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050 篇文章

题图:来自作者。

本文来自:一土教育(ID:etuedu)。



华章写在前面:

最近这些年都没有好好滑雪,怀念。
为啥呢?是因为每年都在给人当教练,有时候是孩子,有时候是团队。几个孩子的滑雪都是我开始教的,现在都还行。带着团队去滑雪的时候,大部分人也可以第一次就下中级道。所以对于教滑雪,我还是蛮有心得体会的。
为啥今天想说这个呢?因为回想起来,滑雪是一个偶然,它让我对教育有了很多感悟。
今日彩蛋,见“一诺写在后面”。


我有时候挺感慨的,小时候体育特别差,虽然学习很好,但每年评三好我都觉得自己不够格,为啥呢?体育老师都是勉强才给我 60 分,跑步跳远引体向上,比啥啥不行。


还好我大学的时候,立志要改变自己的书呆子形象,喜欢上了健身和打羽毛球,而且在健身课上破天荒拿了一个体育 100 分。虽然各项运动还是不好,但至少开始有了兴趣。真正的转变是去美国读书的第 3 年,实验室的博士后(现在已经是北大教授啦)带着我去滑雪,结果,第一次去滑,就不小心误上了高级道。


当时年少无知,胆子特别大,跌跌撞撞地直冲了下来。那时候是零基础,基本动作完全不会,更别说会刹车了,所以摔得特别惨,现在想想,挺后怕的。第二次去滑,依然摔得很惨,每次都一路摔到山脚下。坐着缆车往山上走的时候,我就会仔细看山上滑下来的人,看那些滑得好的,仔细琢磨他们都是怎么滑的,然后再去实践。那天大概摔了好几十跤吧,但是很神奇的是,下午滑雪场快结束的时候,我忽然摸到了门道,有模有样,基本上不怎么摔了。


之后又滑了好多年,有高手朋友的指点,但更多的时候就是在坐缆车上山的时候,看那些山上滑下来的人,琢磨他们的动作,也在网上看一些教程和视频。一边琢磨一边练习,最后也算在业余滑雪者里面比较拿得出手吧。


▲ Photo by Emran Yousof on Unsplash.


教育和学习是融于万事万物的,

滑雪就给了我几点核心的教育感悟。



第一,学习是基于兴趣的。 


滑雪就是那种运动,滑了第一次以后,爱的人超爱,不爱的人就再也不想去了。滑雪很刺激,速度与激情,控制与失控边缘的感觉,肾上腺素的升高,会让很多人欲罢不能。没有兴趣,就不会花心思去想,很多父母逼着孩子学习,但如果不是他真的想学,怎么可能学的好?一个东西学了又没学好,有啥意义呢?


第二,现在的很多教学方法,效率都是非常低下的。


很多滑雪的初学者,上了 10 次教练课,可能还在初级道上小心翼翼地滑。我教的成年人,大部分第一天就可以下中级道,到第三天就可以下高级道了。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潜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差的教学方法之间的效率差距是巨大的。


我们总是看到一些人可以快速的学会一些技能,我们都觉得那是传奇,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而已。这些方法为什么不可以让大多数人都所有呢?这也是我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第三,所有的学习都是有很少的要点的。


滑雪这个事儿,本质上是有一个核心要点的,这个要点就是如何正确的扭腰。如何扭以及在什么时间点扭,在扭腰的同时其它的肢体如何配合?


第四,很多学习彼此都是相通的。


我之前的体育一直都是个渣渣,后来,学会了滑雪之后,又学了不少别的东西,比如我学过跳国标,学过游泳,后来又学过玩滑板儿。我是一个很没有运动天赋的人,所有这些东西都玩的不好,也就是个玩票的水平。但我在所有这些运动里面,确实感受到了里面最核心的要领都是相通的。


其实,跳舞游泳玩滑板,最核心的要领都是如何正确的扭腰。前几天在一土学校跟着一个家长学跳街舞,我发现街舞的核心要领也和腰部运动有关。如果你打棒球,打网球,或者其它大部分体育运动,你会发现,里面最关键的要点都和腰部的动作有关系。


▲ 家里最小的孩子也学会了滑雪。


第五,学习经常是反常识的。


比如我一直讲一个业余滑雪者和一个比较专业的滑雪

爱好者之间本质的差别就在于,你可不可以在滑雪的时候一直面对山下?然而要想做到面对山下,你需要做一件比较反常识的事情。很多初学者在刚开始滑的时候,他在向左转的时候呢,会大腿使劲,身体也向左转,然后带动着向左转弯。


然而,如果你真的会滑雪,你就知道,实际上应该是扭腰带动臀部和大腿向左转,然而在你的腿向左转的时候,腰已经开始向右转了,然后当你向右转的时候,腰已经向左转了。因为扭腰总是提前发生的,是扭腰这个动作带动了臀部和腿的动作,这样一切都是很自然的,滑起来也不累。


但是要练这个动作,刚开始就比较反常识,因为你要在左转的时候向右扭腰,右转的时候向左扭腰。这个如果没有人指点,初学者是很难自己领悟出来的,也不知道怎么开始练。


我们谈教育,一个根本的问题是,

学生到底最应该学什么?

