“好像感受到了自己被父母支配的恐惧。”
“这不就是我爸妈吗?当年说什么也要让我读省内的大学。”
本以为,明星和普通人的生活多少会有点“壁”存在,没想到有那么多父母,仿佛都是统一的出厂设置。
而那么多的孩子们,似乎都有着共同的“童年阴影”。
“杜淳式家长”,到底有多少
不知道蛋饺长大后看到这期节目,心里会作何感想。

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吃得好好的,气氛也很融洽。
大家品鉴完杜淳做的牛肉和宫保鸡丁,话题走向了“杜淳夫妇二人以后去成都养老时,女儿会在哪里读书”。
孩子奶奶说:“等你们养老的时候,孩子早就毕业了,不妨碍你们夫妻在北京还是去成都。”
这时杜淳立刻接话说:“我们俩(我和妻子)早就商量过了,以后女儿就得在身边待着,而且绝不允许出国上学。”
“绝不允许”还重复了两遍。
图/《做家务的男人》
听到这里,孩子奶奶连连表示赞同,孩子妈妈王灿也跟着说:“在这多好呀,出国干吗呀?”
一旁的杜淳小姨也帮腔:“所以以后你女儿的事情就交给你了,你就得管。”
蛋饺:???
一家人同心协力,作为场外嘉宾的傅首尔,也露出一副“这就是家长爱”的备受感动的表情。
眼看着自己对女儿的未来规划,得到一家老小(除了年幼的蛋饺)的高度认可,杜淳还顺势感叹道:
“当爹的就是这样。”
节目一出,网友们的困惑就挤满了评论区,大多数人对杜淳一家人的教育方式感到难以接受:
“完全不考虑一下孩子的意愿吗,打算得这么早?”
“这不是变相绑架孩子吗?”
像杜淳夫妇这样,在镜头前理直气壮地替孩子做好决定,展现出十足“控制欲”的明星父母,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在综艺《爸爸去哪儿》中,杨烁为了树立起自己的严父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对儿子杨雨辰使用语言暴力。
在录制过程中,杨烁不断大声吼孩子“把包背好”“脚尖冲前”。
就连儿子下车走的路线没有按照自己的规划来,都会被要求“回去重新再走一遍”。
年仅7岁的杨雨辰,在爸爸不断的大声命令和呵斥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路再远点,可能真的要被凶得不会走路了”
一番操作下来,连同为嘉宾的陈小春都觉得杨烁“太凶了”;网友们隔着屏幕,也都体会到了紧张和窒息。
放眼普通人的生活,“杜淳式家长”似乎也随处可见——

父母的无形之手,早就伸到了孩子生活的各个角落。
小到不敲门直接进房间,未经允许随意翻动个人物品、偷看日记;
大到干预你的高中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读哪个学校,选什么专业,都不是孩子说了算。
图/《沸腾校园》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并不会伴随着学业结束而停止。
孩子毕业之后的工作抉择、伴侣选择,甚至生活作息,父母也多多少少要“横插一脚”。
哪怕是已经30岁的成年人,也不能完全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想买什么、想吃什么,都可能要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同样的,对于留长发或者寸头、是否要留刘海、染成大波浪还是保持黑长直这种细节,有的孩子也要被父母从小管到大。
看了社交平台上的网友经历和吐槽不难发现,在父母“极强的掌控欲”下长大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当网友质疑杜淳的“自私”,为年幼的蛋饺打抱不平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心疼自己呢。
父母不只想要控制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多被大家提起。
那句“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经常被网友挂在嘴边。
在一个“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什么体验”的话题之下,许多早已长大的成年人,还在对小时候的一些家庭遭遇“耿耿于怀”。
有人被父母无止境的控制欲过度干涉生活;有人长时间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打压;有人因为长辈的“为你好”,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联系到最近“宠物大闸蟹被煮兄弟俩边哭边吃”“爸爸宰杀兔子做菜男孩崩溃大哭”的新闻,许多家长把“杀掉孩子的宠物吃”当作教育。
还把孩子号啕大哭的反应当作有趣
网友分享的经历,或许对大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很可能是一辈子无法愈合的创伤。
其实除了无处安放的控制欲,以下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是许多父母的共同特点。
  • 第一,牺牲式绑架。
都说“爱”是一种能力,但不得不承认,很多父母可能没有这种能力。
有的父母为了“爱孩子”,鸡腿必须要留给孩子,新衣服要买给孩子,孩子爱吃的菜自己也永远“不喜欢”。
为了让孩子有个完整的家,所以即使夫妻感情不和也不离婚;甚至离婚了也假装在一起,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幸福”。
于是,该如何回应这份沉甸甸的爱,就变成了被动接受爱的孩子必须要面对的沉重问题。
  • 第二,“为你好”。
当父母打着“为你好”名义干涉你的选择,本质上和无休止的控制欲没有太多区别。而且,因为表现形式上披着一层甜蜜的外衣,更加让人无从反驳
为你好所以要离家近,为你好所以要找个稳定工作,为你好所以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
即使强迫你做不喜欢的事,也总会加一句“为你好”。
这样久了,孩子甚至不想去追问一句“为什么”,因为知道回答永远是:“这都是为你好。”
  • 第三,不懂得如何沟通,如何表达爱。
黄执中曾在《奇葩说》里说过,父母在等着子女感激,子女在等着父母道歉。
通过《偶像练习生》出道的尤长靖,也在采访中表露过自己的苦恼。
他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是“零沟通”的——“你觉得自己是在实现梦想,父母却觉得你这个梦想特别不靠谱。”
执意去做,就是不听话/《非常静距离》
  • 第四,说话不算话。
比起单纯的“不沟通”和“为你好”给孩子造成的间接伤害,父母“说话不算话”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加直接且持久。
有多少孩子,小时候曾被“不遵守约定”的家长欺骗过,一辈子都忘不掉。
嘴上教育着孩子做人要讲诚信,结果自己却是最不诚信的
别人家的爸妈,到底在哪里?
有人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但在处理家庭关系这件事上,又有多少人在一条错误的轨道上重蹈覆辙。
小时候我们被迫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可能羡慕着别人的家庭。
可在长大后,又有许多人在渴望成为“别人家父母”的愿望下,走上自己父母的老路——
三天两头给孩子打鸡血、报兴趣班,不断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对比,早早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走向。
一边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一边跟他们越来越像。
就连“用愧疚感绑架对方”那套,也在有样学样。
合格的父母究竟该是什么样,或许每个人都畅想过,但实现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是像《家有儿女》里的爸爸夏东海一样,主动询问孩子“你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并且在生活中尊重孩子的隐私。
图/《家有儿女》
还是像金士杰在《胜者为王》里饰演的父亲那样:
“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
图/ 《剩者为王》
抑或是像《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父亲一样,意识到小女儿因为没有人重视自己的生日,偷偷跑出去流泪时,坦诚地向女儿道歉——
“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请回答1988》
还是像《小别离》中海清所说的那样,为人父母的,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想法,也考虑孩子的要求和想法。
图/《小别离》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应该是什么样,似乎不只是做孩子时会困扰的问题。

许多为人父母的人,也在为成为优秀的“别人家的爸妈”而努力着,不断复盘总结着。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留下原生家庭的影子。

但原生家庭,不该是一个成年人逃避责任的借口。
好在,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有人为宠物被父母烹饪的孩子鸣不平;有人替着蛋饺说话,要求爸妈不要安排她的人生。
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把伞”。
杨丞琳安慰被自己的父母左右人生选择的大学生/《沸腾校园》
作家三浦紫苑笔下,写过一个“叛逆”的孩子,他对父母的期待是:
“我希望妈妈普普通通地爱着我。可是,所谓普通,又是怎样的呢?”
作家借书中人之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对方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努力去想象、去听、去了解、去回应。
所谓“普普通通地去爱”,不就是这样吗?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