什么才叫“真正学明白了”?



学明白了,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叫做“迁移(Transfer)”能力,上面说的第四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学的东西无穷无尽,如果只是死读书,读死书,只是搞明白了学过的东西,换个场景就不会用了,不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


我这几天在读一本课程设计有关的书,名字叫做《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特别喜欢这本书,这是两个美国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 1998 年创立的课程设计模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也叫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目标导向的,先确立学习目标,然后再确定评估标准和如何评估,来确定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最后再去选择教学素材和设计学习过程。


▲ 如果你也想看这本书,文末可以购买。


这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我特别喜欢,对的,课程设计模式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叫反向学习设计,如果是正向学习设计,比如从内容出发,从一本教材出发,基于教材和内容去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然后再去考虑如何评估,再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关联,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被限制住了,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基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面,迁移是非常核心的概念。这本书里有几句话特别好,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换句话说,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发展个人的知识迁移能力是良好教育的关键。这是一项基本能力,因为教师只能帮助学生学到整个学习领域中相对很小范围里的观点、范例、事实和技巧,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将内在的有限知识迁移到许多其他环境、情况和问题中去。”


“影响迁移能力的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记忆或对固定流程的遵循……尝试快速灌输大量内容往往会阻碍学习,阻碍即将产生的迁移。”

- Bransford,Brown,& Cocking, 2000


“在训练儿童进行思维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我所提出的呆滞思想  —  几乎没有经过使用、检验或引入新的联系,直接吸收到头脑中的观点……有呆滞思想的教育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引入的主要观点应是少量且重要的,并且能被应用到每一种可能的联系中去。”

- 怀特海德,Whitehead,1929



读到这几句,我们是不是已经发现了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记忆,或者固定流程的遵循。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近 100 年前怀特海德提出的呆滞思想,这种呆滞思想的教育,在中国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害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长期用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些呆滞思想,记忆了大量的内容,然而不能产生迁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举一反三,缺少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教育是非常复杂有趣的综合学科,我以后会不定期的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教育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 孩子在滑雪,这是一诺在后面跟滑用手机拍的。

 


一诺写在后面:


我的滑雪也是多年前华章教的,华章同学是个好教练。 


2016 年的 3 月 14 号,是我们决定做一土的日子,那天在阳光明媚,我们几个人还分享了一个苹果派(3 月 14 号是 Pi Day,在美国有吃派 — 一种甜点,的习俗),转眼就 4 年了,四年里,有激情四射,充满欢笑的日子,也有沮丧失望,愁眉不展的日子。那天看义飞文章《我不希望我的学生的人生巅峰,只停留在他们大学的排名》里提到的几个名校的创校史,提到好几所现在名满天下的学校,开始的很多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真是心有戚戚。


真的想做好教育,非常难,不仅是难术的层面,也不是钱和资源。最根本,是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未来,是未知。而我们面对未知,首先的反应是恐惧,然后希望用控制去反抗恐惧。 


但就像滑雪一样,其实越是恐惧,越是想控制,反而越是会摔跤。


那要怎么做呢?滑雪,要做的是面对恐惧,允许自己感受山的坡度,让山坡 lead the way — 带着你走。 听起来似乎玄妙,但我想每个滑过一段时间的朋友,都大概能理解我是什么意思。 


教育也是一样,基本的信念,是来自相信。相信做顺应儿童成长规律的事情,事半功倍。当你真正静下来,蹲下来观察孩子,内观自己,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就会非常明显的展现在你眼前,然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follow(跟从)


滑雪最美的感受,就是你和雪道,你和大山,是一体的,没有对抗,只有 flow(滑行)。 教育何尝不是。但是这条看似简单的路,很难开始,因为这要求我们面对我们内心的无力和恐惧。谁都不喜欢这样做,所以希望找旁路,找捷径。但你最终会发现, 这些捷径,反而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难。 这条难开始的路,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但一旦开始,就会慢慢发现无限美景。


-  END  -

推荐阅读


后台回复“华章”,即可看到华章的文章合集。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喜欢吗?期待你点“在看”支持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